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诏安县职业技术教育简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06
颗粒名称:
诏安县职业技术教育简况
分类号:
G719.2
页数:
3
页码:
242-24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在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情况,包括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中学、工艺传习所和建设中专等学校。
关键词:
诏安县
职业技术
教育
内容
(一)
民国以前,诏安县没有职业、技工学校。学工、学商、学医的多由学徒择师,名曰“拜师”,以师带徒,个别传授。跟师年限,视所学的职业而不同,一般是1至3年。
民国12年(1923年)春,县当局在城内承志堂创办乙种农业学校,同时,侨办松斋小学也附设乙种商业学校,皆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各办1班,学生均在20名左右,学制都是一年。乙种农业学校,文化课设置修身、国文、数学、博物等科目;专业课设有肥料、土壤、农艺、园艺等科目。乙种商业学校,设置国文、尺牍、修身、数学、珠算等课程。毕业后,学生自谋职业。后因经费不继,只办一届,都停办。
民国18年2月间,县批准筹建公立工艺传习所。民国20年正式成立,所址设在明伦堂,工场设在文庙内。委李绍光为所长,聘黄玉山等12名中、小学毕业生为职员。工艺传习所初试织毛巾,后学织布。织布机俗称“机器规”,是我县织布工业技术改革的创始。招收男女学徒共10多人,负责“辊纱”“做纬”“织布”等工序。工人们以学习织布技术为主,兼学文化,使用《平民识字课本》。性质属初等技工学校。工艺传习所从开始筹建、试制产品到正式成立、投产,历时3年多,由于受同行外地产品的冲击,经费难以维持,至民国21年7月间停办。
(二)
1957年西潭创办农业中学(简称农中)一班,学生84人。随后梅洲、溪南、店下坪、分水关等地也相继兴办。1958年全县农中发展到38所,学生1375人,教师39人。这时,农业中学既无教学大纲,又无专业教材,文化课使用初中课本,实际上仅是农村民办初中的另一种形式。1959年调整为19所,22班,学生557人,专职教师20人,另有兼职教师多人。
1960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后,农中改为一社一校制,明确提出;农业中学应把大量的高小毕业生和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培养成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知识的初级技术人才,是农民群众集体举办的半耕半读性质的学校,学校由当地公社集体办,党委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兼任校长。规定采用半日制的办学形式,学生半农半读,教师半农半教,招收年龄在20岁以上,具有高小毕业或同等学历的青少年入学,学制三年。办学经费由社、队自行筹集,学生自带口粮,国家适当补助。公社拨给农中的生产基地,学校除完成国家农业税外,其余收入归学校所有。1960年,全县共有农业中学8所,17班,学生599人,教职工31人,其中教师23人。在1961年调整中,农业中学只保留官陂农中(原店下坪农中)1所,2班,学生24人,教师3人。
1964年至1965年农业中学又恢复发展起来,至1965年年底,全县复办、新办的农中有建设农场酒湖农中等13所(不包括全日制中学附设农业班),26班,学生699人,教职工36人,其中教师33人。同时,文教科在工农业余教育组里设置农业中学工作组,专职领导。这阶段农业中学的办学形式大体上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社场拨给生产基地,让师生集中学习、集中劳动,集中膳宿的“三集中制”的学校。二是半日生产,半日学习的走读制学校。三是全日制中学附设农业班。
1965年创办福建省建设农场中等技术学校(简称建设中专)。校址初设在马头作业区,1966年酒湖农中并入,校址迁酒湖。这是我县唯一以培养橡胶栽培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热带作物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经省农垦厅和教育厅批准备案,建制受农垦系统领导管理,并接受县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1965年只办1班,34人。翌年,扩办1班,34人。学生均经县招生办统一考试,录取初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化学等基础课程和橡胶、土测,植保等专业课程,采用全国中等技术学校统编教材,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学校实行“半农半读”(半天上课,半天参加生产劳动或科研),学生学习、生产、生活三集中,学校经费由农场专项拨支,学生膳宿费由农场供给。
这两届学生分别于1968年和1969年修业期满,由于当时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根据上级指示均要下乡接受“再教育”,因此,建设中专毕业生也于1969年下半年做了处理。凡户粮关系已迁入农场(学校)的,由农场安排到作业区插队劳动;户粮关系原为城镇居民的,由农场报送县“四面向办公室”按知青上山下乡安置;至于农村户口的学生一律回原大队劳动。
1966年“文革”开始后,农业中学管理混乱,教学工作处于极不正常状态,有的停办,有的改为普通中学。至1970年,农中教师一律回乡当民办教师,农业中学全部解散。
建设中专于1970年改办为全日制普通中学,校名改为“诏安县建设中学”,校址迁至长埔村附近。
(三)
1980年创办福建省龙溪地区技工学校诏安分校,1985年随着行政区改制才改为福建省漳州市技工学校诏安分校。校址设在桥东乡东沈村原东沈糖厂旧址。全校有教职工5人,临时工4人,学校占地9.3亩,建筑面积560平方米,有教室2间,师生宿舍11间,除图书、杂志、教具、体育用具外,还有电化教学设备1套。
技工学校诏安分校以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技术工人为宗旨。属劳动局主办,业务上由市技工学校指导。市、县劳动局负责该校的招生、录取、毕业分配等工作。1982年招生实行全省统考,择优录取。
技工学校诏安分校自1980年至1985年已先后办了制糖专业班4届。课程设置有政治、数学、制糖化学、物理、制糖工艺、制糖设备、制图、化工机械基础、英语,电工等科目,学制二年。四届毕业学生174人(男生123人,女生51人)。毕业后分配到诏安花墩糖厂、诏安凤寮糖厂(现为诏安罐头厂)、平和、南靖、东山、长泰等糖厂当工人。
1986年开始办烹饪专业班1班,学生34人(男生18人,女生16人)。课程设置有政治、烹调原料、图案、绘画、烹调技术、烹调加工、饮食业成本核算、面点、英语等科目。学制二年。
(四)
1983年中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诏安城关中学创办职业高中班,并在其他2所中学的高中部附设农(职)业班,共8个班级,学生有402人。1985年9月,将原城关中学改称为福建省诏安县城关职业中学。此外,还在秀篆、建设等中学附设职业高中班。1986年全县有职业中学3所(含2所附设职业班),16班,在校学生622人,有教职工64人,先后设有幼师、助护、缝纫、兽医、建筑、木工、家用电器维修、美术、林果、陶瓷、橡胶等专业。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延嗣
责任者
李绍光
相关人物
黄玉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梅洲乡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