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诏安解放前的师范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05
颗粒名称:
诏安解放前的师范教育
分类号:
G659.2
页数:
4
页码:
238-2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师范讲习所到后来的乡村师范养成所和简师,规模逐渐扩大,课程设置逐渐完善。
关键词:
诏安县
解放前
师范教育
内容
诏安自清末废科举办学堂后,1907年至1911年,先后创办了公立丹诏、集益、私立振东、龙山、琢山、明新等小学堂,但未有师范教育的举办。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公布《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之后,为满足小学发展对师资的需要,陆陆续续开办了师范学校。1915年至1934年,这20年诏安师范教育的特点是:学制短,均为一、二年制的师范传习所或养成所,招生对象不一,有高小毕业生,也有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大,古文基础一般较好;规模小,学生一般只有几十个人,课程设置除后期的乡村师范养成所外,与一般中学差不多。
这一时期诏安的师范学校有:
1915年(民国4年)2月,最早创设县立师范讲习所,所长李绍光。该所学制2年,地址在城内考棚,招收学生20余人。课程有国文、英语、数学、格致、博物、历史、地理、哲学、体育等文化课。1918年停办。
1920年春,县立师范讲习所复办,由沈璟任所长。翌年春,改设于丹诏小学。秋季停办。
同年2月,在城内顺庆堂也设师范讲习所,由许焜荣任所长。后,所址迁世恩堂,所长由沈学庸接任。不久停办。
1921年春,吴泗金在松斋小学附设私立师范讲习所,吴鹤汀任所长。招学生1个班20多人,地址在北门内吴厝祠。一年后停办。
1923年春,东关朱厝祠设私立单级师范学校,校长林毓芝,学制一年。同时,在南关西园设县立师范讲习所,委派沈炳烜任所长。不久,这2间学校又停办。
1930年前后,诏安农村小学教育有新发展,急需师资。1932年2月县教育局创办二年制乡村师范养成所于北关何修爷楼。所长由教育局长黄慕周兼任,主要教员也是教育局的课长、督学、指导员,他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乡师课程除普通文化课外,还有《乡教及民教》等教育业务课,有农艺园艺学科和农场实习。农场设在北关渡头村。乡师养成所共办二届,各招生40名。第一届于1932年2月入学,1934年1月毕业;第二届于1934年2月入学,8月并入诏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1936年1月毕业。毕业后,大多数人分派到农村任教。
1934年8月,福建省政府以本县教育经费支绌,下令把诏安县立初级中学改办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以下称;“简师”),委派黄慕周为校长,学制四年,招收小学毕业生。这是诏安办正规师范教育的开始。
诏安简师从开办到1936年9月,共招收4届4班,即甲、乙、丙(1936年春增招)、丁班,共160多人。甲班学生最多,入学达72人。按照福建省教育厅规定,四年制简师毕业相当于普通师范一年,可检定为初小正教员,工作3年后经考核教学成绩优良者可检定为小学正教员,由省教育厅发证。简师入学免交学费。甲班学生念完4年后于1938年7月毕业,乙、丙、丁三班学生经短期集训后从事一年的战时民教工作,分赴云霄、平和、诏安等地办民校,到丁班学生毕业离校,已是1941年7月,简师在诏安持续达7年之久。简师学生毕业或修业期满之后,有的升上南靖师范二年级。四年制简师课程设置比较完善,有公民、国文、英语(选修二年)、数学(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体育、卫生、美术、音乐、劳作等普通文化课。为适应师范生的需要,体、音、美、各科都有所加强。各年级还穿插设有教育心理、教育概论、小学行政、乡村教育及民众教育、小学各科教材及教学法、教育测验与统计等相当于现在普通师范的专业课程。刚开办时校长和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本科毕业,或是地方上有学问的人,多数人教学比较认真,除搬到农村那一年以外,教学秩序比较安定。
1937年秋,简师又奉令改办为初级中学,原有简师班级办至毕业时结束。
学校于1938年3月改组,黄慕周离职,校长由周召南继任。8月,又改调赖德渊任校长.在其未到校前,由县督学赖芹芳暂代。1939年3月赖德渊辞职,省政府改委吴晋澜为校长。夏间,因抗日战争时局影响,校舍移农村大布寨,离县城50里的山区。1940年2月,校舍又迁至城郊的西沈村,由冯光球继吴晋澜任校长,学校管理涣散。7月,黄慕周又回校任校长,校舍迁回城内考棚旧址,教学走上正轨。
简师4班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正处在政治风云多变的抗日战争前夕和抗战期间,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在学校中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相当突出。学校当局基本上执行的是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对学生进行“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教育。
一、每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除形式上宣读总理孙中山遗嘱外,还要学生跟读“党员守则”,逐条讲解,宣扬“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封建教义,采用国民党训练党员的方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按“党员守则”体会力行。
二、每天上午升国旗后进行“精神讲话”,向学生灌输“总裁(蒋中正)言论”,培养所谓民族固有道德,恪遵蒋中正提出的“今后教育的责任,只要恢复民族固有的美德就行。”
三、在简师学生中实施军事训练。早在1929年1月,国民党政府就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用管理军队的办法来管理学生,军事教育是必修科,把学校变成兵营。1930年起,国民党政府下令全国兴行“国民军事训练”,大学、高中、师范学生更不例外。各学校派军事教官进行平时训练,每年还集中一批学生搞严格军训。诏安简师甲班学生于1937年4月至7月,参加在福州东湖举行的福建省笫三届学生军事集训,为期3个月。
这一届学生集训由“福建省学生集中训练总队部”领导,下设大队、中队、区队和班。总队长为杨华。集训期间,省主席陈仪、保安处长叶诚、教育厅长郑贞文常来“训话”,但都不谈抗日问题,集训完全过着军事生活。除星期日放假可以上街自由活动以外,平时不准出营门一步。每天起床后整理内务也有一套规定,要求严格。出操时稍为违规,就要受“训斥”或罚跑步。教官在讲堂讲的是“力行哲学”“蒋委员长言论”等等。无论是“术科”“学科”,都是法西斯的训练方法。集训结束时,发了一张“军训结业证书”,据说可以取得预备军官资格。
1938年夏,简师乙班学生在沙县先参加2个月军事训练再从事战时民教工作,丙、丁班学生虽没有参加集中军训,但在1个月战时民教师资训练中,也仿照军训编制,过军事生活。
诏安简师的军事教官姚俊庭,系广东省平远县人,中央军校步科毕业,军衔是陆军步兵少校。此人大有来头,曾任南京市社训总队副总队长、营长等职,系蓝衣社的特务,到学校是负有秘密使命的。他在校虽只有一年时间,但印象却使人难忘。姚到校后,一身呢子军装,脚着黑色长统皮靴,佩戴武装带和蒋中正赠剑,威风凛凛,师生望而生畏,学校领导也惧他三分。他把全校学生组成1个军训团,下设区队和分队。在学生中遴选区、分队长,大多是姚所垂青的人物。学校每星期每班有2个学时的军训课,分学科和术科。姚俊庭用他参加编写的《步兵操典》和《首都军训野外实习笔记)为教材,学生人手1册。学生的请假也改由姚审批,手续甚为严苛。
四、举行毕业会考。这是国民党政府防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并操纵师范生就业前途的一种手段。简师乙、丙班学生到云霄参加毕业考试,丁班则由省教育厅寄试卷到学校举行。因为学生要应付毕业会考,就得埋头读书,循规蹈矩,不出去参加社会活动。
学校还成立国民党区分部,开设公民课,对学生进行“党化教育”。
抗日战争初期,国共合作,进步力量在学生中也不断发展、壮大。左翼作家林林于1937年回乡探亲,应邀到学校对师生作了关于国防文学的报告,对抗日形势及其发展前途作了深刻分析,学生深受鼓舞。1938年8月,中国共产党诏城支部秘密成立。翌年4月,因党员发展,诏城支部分为社会支部和学校支部。学校支部在简师和初中各有1个小组,共有党员13人。第二、三任学校支部书记都是简师丙班学生沈文陆、谢荣光。学校党支部利用抗战初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有利时机,与地下党社会支部同志一道,在社会上和学校内到处张贴“巩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标语,开展街头宣传,公演话剧,献金劳军。1939年下半年,因躲避敌机轰炸,学校搬到点灯山下的大布寨上课,学校党支部与坚持在乌山的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更靠近,联系也更方便了。在学生中散发中心县委编印的《前哨报》,教当地农民唱《十二月》《送郎参军》等歌曲。1939年12月初,诏安县城一度被日伪军占领,学校党支部组织学生到美营、沈厝寨等乡下宣传抗日,号召群众组织起来,誓死不当亡国奴。1940年春,学校搬到西沈村,党支部通过关系,介绍上级派来的王质文同志到校任英语教员,支部在其领导下,团结一批学生,出版文艺刊物,举办时事讲座,宣传抗战到底,学生要求进步的气氛甚浓。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驻闽南的国民党保安队公开进攻乌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乌山的党组织派人来诏城向二个党支部传达上级指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见《毛泽东选集》714页:《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为了贯彻十六字方针,已暴露的党员向外转移,党支部保留,但停止组织活动,暂时不召开会议,不组织学运、工运和农运,不发展新党员,不缴纳党费,党员保持单线联系,实行“三化”(职业化、合法化、社会化)和“三勤”(勤职、勤学、勤交友)。诏城二个党支部也改由中共潮梅特委单线领导。由于以上原因,加之1941和1942年共产党员学生相继毕业离校,地下党学校支部遂停止活动。
简师学生陆续毕业离校后,由福建省教育厅统一分配到云霄、漳浦、诏安各县当小学教师,大多数人终生兢兢业业为小学教育作出贡献,少数人成为革命骨干。
1941年秋至1944年,诏安没有师范教育的举办。1945年2月,因为山区发展小学教育需要教师,诏安初级中学于官陂镇设简易师范班,学制四年。主要招收山区学生。1946年又创办诏安简易师范学校,委刘宗祺为校长,校址在东城沈氏宗祠,2月和8月先后招生2届各50名,并并入官陂的简师班,其课程设置与三十年代的简师基本相同。1948年8月,简师又并入县立初级中学,仍由刘宗祺任初中校长。这2届学生毕业,时值建国初期,大部分到各条战线任干部。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杰
责任者
黄钟杰
责任者
李绍光
相关人物
沈璟
相关人物
沈学庸
相关人物
许焜荣
相关人物
吴鹤汀
相关人物
吴泗金
相关人物
林毓芝
相关人物
沈炳烜
相关人物
黄慕周
相关人物
周召南
相关人物
赖芹芳
相关人物
赖德渊
相关人物
吴晋澜
相关人物
冯光球
相关人物
叶诚
相关人物
陈仪
相关人物
杨华
相关人物
郑贞文
相关人物
姚俊庭
相关人物
沈文陆
相关人物
谢荣光
相关人物
林林
相关人物
沈厝寨
相关人物
王质文
相关人物
刘宗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西沈村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平远县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