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诏安籍侨胞在马来西亚的文教业绩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04
颗粒名称:
诏安籍侨胞在马来西亚的文教业绩述略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马来西亚砂捞越州诏安人的历史和华文教育的发展,以及一些在华文教育领域做出贡献的侨胞,包括沈玉池先生和黄任芳女士的事迹。
关键词:
诏安县
文教业绩
内容
诏安人侨居马来西亚砂捞越州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砂州的40万侨胞中,如以县份计,诏人当居首位,其中以侨居第一省古晋和第四省美里者最多。其从业之广,涉及政、财、工商、文教、卫生等部门,现就侨胞中涉足文教界,几十年来富有建树,声誉卓著者,介绍如下:
首推吴锡康和沈泽生,前者为福建学校校长,后者为教员。其后林从周、沈济宽、涂渺沧、沈玉池、沈松乔、林樵、谢轶俦、傅培元,傅培岳、何特关、何捷秋、许瑞荚、黄丕烈等均在华校执教;拿督扬清和、杨清振昆仲和许达材则执教于英校。
抗战胜利后,从唐山漂洋过海,抵此任教者有许永周、沈保耀、李云生、陈喜发、何子诚、沈达海、谢国雄等,在济济多士中,以荣任古晋中华教育会主席、中华中学首任校长的林从周先生与古晋中华校董会总监学,三中校长的沈济宽先生最为教育界推崇。
新闻界方面的有:沈济宽曾创办《砂捞越时报》、田英成为《美里日报》编辑,沈保耀放下教鞭后即主编《学生月刊》。
艺苑中之佼佼者有:沈保耀的书法,曾屡次参展,甚获佳评。沈捷兴、捷平兄弟和傅秋容、美瑚姐妹的国画,均有相当的造诣。林佛生的器乐,尤值得一提,他对于三弦、琵琶、古筝等中国古乐器俱精,更以古筝饮誉乐坛。
兼事著述者有沈玉池、何特关、田英成等,均有著作传世。如玉池先生的《华教工作廿二年》,就是一部研究砂州华校史实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书。
华校的教育方式在近百年间亦随时而变,维新派之首领康有为于1900年南抵星、马时积极倡办新式学校,实行新的教育制度,使之逐渐取代旧式的私塾教育。砂州华人社会受其影响,亦陆续开办了新式学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砂捞越华校,系遵照中国的教育制度,其教育内容亦与唐山相似。战后,古晋教育会恢复了活动,林从周被选为主席,经召集教育界人士商讨华校复办事宜。鉴于时势的发展,决定统筹统办大计,先在市内设立五家小学,定名中华公学第一至第五校。砂州各地华校后来多用此称作为校名,迄今尚有存者。1946年初,古晋中华学校校董会成立,又创办了中华中学,林从周出长该校,沈济宽为中华公学第一校校长,二君均为校董会的重要成员。10余年来,因就读于华校的学子日多,故学校亦随之增加,如美里有公办华文中学2家,小学15家,还有私立华文中学4家,小学实行义务教育。
关于林从周、沈济宽先生的事迹已曾有人作过专文介绍。本文特把热衷华文教育的马来西亚侨胞沈玉池先生与黄任芳女士的事迹,简介如下:
沈玉池先生祖籍本县城关西门内,早岁随父侨居马来西亚砂捞越古晋坡,操陶朱之业。他好学不倦,经商之余,辄浸淫于书卷之中,笔耕不辍。长期以来,他热心地为同侨的教育、慈善、公益等事业服务,尤其热衷于华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古晋中华教育会恢复了活动,沈先生历任中华中学校董达22年之久,为砂州华教的重要人物。先生备受风雨,历尽沧桑,校董会为维护华文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曾采取了许多措施,吁请当局承认高中文凭,并发动全砂州华文独中实行统考,进行家访,组织维护华教促进华文运动,千人宴会,篮球队,铜管乐队访问其他州府的同侨,敦睦乡谊,从而得到华侨人士的广泛的支持。
多年来,玉池先生历任砂捞越诏安会馆的财务委员、学务主任和福建公会秘书长兼学务主任等要职。
沈先生把长期搜集、积累的有关华教的资料,以其生花妙笔写成回忆录于当地报刊连载。1984年,编印成单行本,称《华教工作22年》。全书凡40篇文章,及数十篇附录。该书资料丰富,对于了解砂州华校史实是一本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马来西亚全国华校校董总会主席林晃昇与砂州华教前辈沈济宽等名流特为该书作序,对沈先生的文教业绩,备加赞扬。
黄任芳,字佩芬,马来西亚籍的华人,祖家本县城关东门外。系当代蜚声新、马文坛的女作家。她192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砂巴州,稍长,随其母、弟返梓读书。1947年从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毕业,旋赴台北任教。后来,进师范大学深造。1957年,黄女士返砂巴州,相继任丹楠中华中学、亚庇中等华校的文教主任及加邪学院文科讲师等职,长达26年。舌耕之余,她还在砂巴广播电台主持“妇女家庭”“音乐园地”节目,为《亚庇商报》撰写“姐妹之间”专栏。她经常以林枫、子夜等笔名发表文章。
已出版的专集有:短篇小说《稚子心》、广播剧《神山情歌》及《神山游击队》、诗集《狮城云晓》等作品。素以心理描写细致人微,主题严谨著称。
1982年,黄氏偕同丈夫沈炳光先生(邑人,星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应聘抵新加坡供职。她以子谦、天心等笔名在《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等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游记和评论等。其诗作以内涵深邃,描写细腻,音节优美见称。很多诗歌被采为歌词,如诗作《无边海浪》《百鸟争鸣》《艳丽的花葩山》《银汉双星》等,均由著名作曲家谱曲,这些歌曲在星、马、台等地流行。
黄女士,也是一位热心华文教育事业的活动家。她提倡居留星、马的华侨、华裔要发扬炎黄子孙的光辉文化传统,合力振兴和办好学校。几年来,她在《亚洲时报》《华侨日报》和《自由日报》等报刊发表了许多篇论文或专题文章。呼吁同侨“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字,要把华文的棒子传给下一代。”她在一篇题为“华族自我文化的觉醒”(《自由日报》1985年10月11日载)的文中,针对当地政府发言人“没有采取强迫手段同化他族文化”和“各民族可以发展自己的文化。”的诺言,号召华人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有光辉悠久的“中华文化”而自豪,从而掀起办好华文学校的热潮。她在1985年7月22日的《自由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出钱出力的时候了——为响应教育百万行而写”,援引了小人物办学的故事,号召同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集资办学”;在同月30日的《华侨日报》发表“百万行所负的教育使命——再响应教育百万行”一文中,其中有一段称:“我们的祖先卖猪仔飘洋过海,胼手胝足谋生,再穷再苦,第一件主要事就是办好学校……为什么?为了植根。要把一株移到另一土地上,根要植得深,植得稳,才能叶茂枝繁,教育金百万行的义举,就是植根。”黄女士还号召同侨“要为华文教育史写下重要一页,每个人支持这一壮举。”其对华文教育的热心和努力从中可见一斑。
附注
本文参考: ①沈济宽《略述砂捞越诏安同乡的生活概况》 ②田农《战前华族社会的历史特征》 ③沈玉池《华教工作22年》 ④马仑著《星马华文作家群像,女作家黄任芳传略》 ⑤婆罗洲文化丛书《作者与作品》《星洲日报》《自由日报》《华侨日报》 ⑥并承美里侨胞何兴池先生赐教。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钟麟
责任者
吴锡康
相关人物
沈泽生
相关人物
林从周
相关人物
沈济宽
相关人物
涂渺沧
相关人物
沈玉池
相关人物
沈松乔
相关人物
林樵
相关人物
谢轶俦
相关人物
傅培元
相关人物
傅培岳
相关人物
何特关
相关人物
何捷秋
相关人物
许瑞荚
相关人物
黄丕烈
相关人物
扬清和
相关人物
杨清振
相关人物
许达材
相关人物
许永周
相关人物
沈保耀
相关人物
李云生
相关人物
陈喜发
相关人物
何子诚
相关人物
沈达海
相关人物
谢国雄
相关人物
傅秋容
相关人物
沈捷兴
相关人物
林佛生
相关人物
田英成
相关人物
黄任芳
相关人物
林晃昇
相关人物
沈炳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