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四十年 沧海桑田话诏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001
颗粒名称: 天翻地覆四十年 沧海桑田话诏安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9
页码: 217-225
摘要: 本文回顾了诏安解放40年的历程,重点介绍了农业和工交邮电方面的发展。农业方面,政府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投入资金和力量,使全县农业生产获得稳步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诏安县 农业 工交邮电 发展

内容

农业景象生机勃勃
  工交邮电突飞猛进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科教文卫欣欣向荣
  城乡市场空前活跃
  外向经济迅猛崛起
  旅游事业方兴未艾
  1949-1989年。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也是诏安解放的40周年。在这并不算太长的40年中,祖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诏安同全国一样,历史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个千疮百孔、贫穷黑暗的旧诏安,已经变成一个欣欣向荣、前途光明的新诏安。这是“经历艰难曲折、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发展进步”的40年。40年来,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也生动地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从而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是完全正确的;今后仍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国之本,走强国之路。
  回顾诏安解放4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为社会主义制度所显示出来的巨大优越性,为全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付出辛勤劳动创造了丰硕成果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展望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明天,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的共产主义前途又充满无限的信心!
  农业景象生机勃勃
  解放40年来,共产党始终将农业生产摆在首要的位置,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坚持不懈的改天换地斗争,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千方百计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使全县农业生产获得稳步持续的发展。
  解放前,由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丰富的农业资源得不到开发,农田“靠天吃饭”,一片凋零,“三日无雨火烧埔,一日大雨成水库”。解放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动群众充分发掘水利资源,坚持年年冬春大搞小型水利建设;对于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则集中力量突击,分期完成。五十年代,先后投建港口渡和三姑娘渠道;六十年代,修建东西溪防洪堤、亚湖水库和梅花引水渠;七十年代开始,又投建岭下溪水库。据统计,40年来全县先后兴修的防洪、灌溉、排涝、防潮、围垦、滩涂养殖、人饮和改善环境的水利工程多达3947处,其中蓄水工程2581处(含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13处,10-100万立方米水库25处,塘坝2543处),引水工程1248处(含千亩以上引水工程17处),机灌站101处,电灌站2处,水轮泵站12处,机电排涝站3处,防洪堤工程长68公里,防潮围垦工程长44.3公里,这样,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9万亩,保灌面积13万多亩,抗洪护地9.7万亩,可抗击10级台风和大潮冲击,护地近7万亩。同时,还连续不断发动群众垦荒造林,大搞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平衡,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农业的机械化程度,经过40年努力,也不断得到增强。现在,全县己拥有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1760台,农机总动力达6.57万瓩,它正在逐步取代自古以来耕作全靠人力畜力和简陋手工工具的落后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共产党实行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全县广大农村很快拉开了改革的帷幕,推行和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告别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使农业从封闭、僵化的体制中解脱出来,开始走上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益、商品化的开放型新格局。展望我县农村,现在已是一派生机焕发。不仅有了欣欣向荣的种植业,而且有了蓬勃发展的养殖业,而第三产业也正方兴未艾。本地传统的农业产品得到了繁衍生殖,适应开放需要的农业新产品也获得不断拓宽。全县境内既有大面积的荔枝、柑桔基地,而且有大面积的芦笋、蘑菇地盘,既有新培育的驰名远近的“八仙茶”基地,而且有品种繁多的南药场;既有林业生产基地的国营林场、乡村林场,而且有重点发展橡胶的国营农场和许多乡镇橡胶园;既有配套的对虾生产养殖基地,而且有石斑鱼、鳗鱼、牡砺、泥蚶、花蛤以及四大家鱼的养殖基地。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和农村工副业,也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前迈进。到198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3656亿元,比1978年三中全会前增长80.87%。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49年的41.3万多亩、9483万斤,增到44.7万多亩、2.4508亿斤,即增产一倍以上;甘蔗、花生、茶叶的产量也分别比1949年增长54倍、46.6%和114.5倍;水果生产由1.13万亩、总产418万斤,增长到11.6万亩、3514.7万斤;畜牧业、渔业、副业等的生产规模也空前发展。畜牧业中的猪、牛和家禽,分别由3万多头、2万多头和近7万头,增长到19万多头、4万多头和90万多头;畜牧业产值由135万元增至2231万元,即增长16.5倍;渔业生产中的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解放后的进展很快。1949年全县渔业总产量仅166万多斤,产值37万元,到1988年增至3500多万斤、产值1889万元。副业产值1949年只有77万元,1978年达到1737万元。新兴的乡镇企业现在己拥有1.1442万家,从业人员5.16万人,总收入突破2亿元。
  工交邮电突飞猛进
  40年来,全县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突飞猛进,获得长足进展。
  解放前,我县工业生产基本空白,充其量只有一个破烂不堪的老印刷厂和一些生产犁、锅的小手工业作坊。民间日用工业品如肥皂、煤油等都是舶来品,多少人终日望“洋”兴叹,忧心忡忡!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正是在这样一张白纸上来描绘工业新图的。伟大的社会变革,给工业生产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门径。解放伊始,政府在整顿旧印刷厂同时,就着手办起了木器、皮革、铁工、烟丝等手工业工厂,开始生产手工业产品。以后又陆续投建一批适应国计民生需要的轻工业企业。到1966年的前17年中,就发展了拥有蜜饯、红糖、酒类、糕饼、壳灰、小五金、塑料、盐业、造船和印刷等27家工业企业,轻工业产品也多达百余种。支农工业从无到有,农机产品逐步增加。原来空白的脱谷机、水田耕作机和其他各种农机具,随着县农械修配厂于1959年的投产都先后问世。1964年还增建了化肥厂,生产小化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立足本地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先后投资5589万元,新建了工业企业44家,发展新项目43个,使工业企业的后劲大大增强,基础设施得到更大改观,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趋向合理的工业体系。如第一食品厂、橡胶制品厂、花墩糖厂、毛巾厂和纸板厂等,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建厂。由于采取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经营方法,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这些新建厂的经济效益都获得不断提高。橡胶厂三年出口布胶鞋14万多双,创汇67万美元,1988年被评为市出口创汇先进单位。花糖六年生产白砂糖9.66万多吨,完成产值8985万元,创税利2876万元。同时大搞综合利用,于近年开始生产酒精和饲料酵母,还试制成功绝缘材料纸。
  工业老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也越办越好。创建于1956年的蜜饯厂,1985年又投资165万元,新建1座标准化的冬瓜条生产出口车间和1套引水管道,新增1台发电机组,并进行了锅炉更新改进,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和提高了产品质量,保证冬瓜条、白雪条都达到省优产品水平,1988年完成的产值比建厂初期增长31.7倍。农械厂在1988年以后开展跨地区横向联合,生产叉车配件、注塑机等,畅销国内外,一举成为扭亏增盈、产值突破百万大关的企业。
  二轻企业的发展也方兴未艾。到1988年已拥有45家,2175名职工,完成总产值2261万元。其中有10家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万。如去年新投产的饮料厂,由于充分利用优质天然矿泉水,开发活力宝、山楂和人参可乐,产品供不应求,年产值达到245万元。
  现在,全县工业企业数已由临解放时的1家增至185家(含集体所有),工业总产值由1950年的29万元增至1989年的1.15亿元,即增长330多倍,职工人数由当年不上100人增至7526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由12万元增至7409万元;所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骤增至48.8%。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是引人注目的。解放前全县交通运输支离破碎、衰落不堪的景况已经一去不复返。水上运输经历了从一户一船的木帆船运输到互助合作运输到办航运船运公司大集体经营的机帆船运输的发展过程。现在全县已拥有内河驳船60多艘,个体船舶300多艘,由于采用溪海互通联运方式,大大加强了山区和沿海的货物运转。海上运输以诏安湾宫口港为中心,沟通省内外,发展运输业务。现全县拥有39艘外海机动运输船和54艘木帆船。解放初期在汕头、厦门设立的中转站早己不适需要,近年又在宫口港新建了一个200吨位的码头,可停泊来自赣、浙、粤和省内各地的航运船舶。同时,还在这里先后投建了水产造船厂、梅岭造船厂、拆船公司等造船修船工业。陆路交通运输也经历了从挑运,畜驮到人力车、畜力车以至柴油机动车、三轮摩托、拖拉机、汽车等机动车辆运输的过程。40年来,我们先后修建了近四百公里长的公路,建造了永久性的钢筋混凝土或砌石的大中小公路桥60多座,使多少天堑变成了通途。目前,以南诏镇为交通枢纽,漳汕、诏和二条公路贯通南北,支线四通八达。各乡镇、农场、林场都可开直达车。各乡村之间所修的机耕路和大车路密布,互通有无。全县拥有的运输车辆在2000辆以上,其中中型拖拉机和方向盘柴油机有200多辆。此外,还有成千累万的自行车、摩托车穿梭于城乡之间。1988年全县公路运输量达到128.36万吨,周转量8381.54万吨公里,这是解放前所不能比拟的。与此同时,还相应投建了交通修配厂、汽车配件厂、自行车配件厂、交通化工厂等一批交通工业体系,个体汽车、自行车维修业遍布城乡各地。
  40年来,全县邮电事业由过去遗留下来的只有几间破烂工作房子、8名职工和一条肩挑脚送的城乡邮路,通邮面不到全县10%地区,发展到如今以南诏镇为中心连接各乡、镇、村,以至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邮的邮路。1988年还投建了2座7层邮电大楼,安装开通了HJ-04型2000门县、市、农自动电话系统,实现了市内电话自动化,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所有自动电话直接通话。以现在同1949年相比,邮电固定资产由不到2000元增至900万元,邮路总长由226公里增至924公里,邮电局、所由1处增至14处,包件由169件增至66970件,电报由874份增至116174万份,县内通讯线路明线由101公里增至829公里,通讯电缆从无到有,由明线到地线,总长达到278.3公里,电话机由1950年的30部增至1400部(其中400部私人电话),邮电收入由几万元增至200万元。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40年来,全县城乡人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就业和自谋就业相结合的方针,为社会待业者广开了就业门路,城镇的就业人数剧增。至1988年,共安置全民职工和集体职工1.0853万人,使全县在职职工达到2.7937万人,比1978年增加27.8%;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个体劳动者达6414人,比“文革”前的1965年增加4.8倍。职工收入经过多次调整、理顺和改革,实行了结构工资和等级工资制度,并恢复了奖金制度,增加粮食和副食品价格补贴,以及提高劳动福利待遇,所以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以1988年为例,职工人均的货币工资达到1195元,比1965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98倍和1.76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仍分别递增4.9%和7.4%,职工劳动福利费达500多万元,比1978年增加4.7倍。广大农村在改革10年来,由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农副产品价格,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使农民收入稳步上升。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3元,比1957年增长9.8倍,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上的农户占65.7%。现在,我县大部农民都摆脱了困境,解决了温饱问题,日常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到1988年,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金额达到4785万元,比1979年增长9.3倍,其中,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与1949年相比,增长68倍。
  城乡居民生活安定,收入增加,直接引起消费层次由量到质的变化。人们的衣着,已经由过去的只求价廉耐用,开始向款式新颖、美观典雅、用料讲究和多样化转变。化纤、绸缎、呢绒、毛料等高级面料的购买量剧然增加,茄克衫,各种布料及样式的裙、电发、风雪衣、连衣裙、西服、毛呢大衣等各种流行成衣以及各种款式男女皮鞋、旅游鞋、长短丝袜等大幅度增长。食品消费开始转向营养丰富型,各类家禽,鱼、肉、蛋等副食品和营养品的需求量日益上升。生活用品也逐步转向中高档,讲求舒适、享受。电视机、录像机、洗衣机、电风扇、摩托车、照相机、电炊具等,在城镇已有不同品种、不同数量进入千家万户。由于电力工业的发展,全县238个行政村中,已有218个村通电,用电户占一半以上。因此,高档家用电器也已开始进入农家。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每百户农民中已拥有电视机31台、收录机14台、电风扇38台,还有自行车84架、缝纫机20架、手表130只。
  城乡居民由于衣食无虞,居住条件也得到相应改善。城镇住房开始由旧式简陋型向美观舒适型过渡,普遍注重装修,美化居住环境,开始栽花养鸟陶冶生活。农民住房,1988年比1984年增加2.7倍。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城乡人民在旅游、社交、医疗保健、交通邮电诸方面的支出也日益增多,日常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科教文卫欣欣向荣
  40年来,全县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卫生医疗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
  解放前,全县的科技事业一片空白,科技人员寥若晨星,更无科技机构和科技成果可言。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将科技当作一项生产力来抓。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对科技人员落实了在政治上信任、生活上照顾、业务上支持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诏安经济的新局面,使广大科技人员调动了积极性,大力施展自己的才华。现在全县已拥有各类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1372人,其中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49人。比较突出的有:建国以来第一个选育成功乌龙茶早芽新品种八仙茶的茶叶农艺师,有创1987年对虾养殖全国高产记录的水产养殖工程师,有多次被国家选派出国援外的甘蔗植保农艺师等。同时,还有2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重大突破,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中有国家级成果一项,省级成果四项,市级成果八项。如1982年获全国发明一等奖的橡胶大面积北移北纬18。-24。种植成果;1986、1988两年获省、市二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乌龙茶优系早芽新品种选育成功的成果;1986年获广东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与广东汕头柑桔研究所协作的白叶一号芦柑优良品种选育成功成果;1988年获国家农牧渔部奖励的全国对虾大面积养殖创高产纪录成果等,都是较有影响的科研项目。
  为适应全县经济发展,不断促进科技进步的需要,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县科委每年除有计划安排一批科研课题的攻关外,还由科协牵头相继成立了40多个各类专业学会和研究会,广泛开展多样学术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科普网络。
  教育事业的变化更是非同寻常。旧社会那种经济落后,教育凋零、求读无门,文盲充塞的状况,现已大大改观。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平反冤假错案以及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人民教师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教育工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成效显著,各级各类学校取得了蓬勃发展,教育网络正在不断完善,人民文化知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正在不断涌现。以1949年同1989年比较,中学由2所增至16所(含5所完中)、学生由394名(含初师生60名)增至283班、1.4270万名;小学由88所、324班、9273名学生,增至224所、1831班、6.1822万名学生;幼儿园由1所、40名幼儿增至246班、8321名幼儿,形成了村村有小学、乡乡(镇)有中学、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县有重点中学、实验小学和实验幼儿园。在基础教育如此生机焕发的同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日趋活跃。全县已办职业高中一所,附设职业高中班2所,先后开设木工、服装、彩瓷、橡胶等几个专业19班,学生826名。在全县228个行政村中,有202个村办了238个成人扫盲班,7591名学员,还有4万多人参加各类成人教育学习,形成了一个由扫盲到电大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网络。
  经过40年的不断充实和建设,一支动作整齐、骨干齐全、结构合理、学科配套的教师队伍也正在稳定形成。全县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养员,已经由1949年的中教33名、小教322名、幼儿教养员3名,增至现在中教850名(含民办93名)、小教2592名(含民办569名)、幼儿教养员293名(含民办、集体办268名)。此外,还有机关干校教师6名、成人教育兼任教师373名。历年来,有不少教师被评为各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会都有教师代表参加。县还于1959年创办了教师进修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教师。1981年以来还增办了高职进修班、在职函授班、学校行政干部轮训班以及暑假单科培训班等,使教师的业务素质获得明显提高,任课学科配套逐步趋向合理。经过验收,小学教师学历水平67%达标,中学教师有78.8%取得专业合格证书。
  文化事业也取得可喜的成果。电影工作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县先后投建了2座电影院和1座影剧院,各乡镇也先后投建了室内影院或露天影院;全县现已拥有放映单位44个,有电影工作者348人。放映场次由解放初期寥寥无几,发展到1988年年映2.12万场,平均日映58场。从沿海到山村,群众到处都可以看到电影。戏剧工作除一个大型专业潮剧团外,还接受省艺校委托,办了一个漳州地区潮剧班,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群众文化工作除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文化站8个,城乡文化中心2个,城乡俱乐部(文化室)122个,图书室17个外,还有群众性的文艺、书法、摄影团体9个,录像放映点60多个。城乡还有一支数千人的多层次的业余文艺活动队伍。文艺刊物逐步增加。一批业余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已陆续登上各级报刊。逢年过节,不少新老作者还举办了书法、国画、金石、摄影、美术等作品的展览会。近年来,我县民间文学经过初步整理,已编成《诏安民间故事集成》《诏安歌谣集成》和《诏安谚语集成》问世。文物普查234处,其中有39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卫生事业进展很快,成绩斐然。1949年全县仅有一家利用旧祠堂修缮的配备7名医卫人员和1台旧显微镜的卫生院。而今,一个占地73亩的县医院已投入使用,拥有病床250张,医卫人员200名,分别设置内、外、妇、儿、五官五个病区和临床、医技、药剂、中医等20个科室,医疗器械日臻完善,医疗服务项目达到40多种,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此外,还有一个中医院和一个防保站。交通系统也有一个交通卫生院,都颇具规模的。农村医疗事业早在1958年各乡镇就都有了卫生院,现拥有医卫人员398名,各种医疗设施也日趋完善,基本能独立地完成各种病害的防治工作。此外,还有村办卫生所193个,县医院办的分院和医疗站41个,加上各机关、工厂等单位设立的医疗室以及经过考核合格而遍地开花的个体医生,一个医疗卫生防疫网络已覆盖城乡各地。
  城乡市场空前活跃
  40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加速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人民日常需要的农副产品逐年增加,加上国家工业化程度的增强,工业产品愈来愈多,极大地促使了我县城乡集市贸易日趋活跃,市场空前繁荣。市场结构已经从封闭式经营的旧体制中解脱出来,逐步走向多种经济、多种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经营,使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网逐步拓宽,商品流通渠道逐步搞活。目前,全县的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达至5457个,从业人员7401人。这种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的增多,使城乡贸易市场一跃增至27个。1988年的市场成交金额达到6084万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由于贸易市场增加,货源充裕,从而大大方便了人民日常生活,使全社会的商品零售额到1988年增至1.8365亿元,比有帐可查的1952年增长41.6倍,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2.4倍。
  外向经济迅猛崛起
  我县现在是沿海开放县之一,“三胞”人口众多,出口资源丰富。对外窗口洞开以后,外向型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猛崛起,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
  三中全会前,我县对外贸易缓慢。三中全会后,先后建立了一批以水果、水产、芦笋、蘑菇、布胶鞋、抽纱、蜜饯、羽毛、陶瓷、罐头等外贸出口商品基地,出口商品猛增至40多种。而且与香港、深圳等地和省内各口岸31家实业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出口业务联系,拓宽了横向经济联合,形成了产销一条龙。同时,对台贸易也日趋活跃。1987年成立了“诏发贸易公司”,直接与台胞进行出口贸易。还在宫口设立了1座台胞接待站,1988年共接待台胞188人次,台船39船次,贸易金额达到32万美元。
  此外,在利用外资办企业方面,由于我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软、硬环境,增强吸引力。到目前,已办“三资”企业11家,总投资额达1284万元,利用外资额255.7万美元。“三来一补”企业中,有来料加工21家,实收工缴费60多万美元,引进设备768台(套),价值45万美元;补偿贸易企业1家,补偿贸易额为21.33万港元,引进活海鲜运输船1艘。目前,“三来一补”企业中的毛织、机绣、服装、磁带等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事业方兴未艾
  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县的旅游事业也正方兴未艾。
  由于诏安地处“漳南第一关”,又是闽粤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县份,所以我县政府在实施改革开放方针的同时,就一直把全县当作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来抓,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来改善旅游环境。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人民生活安定的前提下,着手进行旅游事业的建设。首先是在1985年集资重修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中山公园,建设了古色古香的水榭亭台,还陆续培植了8000多盆花卉盆景,修复了荒废己久的鹅卵池,完善了其他配套设施,使它成为一个童叟游客的好去处。其次是对全县文物(包括名胜古迹)进行了普查,现己完成234处,已作了分类登记造册。其中有39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人民政府分三批列榜公布,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这对弘扬祖国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还通过海外侨胞捐资和多渠道集资,对“闽南第一峰”的九侯名山和腊洲祥麟塔、凤山报国寺、西溪口南山寺、西门武庙等10多处重点文物进行了维修,恢复了它的历史面貌。还由侨资修通了群众夙望己久的九侯环山公路、祥麟塔登山公路和玄钟公路。县也相应新辟了九侯山、祥麟塔两处旅游点的交通线,并通过多渠道集资,先后投建了中旅社和侨星大厦等服务性行业,从而大大方便了前来旅游观光的海内外同胞。
  与此同时,于1980年下半年投建的县公交公司,经过几年的营运发展,现已拥有大小客车16辆,行驶线路12条,每天行车都达1974公里以上,使县内70%以上的群众都能搭上公交车,这对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来往游客旅游,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楼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深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