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韧、探索、前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94
颗粒名称: 勇韧、探索、前进
其他题名: 沈柔坚艺术生涯简介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90-192
摘要: 本文介绍了著名画家沈柔坚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 诏安县 沈柔坚 艺术生涯

内容

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作为画家,沈柔坚正是一个艺术上的大勇者,唯其勇且韧,故于艺术才取了非凡的成就。
  ——刘海粟
  著名画家沈柔坚原名沈耀琨,1918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诏安县城南东城村的一家普通居民。少时天资聪慧,喜爱画画,常爱到庙堂去看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别致精美的浮雕壁画,以及那妙趣横生的木偶戏,多采多姿的元宵花灯,常沉浸于这些民间艺术的氛围,对他不无影响。他常忆说;“我学画的兴趣是受民间艺术的陶冶而萌发的。”他学画起步,从临摹芥子园开始学画中国画。读小学时就已接触大量的文人画,如饥似渴地临摹学着画。小学每次赛文、书画展览,他都名列第一。十一、二岁时就能画中国画挂件,乡邻送宣纸索画者日有所见。1933年他毕业于县立梅溪小学。因家境贫困,小学毕业后不能再升学,辍学在家自习书画和文学。曾向乡亲,县名儒沈继捷、沈晴澜补习古文。白天,习画练书法,晚上诵读古文至深夜。1935年,适省立龙溪简易师范到县招考新生,他报名投考,名列榜首,始得肄业于龙溪师范。在龙溪师范读书时,课余更抓紧不辍地研习绘画,开始喜爱法国比仲画派的画风。“一二·九”运动后,受左翼文化思潮的影响,逐渐认识到绘画的革命功能和意义,对鲁迅先生提倡的新兴版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创作木刻画。
  “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沈柔坚顾不得母亲新丧和在家的老父幼弟,毅然投笔从戎,深夜潜然离校,投奔新四军。
  1938年春,他在新四军从事美术宣传工作。经历了抗日、解放二个战争时期的戎马创作生活。历任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组长、抗大分校文化科长、苏北根据地《新知识》杂志编委、华东《大众日报》美术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战场画刊》主编等职。
  抗日初期,曾创造以揭露日本侵略者疯狂轰炸平民村庄罪行,题为《为了正义》的大幅布画,并由在皖南采访的美国著名进步女作家,女记者史沫特莱带去美国转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创造《新四军军歌》木刻组画。战时木刻作品主要有《拉纤者》《田野》《鱼水情》《拾草》《拥军爱民》《盘查哨》等等。年画作品主要有《庆功画》《参军光荣》《得奖荣归》等。在苏北根据地环境艰苦,印刷条件极差,他接受了为根据地银行、邮局设计货币、邮票等木刻图案,是苏北根据地货币的第一个制造者,获得了“会造钞票的大银行家”的美称。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沈柔坚的行军包里总是放着一本速写本,几支铅笔、几块木刻小版和几把木刻刀。行军中他边走边构思,利用行军歇息,以背包当坐垫作画,军号一响又边走边想,再歇再画。他说:“1939年春,周恩来同志自重庆到皖南视察新四军军部,参观绘画组作品后对我和战友们的勉励,也是我从来创作的座右铭,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气馁或松劲。”对此、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赞曰:“戎”马背上,举木刻刀为投枪,军旅之中,调红土而作壁画,江山舒其眼界,风雪炼其精神,所得尤甚于画艺矣。”1948年,济南解放,沈坚柔在华东局宣传部美术创造室创作。翌年5月,随军解放上海,在上海军管会文艺处从事美术创作。建国后,历任美术室主任、华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华东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协会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现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辞典》主编。
  建国后,沈柔坚主要从事彩色版画、水彩水粉画、以后又从事中国彩墨画的创作。版画主要作品有《雪后》《船厂中》《河水让路》《歌德故居》《早春》《南海之滨》《满地锦》《散集后》《夜阑人静》等;中国画作品主要有《渔村》《野趣》《无花果》《幽壑》《山野》等,以及水彩水粉画《南海》《夏》《红场一角》《布拉格街景》《波茨坦会议旧址》等。作品经常参加国际美术展览,先后为国内主要城市和法、意、英等国美术博物馆所收藏。日本版《世界美术大系》,民主德国《造型艺术》、英国《东方艺术》杂志,法国《欧洲时报》,意大利《时代报》等都曾刊载他的作品与评论。出版有《欧行写生画辑》《沈坚柔画集》《沈柔坚速写》等。开过4次个人画展,先后出访民主德国、捷克、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活动。1981年,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曾播放沈柔坚创作生活和作品的电视片,1982年,上海和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著名画家沈柔坚》电视片。
  沈柔坚除艺术创作外还兼事绘画美学的研究,主要论文有《不似之似》《所见与所想》《形象思维与诗情画意》《我的艺术探索》《板与不板》等。《辞海》编委兼美术科目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主编。
  在艺术探索上,沈柔坚很赞赏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名言且付诸实践。他说:“早期我作画力求象,可是慢慢发现,画的再象也比不上标本。荷花画了近千年了,难道只是一代一代的重复?这曾使我惶惑和苦恼。边实践边思索边涉猎更多的古典文学诗词,欧美的美学理论和文学大师的作品。从姐妹艺术中吸取营养,这也是画外学画的一个方面吧。……中国文化的土壤虽然深厚,但是还要革新,要面向时代,面向世界这才有生命。他认为一个艺术家的视野越开阔,艺术上驰骋的天地越广大。不要划地为牢,固步自封,这才能从纵向或横向去吸取多元性的养分,并去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精萃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陈言务去,自出新意”。他说:“我所怕的是重复前人,也怕重复自己,力求不落别人的套,也不能落自己的套。”他认为艺术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它是艺术家心灵再造的产物,要作到似生活,不似生活,胜似生活。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感于外的基础上抒发自己内心之所独得,内外融合浑然而成才有生命力。硬做,即使很工巧,总是死的。他常说:“写实景容易要写出灵景,有“神思”“灵视”更难。他主张为了丰富表现力,为了抒发思想感情和意境的需要,在方法上可以“不择手段”去冲破陈规旧套。大画家张乐平有这样的赞说:“沈柔坚善摄取中西绘画之长,自辟蹊径,风格独特,是一位艺术上具有卓识和敢于创新的画家,他的作品富有神韵和灵气,有强烈的时代感。”大画家钱松喦说是:“有传统、有创新,是国画创新的好路子。”
  战争的特殊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长期的部队生活作风,养成了他勤奋和善于科学地安排时间、掌握时间的习惯,长年生活在民众中,使他从各地民间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直到建国后,他身兼多职,事务忙,社会活动多,但手中画笔始终不停。深入生活,足印西至新疆阿勒泰山,南至云南西双版纳密林和广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写生。他每次出国访问归来,皮箱里总是装了许多速写和写生作品。即使在十年浩劫,他也搞“地下活动”,白天挨斗,晚上仍偷偷作画。他常说:“作为画家,我一天也离不开画笔,即使再忙也要见缝插针作画。”如今,他已70高龄,在家时整天手不离笔,不是画,就是写。出门时,速写本随身带,走到那里,画到那里,仍勤奋不辍。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铁生
责任者
沈柔坚
相关人物
刘海粟
相关人物
沈耀琨
相关人物
史沫特莱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张乐平
相关人物
钱松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