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86
颗粒名称: 梅岭记略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156-15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梅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民生活、名胜古迹等。
关键词: 诏安县 梅岭

内容

梅岭位于诏安湾西北岸,它由许多丘陵连结而成,从凤山报国寺、赤岭向东南婉蜒而下,直达宫口、卸石湾、悬钟城,因形似“倒枝梅”而得名梅岭。
  梅岭境内有31个自然村,最大的是霞河村,近1000户,其次是林厝、田厝、小悬钟等有四至六百户,最小的是第九村,十多户。
  梅岭人民从事渔业、农业,只靠农业的只有西北部的菜园埔、下寮、西山、林中、牙头等5个自然村;以渔业为主兼务农的是东南部沿海各村。
  梅岭是对外贸易的港口,据明代地理学家张燮著的《东西洋考》记载,漳州府对外通商“先是发泊在南诏之梅岭,后以盗贼梗阻,改道海澄。”《诏安县志》也有同样记载。说明很早以前诏安和海外就有过贸易往来,现在如果就宫口港建一码头,便能继续对外通航,况且诏安土特产丰富,如荔枝、桃李、蔬菜、瓜类驰名福建、广东两省,尤其西山、寮雅的西瓜更为著名,中央在庐山开会时,曾专车前来收购。
  梅岭最南端一个村叫悬钟城,解放后分成东门、南门、第九3个自然村,城墙尚有部份存在,据传说:诏安县城原欲设置于此,后因陆路交通不便,又非全县之中心点,更主要的是因海盗干扰,妨碍治安而改置于今之南诏镇。
  梅岭名胜古迹甚多,第九村后有一关帝庙,诏安及邻县人民、侨胞络绎不绝来此观光。庙后山上巨石甚多,历代文人于石上题刻留念,至今字迹明显可见。庙之东南约二里的海边山上一巨石,有明嘉靖年间参政道题字“望洋台”。站在庙门口南望,前面左右两山相接处,留一空隙形如钟门,视力所及,可见海浪滔滔,名曰“钟门巨浪”,系诏安十二景之一。
  山之北面有“鼎底湖”,顾名思义,其形如大圆鼎,长约一华里,全部沙质,原来寸草不生,夏季酷热异常,相传明吴二(字君宠)于此练兵,湖上东面高处有一石亭,吴坐其中指挥,此地目前已植树成林。
  小悬钟村东南海边,严冬天气,朔风凛冽,据说,吴二在此操练水兵,临海处利用一天然石壁如背椅状,上面大石足以避雨遮日,吴坐椅上指挥水军操练,椅之左边石壁,有“吴”字笔画组成一官帽,至今仍甚醒目小悬钟东面还有五里亭,传说是宋帝昺南逃到广东崖州,路过于此,地方官员专为迎接“圣驾”而设。林中、寮雅二村交界处有一大路,路边还立着数块大石碑,记载“圣驾”幸此之事,但碑文字小,年久风化。藓苔蔓延,难以看清详细内容。路边一山名曰“烟墩山”,山顶平坦宽阔,是古代烽火台,乃军事设施之一。
  宫口村后面公路边有一巨石,石上大书“闽南第一营”,说明以前有驻军。抗日战争时期,敌舰常停泊在距宫口不远之海面。此处不但是对外贸易之小港口,亦是战时海防要地。
  梅岭地虽小,而名胜古迹多,除祥麟塔已写入史册及凤山报国寺政府已通知保护外,上述几处亦颇有价值,如能对这些古迹重新整修,将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济武
责任者
张燮
相关人物
吴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宫口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