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岭渡与济川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85
颗粒名称: 横岭渡与济川亭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154-1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横岭渡和济川亭的历史和风景,其中横岭渡是诏安湾内港西溪的一个渡口,曾是闽粤交通的要津,现已成为历史名词;济川亭建于元至正年间,是邑人沈仁所建,现亭虽废,但亭址和石柱犹存。济川亭依山临水,与仕渡村隔水相望,景色清幽,后有岗峦重叠,林木苍郁,溪中有小洲和飞泉,是游人赏玩的好去处。
关键词: 诏安县 横岭渡 济川亭

内容

横岭渡与济川亭,均在南山之麓,距县城约五里,《诏安县志·名胜志》把这里的风景称为“南山夕照”。
  一、横岭渡
  位于南山之北麓,南山寺之前。据《诏安县志·建置志·津渡》记载,我县津渡有:“横岭渡、北门渡、济川渡、港头渡、甲洲渡、悬钟渡、洋林渡、溪沙尾渡、海月渡、港口渡等十八处。横岭渡便是其中之一,是诏安湾内港西溪的一个渡口。
  西溪是汇集我县西路各水流而成,经横岭渡婉蜒而东至象头与东溪汇流,经澳雅头、甲洲至宫口入海。
  由县城南行,经横岭渡可至仙塘、含英、西坑、牙头、洪洲各村,并通广东的上底、柘林、所城一带。故横岭渡又是闽粤交通的要津。
  考明天启(1621-1627年)年间,大学士张瑞图(泉州人)题横岭渡西北仕渡村大庙联曰:“海不扬波黄耇喜,地虽斥卤贤豪生。”横匾有:“长祚玄江”“仕渡僊槎”。庙内又有联云:“九侯峰高龙脉长,感百水朝宗,挺生人杰;悬钟雷动涛声壮,看风帆上下,永念神功”等,可知明、清时,此一带原是一片内海,海潮从宫口、澳雅头涌入,淡水从西溪流出,横岭渡正处在咸淡水汇流之地。
  这里景色清幽,南山古寺,背倚山崖,面临清溪,岗上林木参天,寺侧古榕环抱;行人到此,盛夏成秋。清乾隆拔贡叶观海曾题一联;“草色斜阳僧唤渡,钟声夜雨客参禅。”至今犹存。
  当年,每逢春、夏多雨季节,水漫溪堤,行人受阻。“元林仲安捐租十余石,阮氏捐租三石五斗,募操舟以通往来。明崇祯八年,乡人江左伟以两边水浅,江岸泥泞,聚石以砌之。今废,仍用渡。”(据《诏安县志·建置志·津渡·横岭渡条注》)。沿至解放后,1960年整治西溪,建起桥闸,既能蓄水、截咸,又便行旅,可通汽车,横岭渡已成为历史名词。
  二、济川亭
  从横岭渡沿西溪上行,经南头石约半里,便到济川亭。据《诏安县志·建置志》载,此亭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系邑人沈仁所建。据《沈氏族谱》记载:沈仁为仕渡梅港祖,是桔林祖沈福英(元末人,官都指挥使)之次子,性聪敏好学,识天文、地理、但不出仕,守尽孝道。因见此处幽静,故建此亭,作为读书、修身养性之所。现亭虽废,亭址与石柱犹存,亭右石崖上,镌刻“济川亭”3个大字,清晰可见。
  亭前有一渡口,即为“济川渡”,也属我县十八津渡之一,《诏安县志·建置志·津渡》记载:“济川渡,在县南五里南山麓,后因水浅,移在镇水城下。”
  济川亭依山临水,与仕渡村隔水相望,后有岗峦重叠,怪石嶙峋,林木苍郁。每当斜阳余晖未尽,层林尽成金色。溪中,水波闪烁处,有一小洲,状如莲花,名曰:“莲花坂”。西溪居士沈奎阁(1898-1943年)有诗咏之。(诗见本期《沈奎阁先生的西溪吟草》)一文。
  亭的右后方约五百步处,有一缕甘泉,《诏安县志·名胜志》称之为“桥港泉”,泉从石缝丝丝喷出,滴之不尽,汲之不竭,故又称“桥港飞泉”。其味清甘,烹茶极佳。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江顺
责任者
张瑞图
相关人物
沈福英
相关人物
沈仁
相关人物
沈奎阁
相关人物
林仲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仕渡村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