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达材先生其人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84
颗粒名称: 沈达材先生其人其事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51-15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沈达材先生在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从沈达材先生的教育经历、写作情况、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关键词: 诏安县 沈达材

内容

沈达材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并潜心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发表了不少作品。
  先生毕业于漳州二师(龙溪师范前身),因与同乡青年组织《新青年社》(类似读书会性质),受到县国民党当局的迫害,出走南洋。回国后,在本县梅溪小学(即仕江小学)教书。第一本著作《建安文学概论》出版不久,受聘于汕头私立海滨师范(后改为海滨中学)教国文,并主编该校校刊。不久,顾颉刚来信,邀先生到北大历史系当助理员。因距家远,且待遇与中学教员差不多,长辈们都劝其不去,先生听从。陈济棠反对蒋介石,办燕堂军事学校,其幕僚翁半贤聘请先生到燕堂教《孝经》,并兼任中山大学教师。先生答应。可是还未成行,陈济棠已垮台,《孝经》不用教,中山大学也去不成。抗战胜利后,先生接中山大学之聘,本欲搭首批轮船去履新,适海滨中学校长生病,先生必须多留一些时日,谁知这艘轮船触着鱼雷被炸沉了,先生不敢冒险搭船去广州,陆路交通一时又不能修复,中山大学又一次去不成。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政府的垮台,已是时间问题,有些人都纷纷出走。本县人沈向奎升任军长,军队扩充需要人,其兄向荣约先生同去军部任职,先生不去。侨居海外多年的乡人沈松乔,适值回国,被军部委为校级参谋。松乔看形势不好,不介入,临出国,邀先生同往南洋,过过安定生活,先生也不去。画家黄独峰,约先生到广州,一同出国,先生也没赴约。
  先生对我很关注。记得我还在初中读书时,看了一些历史小说,因而,也写了一篇历史小说《风波亭》,在厦门《江声报》刊载出来。一次碰见,先生问我写这篇小说,看了那些有关岳飞的著作,我说,只读了岳飞写的《满江红》和《说岳全传》。他说,多读点有关著作,头脑中多了点东西,写出来的人物性格就较为丰满。这篇小说的结构是从《说岳全传》里搬来的,我不过加些细节而已。由于先生的指导,也由于兴趣的改变,我再没写过历史小说。
  在抗日战争前,先生还担任过《岭东民国日报》副刊编辑,曾几次要我为它写稿,我认为副刊需要短小的文章。第一次寄去一篇杂文,第二次寄去的又是杂文。先生来信劝我,写杂文易找麻烦,还是不写或少写为佳。不仅在写作上指导我,我到海滨中学任教,也是先生推荐的。
  1941年秋,我到海滨中学教书那一学期,本县青年到该校读书的有二、三十人,其中勤奋学习、成绩不错的不少,而混文凭、懒于学习的,也大有其人。先生对前者时加鼓励,对后者则温言劝说,还嘱咐科任教师辅导。该校每个班级都出版壁报,在先生的督促下,我县学生也出版《闽潮》壁报。先生不仅看稿、改稿,自已也动手写过稿。
  同乡林、沈二君,因参加共产党,被逼出走,在普宁鲤湖中学教书。因相距不远,他俩不时到海滨中学找先生。有人劝先生不要跟他俩来往,怕受其连累。先生坦然地说:“他俩是我同乡,来此作客,我不过以东道主身份接待,当不至于罢?”林、沈二君执教的那所学校,经费支绌,工资往往发不出,先生在经济上也帮助过他们,虽然为数不多。这是我侧面了解到的,先生从不曾道及。1945年,林士彬因“共党嫌疑”被捕,先生挺身而出,尽力营救。
  那时,先生担任高中二个班级的国文,还兼教务主任,白天都在学校工作,晚上回宿舍,和同事喝喝茶,谈谈天,客人走后,才读书或写作,直至深夜,夜夜如是。
  寒假学生要还乡,学校发给1张两寸阔、半尺长的油印路条,每张收费数角。先生知道后,批评校长:“学校经费虽然支绌,一张便条的开支,学校还负担得起。即使要收钱,收工本费就够了。我们是办教育,不是做生意!你想赚钱,倒不如去做生意,我当主任秘书去,大家散伙!”原来,当时饶平县县长某(姓名忘记)是海滨中学毕业的,请先生去当他的主任秘书。县长的主任秘书是个肥缺,可是先生宁愿吃粉笔灰。
  1945年春,敌伪蠢动,普宁流沙圩沦陷,海滨中学停办。先生回乡,被邀参加县三青团办的《青年正报》编辑工作。当时,县中、小学教科书,由广东梅县供应,每学期开学前,县教育科派人去购办;这一次,购办的人少报折扣,贪污不少,被《青年正报》记者揭发出来。教育科长郑某平时对县三青团工作颇为出力,而现在三青团办的报纸却不给他留点情面。于是郑向三青团的头子徐某诉说,徐安慰他:失却关照,不是有意的。事后,徐有没有把这情况告诉先生,不得而知。可是,针对此事,先生又写了一篇社论,在下一期报纸刊载出来。过了一些时日,有人谈起郑的诉苦和徐安慰的话来,先生反问:“对工作上出过力的人,干了坏事,就不可揭发,批评吗?”
  抗战初期,我县出版的《抗战青年》和《诏安县政半月刊》,先生都当过主编,写了不少宣传抗日的文章。
  先生在汕头执教多年,在汕头教育界有一定声望,国民党自然要利用他,封他为“防奸小组副组长”“区分部书记”,加上先生受旧因袭、旧思想的影响较深,替汕头《岭东民国日报》写了不少观点上错误的文章。解放后,因历史问题受过刑事处分(现已撤销,宣告无罪)。但替国民党报刊写文章只是先生写作的一小部分,他的主要成就是文史方面的著作,现就我的记忆和先生之子庆生先生提供,简述于后(这些仅是其中一部份)。
  出版的专集:《建安文学概论》,北平朴社出版,发行人顾颉刚,1933年或1934年出版。
  《曹植与洛神赋传说》,发行人曹聚仁,1936年左右出版。
  未出版的专集:《校雠通义笺》1948年由友人送请马叙伦先生过目,马先生阅后,誉为力作。原稿文革期间散失。
  《南音集》,诗集,原稿存林仲姚先生处,文革期间散失。
  刊载在报刊,未编成专集的:《评陈钟凡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和《评陆侃如、冯沅君合著的〈诗史〉》,分别发表于刘英士主编的《图书评论》1936年第一、二期。
  《福建文学史绪论》和《福建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抗战期间发表于黎烈文主编的《改进》和《海滨》复刊号。
  《千里集》,任汕头《岭东民国日报》编辑期间,所撰写的散文,各篇均发表于该报副刊。
  着手准备资料,正在动手编写的:《四库全书闽人著述辑录》,当时邑人李隐星和东山黄拱成两君在海滨中学读书,帮先生抄录不少资料。《邑闻别录》记述诏安民情、风俗、掌故等。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宴琼
责任者
沈达材
相关人物
顾颉刚
相关人物
陈济棠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翁半贤
相关人物
沈向奎
相关人物
沈松乔
相关人物
向荣约
相关人物
黄独峰
相关人物
林士彬
相关人物
曹聚仁
相关人物
马叙伦
相关人物
林仲姚
相关人物
陈钟凡
相关人物
陆侃如
相关人物
冯沅君
相关人物
刘英士
相关人物
黎烈文
相关人物
李隐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饶平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