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第一个留学生——水利专家李风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80
颗粒名称: 我县第一个留学生——水利专家李风澜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2
页码: 143-144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李风澜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包括他的求学经历、教育理念、办学经历、参加水利建设等。
关键词: 诏安县 水利专家 李风澜

内容

李风澜,原名芳兰,四都马厝城村人,是我县第一个留学生。他生于1904年,家贫好学,幼进本村私塾,塾师见其聪颖勤奋,甚为器重,并常叫他代为授课。因此,从小就打下了较好的语文基础。后到丹诏小学就读,成绩优异,毕业后,校长谢惠生先生资助其升入诏安中学。学习期间,兼理学校小卖部事务,又兼教丹诏小学语文课,以获得部分薪金,遂完成四年中学学业。毕业时成绩冠全班。
  风澜读中学时,学习认真勤奋,生活艰苦、严肃,每日必做日记,摘录国内外时事和名人名言。并研墨临颜帖(现金星乡田朴村八房祠堂有他手书的门匾和对联),从不闲逛、聊天,不上食摊子,不看黄色书籍,假日回家探视母亲,并到田间劳动。
  中学毕业后,被聘为本村私立小学校长。他有感于当时农村家庭多不愿让子女上学,固然是因缺乏劳力,但有的子弟读了几年书,弄得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也是原因之一。于是,和该校教师沈世雄等一起,研究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办“晓庄农村师范”的经验,决心把小学办成一个“陶行知”式的学校。要求学生在假期及农忙季节,必须参加劳动。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
  他为了普及成年人教育,在四都圩妈祖庙开办一所成人夜校。除教识字外,还教珠算和记账常识。他又计划创办一个书报社,使群众能看到报刊,了解国内外形势。便起草募捐启事,由沈世雄往广东汕头与东征军独立团团长张贞商量。张深为赞许。即捐款120元,作为书报社资金。又向地方上热心教育人士募集了几百元,购置图书和报刊。社址设在四都圩,定名为“诏安县四都区书报社”。
  1925年,余佩皋、叶崧生(国民党左派)来诏安,成立“教育改造委员会”,对小学教师进行统一考试,李风澜被录为甲等第一名。
  1926年,风澜联合各私立小学向当局争取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得到批准。从此,各私立小学均可得到教育补助费。四都区书报社也得到每月24元的补助。
  除了办好学校和书报社外,风澜还关心农田水利,建议在港口渡筑一堤坝,既兴水利,又能扩大耕地。不料有关乡村各顾自己的权益,使这项计划未能实现。同时,又因改造学校环境,将祠堂神龛遮盖,写上校训校规,受到封建势力的反对。这两件事的挫折。使风澜深受刺激。于是,他愤而辞去校长职务。
  不久,风澜离开家乡,来到漳州,暂时在四十九师师部工作。师长张贞,见他才能卓越,送他到南京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因成绩优异,考试院长戴传贤特为召见。谈论间,风澜对答如流,加上毕业成绩又名列前矛,于是戴介绍他参加出国留学考试,以优良成绩录取留美。先在华盛顿大学学习土木工翟,得硕士学位。后转康乃尔大学进修,学习结束后留校执教。不久,又至密西西比河专研水利工程。1937年秋学成归国。
  风澜志在参加治理黄河的水利建设。时值抗日战争开始,治黄工程停顿。教育部长陈立夫派他到江苏省建设厅工作,而镇江已沦于敌手。后来,与妻陈久敬(留美学生,成都人)经九江入川,在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创办之重庆民生轮船公司任工程师,工作中多所建树。
  1939年夏,江洪暴涨,船坞出现险情。风澜急登堤岸,奋不顾身,率工人抢救。堤坝被冲塌,殁于江中,年仅36岁。遗体葬于重庆嘉陵江对面北碚民生公司公墓。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烈英
责任者
李风澜
相关人物
谢惠生
相关人物
沈世雄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余佩皋
相关人物
叶崧生
相关人物
戴传贤
相关人物
陈久敬
相关人物
卢作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