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诏安解放前蔗糖生产考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72
颗粒名称:
诏安解放前蔗糖生产考略
分类号:
TS245.1
页数:
2
页码:
123-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诏安种植甘蔗历史悠久,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诏安成为甘蔗的主要种植区域。随着甘蔗种植业的发展,经营榨蔗煮糖的作坊相继建立,土糖寮作业也随之兴起。
关键词:
诏安县
解放前
蔗糖生产
内容
一、诏安种植甘蔗历史悠久
诏安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甘蔗,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创建漳州府后,即劝农重本,率众辟地置屯,垦殖稻田蔗圃。(据《漳州简史》)。
北宋以后,闽南的甘蔗种植更有发展,当地的绿皮荚蔗比福州的紫皮昆仑蔗含糖量高。此时,相适应地有了简陋的制糖作业,并逐步改进,至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红糖已成为我县外销的大宗商品。
二、土糖寮作业简介
随着甘蔗种植业的发展,经营榨蔗煮糖的作坊(俗称糖寮)相继建立。如三都的深桥、溪南、埔上、西坑、华表、上营、后岭、郭寮、西潭、洋边、白石、汀洋、塘西等村和四都的梅洲、上湖、马厝城、后港、田朴,及二都的产蔗区各村,都有糖寮,村甘蔗多的建有4、5间,小的1、2间,更小的联村合建1间,轮流榨蔗。
每年甘蔗收获时,即是榨季,一般是在农历十一月中旬起至翌年二月底结束,约3个月,如遇阴雨连绵,则要延长至二月上、中旬。
每间蔗寮配备固定工人(俗称大工)12人,即:煮糖师傅2人,烧火2人,送蔗入榨车2人,清理蔗渣2人,砍蔗2人,赶牛2人。流动工(俗称小工)8人,即:搬草2人,跟车前车后2人,扛蔗渣2人,其他杂活2人。以上都属场内操作人员。此外,每天挑运和修蔗等机动人员,由轮到的榨蔗各户互相协作调配。
使压榨两个石轮(俗称蔗车)转动进行工作的动力是牛,每间糖寮配牛6组,轮班上场,每组4只,以蔗车作圆心并排走圆圈,牵引以大木制成的横轴(俗称吊称),带动蔗车转动。送蔗工人用铁钩钩来蔗杆,塞入两个石轮之间,卷入、压扁,这是第一道压榨,俗称“流蔗米”,蔗杆从轮后送出,再收回重榨,叫“二过干”,这次榨汁量最多,然后第三次压榨,叫“三过干”。蔗汁由管道流入汁池,大约开榨1小时后,贮存的蔗汁便足以煮糖了。
煮糖灶一般设置大铁锅6个,即汁锅、清锅、糖锅各2个。蔗汁流入汁锅煮开后,筛掉浮沫,舀入过滤桶,施放壳灰1-2市斤,使其沉淀,再舀进清锅,煮至赤褐色,然后舀至糖锅,加热至使水份逐步蒸发而成胶状翻滚时(俗称蛤古跳),再放少许花生油渣以防溢锅。此时,取样在冷水中试看已否凝结,并掷地有“当”之声,说明火候已到,便舀至糖槽冷却,并用铁铲翻动和木轮往复辗压,糖浆逐步变松成粉状,便成红糖。
白糖的土法加工则多属经营糖业的商人来做,作坊俗称糖房,多设在县城,较著者有长发、长记、源记、承发、仁发、春发、英发、源和、仁和、泰来、成泰、瑞美、裕发等商号;设在农村的有西潭村的坤茂、德茂,溪南村的永隆等商号;四都、梅州和太平以北山区较少。
三、庶糖的外销
由于甘蔗种植量多,蔗糖生产数量大,需要组织外销。当时陆路交通不便,水路运输业应运而生,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我县仕渡、岸上村的沈一、沈严正和城关的“顺庆堂”“永垂堂”,都建置有三桅大帆船,从海路运出红糖、赤糖、白糖、贡粉(上白糖)北上至宁波、上海、天津、青岛、辽东半岛等地销售,并运回大豆、豆饼、高梁酒、绍兴酒、京果和大龙缸等物品,促进了市场繁荣。
这种北上的三桅海船,习惯上称为“大北船”,光仕渡、岸上等村就有十余艘。还有中、小帆船,行驶厦门、汕头,以供转运东南亚各地。
小宗的蔗糖贸易,在城关东门外林厝市附近专设市场,称为“糖场”(现东关街寒泉巷),沿袭至解放后,约在1953年,因红糖实行统购统销而停止贸易。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江顺
责任者
陈纯良
责任者
陈元光
相关人物
沈严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青岛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