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木偶戏沿革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56
颗粒名称: 本县木偶戏沿革记略
分类号: J212
页数: 5
页码: 64-6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诏安县的木偶戏历史和传统,包括纸影戏和铁线戏两种。介绍了木偶戏的剧种、班社、发展历程、演出方式和艺术特点,以及在当地的传承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木偶戏 发展历程

内容

一、沿革组织变化
  从全国范围内来讲,木偶戏有10多种。这里,我仅就本省流传的木偶戏的种类作个介绍。木偶戏的剧种有皮猴戏、纸影戏、铁线戏、提线戏、布袋戏等,本县仅有纸影戏、铁线戏两种。
  纸影戏在清末,我县曾盛行一时,全县有好多个班,每班演员约10人。纸影的操作是用纸皮剪成人和马,利用灯光照出影子转动,类似元宵节民间文艺节目的《走马灯》,而演出一些情节简单的戏,基本上没甚完整的剧目。至解放前,只有西山村何八坤创办一班,1950年散班。
  铁线戏,一名“尪仔戏”,又名“铁枝戏”,群众亦有称为“小戏仔”。“尪仔戏”演出时所搭的临时木戏棚,约可容纳10多人坐着操作乐器和木偶,台上高约6市尺,台面距地面约5市尺。
  此戏始于粤东的惠来、海丰、陆丰等县。后来,才由广东省饶平县先传入我县,继而流传至云霄、平和、东山、漳浦等县。剧种分汉剧(俗称外江戏)、潮剧两种。清末在潮剧方面只有“万年春”等数班,其他班名难以查考。民国成立以后,直至临解放为止,30多年年间,除“万年春”班流传外,班数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在城关方面:计有“万年春”班(班主黄梭,梭按其名于此应读去声,北关人)。“凤鸣春”班(班主黄长泉,北门内人),“玉春香”班(班主沈全仔,西门外人)、“正梨香”“怡来香”“中正兴”“老正兴”等班(以上各班班主姓名不详)。“源正兴”班(班主陈耀来)、“玉梨香”班(班主林锡居,东门外人,群众有称为“锡居班”,后改为大戏,不久散班),“中源华”班(班主许和尚,城关人),“老源华”班(班主沈和尚,城关人),以上两班,再招××班,约在1930年间合成大戏,群众称为:“三合仔”,不数年散班。此外,还有“新顺兴”班(班主许耀坤、孙养廉合伙,均北门外人)、“老赛宝”班(班主沈弯脚,城关人)等10余班。
  在农村方面有:“六天香”班(班主沈加明,六爷楼村人)、“玉春香”班(班主沈×,六爷楼村人)、“中正顺”班(班主林显东,林家巷村人)、“一枝春”班(班主吴保源,湖洋尾村人)、“源梨春”班(班主沈三仔,西沈村人)、“玉梨春”班(班主沈×,西沈村人)、又有后埔岭班、甲洲班、新春埔班、高坑班、溪南班等(以上各班,只知班主所住地的村名,不知其名字、班名,依群众习惯称呼以村名为班名)。据现年逾古稀原系“凤鸣春”班小演员陈春波与作者谈本县铁线戏历史时,说甲洲潮剧铁线班于1926年曾出国到新加坡演出,时间1年。1928年1月“凤鸣春”班继去演出,至1929年归国,受到当地粤东华侨的欢迎。
  铁线戏由于条件关系易办易散,他们在30年间有的让、并、拆、改。情况复杂;有的是因班主病故而散班,其演员在解放前也有个别参加大戏。如“新顺兴”班的男小旦养加,到“永乐香”潮剧班当演员;解放初私营民主(潮)剧团铁线戏班小演员陈月清(女),原“六天香”班演员陈庆标,后来成为诏安县潮剧(原名“海燕”)团名演员、导演。原“玉梨香”班演员兼乐器手何元瑞,后为诏安县潮剧团作曲师。
  以上各班演出水平,以“新顺兴”班、“老源华”班、“玉梨香”班为较好。特别指出的是“新顺兴”班在抗战初期演《双跳溪》(注)剧目时,首次使用活布景,后台利用轮轴转动,使前台软布景碧波流动,宛如实景,观众莫不感到新奇悦目。
  汉剧班的铁线戏,1912年以后组织起来的醉玉派有“小崐冈”班(班主沈耿昌,三玉派的领导人)和“碧壶天”班(班主沈炳林,醉玉派早期的领导人)2班。楚南派有“彩香华”班(班主许锡福)和“新金华”班(班主沈保林)2班。4个班的班主均为城关人,每班成员7-8人,舞台设计与汉剧大戏同;只文、武畔在台内伴奏,不在台前。
  上述各班种,均系私营的,至临解放时先后解散。汉剧抗战发生后即散班。
  在解放后农村中也有组织起木偶班子的,据作者所知有“林都班”班主林从游、红毛旦。湖洋尾潮剧铁线戏,负责人谢文斗,系城内街人,后分2班。1983年后洋边村先后组织2班。1981年间,湖洋尾班曾到城关演出。1985年春节,洋边村潮剧铁线木偶戏班来县文化馆演出2天,因方式上已由人唱、人操乐器改用电唱机放片唱出。每班3人已够用,提尪手的尪仔动作有时跟不上唱、白,已失去木偶戏的艺术作用。1985年10月城关人沈国成等组织“万年春”潮剧铁线木偶班(沿用旧班名)断断续续在各地演出。1986年农历正月初一、二日在县文化馆内演出。新“万年春”班,虽沿用旧方式演唱作乐,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主、客观因素,铁线木偶戏今后发展前途已受局限。
  解放前铁线戏小演员的待遇是雇用制,有演有酬。后来还吸收小女演员参加,戏班的习俗、规章、包括必须演出的节目如《李世民踏棚头》《京城会》等,与大戏大体相同。
  解放初城关有民主剧团铁线班,1956年11月党和政府,为了贯彻“双百”的文艺方针,使这种剧种保留继承下来,乃收集城关散落民间的新、老艺人陈庆标、陈镇雄、许振三、许金成、沈开德、陈阿细、方娇凤(女)、陈玉英(女)等14人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先是边学边演,自力更生;1957年3月正式成立《诏安县铁线木偶剧团》,由县文化科领导,县文化馆辅导。经费仍自力更生,政府给予补助。发展了一些新演员,1959年9月,上调为“福建省艺术剧院龙溪专区木偶剧团铁线队”,队长陈镇雄,定员13人(最多时15人),到闽南各县演出,这是铁线戏历史上最盛时期。1962年6月下放为“诏安县铁线木偶剧团”,回县演出,县派沈拱垣为团长,陈镇雄任业务负责人。是年冬,招考小演员沈海生、沈德发、沈德华等3人。1966年8月该团与“诏安县海燕潮剧团”“诏安县文艺轻骑队”合并,集中学习。至1969年8月,遭受“四人帮”打击,扼杀,被迫解散。1980年“四人帮”被打倒后的第4年,该团人员先后安排就业。
  二、演出前后 舞台活动
  演出的木偶,头用细泥雕塑,加釉色,画五官,分头发、配彩色,上火煅熟,人头与成年大指母一样大小,其脸貌形象各具性格,是广东省潮州美术工艺特产品。人头在性别上分男、女。在年龄上分老、中、青、少、婴。角色分文、武。职业分官、民、兵、役、神、仙、佛、鬼、怪、妖、兽等行当塑造,头可以更换。例如盔甲武身,其头可插狄青、亦可插薛仁贵、关公等,身上服装的打扮分:君、臣、官、民、兵、贼,身份地位上分主、佐、从、奴、婢等,均与大戏同。按角色插头、头样多,身样较少。身样在颈部有洞孔可供插头,必要时可戴帽。脱帽后的头顶装有假头发,光头者,发处涂乌色、或粉蓝色(亦有不用戴帽的角色,如和尚)躯干及上肢以木刻制,故一名“木偶戏”。其手指五指用纸扎细铁丝制成,外涂肤色,身高26.4厘米,老丑、彩旦的角色较高些。人的下肢是空架子,在臀部至鞋脚处之间只有用1块色布当裤子粘着,脚可自由活动。
  尪仔的背和两臂后分别钩上3枝品形的小铁枝,长约1尺,其末端提手手拿处再套以比铁枝粗点的长约3寸,中有空心的小竹节,故一名“铁枝仔戏”。此竹节以供幕后的提枝人起操纵尪仔的手、脚动作的作用。操纵的演员2-3人,兼负责尪仔某个角色的唱、白。每人可操纵2-4个尪仔,尪仔动作的好坏,取决于操纵的技术。铁线戏主要的特点是幕后演员通过尪仔的手、脚(主要表现是双手,闽西汉剧团的提线戏,用线拉,不用铁枝,双眼还会左右转动),结合配音演员的台词唱、白,以表现人物的感情和行动。尪仔的双手可以表现到例如开、合扇子和雨伞、舞剑、枪击、打人、刀枪厮杀、斟酒、拿书、写信、开弓、射箭等动作。各行当的表现程式以及服装、鞋、帽、修发的形、色、样。均与潮剧大戏同(尪仔头、身、服装等,舞台内外幕兼均系潮州生产刺绣出来的)。解放前,尪仔主提手最好者为“新顺兴”班许乐秤。他的特点是灵活迫真,如演开、合扇、转凉伞等动作,像人(演员)的动作一样,次为孙士元,“老源华”班许软仔及××班仲玉(不知姓,广东人)。
  剧目、剧本、音乐的伴奏均与大戏同。为适应铁线戏的特点(观众多为老年人和儿童),剧本的台词,潮剧则略有删节;但因人员较少,社会影响不如大戏大。在曲调、声腔、音乐方面比较保守,数十年间很少改变。文畔乐器使用件数较少。舞台布置方面,大戏已由竹帘和“搅壁”(即刺绣图画的缎布帷)进展到“三仙门”,个别班进至挂活动的软布景的阶段。而铁线戏始终保留在百年前的布置形式(“新顺兴班”除外):即台中有4片长条的竹帘合拢,左右两旁演员出入处是挂白缎布绣彩色图画的“搅壁”。中1桌左右两椅的桌裙、椅裙亦然。演、职员一律坐在后台的棚枋及小戏笼上活动。潮剧班在台前正面的外边缘加1层约5寸高的木栏杆,髹着美丽的色彩。其目的:一、美观;二、怕演武打时如翻筋斗尪仔甩向台下去;三、防止站在台前椅子上的儿童观众用手去摸尪仔。
  解放前铁线戏班主多数独营,少数合伙。班主要负责出资设备和组织人员及未收入先垫款开支。演出时不一定到台上,全班最多16人,至少12人,个别班有小女演员。演员多为本县人,个别聘任粤东的成年演员。一般的分工如下:后台前右位为主提手,左为副提手,中为助手。(汉剧提手只两人)全台演员七、八人,文畔三人、武畔四人(包括提手在内),文、武畔多有兼演员,个别则专任演员或操文畔(如《新顺兴》班许金荣专责拉二弦)。台下庶务工作1-2人。
  每天演出时间是下午2点半或3时开始,至5、6时结束。入夜,7时至半夜12时。夜场照明:清末用大花生油灯,民国后燃煤油灯,1928年后改燃汽灯。后台点挂大煤油玻璃灯1盏于台中。
  铁线戏每年演出很不经常,一般是农村秋收后至明年元宵节聘请者较多。演员待遇,按劳付酬。除享受公费伙食、茶水外,每天每人最多分五角,最少分二、三角,班主多得些。
  戏金收入每台约可购当时大米120市斤,旺季约可多购几十斤。
  三、铁线戏的特点
  铁线戏与大戏有其不同的特点,主要有5个:
  1.资金不需多,人员少,系雇用或聘任制,不演出时班主不负责其生活费用与住宿。易于组成,也易于解散。每年演出次数不如大戏多,演、职员只能视此为一种副业而已。
  2.演出的动作是人所操纵的尪仔,人只在后台负责唱、白、操文、武畔的乐器,提枝手配合唱、白而动作,当然也有只科不唱不白的暂时场面。
  3.演出的艺术水平比较保守,停留老一套,从总的来看,艺术水平不如大戏。例如尪仔(木偶人)不管提枝手操纵技术如何高超,总不如由人直接演出的灵活多姿,有一定的局限性。
  4.聘请演出费钱不多,适应于偏僻的山村,及结婚、寿辰的演出。每年秋收后至春节前后,大戏聘不到时可以代替,又可省钱。
  5.小演员不卖身,学习不很严,不演至天亮,生活较自由。
  1984年12月初稿
  注:《双跳溪》,一名《小情人》,系解放前近代剧剧目之一。剧情是:一个中年农夫(正老丑饰)丧妻,只遗一小儿,农夫到田里犁田,小儿在家被拐子骗走,他顿感人生无望,想跳溪自杀。另有一女学生(蓝衫饰)遭遗弃,也思轻生,两人同到溪边,偶然相遇,因生疑而互询,各表同情,最后互相说服对方打消跳水自杀的念头而回家。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

《诏安文史资料》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合订本,共五期,分为 第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其中包含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特辑、光辉业绩、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淇
责任者
舜天
责任者
黄长泉
相关人物
沈全仔
相关人物
林锡居
相关人物
陈耀来
相关人物
黄梭
相关人物
沈和尚
相关人物
沈弯脚
相关人物
许耀坤
相关人物
孙养廉
相关人物
沈加明
相关人物
林显东
相关人物
吴保源
相关人物
沈三仔
相关人物
陈春波
相关人物
陈月清
相关人物
陈庆标
相关人物
何元瑞
相关人物
沈耿昌
相关人物
沈炳林
相关人物
许锡福
相关人物
沈保林
相关人物
李世民
相关人物
陈镇雄
相关人物
许振三
相关人物
许金成
相关人物
沈开德
相关人物
陈阿细
相关人物
方娇凤
相关人物
陈玉英
相关人物
沈拱垣
相关人物
沈海生
相关人物
沈德发
相关人物
广东省
相关人物
许金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饶平县
相关地名
西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