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诏安工商业及货运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28
颗粒名称: 解放前诏安工商业及货运概况
分类号: F717.29
页数: 3
页码: 364-3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的工商业和交通业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变化,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也受到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
关键词: 诏安县 工商业 货运

内容

诏安地处闽粤交界,是福建最南部的县份。东接本省云霄县,通往漳厦,西邻广东省饶平县,可达潮汕,水陆交通便利。由于旧社会经济不景气,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工商业及货运发展缓慢。商业在历史上大部份是经营土产、土杂货、水产、食品、糕饼、酒类、汤点等中小商号和摊贩,还有少数当铺。手工业作坊如油车(专榨花生油)、蔗寮(专榨甘蔗)。蔗寮除直接加工红糖外,并以蔗汁运至糖房(糖业复制加工作坊)收购,加工成贡粉、白糖、赤糖三个品种。赤糖、贡粉供外销,白糖多为本销。油车和蔗寮设在农村,糖房大部份设在城关,在城关的有长记、长发、源记、承发、源和、仁和、大来、成太、瑞美、裕发等商号;设在农村的如西潭乡德茂、坤茂,溪南乡永隆等商号。此外,还有竹器、木器、铁器、酿酒、土烟丝,文化用品、日用品和咸金枣、蜜饯等小型手工业工场。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本县岸上村及城关“顺庆堂”“永垂堂”有人投资建造木帆船,专营北上海运业务,历史上称为北船(北上木帆船)。北船最盛时期达百只。最多是岸上村,其次是“顺庆堂”。北上货物,主要是本县土特产红糖、赤糖,贡粉。北上停靠站分为大北和小北两地,大北是指天津、辽东半岛。小北是指宁波、柘浦。北船运回物资,主要是大豆、豆饼、绍兴土酒、高梁酒、京果、皮蛋、大龙缸等。北船是当时主要运输工具,船运收费及船主自营货物利润很大,俗称“上头加三、落头加四”。经营北船的岸上村和“顺庆堂”是全县首富。岸上村祠堂林立,大厝成群,俗有“有岸上富,无岸上厝”之称。
  工商业的发展与交通业的密切关系
  诏安城关工商业的分布,历史上最繁荣热闹的是靠近东溪一带。水运便利的东关,商店密集,行业齐全。其次是南关、北关。由于有了北船沟通南北货物,不但增加市场的繁荣,商业行业也不断增加,同时,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宫口港是我县一个良好的港口,距县城30多华里,在东溪下游出海处,水深港阔,历史上就是木船停靠站和货物吞吐的枢纽。海运除大帆船北上以外,还有中小帆船穿走本省厦门和广东省的汕头、潮州一带。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福州、厦门开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者对中国进行经济入侵,在各口岸设立轮船公司。及后,广东省汕头也开辟为商埠,厦门、汕头等地有了轮船川走南北,承办客货运输。本县原有北上木帆船是靠风力行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运输时间不能固定,风险性大。随着轮运业的兴起,木船业在运输上没有竞争能力,业务逐步衰落,海运业务为轮船代替。民国以来,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我县部分商人集资购买电船,经营由诏安至厦门、汕头的海上运输业务,最盛时期有10多家,20多艘,船号有太宁、海珠、海玉、福盛、福安、四川、高州、福星、福东等。这些电船载重量最大可达百吨,最小的只有10多吨。由于有了电船,运输快速,商品购销便利,促进我县商业和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县运往汕头的主要物资有红糖、赤糖、花生油、荔枝、柑桔、家禽、禽苗等。由汕头进入的主要商品有布疋、百货、卷烟、酒类、干果菜、面粉、大豆、豆饼、煤油、火柴以及文化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是我县商业比较稳定和发展阶段。商业行业划分为棉布、百货、五金、文具、茶、烟、酒、京果、中药、柴炭、陶瓷、土产、米店、首饰、竹器、木器、铁器等。手工业工场有制糖、榨油、酿酒、手卷烟、竹器、农具等。民国15年至20年,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偏僻乡村和山区种植鸦片,农民经济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是我县商业历史上最发达时期。嗣后,国民党政府规划在城关整顿市场,改建公路。将原来“大街”东至通济桥,西至南门头,改为中山路:原“筊苈街”至“水饼街”改为三民南、北路,两边旧店铺一律拆除,放宽路面,一律新建为三层或二层房屋。经过整顿,市场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拆房建屋,有的商店资金耗费过多,周转困难,不少商店因得不到潮汕一带上盘商的信用和支持,以至倒闭。
  抗战期间我县商业情况
  抗战期间,日寇南侵,厦门、汕头相继沦陷,海上运输阻塞,经营电船行业收缩。陆路交通,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消极抗日进行破坏,车辆不能行驶,进出口物资和县内物资流通全靠肩挑,因此,各地转运行业应运而生。当时我县官僚资本组织一家承运处(操纵盐业的独利组织)专营食盐的县内外运输和供应,并在城关、四都、太平、官陂、秀篆一带开设“盐子店”。抗战时期,由于舶来品告绝,市场日用品供应紧张,大类商品均无货源,群众照明用油和舞台用油一律改为花生油代替,布疋大部分以广东澄海一带用旧棉被加工的土布供应,百货大部分是广东揭阳、普宁以及漳州市的手工业产品。1945年抗战胜利,交通恢复,南北货物逐步畅通,市场趋向恢复和繁荣。金融较为稳定,各行业得到暂时发展。
  伪币贬值、官僚资本乘机掠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继续发动内战,使人民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加之军费担负庞大,财经十分困难,国民党政府为了挽回危局,作垂死挣扎,在各地大量发行货币,造成全国性通货膨胀。从1947年开始,伪币已不断贬值,至1948年,币值已是朝不保夕,民心惶惶,不可终日。全县商店,受伪币贬值的影响,资金耗尽,大部份商店剩下个空架子,每天资金周转,只靠借利息维持。当时市场出现了放息条、借息条的怪现象。先是月息翻一番,后来是10天利息翻一番,最后发展到以日计息,日息高达15%,称为“飞机息”。一大批无固定职业的人充当牙纪,专为各商号代办借放息条,掌握各商店的经济命脉,当时部分较有远见的商人,在贸易上采取以物易物(即留货不留钱),经营比较稳定。部分商人没有看透国民党政治腐败和金融崩溃的形势,认为放息条有利可图,变卖存货投入放贷,结果一败涂地。如东关一家酒店,将店内存货1000多瓮红酒、荔枝酒全部卖出,以货币投入市场放息条,短短几个月时间,千瓮酒资竟成泡影,结果老板悬梁自杀。还有人卖掉谷子放息条,到头来,一担谷子换回一包火柴。当时三民北路一家油行,靠借息经营,一天,因店前有人不小心弄倒花生油在地上,几条狗争吃花生油,路人围观,债主误认为这商行经营上发生危机,纷纷上门迫收现金,该店一时无法应付,不得不宣告倒闭,由此,牵连五、六家商店同时倒闭。这时,伪币已完全失去价值作用。市场零星买卖采取以米代币,群众购买食品和日用品都以米计算和找零,大宗交易以黄金计值。正当经济崩溃和市场混乱的情况下,我县官绅合资经营的通益银行乘机而出,发行“金单”面额分为钱、分、厘投放市场使用,并以“金单”放息,名义上是为了稳定市场,实质上是进行大量的垄断和掠夺。
  1948年,伪币在群众中已威信扫地,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改变花样,印发“金圆券”为货币,以1元“金圆券”回收旧币300万元。时隔不久,“金圆券”重蹈覆辙,又被群众看穿,成为废纸。国民党政府最后又抛出“银圆券”投放市场使用,群众再也不能相信。“银圆券”一经抛出,迅即夭折。从此,市场买卖一律使用银圆。
  1949年12月12日,在胜利的凯歌声中,迎来诏安的解放。从此,全县工商业者,在共产党的关怀和重视下,得到新生。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应雄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