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年—1949年诏安教育大事录(上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22
颗粒名称: 1150年—1949年诏安教育大事录(上集)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9
页码: 337-34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教育发展历史,包括创办书院、义学、学堂等教育机构,以及近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教育发展 大事记

内容

1150年(宋绍兴廿年——庚午)
  夏,本县儒士陈景肃建渐山石屏书院,聚徒讲学。
  1228年至1233年(宋绍定年间)
  漳浦县尉周申创建丹诏书院。
  1341年至1368年(元至正年间)
  儒士陈汶辉于沔洲屿附近(田厝海边)建立傍江书院,隐居讲学。
  1531年(明嘉靖十年——辛卯)
  通判陈贤建儒学,学址设在南门内明伦堂。
  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
  教谕卢洪声,训导李逢昌筑射圃于儒学西边。
  1690年(清康熙廿九年——庚午)
  知县秦炯发动士绅和殷商富户捐资创办义学,址在县署南边。全县社学7所,分别设在二都、四都、五都各1所,三都4所。
  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
  知县萧永域在城内设蒙馆二所、经馆一所。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丁酉)
  总兵周士元在南澳金山之麓,创建南澳学宫(南澳当时属诏安辖)。
  1724年(清雍正二年——甲辰)
  县城南郊大子美村增设义学一所。
  1729年(雍正七年——己酉)
  县在城西文公祠内设正音书院,教导“官音”。
  1745年(清乾隆十年——乙丑)
  正音书院裁汰。
  1764年(乾隆廿九年——甲申)
  知县张所受、继任知县陶浚、教谕黄长茂和士绅林名世、陈丹心发动捐资修葺扩建丹诏书院。
  1862年至1874年(清同治年间)
  知县蒋洪润和士绅重修丹诏书院。
  1905年(清光绪卅一年——乙巳)
  废科举。
  1907年(光绪卅三年——丁未)
  知县厉嘉修沿用丹诏书院旧址,创办官立丹诏小学堂。委任马近光(清·孝廉)为堂长。合并新旧“膏火”作为学堂经费。同时在铜山城(今东山县,原诏安县辖)七里池的育婴堂址,创办公立东升小学堂,堂长马兆麟。
  1908年(光绪卅四年——戊申)
  县创办公立集益初等学堂,堂址在城内朱厝祠,堂长陈泽。城区沈姓族绅在北关世德堂创办私立振东初等学堂,堂长沈鸣春。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
  春,县教育会成立。选吴梦沂为会长,林骏声为副会长。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戌)
  春,城区许姓族人在城内许氏大宗祠创办私立龙山高等小学堂,在北关许氏祖庙创办私立琢山初等学堂。
  夏,恢复科举制度。郭星枢、沈继捷、陈宝善3人赴漳考选,录取为府学生员。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秋,城关许姓族人在东门内明德堂创办私立明新初等学堂。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
  官立丹诏小学堂改称诏安县立丹诏小学校。县派许焕章(清·举人)为校长。私立明新初等小学堂改称私立明新初级小学校。县在商会会址创办公立竞业小学,仅设初级班。
  秋,县公署设劝学所。
  1913年(民国2年——癸丑)
  秋,县在城区东关永垂堂设办公立耀东小学校,只设初级班。公立竞业小学校增办高级班。
  1914年(民国3年——甲寅)
  秋,私立明新初级小学校改为公立明新小学校与公立耀东小学校同时增办高级班。
  1915年(民国4年——乙卯)
  2月,县创办县立师范讲习所,学制2年,所长李绍光。址在城内考棚。
  1917年(民国6年——丁巳)
  春,县署设视学1人。
  1918年(民国7年——戊午)
  8月,县立师范讲习所停办。
  1919年(民国7年——己未)
  8月,县青年学生和一些进步人士,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号召,成立诏安学生反日救国联合会和诏安各界人民反日救国联合会,动员2000多名学生及100多名教师组成宣传队伍,开展反日救国宣传运动。在东岳庙前召开反日群众大会,揭发军阀内战祸国殃民的罪行,发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并发出通电给上海全国学生总会,支持反帝斗争,把本地一些奸商暗中购进的日货,进行查清没收,集中在东溪溪滩焚毁。
  秋,城区华侨吴泗金在北门内“松斋”创办私立松斋小学。同时天主教在城区的总教堂设立崇道小学校;在林头的小圣堂设立崇德小学校。
  1920年(民国9年——庚申)
  春,县立师范讲习所复办,学制改为一年制。
  2月,创办私立师范讲习所,址在城内顺庆堂。
  秋,私立培坤女子小学校开办,校址设在南门内黄厝祖祠。
  9月,田厝村华侨田祈顺在家乡开设私立田庄小学校。
  1921年(民国10年——辛酉)
  春,县立师范讲习所附设于丹诏小学校,是年秋季停办。
  2月,私立松斋小学附设私立师范讲习所,只办1班。
  秋,私立东亚女子小学校开办,校址设在东关。
  9月,县在仕渡村祀先堂址,创办公立梅溪小学。
  1922年(民国11年——壬戌)
  8月,公立耀东小学校移设于南关五常祠堂。
  同月,县立丹诏小学校附设“幼稚班”。
  秋,华侨在松斋小学附设的私立师范讲习所和私立田庄小学均停办。
  10月6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县创办县立中学,校址在城内考棚,学制4年,只设1班,委派沈璟任校长。
  1923年(民国12年——癸亥)
  春,县在城内承志堂创办乙种农业学校,(不久停办)。
  私立松斋小学校附设乙种商业学校(不久停办)。
  县在南门内钟氏祖祠设“诏安美术研究会”,内附设国画专修班。
  私立培坤女子小学校和私立毓英女子小学校均停办。
  县在城内文昌宫创办县立平化女子小学,校长王兆惠。
  春,私立单级师范学校开办,址在城区东关朱厝祠。
  秋,诏安县立中学招收新生1班,学制改3年。同时教会办的崇道小学校和崇德小学校均停办。
  1925年(民国14年——乙丑)
  春,私立师范讲习所停办。
  县署设教育局,配备局长、视学各1人。劝学所撤销。
  秋,私立幼稚园创办,址在城区北关何秋爷楼。
  公立耀东小学和公立竞业小学合并,改称县立竞耀小学。
  1926年(民国15年——丙寅)
  春,县成立教育改造委员会,对全县学校进行整顿。
  县公署改称县政府,教育局改称第三科,专管教行政,改视学为督学。
  秋,县立丹诏小学校改称第一区县立第一小学。县立竞耀小学改为第一区县立第二小学。城区南关原设的公立震南、薰南、南藩等小学合并,改称第一区县立第三小学,校址在象山祠。城区北关原设的公立三育、培英、启蒙等小学合并,改称第一区县立第四区小学,校址在世德堂。东门原设的私立涤亚、望益、东华等小学合并,改称第一区县立第五小学,校址在顺庆堂。南门内原设公立明新,毓奇、达材、耀藻、乐育等小学合并,改称第一区县立第六小学,校址在许厝祠。同时在城内刘厝祠创办“诏安公学”,校长陈鸿猷,经费由厦门集美学校侨款拨给。
  诏安县立中学改称诏安县立初级中学。
  各校整顿后成立教育会,着手整理各小学被县政府历年所积欠的教育经费,向县政府提出重新筹补的意见。
  1927年(民国16年——丁卯)
  春,县各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委员由县府委派,指定一人为主任委员。
  8月,县政府第三科改称教育局。
  1928年(民国17年——戊辰)
  2月,取消委员制,恢复校长制。
  9月,第一小学改称怀恩区县立丹诏小学。
  第二小学改称怀恩区县立城东小学。
  第三小学改称怀恩区县立城南小学。(校址移南关九户祠)
  第四小学改称怀恩区县立城北小学。
  第五小学改称怀恩区县立东垣小学。(校址移宪伯第世恩堂)
  第六小学改称怀恩区县立南雍小学。(是年秋季校址移沈公书院)县立平化女子小学停办。
  9月,县立丹诏小学附设的幼稚班与私立幼稚园合并,园址设在城内黄厝祖祠,改称县立幼稚园。后迁东门内顺庆堂。
  同月,县教育局改称教育科。
  县教育会组织会员审查委员会,进行会员登记审查工作。11月,召开会员大会,选出执行委员9人。
  1929年(民国18年——已巳)
  春,红军四十八团党代表温仰春,到县官陂厚安村“文圃学堂”任教,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5月4日(农历三月廿五日),诏安初级中学学生在许厝祠堂前广场举行纪念“五四”大会,遭国民党当局阻挠,回校后再集会,又遭强行解散。
  6月,县教育会改组,由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组织审查委员会,重新对会员进行审查,8月审查工作结束。11月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选出执行委员9人,候补委员3人。8月下旬,诏安公学改名为公立丹集小学。怀恩区县立南雍小学并入怀恩区县立东垣小学。私立松斋小学停办。
  1930年(民国19年——庚午)
  4月5日,省财政厅批准将我县清中军府废署,面积209井(1井9平方米)拨给诏安中学使用。
  5月,县成立识字运动委员会。
  6月,县在丹诏小学举行全县小学毕业班会考。
  8月,县教育科改称教育局。增设教育经费管理处,附在教育会内。
  1931年(民国20年———辛未)
  春,县在明伦堂创办公立工艺传习所。
  8月,县在城区北关何秋爷楼创办县立乡村师范养成所,学制2年。
  同时,在西关胡厝祠创办县立城西小学。
  1932年(民国21年——壬申)
  秋,公立丹集小学改称第一区县立集英小学。
  1933年(民国22年——癸酉)
  春,教育局改称教育科。
  3月,全县中小学师生在西较场举行体育运动大会。暑假,县举办小学生书、画、手工展览会。
  1934年(民国23年——甲戌)
  秋,诏安县立初级中学改为诏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学制四年。并将乡村师范养成所并入,停止招收初中生,只招简师生,原有的初中生照常在校肄业。
  县教育会重新改组,由各区先成立区教育会,然后推选代表组成县教育会。
  1935年(民国24年——乙亥)
  8月,县教育会为偿还各小学积欠的经费,组织诏安县各界筹补积欠学校教育经费委员会,聘潮剧“三正顺班”演出,以售票营利款偿还积欠部分教育经费。
  县对全县96所私塾逐步进行改良,本年内改良了10所。
  1936年(民国25年——丙子)
  6月,县完成学龄儿童总调查,学龄儿童计18570人,已入学的4730人。入学率占25.4%。
  7月,县举办短期师资训练班。各乡镇创办短期小学。
  1937年(民国26年——丁丑)
  8月,县立东垣小学停办。县立幼稚园迁人沈公书院。
  1938年(民国27年——戊寅)
  春,县立幼稚园并入丹诏小学,园址迁回黄厝祖祠。
  8月,城区中共地下党成立诏城支部。后组织扩大,分为社会支部和学生支部。
  同月,县设立县立第一区中心民校,校址设在城内顺庆堂,只办1年。
  秋,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复改为诏安县立初级中学。
  停止招收师范生。
  县实行战时保、训、教合一,成立民教指导员办公室,与教育科联合办公。
  1939年(民国28年——己卯)
  春,县立幼稚园、县立集英小学和城西小学均停办。
  县教育会,改委员制为理事制。
  县在城区设立妇女战时教育推行委员会。由教育科长郭新香兼任主席,省派黄淑珍为妇女军事教官。各乡(镇)公所设妇训员1人。各小学增设妇女班。
  暑假期间,县举办战时师资训练班。
  7月,日机时常入侵轰炸县城,16日丹诏小学校舍中弹3枚,炸毁房屋9间,该校暂移北关真君亭。从此城关各校改上疏散课。
  8月,各乡镇的短期小学改为战时国民学校。
  秋、城区各小学停课,部分学生转学到仕江、桥园、西沈等校肄业。
  9月,华侨在秀篆乡陈龙村创办私立民生小学,不久停办。
  县立初级中学搬到离县城五十华里的大布村上课。
  华侨胡文虎先生捐资3000多元,在梅洲大庙山麓新建校舍1座。
  11月30日(农历十月廿日),日伪军于下午2时侵入城区。中共诏城学生支部发动诏中30多名进步学生,组织“抗日救国宣传队”到美营村一带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日、伪军不久败退。
  1940年(民国29年——庚辰)
  春,各区中心小学改称中心国民学校。小学改称高级国民学校。初级小学改称初级国民学校。
  全县编为22个乡(镇),每乡(镇)设乡(镇)长1人,副乡(镇)长2人(其中1人由当地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兼任当地乡〈镇〉副乡〈镇〉长)。
  春,县初级中学从大布村搬到郊区西沈村。秋,搬回原校址(考棚)。
  县民教指导员办公室撤销,指导员改称督学。
  1941年(民国30年——辛巳)
  冬,教员月薪改发6市斗白米,凭米条到加工厂领米,或折领稻谷。经管人员层层敲剥,把好的稻谷换为坏的稻谷,碾成白米只有7成,名为“公米”,又借口人手缺欠,把米额折为谷额,指定到远途粮库支取,粮库经办人拖延出仓时间,将米额折款,分期付还。由于纸币贬值,米价日涨,及至领到米款,斗米的价款只能买到5升。
  1943年(民国32年——癸未)
  9月,东城村创办文德保国民学校,校址设在南关文德祖祠。
  秋,县初级中学迁到山区霞葛乡南陂村。
  1944年(民国33年——甲辛)
  春,县初级中学搬回县城,在北郊设临时课堂。学生每天按时到北郊上课。
  4月,县组织教育建设促进会,进行募款修建县立初级中学,丹诏小学、东北国民学校等校。
  1945年(民国34年——乙酉)
  3月,县府继续裁减小学教员。连同去年和今年2次共裁减222名,约裁去教员总数的50%。
  4月14日,县举行国民学校代用校长甄别考试。
  7月,县府调训小学教员,受训者120余人。
  秋,县府裁并各级国民学校,把原100校,紧缩为80校。
  秋,县立初级中学在官陂乡设立简易师范班1班。
  1946年(民国35年——丙戌)
  2月,官陂乡创办“私立官平初级中学”。
  秋,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四年制)复办,校址设在城区南关九户祠,原初级中学设在官陂乡的简师班并入该校。
  1947年(民国36年——丁亥)
  7月6日,丹诏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
  秋,华侨徐元福出资创办私立华侨小学,校址设在东门内郭氏宗祠。
  梅洲乡华侨集资在家乡创办私立梅英小学。
  县在西较场举行中、小学学生体育运动大会。
  1948年(民国37年——戊子)
  1月3日,县府成立国教特种基金管理委员会,作为经管机构,县长兼任主任委员,教育科长兼任副主任委员。
  2月16日,县举行国民学校校长任用甄别考试。
  秋,县简易师范学校(四年制)并入诏安县初级中学。
  华侨徐元璋捐资在丹诏小学增建教室楼一幢,名“元璋楼”。
  1949年(民国38年——己丑)
  2月,华侨小学停办。
  4月,县立初级中学在官陂乡分设1班初中班。
  12月12日诏安县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设教育科接管初级中学2所,在学学生394人(其中初师学生60人)。教职工33人,全县小学88所,324班,在学学生9273
  人,教职工322人,幼儿园一所,入园幼儿40人,教养员3人。
  资料主要来源:
  (一)《诏安县志》
  (二)《福建通纪》
  (三)省档案局档案资料
  (四)县档案馆档案资料
  (五)国民党党部《壁报》
  (六)《诏安新报》
  (七)《诏安民报》
  (八)《青年正报》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光
责任者
谢绍美
责任者
许延嗣
责任者
沈江顺
责任者
沈金宗
责任者
沈盘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