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6-1959年我县瘟疫流行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15
颗粒名称: 1726-1959年我县瘟疫流行概况
分类号: R183
页数: 5
页码: 312-3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十八世纪初至解放前,我县人民遭受的数次疫疠流行,包括鼠疫、天花和霍乱,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关键词: 诏安县 疫疠流行 鼠疫

内容

从十八世纪初至解放前,我县人民遭受数次疫疠流行。一是鼠疫,二是天花,三是霍乱。它们严重地吞噬和摧残人民的生命。在旧社会,统治阶级不顾人民的死活,甚至有借此发难财者,导致多少人家破人亡,田地荒废,村庄破落,呈现一片凄凉惨景。
  《说文》:“民皆疾也”曰疫,疫病多属温热性质,故称为瘟(温)疫。先说鼠疫,它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老鼠瘟”,病原在病鼠身上,由跳蚤作媒介传入人体而得病。如1919年4月,我县南陂村有家农民发现老鼠成群结队出外活动,不避人,并纷纷到水沟等处喝水,后相继死亡。不几天,这家农民家中数口人相继发烧、头疼、谵妄作呕、吐红痰、昏迷不醒,并且大腿的内侧肿得象核桃,而后溃烂死亡。此后病势蔓延整个乡村。这个不大的村庄在一个月里就死了上百人。之后又流行于周围许多乡村,死了400多人。又如:1931年秋季,城内圣祖街有一家人发现厝内的水缸坠死一对老鼠,过后此家人相继发病死亡,全家惟有1人幸存。接着流传城内,染病死者不少。当时缺医少药,对之束手元策。群众让病人口合明矾做试验,感觉有甜味的就判断是患了“老鼠瘟”了。而都无法治疗。
  天花也是一种急烈性传染病,俗称“出丹仔”,发病多在春季,患者小孩居多。如1933年,四都有个小孩头痛发冷,恶心高热,且心神烦躁。两天后,脚、手、面开始发疹,继而发展至全身,不久,结痂留下“麻点”。这个小孩的病虽然痊愈,但病菌却迅速地传染给别的小孩,以致周围几个乡村流行起来,结果使六百多人死于非命。
  再说霍乱,俗称“起吐泻”,也有人称为“麻痧病”,也是急烈性的传染病。一般流行于夏秋季节,传播极快,死亡率高,病起急骤,先泻后吐,泻时腹不痛,泻出物为黄色、米泔色等水样;吐时至胃中无容物后,即为米泔水样,次数都是逐渐增加;转而呼吸浅促,四肢寒冷而脱水死亡。我县最厉害的一次是1943年秋季,死者难计其数。往往是早上得病,隔日即亡,早上抬人上山,隔日给人抬上山,有的人家死后无人料理丧事。这一年,有的乡村午后就关门闭户,巷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气氛十分恐怖,到了夜晚,更深夜静,只闻哭啼声此起彼落,更是凄神寒骨,惨不忍闻!
  那时,人们无法与瘟疫对抗,多数人求神拜佛,祈求老天爷和神明“庇佑”,结果落得人财两空。
  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以“预防为主”,发动群众,大搞除害灭病的活动。并建立了“防保站”等卫生防疫组织,消灭了瘟疫的流行和发生。为给研究者提供资料,笔者采访了许多老人和查阅一些资料,得悉以下情况: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顺添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