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民间的种茶、制茶与饮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11
颗粒名称: 诏安民间的种茶、制茶与饮茶
分类号: S571.1
页数: 2
页码: 306-30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福建省诏安县的茶叶种植历史、品种、制茶工艺以及茶叶市场。
关键词: 诏安县 茶叶 种植历史

内容

我县属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适宜茶树的生长。据说,早在300多年前,就有秀篆乡人,从台湾移来茶苗在秀篆山地上开始种植“小叶乌龙”的品种,茶树长大,采摘茶叶,经过加工精制,其味很好,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秀篆乡的顶安村开设几家茶庄,通过收购,加工茶叶,畅销广东省潮汕一带。后来,我县又由安溪县移来“梅占”品种的茶苗,在秀篆的陈龙、堀龙、顶安等处山地种植,并由秀篆移植到四都的林墘村种植。林墘村的茶园多开垦在乌山的白云岩山地上。种茶事业逐渐推广,种茶面积不断扩大,制茶的常识和技术也不断进步。(当时茶坊设在四都林墘村)
  四十年代初期,秀篆乡有个叫王阿寥的,专门经营茶叶。他把白云岩的茶叶运到广东省潮汕一带销售,使诏安的白云岩出产的茶叶也驰名潮汕地区,为这一地区人民所喜爱。
  解放前,我县城区开设了不少的茶庄,主要的店号有雪文、瑞珍、瑞圃、奇珍、馥成、美珍、永泰、振泰、振成芳等,在一段很长时间内,这些茶庄所经营的茶叶分为两大品种:一是“武夷茶”,简称“夷茶”,也叫“大山茶”。有三印水仙、双印水仙、单印水仙,提枞水仙、宝国水仙,留香水仙,大岩奇种和大红袍等名茶。其中以大红袍为最名贵,列为最高级的茶叶,过去大红袍茶叶装在锡盒里,外面还装一个木匣,以示珍贵。还有一种叫“午菜”,是最低级的茶叶。二是“安溪茶”简称“溪茶”,有铁观音、铁罗汉、白毛猴、色种等名称,以铁观音为最上品。
  我县人们的饮茶是很具特色的。对茶的品种和泡茶的罐、杯、水、及泡茶的方法都很讲究。泡茶的用水经长期试验,以山上的泉水为最好,其次是溪水。用泉水和溪水泡茶,味道清香可口,沁人心脾。但是泉水取之不易,经常是用溪水。泡茶的用具,一般是用小冲罐。小冲罐模样美观,泡出的汤水色香味都佳美异常。人们所用的小冲罐,通常有四种:一“无名”,二“思亭”,三“逸公”,四“孟臣”。这四种中以“孟臣”为最多数。所以要泡好一杯茶,需具有好茶、好罐、好水。而煮水、泡法还有其一套很考究的办法,就不一一列述了。
  我县茶叶生产虽然有了相当长的历史,但在解放前,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景气,茶叶生产也凋敝不振。据查,1949年诏安全县的茶园面积仅有2200亩,总产量只有12000斤左右。
  解放后,我县的茶叶生产,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扶持下,逐年都有发展,1950年,我县仅有茶园2200亩,至1960年,在这10年中,已增加到6500多亩,扩种面积增加2倍以上。至1970年,又翻了两番,增加到17000多亩。茶叶总产量达到26万斤,与其他茶区比较,其进展的程度可算是迅速的。现在我县已有茶园将近3万亩,每年茶叶总产量80万斤以上。如红星农埸的朱厝大队,平均每户种茶1亩。我县不但山区人民发展种茶,沿海地区的院前、港口等大队也早已成为茶区。西潭的潭光大队过去没有种过茶,今天已成为全县、全地区的主要产区,每年向国家交售茶叶2万斤,相当于解放前全县总产量。
  茶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在我县种茶的品种中有梅占、毛蟹、黄棪,水仙、本山、奇兰、铁观音和八仙茶等,其中梅占、毛蟹较多。八仙茶是我县新培植的优良品种,每年谷雨季节开始采茶、制茶。我县乌龙茶区,制茶工艺已由过去的手工进展到机械化、自动化。如潭光、梅东等茶场,每天可以产茶1000斤以上。生产的毛茶,调运漳州茶厂,经过精制,畅销国内外市场。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纯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