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侨汇业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10
颗粒名称: 诏安侨汇业回顾
分类号: F812.757
页数: 2
页码: 304-3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南沿海某县的侨乡情况,旧社会人民生活困难,许多人不得已离乡别井,远渡南洋。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信局工作,除停业者外,尚有广源信局继续经营,并享受税收优惠和外汇奖金等照顾。
关键词: 诏安县 侨汇业 税收优惠

内容

我县地处东南沿海,与广东接壤,是本省侨乡之一。
  旧社会由于经济破产,人民生活困难,许多人不得已离乡别井,远渡南洋。明末清初,本县已有许多人到南洋群岛一带去,其中一些是被人拐卖去的。“人贩子”只发给极少款项做“安家费”,就把他们贩去南洋给资本家做苦工,当时的南洋群岛,人烟稀少,到处荒山僻壤,不少人因中了山岩瘴气,生病死亡,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
  据新嘉坡政府资料;1881年至1930年,中国人已有出国,主要到新嘉坡,后转入马来西亚,有的到泰国或越南、印尼等地,如本县的田厝村往南洋的人数就有近一半到砂朥越。当时各国还无限制外国人入境,所以出入方便。而我们这里去南洋的,大多数人都有亲朋戚友在那边,能够取得联系和照顾。因此,远渡南洋的人越来越多。
  我县在南洋侨胞分布地区,大约在新加坡者有25%,在马来西亚者有35%,在泰国者有25%,在越南、印尼等地区有15%,总计人口约10万人左右。侨胞在外勤劳节约,有些积蓄都想寄回家来养活父母妻儿。但因当时无汇寄机构,且在泰国侨胞大多数是文盲,旅居新嘉坡、马来西亚的侨胞又多数是妇女,寄款很困难。只好等待“水客”或同伴回乡才将款与信托其带回,要等待带信人回洋后才有讯息,由寄很不方便。在1910年以后,出国的人因旅途生疏,一般要依靠“客头”引带。当时我县有很多“客头”如三春、建真、来于、锡佳、春保、红记、松溪等,专门往越南的有何文星“水客”兼客头。出国者沿途旅费概由“客头”承包,起初每名款额约数十元,后来逐渐增至数百元,“客头”亦有代侨胞先垫旅费者。
  为了适应需要,国内外的信局便应运而兴,陆续设立。我县当时经省邮政批准经营者,有源顺盛信局(负责人周阿柔)、广源信局(负责人许凤声)、云茗信局(负责人傅绍)、振隆信局(负责人胡技)等4家。振隆信局仅接黄岗信局转手代解,其他3家则直接南洋及汕头黄冈委解。
  南洋信局在砂朥越设立者有南市,在新嘉坡者有合安。其他如益华兴、和安、瑞安、天安、震安、成兴等局,因业务亏损而先后停业。南市与合安都与本县信局直接通汇。抗日战争胜利后,合安信局负责人林添贵先生去世,由陈晋昌先生负责。他对侨汇善于经营,收汇业务日益发展。但在南洋经营外汇者,有的地区限汇或禁汇。在限寄和禁汇的情况下,经营信局实有种种曲折和困难,有的受到当地政府的封闭。
  新嘉坡合安信局与砂朥越南市信局,直接与本县信局联系,有了国内外密切配合,不断地转变应付方式,使吸收外汇正常无阻,侨汇业务不断上升。
  但在解放前,本县信局侨款在汕头,调拨困难,经常采取对汇前往汕头办货商号,互免携带,较为便利。但如遇我县荔枝,红糖等土产运销汕头,批款无可对汇,常需亲自下汕携带,交通不便,往返十分困难。每次带款搭电船,沿途海面不但有盗贼劫抢的危险,且汕头海关严加检查,如遇携带侨款,竞以走私论处,款项统被没收。当时的信局,既属金融行业,如一块肥肉,有油水可榨。国民党政府动辄以四家批局名义派款勒索,明捐暗抢,侨批业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信局工作,除停业者外,尚有广源信局继续经营。1952年省人民银行召集各县信局在省开会时,领导在会议中宣布侨批局免纳任何税收,并正常发给外汇奖金,视为特种企业,照顾备至。后来,全体职工,正式纳入国家银行工作。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世球
责任者
陈晋昌
相关人物
林添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