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近百年潮剧班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06
颗粒名称: 诏安近百年潮剧班史略
分类号: J825.6
页数: 6
页码: 293-2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潮剧的发展、演变、改革,以及永乐香班、赛桃源班和新天香班等潮剧班的历史和演员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潮剧 永乐香班

内容

本县地处漳、潮中心,历代文化昌盛,戏社歌坛,名家辈出,世代相传。汉剧,西秦、潮音诸剧种,都曾在本县生根和发展;尤其作为南戏一支的潮剧,更为本县人民所喜爱。
  本县潮剧的发展、演变、改革,历史上涌现了不少的名班、名家、名伶。
  根据作者初步调查,自清末至民初,本县潮剧班约有10多个。兹仅取其有代表性的永乐香班等8个班简介如下,作为一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的文艺形式之一,从粉墨场中,可见时代浪潮的起伏,红氍毹上,亦是珠沉玉出之世界。自知资料不全,错漏难免,有赖于高明之指教!
  一、永乐香班
  班址(俗称戏馆)设在诏安县城南门外东路墘网仔寮尾“柿栈”,班主(俗称“戏爹”)沈大鹏,前清武举人,南关东城乡(今南诏镇东城街)人。该班系于清末(约在1889年)向广东省饶平县永乐香班承接而来,承接后保留原班名。当时戏班的戏笼习惯上都髹红色,只有永乐香班、顺盛班髹青绿色,因此又被称为“青笼永乐”。
  1919年大鹏殁,由其第五弟启锐继承。启锐死后,由其九弟智鹏继承。1942年智鹏去世,由其第三子学易继承,第二子学识协助,直至散班。
  该班全盛时期是1926-1938年,拿手剧目为《回窑》《包公会李后》《李元霸出世》《隋炀帝迫官》《龙凤店》等,还有下半夜“转外江”的剧目,如《霸王别姬》《五郎落发》等,也曾演出现代剧如《上海案》等。
  该班资本雄厚,角色较多,班史颇长,与“赛桃源班”共列为诏安县两大潮剧班,艺术水平亦较高。突出的角色是老生、乌面(花脸)、青衣(即乌衫)。
  乌面李两谷,男角,诏安县四都大嵼乡人,小演员(俗称戏子)出身。先学老生,约1928年退嗓后改学乌面。1934年后始露头角。两谷演《五郎落发》时,唱、白嗓门亮,动作好,气派大。群众很爱看他饰演《隋炀帝迫宫》之杨广,他不独演技好;而且能虚心向汉剧老乌面请教,表演艺术不断提高。抗战胜利后,转至广东省汕头市“老正顺班”为演员。殁时年约50岁。
  1925年至1930年间,男旦见定(18岁),与小生双状(16岁)两人经常演《龙凤店》一剧,受到观众的赞扬。双状倒嗓后,接班人为海宝。还有花旦出身的老婆林小蛋(男角,原参加新天香班,新天香散班后,参加永乐香班)等,均为当时的名角;此外,潮、汕名角清泉(老丑)和红妙(男角演女丑)也曾在该班当演员。
  清光绪末年(1907-1910年间)班主沈智鹏在汕头市开设茶店,民国初年又开设建安号青菜店,因此,演出地区更广,远至漳浦县沿海各乡村,又常在云霄、平和、东山和粤东各地演出。
  抗战发生后,1941年因日寇骚扰,该班于1950年春在云霄县山尾村散班。
  该班班主经历伯、父、子。时达50余年,为诏安县清末以来潮剧班历史较长者。
  二、赛桃源班
  班址在诏安县南门外东城乡,班主沈顺岩、友岩兄弟。沈顺岩于1929年出资承接广东省普宁县赛桃源班,保留原班名和原班人马,实际经管人员是汉炎(顺岩的侄儿)。
  该班资金雄厚,演员较多。全盛时期是1934-1938年,大小演员达40多人,其中小演员30人,全部演、职员76人(包括后台、台下人员等)。舞台设备最早由“三天门”改挂布景。
  教戏先生有俊烈、大义等。小演员较好者有花旦奇珍、惜妹(均女角),青衣张瑞正、老婆麒麟、小生张文程、定坤(均男角),生、旦兼扮的是锦祥(男角,小演员),成年名演员有丑角如松、柱仔,因该班角色较多,有条件演大棚头戏。其拿手的剧目有《罗玉川》《桃园孽怨》《孟丽君》等,较好的剧目是《双夺妻》《百花台》《肥大姐》等。该班在粤东一带演出,有一定的声誉。
  1942年以后,业务逐渐冷淡,班主怕亏本过多,便及时“收帆”。前后仅13年的历史,为诏安县潮剧班中历史较短者。
  三、新天香班
  原班主沈笋,诏安县后岭乡(属今深桥公社后岭大队)人。该班成立于清末同治初年,班名新天香,又叫后岭班,据说1921年沈笋因欠东城乡沈友岩的钱,又积欠戏捐颇多,后由城郊斗门头乡(今岸屿大队)沈梦蛟(前清武举人)代偿还。并由沈梦蛟承接该戏班,仍保留原班名,班址设在距县城三华里的斗门头乡梦蛟家庭院中。1927年梦蛟殁,由第三子铭九继承。1939年铭九去世,由蛟长孙沈清继承。1942年4月间在漳浦县六溪桥村最后一次演出,因负债过多而散班,班史从梦蛟起计23年,沈清今犹健在,70余岁。
  该班资金较短,角色无多。初承接时,小演员仅16人,后增至23人,成年演员15人,全班演员约40人,连同职员在内约60人。曾任过该班的教戏先生是绿袍(广东省潮阳县人)、阿庄(广东省饶平县人),流涎仔(广东省饶平县人)等。
  全盛时期是1927年至1936年。当时较好的原因:第一、教戏先生绿袍曾任过汉剧班的旦角,他善于融会别人的演艺及利用他班较好的剧本加以整理演出。第二、1927年吸收了诏安县山区白叶乡已散班的宝源盛(潮剧)班的一批较好的小演员翁加春(老生)、翁文生(小生)、矮古(女旦)等五人参加,原班女演员林鸟母、沈冬菜等的演出水平,后来也有所提高。第三、当时聘戏的单位较多。因之,从1931至1935年曾到广东省潮安县城、汕头市及两处附近的乡村演出,颇负声誉。该班擅长演小剧目,多演文戏,少演武戏。小生、小旦的角色较好;特别是旦角鸟母、冬菜,得到观众的好评。
  花旦林鸟母,女,诏安县人,小演员出身。18岁时开始出名,1935年离班。主演剧目有《搜楼》《大义灭亲》《武松探嫂》等,表情动人。
  青衣沈冬菜,女,诏安县人,小演员出身,演技颇佳,博得观众称赞。1934年离班。主演的剧目有《小情人》《三虎狮》《孟丽君》等。演《小情人》近代剧,扮女主角,动情处观众为之动容。
  小生翁文生,诏安县四都官仓村人,小演员出身。15岁时参加新天香班,16岁开始出名,至1936年离班。其主演的拿手剧目是《珍珠衫》《大义灭亲》《武松探嫂》等,饰蒋鹦哥、武松等生角,演技甚好。
  乌面沈乌学,演《搜楼》一出较好。老旦林小蛋、老丑潮枝(广东省潮安县人,人多称他为潮丑),演技娴熟。二弦手王文东(东山县人),很负盛名。
  1936年后,因局势动荡,各地很少演戏,该班勉强维持至1942年散班。
  四、梅福兴班
  班址在诏安县梅洲乡(属今四都公社梅东大队范围),班主阿哈、吴美隆、吴代鱼(均梅洲乡人)。1916年集资组织成班,定名为“梅福兴班”。1918年因本县发生大地震,之后,三班主拆伙,由哈一人负责。哈于1927年病殁,由哈第二子九才继承。1937年九才病殁,由哈第四子成良续承。1942年在南靖县演出,因与当地潮剧班发生矛盾,小演员李小林、薛十年、阿桃、添宇(均男)4人被诱骗参加他班,成良还
  遭打致病,改由哈的长子成孝为班主,第三子成添协助。1946年5月至南靖县下寨乡演出,因无业务而散班。道具为该县《一枝花》潮剧班折旧收购。班史历30年左右。
  全班演、职员最多时达70多人,最少时60人,其中小演员30人,全盛时期是1919年至1926年。1937年以后演出减少。
  主要的小演员是青衣吴南香,女,诏安县梅洲乡人,1921年参加,1926年出名,1928年离班。主演的剧目为《明公案》,其声、貌、动作都受到观众的好评。
  男小演员扮演青衣的还有阿春(诏安县四都人)、惠安(东山县人)和三峡(东山县人)三人。花旦有吴鸿才(男、诏安县梅洲乡人),吴火石(男、诏安县大梧乡山尾村人1916年入班,小演员出身,1936年离班)。吴火石于1938年到考湖乡曲馆教曲,1980年病殁。演艺均较好。
  老生火木(男、东山县人),演技较好,最突出的角色是肥老丑深泉。该丑角系广东省饶平县人,小演员出身,从小丑学起,1920年开始出名,因体胖,人称为肥老丑,演《提油》《双拖车》《金来清》《洪宝通》等剧目最精采,为诏安各潮剧班丑角之冠,曾名嗓一时。他参加该班期间最长,计10余年。
  该班惯演的大棚头戏是狄青故事,1921年到广东省汕头市戏院演这剧目,连续7天才演完。
  演出地区以本县为主;次是平和、云霄、东山、南靖等县。还多次到厦门、龙溪、漳浦等地演出。1919年至1929年曾在潮汕一带演出。
  五、顺盛班
  一名“青笼顺盛”,原是本县高坑村(属今梅岭公社高坑大队)黄锐创办。清咸丰末年(约在1861年)让与含英村林荣新承接。班址设在含英村(属今桥东公社含英大队)林荣新家。新殁于清光绪末年(约1904年)。子怀德继承。1918年德殁,长孙天梅和第二孙天泉继承,后两人死。1938年由第三孙天金和第五孙天伍合办,直至散班。
  该班资金有限,小演员不多,女演员6人,比别班多。最多时的演、职员达60余人。许金水、陈作宜均先后任过该班的教戏先生。有名的二弦手林从游曾在该班服务过。全盛时期是1928年至1934年。
  主要的小演员有红毛旦、陈福生小生。福生不幸早夭,由女演员陈桂兰代替。乌面陈致金也是主要演员。
  红毛旦,女,原姓陈,名妙花,艺名称“红毛旦”。1921年出生,原籍广东省饶平县上底村(属今上东大队)人,该村与诏安含英村相距约十五华里。妙花本是贫农女,文盲,后粗识文字。父阿和,归侨,因家贫,妙花9岁时卖给顺盛班为小演员。红毛旦少慧好学,对演技的特点和规律,易于理解,接受快,因此,十三、四岁(1937年)时开始露头角,1940年成名,一向担任青衣的角色。教师是许金水、陈作宜。其演技的特点是台步沉稳,唱、白均咬字清晰,唱腔与伴奏的乐音协调和谐。拿手的剧目有《失金环》《双汰哥》《石平贵》《双鹦鹉》。1947年10月妙花转参加永乐香班,在永乐香班主演的剧目有《李元霸出世》《双跳溪》《斩韩信》等。1949年12月参加东山县白埕乡业余潮剧班。1951年参加广东省澄海县老正顺班。后任云霄县洲渡村业余潮剧团教戏先生,时间约半年。1953年3月到云霄县潮剧实验剧团当演员兼带徒。该剧团后改为云霄潮剧团。她后期艺术成就更臻成熟,成为闽南潮剧界出名的青衣。解放后,演过古装剧《辩十本》扮饰佘太君。演现代剧《红岩》,饰龙须店的老板娘福嫂。1974年演年50岁,办理退休。红毛旦从事舞台生涯凡40余年,颇负声誉。
  林从游系诏安县潮剧著名二弦手(系红毛旦丈夫),从业多年,已退休。1982年起,应福建省艺术学校龙溪专区潮剧班(班址在诏安县城)之聘,任乐器伴奏师。
  闽南各县先后解放,该班因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1950年2月演至云霄县龙坑村宣告解散。班史从林荣新起,历三代,达90多年,最后的班主林天伍,现年70余岁。
  六、永赛梨班
  班址在诏安县城郊林都村(属今桥东公社桥园大队所辖),班主林少文。该班系1930年向广东省汕头市永赛梨班承接来,人员除乐器手外,全部接收,保留原班名,教戏先生潘叹(广东省揭阳县人)。全盛时期短暂(1930年至1934年)。演、职员最多时60余人,演技一般。
  主要演员有乌面林海(广东省汕头市人)。后因原教戏先生潘叹他就,由林海继任,兼教武打。青衣阿乌(女,广东省揭阳县人)、小生如双(男)演技均较好。武旦喜装(女,广东省揭阳县人)、武花旦双颠(女,广东省汕头市人)技艺都较好。该班演出剧目有《狄青比武》(林海饰九门提督王天化)、《姑嫂吊灵》《三天香》《水上英雄》《实叻案》《孝媳妇》等。1936年散班,班史最短,仅7年。
  七、永春香班
  班址设在县城北门内(属今南诏镇城内街),班主郑芬,大约在清光绪23年(1897年)建班。民国初年芬殁,由第三子希、第二子哈继承,资金不多,演出水平一般。全盛时期的演职员多至60人左右。主要演员有小生加宝、青衣李下城、女演员阿娇、阿德等,清末和民初已有女演员潘英参加,为诏安县近百年间最早有女戏仔的潮剧班,
  该班较好的剧目有《明公案》《告亲夫》《扫纱窗》《麒麟图翻交椅》等;演出地区较广。1930-1931年间曾远至漳州演出。1937年在龙岩地区的漳平县演出。因资金匮乏半途解散,班史计40年。最后的班主郑维藩,1972年去世。
  八、万来香班
  班址设在诏安县城郊斗门头乡,与新天香班主系同乡人,班主原是沈涩,诏安县西坑村(属今桥东公社西霞大队)人。该班建于清末,具体年间不明。民国初年(1913年)由斗门头乡沈瑞藻承接,保留原班名。因班主资金缺乏,演员少,演出水平不高、服装、道具都差。据老一辈人回忆,该班的演员是老丑最好,因此,所选的剧目多以老丑为主角,如《滴水记》《双玉鱼》《双竹槌》《放龟》等。老丑名桂溪,诏安县人。次是青衣角色较好。小演员约25人,全班演、职员约40人。1932年演至南靖县水头村散班,由沈瑞藻负责的班史约20年。
  此外清末尚有明元春,老三正、玉楼春等班,清末至民初建立的有绥安乐班(班主胡某,大布乡人,1912年建班,1920年散班)、绶楼春班(班主沈阿志,原官仓村人)、玉来香班(原系铁线戏,班主林锡居,建于抗战后期,1946年散班)、宝源盛班(班主陈某,白叶乡人,1927年散班)、赛天香班(班主李今,港口村人,1933年散班)等。还有乐天香班(班主林家明,六爷楼村人,1947年散班)。及大炉班(班主李某,大嵼岛人)。
  以上各班因影响不大,或系半专业,历史短,故从略。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淇
责任者
沈大鹏
相关人物
沈顺岩
相关人物
张文程
相关人物
沈友岩
相关人物
沈梦蛟
相关人物
沈冬菜
相关人物
吴美隆
相关人物
吴南香
相关人物
吴鸿
相关人物
林荣新
相关人物
许金水
相关人物
陈作宜
相关人物
林从游
相关人物
陈福生
相关人物
陈桂兰
相关人物
陈致金
相关人物
王天化
相关人物
郑维藩
相关人物
沈瑞藻
相关人物
沈阿志
相关人物
林家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