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从建县到解放420年人口增减浅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900
颗粒名称: 诏安从建县到解放420年人口增减浅探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4
页码: 276-279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在建县到解放(1949年)420年间的人口增减问题,按手头掌握的资料,分成五个阶段,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诏安县 人口增减 人口基数

内容

诏安建立政权开始于公元688年(唐朝垂拱四年)置怀恩县南诏保,直到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九年)方从漳浦县析出置诏安县。建县前840多年的人口数字已无从查考。现在只就建县到解放(1949年)420年间的人口增减问题,按手头掌握的资料,分成五个阶段,进行初步探索。
  一、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九年)建县时20836人。
  福建省档案局有个诏安县明代人口数字:男9270人,女4460人,共13730人。但诏安从明朝嘉靖九年建县到崇祯十七年(1530-1644)明灭亡,隶属明朝达114年,档案局这个人口数是那一年的数字呢?
  经查阅明朝诏安乡民申请建县的报告,内说“臣家漳浦县三都南诏城,当闽、广交界之冲,山林盘郁,土地平衍,人烟稠密,舟车辐辏,二、四、五等都环抱东北,粮逾万石,户满三千,实海滨之一巨镇也”。(《诏安县志·艺文志·许仲远奏设县治疏》)
  “户满三千”似乎单指南诏城(今诏安县城南诏镇),但南诏城能‘粮逾万石”吗?我认为,这份报告的目的是让朝廷知道南诏城繁荣富庶,堪为县城,所以把全辖区的粮、户数含混其词地凑了进去,以冀朝廷重视批准,所以这“户满三千”可视为当时二、三、四、五等都的全部户数。那么,全辖区3000户,按每户5人(据《福建志》资料析算,明弘治十五年,漳州府平均每户5.36人,万历四十年平均每户5.02人,诏安属漳州府辖,建县时间又在上述二个年份的中间,故取其约数每户5人为计算参考)析算,应为15000人。
  另查《漳浦县志·赋役志》的记载:“嘉靖元年壬午,户一万一千七百二十八,口六万三千零四十二。十一年,壬辰,除分割诏安外,户八千四百四十二,口四万二千二百有六”。
  假定从嘉靖元年到十一年的10年间,漳浦县人口生死相抵没有增减,那么,把两个数字相减,得出的2886户,20836人,就是诏安从漳浦析出的户口数。2886户和“户满三千”的提法基本一致,可见还是可信的。
  上述省档案局数字年份笼统,建县报告有户数而无人口数,只有《漳浦县志》的数字完整具体,所以据以定为诏安建县时的人口基数。
  二、公元1691年(清朝康熙三十年),全县85000人。
  这个数字抄自福建省档案局。查康熙三十年辛末,诏安知县秦炯主持、本县儒士戴冠主纂一部《诏安县志》,后人称为《康熙辛末志》,这个数字是否出自这部县志,待考。
  但这个数字有两个漏洞:一是性比例悬殊,男55100人,女29900人,性比例为184.28%,乖背常理;二是总人数和男女人数均为整千整百,可能不是实地调查统计的真实数字,而是估计的约数。
  当然,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个总人数还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从公元1530年建县到这一年,总人口增加64000多人,增加率达3.25倍。但时间长达161年,年平均递增率仅为8.77%
  这161年中,诏安县的管辖范围,增加了半个南澳岛(公元1575年至明朝万历三年,南澳岛4个澳中有2个澳划入诏安)。但又经历了多次兵燹战乱。特别是公元1558年(明朝嘉靖三十七年)以来,诏安沿海人民大规模参加吴平、曾一本为首的被诬称“倭寇”的武装反海禁斗争,所谓“从倭者且万家”、“其在浙直为倭,还梅岭则民也”(以上见光绪版《漳州府志》),后来导致戚继光等官军的镇压,死了很多人。还有明朝末年二都江警庸、黄调的农民军和郑成功父子的兵事活动,等等。加上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所以人口发展缓慢。
  三、公元1829年(清朝道光九年),根据“查照保甲门牌核实”为“三十五万八千五百九十九名口。”(《福建通志》)
  这个数字,福建省档案局、《福建通志》、《漳州府志》和《诏安县志》都有记载,但明显看出有被夸大的可能。请看《福建通志·户口志》所载道光九年户口数字,全漳州府共计731700户,3600875人,竟占全省九府二州总户数的22.6%,和总人口的20.7%,显得比重过大。而且漳州府比泉州府的人口(252.16万)多108万人,也乖背常理。再看漳州府辖各县、厅的户、口:
  龙溪县 22万户 149.61万人
  漳浦县 7.2万户 30.37万人
  海澄县 10.5万户 40.03万人
  南靖县 17.65万户 66.24万人
  长泰县 3.09万户 15.68万人
  平和县 3.79万户 15.63万人
  诏安县 8.52万户 35.86万人
  南澳厅 1739户 1.47万人
  其中,龙溪、海澄、南靖、诏安等县的数字尤其显得夸张不实。试看当时全省实际上最大(至今仍是最大)的县份莆田,《福建通志》的记载只是8.42户,39.49万人,竟然赶不上小小的海澄县、南靖县的户数和人口数,这样的记载可信吗?
  当然,撇掉被夸大不说,单看人口数字:从公元1691-1829年,经过138年后,全县人口虽然增加3.2倍,年平均递增率也仍然只有10.49‰。这段时间里,我县版图析出半个南澳岛(建厅),却划进一个铜山岛(今东山县城关镇),人口有增无减;加上正当清朝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政局稳定,经济回升,确是人口滋盛的较好环境。
  四、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辛亥革命后,全县15万人。
  这时候比公元1829年,时间经过83年,人数却减少208000多人。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公元1829年的数字有被夸大的可能,不宜作为计算的基数。
  第二、本数字资料来源《诏安县基本情况资料汇编》(诏安县档案馆编),在“全县约有十五万多人”一句后面,加注“东山县那一部份扣外”。按:铜山岛和五都从我县析出合置东山县是公元1916年的事,在1912年的人口统计里先把他们扣除,当然不成比例。
  第三、这83年中,诏安县除和全国各地一样处在政治腐败、经济破落、民不聊生的历史阶段外,还遭遇过多次严重的天灾和兵燹,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了人口的滋生和发展。
  五、公元1949年12月诏安解放时,全县195456人。
  诏安县档案馆编写的《诏安县基本情况资料汇编》记载的这个人口数,比38年前(1912年)仅增加45000多人,增长率只有30%,年平均增长率仅为7.18‰,而且,还比1937年的20.5万人,比1938年的21.34万人,比1941年的21.49万人和1943年的21.01万人减少。(以上各年人口数抄自福建省档案局)那么,原因在那里呢?
  原来,诏安县在这38年中,经历了南北军阀交替和国民党统治两个阶段。由于诏安地处闽、粤交界要冲,是南北军阀拉锯的跳板,军队自已派县长,发钞票,横征暴敛。一派刚走,一派就来,时南时北,民不聊生。从公元1912-1927年的15年间,竟换了36任县长!任期最短的只有几天。(据《诏安县文史资料》第2期《解放前50年诏安历任县长姓名表》)至于国民党统治的二十几年,诏安和全国一样暗无天日,自不待言。加上自然灾害又不断发生,如1943年发生霍乱,死了不少人,连同其他原因,这一年一共减少了20300人(死生对抵后实际减少)。只有在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生产发展,生活安定,人口发展水平逐步回升,到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已达460800人,比32年前(1949年)刚解放时增加1.3倍。解放后人口发展的直线上升,不正是解放前人口发展减缓的强烈对比吗?
  以上分析仅作为引玉之砖,欢迎高明指正。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继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