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诏安侨办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99
颗粒名称: 解放前诏安侨办小学
分类号: G639.28
页数: 2
页码: 274-27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三所侨办小学的历史和办学情况,包括松斋小学、诏安公学和华侨小学。
关键词: 诏安县 侨办小学 松斋小学

内容

解放前,我县侨办小学有三所:一、松斋小学;二、诏安公学;三、华侨小学。
  1919年(民国8年)秋,城区侨眷在华侨吴泗金先生的倡导下,将吴家所设立的一间私塾,改为“私立松斋小学”,经济由侨居南洋的吴泗金先生负责,并推选吴鹤汀为校长,聘请陈迂和、吴汝煜、许瑶台、沈时杰、谢朗溪、沈次琬等为教员。初设4个班级,招收近200名的学生。1921年(民国10年)春,为了培养小学师资,增设私立师范讲习所。1923年春季设乙种商业班。由于规模逐渐宏大,经费日益拮据,不得已只好减少班级,先后裁撤师范讲习所和乙种商业班。这所学校创办5年,负债达3000余元。吴校长乃于1924年将校务交给他的弟弟吴鹤鸣代理,自己往南洋,领出他的先叔父遗嘱给他的4000元,寄还松校债务,才得勉强支撑。1929年(民国18年)代理校长吴鹤鸣病逝,骨干教师陈、吴两位老先生也先后去世,学校经费已面临“罗掘俱穷”的情况,当时政府又置若罔闻,不给支持。吴鹤汀在南洋闻讯,即刻旋梓,看看残局难以维持,遂忍痛宣告该校停办,在校学生,发给转学证书。把所有理化仪器、标本、图书、铜乐等都赠给诏安中学,学生上课桌椅,赠给城区小学。松斋小学创办10年,在我县甚获好评,为祖国培育了不少人才。
  1926年(民国15年)秋,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委托集美学校的诏安籍毕业生,在我县创办“诏安公学”,先拔给500元为开办经费,以后,每学期拔给教育经费500元,首任校长陈鸿献,校址设在城内刘厝祠,后迁移继述堂。学生由3个班100多名,逐步增加到6个班200多名。全校有教员8人,每届毕业生约有20-30名。1929年8月改为“公立丹集小学”,由吴崇任校长,学校经费改为侨办公助。由于学校经费充裕,设置也比较完备,学生课桌椅全部按高、中、低年段的规格设置,学校有办公厅、礼堂、宿舍、图书阅览室、成绩陈列室、剧台、操场、农场、商社。图书有《小学生文库》《万有文库》《辞源》《辞海》……等3000多册。教学仪器也较完整。学生文体活动相当活跃。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不少人才,分布国内外。现任马来亚咪哩诏安会馆的秘书长李云生先生,就是该校的校友。1932年,又把校名改为“诏安县立集英小学”、由李植三、许瑞璜、黄慕熙、沈慕池相继任校长。直到1939年(民国28年),因抗日战争,敌机经常骚扰而停办,学校财产移交桥东小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马来亚华侨徐元福,于1947年(民国36年)秋,捐资办“华侨小学”,校址设在东门内郭厝祠,由李学师任校长,班级有一年至五年共5个班(系六年制,未办毕业班),学生约200余名,教员7人。后因徐元福去世,经费不继,于1949年2月停办,并入城北小学。
  此外,华侨出资建校舍的有胡文虎先生捐款3000多元,在梅洲乡(现梅北大队)新建校舍1座。抗日战争期间,丹诏小学遭敌机轰炸,海外侨胞多次集资修建校舍,添置教具。1948年丹诏校友徐元璋先生捐资在丹诏小学,增建教室楼1幢,名“元璋楼”。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许延嗣
责任者
吴泗金
相关人物
吴鹤汀
相关人物
陈迂和
相关人物
吴汝煜
相关人物
许瑶台
相关人物
沈时杰
相关人物
谢朗溪
相关人物
沈次琬
相关人物
吴鹤鸣
相关人物
陈鸿献
相关人物
许瑞璜
相关人物
黄慕熙
相关人物
沈慕池
相关人物
徐元福
相关人物
徐元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