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93
颗粒名称: 诏安名胜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208-212
摘要: 该文介绍了洋尾溪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大石桥的建造、维修和作用,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和特色。
关键词: 诏安县 旅游景点 大石桥

内容

诏安三面依山,一方临海,当闽粤要冲,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全县有二十四景。兹简介3个名胜如下:
  龙桥亘渚
  洋尾溪是东溪的下游,阔宽的溪面上横跨着一座大石桥。桥之名有三:一、因是明代万历间诏安知县邓于蕃(广东省南海县人)所建,为应图訐,故名“广南桥’;二、以溪为名,谓之“洋尾桥”;三,以地为名,石桥位于龟麓之龙渚下方,则称“龙尾桥”。石桥长一百九十余丈。广九尺,有九十八个桥墩,酾水为九十九道,据马近光(清光绪间孝廉方正)的《聊自拙修斋诗钞·龙桥语昔》记载,及沈若虚(清宣统间县岁贡)的《游广南桥记》所云,均称它是古时闽中第三大桥(最长为晋江县的五里桥,又名安平桥,俗称西桥;其次是泉州的洛阳桥,亦名万安桥)。
  清代蓝鹿洲在《福建全省总图说》载:福建地多“崇山狭流”“急滩险阻”,以“羊肠鸟道”“盘纡陡峻”“奇险甲天下”等语来形容闽中道路之难行,交通之不便。明、清时八闽与粤、赣、浙三省陆路交通的孔道中仅闽粤大路较为平坦。由粤入闽的大道,从分水关经诏安、漳浦至漳州。而洋尾溪则是闽粤往来络绎之要津,它西咽百川沟浍,东支大海潮汐,行旅至此,向来假舟以渡,如遇雨季水涨或风潮汛激,则舟楫颠危,颇不利涉。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邓于蕃任诏安知县时,为方便交通,即拟造石桥,因逢年荒岁歉而未遂。翌岁,年和民悦,邓知县乃召匠计值,鸠众授役,于十月十二日兴工,开凿诏安湾内港腊洲山之巨石,用海船趁涨潮时运到洋尾溪桥址,作为造桥材料,桥墩建成后,架梁采用“浮运法”;利用湖水涨落,将石梁安装在墩上。造桥费资1160两白金,皆取之百姓中有力好义而乐助之者,建桥历时7个月,于万历九年仲夏望日竣工。桥成,行旅称便,据《诏安县志》载,明参政林偕春有《诏安广南桥记》纪之。26年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夏,郑化麟任诏安知县时,鉴于石桥倾圯,即捐俸银资助,命西衙李君治理,而以长者林汝韫、许梗、叶练率群匠兴工重修。翌年,戊申初夏告竣。《县志》及石碑俱载郑知县撰写之“重修龙尾桥记”。
  滚滚百余里之东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曲折而东,下经洋尾桥而奔注入海。每逢涨潮,诏安湾内港之海涛卷入东溪口,汹涌澎湃,波撼临江亭,浪侵洋尾桥,巨澜千叠,咸淡争流,蔚为壮观。清顺治间岁贡生戴冠赞道:“宫屿西堤,潮来时不绝如带,东流竭奔放之力,以嚣龟山,非长桥锁之,天潢洩矣!朗朗百阅里,蜿蜒如龙,度桥而岭,古道长亭,往来如织,亦农桑鱼盐一都会也,召棠未剪,岘首碑存,后有过此而停车者何人乎?”
  洋尾桥两岸,古木森然,靠近龟麓之桥头有一所“洋尾庵”,系邓于蕃任知县时建的,又称“广南庵”,后来,又由郑知县增建。130年后,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闻上达任诏安营游击时捐俸重修,庵前有碑刻记颂其功德。迨至光绪年间寺僧又募资重修。据传,其时香客如云,香烟不绝,盛极一时。距庵不远的古道旁,有1座石亭,与庵都是闽粤通衢休憩之所。亭柱上镌刻着清进士黄开泰撰写的楹联:
  聊暂住,前头且让人去;
  莫长留,后面须防客来。
  距庵数十米远之岩缝下有1口“金鸡井”,井而谓之金鸡,其来历至今尚在民间传为趣闻,据说,古时有仙探胜到此,因睹海潮来时,溪流变咸,当地人饮水殊艰,故于庵旁挥仙杖戳地成孔,随即有一股地下泉从孔中涌出,其泉甘洌,清澈心脾。于是,解决了用水之难。但个中奥秘却未为人知:若是人日子夜三刻饮到此泉,是人者就能得道成仙,是虫豸禽兽者则可成精变怪。不知在何时、何处,飞来一只雄鸡,夜半常栖于龟山翠微之巨石上,每逢三更,便喔喔而啼,口渴就飞到庵旁岩缝下饮泉,日久年深,无意间竟然准时饮到仙泉而变成鸡精。从此,遐迩几十里内之雄鸡都由它领唱,因其羽毛绚丽多采,金光璀灿,人们便称它为“金鸡”。时,附近有一个贪鄙险恶之豪霸,恃仗财势,勾结墨吏,鱼肉良民。他风闻若能获得金鸡,啖之即可长生不老,不禁垂涎欲滴。于是带了几个凶狠爪牙,携捕鸡罩网,于黄昏时埋伏在泉孔周围,专候夜半擒之。孰料阴谋为金鸡识破,当诸恶徒执网偷偷走近时,它扇动两翅,冲天一飞,顿时飞沙走石,众歹徒俱头破血流而狼狈逃窜,豪霸至家即殒命,受到了严惩。此后,金鸡不再飞来,人们为了纪念它报时及除害之功,就用石块在仙泉周围砌成井栏,命名“金鸡井”。
  此地之亘渚长桥,短亭古寺,仙泉怪石、激浪清流等眭状《县志》概称为“龙桥亘渚”,列为二十四景之一。向来到此玩赏者接踵而来,一些知名学者为之赞咏。如清道光间县拔贡沈祖庚咏“龙桥亘渚”云:
  望洋兴叹苦难过,固垒而今利涉多。
  龟麓萦纡环一带,长虹万丈驾银河。
  黄开泰《咸丰乙卯暮秋重游洋尾桥》(载《醉吟阁诗存》)诗云:
  薄宦离家久,重来续旧游。
  渚清明远树,浪急下轻舟。
  啸咏长桥静,低徊古寺幽。
  溪山残照里,策蹇满程秋。
  400年来,世事沧桑,闽粤大路改道后已不必由洋尾桥经过,洋尾溪下游泥沙冲积,海潮难到,石亭亦荡然无存。而今只有1段剩下几个桥墩之“陆上桥”和1座垣颓壁断之古寺。
  斗山道观
  位于诏安县西南禺,距城20余里,在建设农场与西潭公社接壤处,有1座风光优美之山峰,称为“斗山岩”亦名“斗头岩”,简称“斗山”,因其峰峦佳秀,丘美壑幽、泉清石异,故自昔就有‘玉泉倒影、碧涧流泉、南浦海云,西山月印,岩前古井、松涛秋声、岭梅卧雪、昙花献瑞”等八景。山上原有1座“斗头庵”,后来改建为两座。《漳浦县志》载:“(庵)后更重建,两座轩廓山阿,辟为道观。”《县志》把斗山之胜景统称为“斗山道观”,亦列入诏安二十四景,因明代圣僧于此住锡而称著,据说,明代著名堪舆家李九五游历八闽山川、登上斗山时、窥见山峦壮丽,其来龙去脉宛似3只冲天蜈蚣吐出3粒珍珠,不禁赞叹不已,他夜采宿于山中,梦里依稀时闻钟磬和诵经之音,醒后即断为佛地,遂择日聚匠动工,建寺于此。遵李氏之意,3粒石珠分别位于寺内外;其中1粒为宝殿正中之佛座:1粒在佛前,做为拜垫;1粒于门口井旁。井泉甘美清冽,饮之沁人肺腑。
  从山下拾级而登,满坡杂草纷披,巨石奇诡万状;遍山野花烂漫,林薄蔚然。登峰北顾,岩阿略凹如盆,在青环翠绕中,屹立着2座巍峨佛寺:1座向南者即古遗斗头庵,内有佛像暨十八罗汉像;另1座朝西者则奉祀“泗州佛”,即世称“圣僧”或“佛公”者,峰前面临幽谷,左、右侧山势酷类龟、蛇,此即所谓镇守水口之二兽。山前左边有1株老榕树,枝繁叶茂,恰如一把撑天巨伞,宽阔之树阴乃是游客休息之雅处。顺此林间幽径而行,越过山后即是明代斗山圣僧之埋葬处,称“佛公墓”。
  据传,圣僧圆寂后尸解,有人遇之泗州,故谓之“泗州佛”。《旧志》疏略无可查考,据《福建通志》《漳州府志》载:“斗头岩僧失其名,相传与西潭吴尾公善,圆寂时,尾公以事往,斗山僧属其徒以履遗之。尾公回,途中遇僧,问何往?答云:‘将云游,恐未归,有履在某处相赠’。又属云:‘贵乡水与路皆宜改,不然,必有兵戈之惨。’到家方知僧已逝矣。未几,倭至,男女死者九十余人。清初,海寇躏焉。至今乡人犹思其言。”传闻圣僧湛精道术,善谈玄妙,知阴阳变化,能显神通,兼精岐黄之术,闲来悬壶济世,不取病家分文。圣僧圆寂后,邑人咸感戴其德,故建庵塑像奉祀之。每当其诞辰(荔月朔日)及清明节,从闽粤之云霄、东山、平和、饶平、潮安等地暨本邑来此礼拜“佛公”者络绎不绝。
  登临绝顶,远眺东南,海天相接,银波闪耀,俯瞰郊原,阡陌纵横,清溪似练,农舍鳞比,林莽葱蘸,宛如一幅秀丽之乡园画卷。
  斗山胜迹骚人雅士向多吟咏,颇多佳什,至今尚脍炙人口。如黄开泰《同治戊辰仲春游斗山》(载《醉吟阁诗存》诗云:
  烟岚缥缈绿成茸,策杖留连野趣新。
  丽日呜禽千树暖,幽花映寺四山春。
  涧滨鹤影栖危石,云外钟声隔俗尘。
  若许偷闲常到此,泉林舒肃乐天真。
  邑人林壬(清光绪间翰林)偕马近光、吴梦丹等人于光绪丁亥夏杪同游斗山时亦有《斗山唱和录》纪之(诸吟咏见本刊第一期)。
  斗山寺从始建迄今已400余载,几经修葺。清光绪壬寅午(1902年),又一次由西潭乡长募资重修。近又经修缮,这所古寺,正以其新貌迎接游人观赏。
  钟门巨浪
  濒诏安湾之“悬钟”,距县城30余里,与“宫口”“卸石湾”衔接,为诏邑门户。其内有洋林,外有胜澳,倚为辱垣,诚险要中之得其关建者(《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巩固海防,特于此筑城,谓之“悬钟城”。明嘉靖间,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曾于此及梅岭一带地方抗击倭寇,扫荡山贼吴平之乱(载戚少保《年谱耆编》)。邑人黄开泰有《悬城怀古》诗(载《醉吟阁存诗》):
  平倭荡寇气如虹,故垒当年想戚公。
  极浦扁舟归夕照,寒山旧堞噪秋虫。
  吐吞潮汐涛声壮,坐镇东南地势雄。
  欲叩英魂无觅处,海天怅望动愁衷。
  悬钟城现存东门、南门及部份颓垣。此处原为指挥所城堡,驻有重兵,是东南沿海要塞之一,据传明初吴君宠(讳二,悬钟所人,洪武间任指挥,封昭信侯,今民间
  尚流传其轶事)曾于附近之鼎底湖山上练兵,距今虽已六百年,但其练兵台尚依稀可认。此地颇多古迹,风光旖旎,城内外重峦叠嶂,其高峰突起海上,重重盘错,如芙蓉之露晴波,遥共南澳之大尖山相拱揖,南则汪洋一望无际。城内八峰环拱,耸翠如屏,其八峰曰“凌云、绿屏、龟阴、玉阳、朴玉、鼎耳、壁石、玉林”,称为“八仙朝果老”。城外山丘环绕,怪石嶙峋,历来至此探胜者留下许多题咏篆刻,遂教峻增光烁,亘古难磨。据《县志》载:“姑苏蒋基镌其石曰‘青莲耸秀’,俞咨荣镌曰‘山城出色’,尹瑾镌曰‘水绕悬城’。”南门外巍然屹立着一块将近二丈见方之巨石,其正面岩壁上勒刻“望洋台”三个摩崖大字,《县志》谓它是嘉靖五年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巡海道蔡潮所题。
  望洋台面临汪洋大海,涨潮时浪头席卷而来,咆哮之狂涛冲击着海边岩石,不断发出巨大轰鸣,气势磅礴,故有“钟门巨浪”之谓,并作为此地风光之概称,亦是诏安二十四景之一。《县志》云:“洪涛喷薄,震撼山城。”《旧志》称:“所谓虎啸龙吟,斯文大增其气势矣!”沈祖庚有诗云:
  浩瀚狂涛吼怒雷,天风吹到望洋台。
  登临谁是龙门客,又向江头破浪来?
  “望洋台”又名“望夫台”,有段哀伤故事,至今犹在民间流传。在几百年前,当地人民以打渔为生,每当海上刮起风暴,许多渔妇即登上台端,望着翻滚的乌云,沸腾的骇浪,忧心忡忡地盼望亲人能平安返航。若是渔船被狂风恶浪掀翻,渔夫不幸葬身海中,失掉丈夫之寡妇就得登台招魂,向着漠漠水天,佇立号哭。时久日深,峰顶站立之处就凹下去了。此乃历史悲剧的留痕。
  登上望洋台,只见瀚海无涯,矫捷的鸥鹭飞逐于水天之际,粼粼波光中帆影片片,远处的东山岛、南澳岛,左右在望;正前方的鸭屿等3个小岛,隐约浮现在烟水之中,近处翻逐的浪花,拍击着海边岩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游人到此,顿觉胸襟豁然。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钟麟
责任者
林汝韫
相关人物
许梗
相关人物
叶练
相关人物
郑化麟
相关人物
黄开泰
相关人物
吴梦丹
相关人物
蒋基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龙桥亘渚
相关专题
斗山道观
相关专题
钟门巨浪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