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交通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89
颗粒名称: 诏安交通沿革
分类号: F512.757
页数: 3
页码: 198-200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诏安县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的沿革,从唐代到辛亥革命以后,诏安的交通状况逐渐发展,包括陆上交通和内河交通方面,但由于旧社会的官僚地主剥削和民生凋敝,交通状况屡遭破坏。
关键词: 诏安县 地理位置 交通运输

内容

诏安地势,东南濒海,西北倚山,“控百粤而镇闽漳”为闽粤交通要道。距城西面20华里就有闽粤接壤的汾水关,是明天启年间知诏安县事周立所建置。迨清同治年间扩建石关门,并在关门上题署“漳南第一关”。
  自唐代垂拱年间,建立怀恩县南诏保、以前,这里已是广东沿东江澄饶入闽境的干路,由汾水关过我县境而抵漳泉达莆榕,商贾荟萃,车马频繁。依考据,当时云南南诏国使者经过我县境时说:此地风景秀丽,俨似南诏。因此,我县亦称为“南诏”。又据《诏安县志》载:安边馆,四都之梅岭,濒海有公馆,今废;漳之洋泊,其先发于此,后其他地,屡为倭寇觊觎侵凌,船移海澄。又载:商贾浮海攘利,北上经营海运至京津一带,民蹈海如平地,北上经商。
  明代学者张燮著《东西洋》载:“……先发泊在南诏之梅岭,后以盗贼梗阻,改道海澄……。”由此可见在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时代(898-925年)诏安梅岭很早就是个通商口岸,是南线交通“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港口。从泉州出发经过月港和铜山,梅岭港以及广东海南,西沙群岛的七洲洋,辗转至南洋群岛。凭着这天然条件,诏安船民和海员熟悉了海上丝绸之路,有25%以上的诏民将生活事业建筑在南洋商旅上。向台湾、菲律宾的吕宋、马来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沙捞越、缅甸、越南……”等地发展。
  宋末元初以来,诏安水陆两道已成为闽粤交通桥梁,舟车辐辏,商旅云集,文化科学事业也受到欧西的影响。
  清代诏安航海事业,也很发达,康熙、雍正年间(1662-1723年),远至东北的旅顺、营口、北京、天津以及江南的苏州、杭州、宁波、上海的船只(民间称为北船),近如广东的潮、汕、澄一带向漳、泉、厦商船都要经过诏安湾。
  《辞海》记载:“诏安湾——南海海湾,在福建沼安县东,湾以地名,湾内外岛屿棋布,以铜山岛为最大,湾之西南有广东南澳岛,与铜山屹立相峙,为闽粤二省海疆门户。”不论南船北船都必须从宫口通过澳雅头、仕江、岸上等村一带港内停泊;即当时(清乾隆、嘉庆、道光〈1736-1821年〉)诏安南诏镇、林家、仕江、岸上、西埔(现东山县治)等处商民,亦有驾舟远航辽东、旅顺、营口、京津、上海、宁波等地,运去闽南特产花生油、红糖、茶叶、荔枝、桂圆、柑桔等。贩回北方冬菜、皮蛋、参茸药品、棉纱纺织品、大龙缸、花盘、小茶壶(诏安盛行泡茶的小冲罐,据说这种小冲罐,是北方妇女用以装茶油抹发用的)。搞北船经纪比较出色的有诏民沈一、沈严正、沈虎的先人;商号较著者:有中泰行、永美行,船只大的有5大桅杆,载重可400-500吨,船数将近数10只。但由于设备简单,经常遭受台风侵袭,暗礁冲击而沉没,加上清代末年,统治阶级腐朽无能,外轮横行海面,官僚地主渔霸的掠夺勒索,海匪横行为患,成为海上交通的严重祸患。
  上述是诏安上几代交通运输沿革的梗概。辛亥革命以后诏安的交通概况:
  陆上交通方面:从1928-1932年,国民党陆军四十九师师长张贞、国民党中央委员林学渊(诏安人)发起建设龙诏公路(漳州至诏安)直达潮汕。张贞通知公路局局长陈莘野发动地方投资,他当时认为这条公路的建成,在军事上也很有必要,本人投资7万元,成立龙诏干路工程处,龙诏汽车公司董事会。接着成立汽车运输公司,派蔡竹禅为经理,不久董事会董事长以张贞女婿庄宗方充任,蔡竹禅辞去经理职务。从此以后,龙诏公路的人事组织和交通运输业务,日趋下坡。1932年诏安又成立诏和汽车运输公司(诏安——平和)由林耀文、沈子恒分任正副经理。该公司车辆初期仅有3架,多系用漳龙汽车公司(漳州至龙岩)破旧器材,加以修配,以柴油发动,该公司地址,先设东溪畔仙公庙,后移南门头杉桥边(现东城街居委会址)。迨业务较好,添置车辆,加增人员,便迁西觉市关帝庙(现诏安油厂)。同时设城关车站于中山路旧衣埔(现中山路新华书店)。但在旧社会由于官僚地主残酷剥削,国民经济破产,民生凋敝,盗贼峰起,侧近诏城的凤山、赤岭、双过梁山等交通线行车公路屡遭破坏,拦汽车抢劫商旅,时有所闻。
  内河交通方面,诏安河水道,自平和大溪度泷来者百余里,经过诏安县境的下葛、三姑娘、麻寮等村,折流金溪区辖的浪头。此处巨石错立,每逢山洪暴涨,湍急激石,巨波成花,故日“浪头”。金溪河浅多滩,不可行舟,两面多山岩,频年受山洪冲积沙砾淤阻,经小梅花而迭浪头。沿溪居民,多业砍伐森林,修为木材,放入溪涧,一放就是数万斤,仅以一或二人像放鸭子一样,顺流而下到浪头,从溪东去浪头接运内山土货船只,为浪头巨石所阻,抵此为止,不能再上。内山村民土产如竹篾制品、木料、木炭之类,都须在浪头盘运下船,顺流直下到县城通济桥,运输是便利快速的。由通济桥南下五里与西溪汇合,经溪墘园、澳雅头到宫口,东注入海。
  在通济桥东北上流头约0.5里西浒与林都两岸之间有支河一道,河面宽约50公尺,河底砂碛水浅不能通船。该河下游距林家村一里地,闽南古时有名的工程浩大的洋尾桥就在这里(洋尾桥又称龙尾桥或广南桥)。据《诏安广南桥记》碑文载:“……东有洋尾桥为闽广络绎之津,旧募舟以渡,故雨水时溢,或风潮迅激,不利涉……。”明万历年间,曾任九江知府、诏安名绅沈鈇等发起建造一座大石桥,长160余丈,桥宽9尺,桥墩103只,桥洞99孔;名为洋尾桥,桥之东北陆路,可通本县四都而达浦、漳;桥之东南水道下游,可通甲洲、腊洲、西霞附近一线而出海,因年湮代远,沧海桑田,这河道久不疏溶,泥沙累积,几高与石桥面平,较高处都已辟为田园。
  这河的上游附近林家村的一段溪底,于1939年间出土一根数丈长的粗大“船龙”,据当时省文史馆人员鉴定这是明代航海帆船上的“龙骨”主梁,这又证明诏安在明代就有向外海航行交通贸易的事实。
  诏安解放建国以来交通运输新成就概述:
  交通运输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陆交通的建设,现在全县以南诏镇为中心,漳汕公路,诏和公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贯穿全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80公里,百分之百的公社、农场、林场可以通车,在大队之间还修建了机耕路和大车路,全县运输汽车90多辆,手挟拖拉机1450辆以上,中型拖拉机360辆,还有成千累万的摩托车、自行车穿梭般在沥青公路上行驶。县设有第一、第二两个搬运公司,还有交通修配厂、运输合作社等。为发展交通事业服务,随着形势的好转,我县水陆交通必将开辟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四化做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伍绍明
责任者
周立
相关人物
张燮
相关人物
沈严正
相关人物
沈虎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林学渊
相关人物
陈莘野
相关人物
蔡竹禅
相关人物
庄宗方
相关人物
林耀文
相关人物
沈子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