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心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84
颗粒名称: 陈丹心轶事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179-180
摘要: 本文介绍了陈丹心为改革乡规族法,用土产代替酒菜,成功减轻了乡民负担,得到了群众赞誉。
关键词: 诏安县 人物传 陈丹心

内容

陈丹心字荩臣,号松斋,诏安县溪南乡人。乾隆甲戌登进士,谒选得江西省信丰知县,因丁母忧,回家设帐授徒。服满,再出任湖南省的宁远、零陵两县的知县。在位几年,恩威并用,除暴安良,深得人心。为人廉洁自持,《诏安县志》曾赞扬其政绩。后来因厌倦官场生活,以养亲为名,回到溪南乡。
  溪南乡是诏安西路有名的大乡之一。不知在什么年代,订下了这样一条“挂灯”乡规族法:
  凡本乡乡民,不论何人,在去年元宵节后至今年元宵节前,生了男孩子,一定要在今年元宵节在大祠堂挂上一盏灯花,元宵夜要备办筵席,通宵大宴全乡成年男子。酒肉杂陈,恣饮达旦,这是全乡一年中最大的一次宴会。参加宴会的经常是千人以上。作为东道主的,就看今年“挂灯”的人;因此碰到“挂灯”的户数多,平均负担可能少些,但中产之家也濒于荡产;要是“挂灯”户数少,负担加重。那就有倾家之虞了。
  如果生孩子不“挂灯”,那是自绝于祖宗,不能入祠堂拜祖,不齿于乡人,子孙受累。因此,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挂灯”。陋习难改,形成办灯桌是义务,吃灯桌是权利;要享权利就要尽义务,尽了义务才能享受权利,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风俗习惯,谁也不敢反对,谁也反对不了。
  有一年,将近元宵了,陈丹心想到县城走走,刚出乡里,到了后山头,这里是通往县城必经的道路,道旁有合抱的榕树,绿叶成荫,来往行人常在树荫下休息、聊天。陈丹心看见榕树下坐了几个家乡的人,一个妇女衣衫不整,头发蓬乱,抱着一个约莫两岁左右的婴孩,愁眉苦脸,目光凝滞地站在旁边。陈丹心看到这个妇女有些异样,转到旁边悄悄坐下来听他们扯谈。
  “老弟,今年“挂灯”了。”一位年老的问。
  “是,真没办法,前年生了阿大,田园典卖完了;今年生了阿细,就只好卖阿大啦!”一个30左右岁的男人说着。回头朝着那妇女抱着的婴孩,慨叹地说:“真没办法!今天就要去交人,取款来准备(灯桌)了!”粗犷的声音渐渐沙哑了,旁边的妇人,抱着孩子,眼泪夺眶而出,为“挂灯”而造成的一家人生离死别的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这情景,使陈丹心愣住了,“挂灯!”“生阿细卖阿大!”他不禁起身走向前去。
  “进士爷,你也上县城吗?”坐在树下的人站起来,
  “你要挂灯吗?”陈丹心指着那个要卖婴儿的男人问着。
  “进士爷,是。”
  “你这孩子暂不卖吧!回家去通知今年要挂灯的人都来我家,我有话要向大家谈,我在家里等着。”
  陈丹心转身,步履轻快地往回走了。
  不久,全乡五个要“挂灯’的人,都到齐了,陈丹心说:“今年‘挂灯’的灯桌,应来个大改革,首先你们要支持。我主张:用我们的土产落花生、红糖,来代替灯桌的酒菜,到了元宵节,让乡亲们来品尝一下,话话家常,谈谈年景,这样,比大吃大喝不是更有意思吗?这事我亲自主持,你们就准备落花生,红糖啦。”
  元宵节到了,灯花焕彩,八仙桌排满了大祠堂内外。进士爷端坐在祠堂中央首位,准备要大吃一餐的千多位成丁陆续到齐了,坐定后,进士爷发言了:
  “我们这个办灯桌大吃大喝的风俗太不好了。多少人倾家荡产,多少人生阿细卖阿大,这个乡规要改,这个习俗要改。从今年开始,用我们生产的落花生、红糖,代替筵席上的酒菜、鱼、肉,剥剥花生,喝喝红糖水,谈谈家常,谈谈年景收成,乡亲老幼,和睦相处,吉庆安祥,既挂了灯,又勤俭节约,大家认为怎样?”
  进士爷的发言,马上获得乡亲们的赞成,大家交口赞誉陈进士的倡议!
  陈丹心讲完话后,即时叫办灯桌的人,摆上花生,端出红糖水,宴会就这样开始了。以后就永远以此为例了。
  这个敢于冲破封建乡规族法的框框条条,关心乡民疾苦,毅然进行了改革,在当时封建统治下,有胆有识的作为,广大群众莫不交口称赞。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学师
责任者
陈丹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