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地名丛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75
颗粒名称: 诏安地名丛考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5
页码: 151-1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诏是今诏安县辖区的统称,也是见诸记载的第一个地名。诏安在唐初称为南诏,后废乡里为都,独立置县时,取南诏安靖之义,命名为诏安县。怀恩是诏安历史上短暂存在的县名,后成为诏安的别名。
关键词: 诏安县 地名考 南诏

内容

南诏、诏安
  南诏是今诏安县辖区的统称,也是见诸记载的第一个地名。
  为什么叫南诏?《诏安县志·地理志·沿革》这样说:“唐时有南诏人过此,言‘此地风景好似我南诏’,故以南诏为名。”
  究竟从那一年开始叫南诏,古人也回答不了。明朝正德举人、曾任湖广辰州府同知、邑人许判就曾说过:“地名南诏,未知何始。按昆明之间有六诏,蒙舍诏并五诏为一,号南诏。相传有使入闽经此,曰:‘风景好似我南诏’,名因袭之,荒落不可考”。(《南诏拓城记》)
  《诏安县志》还说,唐垂拱间陈元光置漳州后,“元光即其地立行台,以时巡逻,是为南诏保。”据此,则先有南诏地名,后有南诏保的设置明矣。南诏保既置于建漳州(688年)后,可知此地命名南诏的时间不能迟于这个年代。考唐朝史实,“蒙舍诏并五诏为一,号南诏,”(上引许判语)事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那时南诏保已建立50年了。可见许判的说法不能成立。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分析,早在唐太宗时,云南地方就先后建立了6个诏,“六诏中蒙舍诏在南方,因称南诏”(范文澜语)。唐太宗在位时间为公元627至649年。因此,公元627(唐太宗即位)至688年(建漳州时间)的60年间,就是此地命名为南诏的年限。
  六诏、南诏的诏是什么意思?《康熙字典》说:“蛮王曰诏。《唐书南蛮传》:‘南诏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渠帅有六,自号六诏……’。”范文澜也说:“所谓诏,意即大首领、大酋长。”(《中国通史简编》)
  我们这个地方自唐初称为南诏,垂拱间建立南诏保后,宋朝时属于漳浦县安仁乡的海滨、遵化、修竹、思政等里,仍统称南诏场。元朝时设南诏屯田万户府。明朝初年,废乡里为都,南诏地方编为漳浦县第二、三、四、五等都,但习惯上仍统称南诏,并有南诏驿、南诏守御千户所等设置。所以等到嘉靖九年(1530年)第二、三、四、五等都从漳浦县析出,独立置县时,朝廷即‘取南诏安靖之义”(《漳州府志》),命名为诏安县。从此。诏安二字取代了南诏成为此地名称。但南诏仍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并成了诏安县的别名。
  1981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县地名普查中提出的更名建议,将诏安县城关镇更名为南诏镇,从此南诏又成为诏安县城的专名。
  怀恩
  诏安历代文人题诗书画落款常自署“怀恩之××书斋”,署记载诏安历史的典籍为“怀恩××录”;辛亥革命后县城一度命名为怀恩区,国民党把县城的警察所称为怀恩警察所。怀恩实际上成了诏安的别名。诏安为什么别称怀恩呢?
  《诏安县志·地理志·沿革》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漳浦县,置怀恩县,而南诏属怀恩。二十九年(741年),省怀恩入漳浦……南诏复隶漳浦”。根据《县志》的说法,怀恩县在历史上只存在1年,而且又是远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事,诏安人为什么对怀恩二字念念不忘,把它作为县的别名,甚至作为基层行政区划、机构的名称呢?《县志》的说法使人疑惑不解。
  经考查《漳浦县志》,却是另一种说法。“仪凤二年,将军陈政卒,子元光为左郎将,讨平崖山寇及诸蛮于潮州,开屯漳水之北。中宗嗣圣三年,疏请建州泉、潮间,以抗岭表。诏从之,因即屯所为州,领漳浦、怀恩二县……开元……二十九年省怀恩入漳浦。”下面有一段注,说:“又按《旧志》载二十八年析漳浦,置怀恩。《图经》云:‘怀恩非二十八年置。方一年,以户口逃亡废,恐无此。’又朱文公《漳州守臣题名记》载唐垂拱二年,陈元光奏置,领漳浦、怀恩二县,今从之。”
  原来,旧《漳浦县志》也是怀恩只建置一年即废的记载。但北宋漳浦县著名学者吴与在编著《漳州图经》时,即提出质疑,并定为“州本二县:一曰漳浦,即州治也;二曰怀恩”(《图经序》)。厥后,朱熹来知漳州事,写了《漳州守臣题名记》,再次肯定了吴与在《图经》的说法,而且宋《舆地广记》亦有“故怀恩县与漳浦同置”的记载。此后的《漳州府志》和《漳浦县志》《云霄厅志》《云霄县志》统一采用此说,唯独我们的《诏安县志》却抄录了早已被吴与、朱熹及《舆地广记》和其他府县志所否定了的旧资料,以讹传讹,使后人如坠五里雾中。
  但诸书在记载置漳州和怀恩县的年份时,也含混不清,如只说垂拱二年、嗣圣三年(686年)陈元光奏置。查陈元光《请建州县表》,无署年月,但《漳浦县志》已载明系嗣圣三年,而《谢准请表》则写明“伏奉垂拱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制,除臣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赞治尹,营田长,春官使者。”又《漳浦县志·职官志》载“垂拱四年置为漳州”。可知陈元光奏请置州县于垂拱二年,而批准设置则为垂拱四年矣。
  去年,我们龙溪地区各县地名工作者曾集会研究漳属历史,一致确定以“垂拱四年(688年)置漳州,同时置漳浦、怀恩2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再从漳浦析出部分辖区给怀恩,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撤销怀恩县,全部辖区并入漳浦县”,作为编写各县市地名录的统一提法。
  按照这一提法,怀恩县曾经存在53年,而且主要辖区在今诏安县境内,是诏安地方的第一个县级政权,诏安至今尚有怀恩古井,临解放还可看到“怀恩古邑”石碑,说明诏安与怀恩渊源深远,所以诏安人民才念念不忘怀恩二字,把它作为县名的别称。
  丹诏
  丹诏原是诏安地方一所官办学校丹诏书院的名称,创建于宋绍定年间(1228-1233)。因当时诏安地方称南诏场,故书院冠以“丹诏”之名。《诏安县志·建置·堂室》“丹诏书院”条说:“在南诏场·宋绍定间西尉周申建。设讲堂。置二斋,曰养正,曰明善,立圣象。仿邑学之制而为之铭。后尉叶暐继之。谋建祠宇,堂长阮汝良糜钱二十五万,营构以就,仿古乡饮礼落成焉。蒲阳马〓记,状元黄朴题匾。《大明一统志》:‘淳祐中郡守黄礼额’。俱废。……诏安设县后仍名丹诏书院。清乾隆二十九年,知县张所受、陶浚,教谕黄长茂,偕邑绅林名世、陈丹心倡阖邑士绅捐赀兴建于县南门内。……数年之内,规条井井。未几渐就废弛。”《诏安县志·学校·书院》“丹诏书院”条也说:“嗣至道光间知县陈盛韶,光绪间知县杨卓廉先后整顿筹充新旧膏火。”又《诏安县志·学校·学堂》“丹诏小学堂”条说:“即丹诏书院旧址,于光诸三十三年(1907年)由知县厉嘉修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
  综上所述,丹诏书院创建于十三世纪二、三十年代。屡经扩展,曾得到状元题匾,并录入《大明一统志》这样的全国性地理书籍,可见有一定影响。以后或废或兴,断断续续,保存到二十世纪初,改办小学堂。以后又改称丹诏小学,一直到解放后。700多年间,为诏安培养了大批人才,对诏安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推动作用,影响所及,大大超过学校界限,所以丹诏二字成了诏安县的另一个别名。
  梅岭
  梅岭是诏安县的一个多义性地名,既是山名,片村名,口岸名,又是行政区划名称。
  《福建通志》说:“梅岭山在悬钟山北。《道光志》云:‘从凤山大围逶迤而出,为戍守之处。明嘉靖间,戚继光败贼吴平于此’”。《诏安县志》也说:“其山从凤山大围迤出者,曰梅岭山。”以上说明梅岭是个山名。
  后来,梅岭山附近人烟辐辏,建立了许多村庄,于是人们便把这一片村庄统称为梅岭。据《诏安县志》记载,属于梅岭片的自然村多达三十八个,也就是说,梅岭成了这三十八个自然村的总地号(片村名)。
  《诏安县志》还说:“安边馆:在四都之梅岭,濒海有公馆,后废。漳之洋舶,其先实发于此。后以其地屡为倭寇所凭发,船移于海澄。”明龙溪张燮《东西洋考》也说:“先是发舶在南诏之梅岭,后以盗贼梗阻,改道海澄”。可见梅岭还是明代后期我国东南沿海外贸中心月港(海澄)兴起的前身,是远在唐末五代的王审知时代(898-925年)就已兴起的外贸口岸。而作为口岸的梅岭,似乎包括今东山、南澳等诏安湾全部海岸。
  梅岭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清末民国初年的设置梅岭区。最近在地名普查工作中,省人民政府已批准下河公社更名为梅岭公社,恢复梅岭的行政区划名称。
  作为历史地名,梅岭早已出现于《明史》《明经世文编》等重要文献上了,近年来更成为国际上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注目的地名之一,原因是:
  第一、明代东南沿海外贸中心月港(海澄)已成为好几个国家学者们的共同研究课题,而研究月港离不开月港的前身梅岭,所以梅岭这个地名也必然引起国际学者们的瞩目。
  第二、明朝嘉靖间,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所抗击的“倭寇”的性质问题,已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争论重点,许多文章提出所谓“倭寇”实质上是反海禁斗争的武装集团的崭新观点。这一争论方兴未艾。而梅岭本与吴平,曾一本、许朝光、林国显等“倭酋”的名字紧密联接一起,更和戚继光镇压吴平的活动联结一起,因而在这场争论中,梅岭二字会被多次引用可想而知。
  二都、三都、四都
  二都、三都、四都三个地名,是早年间留传下来的。究竟这些地名是那个年代确定的呢?
  《诏安县志·建置·都里》说:“诏地前代属浦邑。浦方域最广,东至于海,西至新罗,南至潮阳,北至龙溪。当时坊里无可考证。宋始分在邑为坊,在野为乡。浦邑一坊三乡。其时诏为安仁乡,统里六,曰遵化,曰修竹,曰思政,曰海滨,皆今诏地。惟永清里属今浦邑之七都,含恩里属今浦邑之十五都。明嘉靖九年,析浦之二、三、四,五等都置诏安县。”
  以上记载,关于诏安宋朝属漳浦县安仁乡之遵化、修竹、思政、海滨等里的说法,基本上是对的,但有两个出入:第一,唐开漳刺史陈元光《请建州县表》说:“切以臣镇地曰安仁,诚为治教之邦;江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可见在唐垂拱间建漳州前,这一带地方就统称为安仁了。第二,修竹里不全属诏安,一部份属原来的六都(云霄)。
  但《诏安县志》的上述记载,最含混的是没有弄清都是何时建立的,在叙述宋朝的乡里后,即指出属今之某都,接着便提到明嘉靖间析漳浦的第二、三、四、五等都置诏安县了。不但不提都的设置时间,甚至把后来的都和宋朝的里混为一谈,列为所谓的“都里”。
  好在《漳浦县志》尚存明确的记录,可资查考。《漳浦县志·方域》说:“明初分一坊十三都,辖图七十六。嘉靖九年,析二都三都四都五都置诏安县”,看到这里才明白,都是明初设置的,都以下辖图,所以应称为都图,而不能与宋朝的乡里混称都里,那么,从漳浦析出置诏安县的这几个都,管辖今天的那些地方呢?
  第二都辖二个图,包括今官陂,秀篆、太平三个公社和红星农场、赤竹坪林场的全部辖区。
  第三都辖十个图,包括今南诏镇,深桥、西潭二个公社,和建设农场、湖内林场的全部辖区,桥东公社的大部份辖区(桥园、溪澳、甲洲、林家巷、东西沈、含英、仙塘、西坑、洪洲等大队或村庄),以及金星农场的湖内村。
  第四都辖五个图,包括今四都、梅岭二个公社和梅洲、西山二个农场的全部辖区,金星农场的大部份(除湖内外的全部辖区)以及桥东公社的一部份(内外凤楼、东岐、林兜、西山、寮仔)辖区。
  第五都辖五个图,包括今东山县除铜山岛(属六都)外的全部辖区。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谢继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