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苑漫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64
颗粒名称: 医苑漫录
分类号: R199.2
页数: 5
页码: 96-1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历史上一些医家的故事,包括许神医、陈毓桓和陈治安等,他们医术高超,深受人们敬仰。
关键词: 诏安县 医家故事 陈毓桓

内容

我县是祖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城,气候偏于温湿。在旧时代,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所以,虽是地处闽粤交道,经济文化也曾比较活跃,但经过战争、饥荒、疫疠的折磨和破坏,加之蛮烟瘴雨,侵人为病,使人民体质衰弱,在旧社会有不少村落,因瘟疫流行,人民死亡,或流离失所,而沦为废圩。但是,另方面,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知识,以土药土法治病、而获良好效果。至今在群众中还流传着不少这种以中草药自采自制,治疗好一些病痛的方药和方法。同时,历代更涌现不少道德高尚、医术精明、乐于为人民群众消灾除病的名医,他们的医疗事迹,处方用药,起沉疴,挽危疾,活人无数,永载口碑,至今尚传为街巷美谈。惜因年淹代远,旧时统治者对医药事业和医学家,没有足够的重视,使他们的业绩,淹没无闻。连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医案医话著作,也散失迨尽。中间有爱好者私自传抄,也仅得一鳞半爪,而且就连这些微乎其微,少乎其少的“抄本”,到了十年浩劫期间,也被视为“四旧’,投之火炉。这样的损失,实在不是两字“痛心”所能概括的。
  笔者不揣浅陋,根据原《诏安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所载,及收集流传于群众中有关这些医家的资料,并采访了一些知情者或这些医家的后裔、详加查对、把自明清以迄于近几十年来的一些医家的事迹、拼凑成篇,间或略加个人见解,总觉得东鳞西爪,破碎支离,这是限于笔者的见识和水平。自思如有博闻广识者,或老一辈的人士,看了这些资料后,能提出指正与补充,为共同总结我县前人的医疗经验,为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医疗事业出点力量,那就是我们的目的。
  兹就《县志》编年顺序,把明、清以来载入志书及流传于民间的医家事略,录叙如下:
  许神医 生平不详。《县志》(上编卷十三,明。列传)载“许嘉靖时人,神于医。善针灸,所医无不立愈。尝之潮,潮有孕妇而胎不出,妇几毙。许往,则众医罗列,衣冠甚伟。见许蓑笠,皆轻之。许一针而儿坠,众医争酬不能决。许曰:‘此何须争。儿两手托乳上故不下,以针刺之,儿痛则胎动。第视其掌中当有血痕,否则非某医也。’视之,果然”。
  所谓神医,非神也。只因其医术高明,又乐于为人消灾治病,群众崇敬之,就以“神医”称他,而他的真实名字倒被遗忘了。
  据传,许神医一日于县城西门城外,遇见两人抬口棺木要往野外埋葬,一路上棺木里头还涔涔的流下血水。许神医上前问那抬棺的人:“死者是什么人?因何病而死?”,抬棺木的告诉他:“死者是个产妇,因产后流血过多而死。”许神医急忙对这两个抬棺木的人说:“这妇人不是真死,你看她血还未凝固,是因出血过多而昏厥的,开棺救治,可望回甦。”这两个抬棺木的依照许神医的话,把棺木抬回其家,并开了棺,由许神医给这死者救治,这妇人果然复活了。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神医“把死人医活过来”的佳话。
  从以上两则事例,其医理如何,且作别论。但可看出许神医是个医术精湛,生活作风简朴,随便,披蓑戴笠,深入民间,不摆架子,乐于为人救危消厄的良医。
  陈毓桓 溪南人,生平不详。《县志》(上编卷十三,清。列传)载其尝“迂流僧于凤山亭,引至其家,与之语医,奇之。其父命桓师事焉。遂尽其技……。历试所传辄效。有病者延之医,见即断其不治,辞归。邻人取草药疗之而愈。后,道遇桓,嘲之。桓谛规良久曰:‘此必得服某草,可更活一年耳。’(其人)归以语邻、邻曰:‘何以知之?’盖邻原秘其草不传也,其家惧,仍求治于桓,不往。曰:‘无济矣。’未几,果如其言。”
  从这段记载可看出,陈毓桓可能原来就是个医者,而能虚心拜一个比他医术高明的僧人为师,使他的学识更加精进。从这个医话里,看他能预先认识危重病的转归,预决生死,确属可贵。
  陈治安 溪南村人,别字振平,约生于清朝雍正年间。《县志》(上编卷十三、清、列传)记载了他的两则医话,誉其医法如神,活人无数。“初有本邑游击(官名)雷泽远母,患臌胀数年,垂危。安治之,服药数剂,腹虫泻尽,其病即愈。”又“有村邻小儿误吞麦须,刺中喉,危在旦夕,安以药灌立愈。远近之人延者日众,难以遍及,遂筑医馆在凤冈寮(即今深桥王公寮村),以便病者居住。贫者病愈而归,亦有供其盘费者。”
  从医雷泽远的母亲的病例,患臌胀垂危而用泻法尽泻其虫,是虫臌之症,即现称为血吸虫病。此病我县在旧社会的穷村僻壤,时有所见,城镇则较少。解放后基本绝迹。雷氏母是否本地人不可考。但却说明虫臌之症,由来已久。陈治安不但精于医道,更可贵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自己筑医馆,让远道来的穷人得以住馆治疗,这是现代医院的住院部的雏形。而陈氏对病愈的穷人,要归家时还送给“盘费”,更是难得。据传,陈治安尤长妇科。其后裔有得其珍贵“抄本”,为人治病,颇有效验。
  沈学洙 清朝道光时人,人称苏骨鲠先生。学洙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兄叔侄登科出仕者不少人。独先生无意功名,一生勤勤恳恳,精研医术,为人治病,以布衣终老。先生擅儿科,著有《儿科真诀》(或抄为《儿科验著》)。惜未付梓,后仅流传其手抄本。先生是我县近百年来很有影响的医家。《县志》(上编卷十三,清列传)对先生有这样的记载:“性倜傥。得异人传,神于医,望色知证,用药别有奇思。尝偶行东关,见群儿聚嬉,洙突前奋掌力击一儿,迅步而去。儿被击大哭,其父出问故,知洙所为,遂往诘问。洙授以一方曰:‘汝儿患惊风证,迟而不击,风发即不可救,吾击其穴道也。邃以此方购服之。’父骇,即往购药,比回家,儿果风搐矣。一饮而愈。”
  又载:“一小儿疳积,诸药罔效。洙视之,令取苦栋树四两,去粗皮,用第二层皮煎汤服之,下虫甚多,疾遂痊。”
  还记载了一则医话,其治法较为奇特:“洙尝游羊城,抚院之少君患奇疾,饮啖兼人而枯瘦骨立,无识其证者。洙应聘,诊之曰:“请得一清雅处,畀我与少君同居。厨子、健仆随往听驱遣。医法药饵勿过问,月后或可奏效。”抚院从之。洙日以佳肴厚味准时与少君同啖。月余:忽早起将少君扃于室内,过时不与食。更令厨人以厚味芳品,烹饪室外,少君嗅味求食不得,馋饿欲死。有顷,洙启门,以汤一碗与之,饮尽,令二仆持之,少君踊跃甚苦,吐出一物。状如猪胃,尚蠕动,盖虫也,疾遂愈。至今犹有‘苏骨医怪’之言流传未泯。”
  根据《县志》资料,笔者曾多方采访,从医界、学洙先生后裔及一些博闻者收得的材料,互为印证,查对。还有一些较为详细的材料,特写出补充如下:
  一、关于沈学洙先生的住处、医寓。先生家在原南关东路墘(现县医院北面)。系一幢三进平屋,经其后人修葺,现尚完好。其医寓即距其家不远的俗称“雨伞厝”所在。医寓匾额书“一鉴”二字。先生在时即已坍毁。后,移住于先生胞弟的别墅(名“省轩”)先生于此处从事医务活动多年。还与其弟出资修合一些药品,以济贫困无力买药治病者,因此,甚得群众称赞。
  二、关于《县志》所载在东关见群儿聚嬉而以掌击患惊风即将发作的小儿一事,据其后裔所说,此事不是发生于东关,而是在学洙先生居家的附近,其小儿的父亲,原来还与学洙先生因建房发生纠纷,闹过诉讼。后即因先生不念宿怨,以救人为急务,治好了孩子。两家重归于好。由此,更看出先生能以术济人,以德感人,其道德之高尚,尤令人钦佩。
  三、据传,学洙先生还有“鸭涎医小儿”和“马豆疗孕妇”的两则医话,颇具学术研究价值;亦可见先生“用药别有奇思”的一个方面。
  “鸭涎医小儿”。当时仙塘村有一个未满二周岁的小儿,因误吞下谷芒(一种海边旧时习种的谷子,有长芒,俗叫“咸种赤”),小儿父母请先生往诊。连服二服药还不见效。先生从仙塘路过南山寺时,见群鸭争食带芒的大麦,虽大口吞服而不会被麦芒所刺,先生注视了好久,忽有所悟,马上转回病儿家,叫其父母抓了数只鸭,把绳子缚住鸭脚,倒吊起来,让鸭头下垂,然后取一口碗放于鸭头下,承鸭嘴中流下的涎,用此鸭涎给小儿灌服,果然,那喉间的谷芒即时消下,病遂愈。
  “马豆救孕妇”。据云,学洙先生性倜傥,不拘小节,曾旅游广东,与当地人玩“花会”(旧时一种赌博)。被官府拘捕,囚入监牢,恰巧有个布政司的小妾,因难产,胎儿不下,群医束手,布政出榜延医,愿出重金酬与能医好此证者。先生在监牢中听狱卒谈及此事,即毛遂自荐,愿出治其病。布政初不相信,但见其爱妾病势沉重,不得已,请出先生隔着房帘给她诊视,先生诊毕,笑着说:“此病不必用药,请扫净花厅,用几把马豆撒于厅上,令两人挽扶孕妇,使她自己把马豆一粒一粒拾起,胎儿即能下来。”布政照先生的话办,这孕妇由两人扶着,蹲在花厅地面上拾马豆,不一刻,胎儿即顺产下来。布政大喜,不但释放了先生,还要留他在幕下做事,先生谢绝不就。
  从这两则医话,足见先生治病,不拘拘于成方成药,辨证施治,确有奇思。
  四、先生殁后,其墓在今湖内林场岩仔头,据说尚完好。其著作多零散,后裔也无操医业者。
  田伯良 又名田猛,本县桥东田厝村人,约出生于清同治年间。青年时曾悬壶于城关东关。学识渊博,医术精良,深为群众敬仰。现老中医林景华先生的先父林眷西先生,曾患血症,为伯良先生治愈。眷西先生乃师事伯良先生。后眷西先生往广东海山一带行医,亦甚负盛名。
  田伯良先生爱贫恤苦,不畏权豪。相传当时有一豪绅,为人骄横恣睢,曾因病派人请伯良先生往诊,同时上先生门延请的,还有一个穷拾粪者,因他的孩子病了,要求先生去诊视。伯良先生即对那位豪绅派来的人推辞有事故,不能往诊,自己却跑到拾粪者家看那小孩的病。此事为豪绅所闻知,十分愠怒。第二天,豪绅再派人往请伯良先生,先生还是以有事不能往诊推辞,而再到那位拾粪者家治好那孩子的病。这位豪绅认为以他的地位,反不如一个穷拾粪的,竟亲自拿了手杖,伺于路间,拉住先生毒打辱骂。田伯良先生以一个医生,无权无势,受此凌辱,实难容忍。于是,愤然卖尽房屋,迁居到广东汕头行医。后再到新加坡。在新加坡行医,与我县当时侨居该地的名中医林绍之(已逝世,本县东关街人)、王梅亭(已逝世,本县四都圩人)并驰誉海外。
  田伯良先生生前著述有《增广病机汇论》等书,在新加坡出版。
  (待续)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柳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