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话剧运动的拓荒者——“新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63
颗粒名称: 我县话剧运动的拓荒者——“新剧团”
其他题名: 诏安县话剧运动简史之一
分类号: J824.1
页数: 4
页码: 92-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剧团成立于1924年,成员包括倾向新派的小学教师等。演出方式自由,内容反封建主义,宣扬民主自由和思想解放。新剧团活动持续到解放后,对当地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 诏安县 话剧运动 文化发展

内容

我国早期的话剧,称“新剧”,又称“文明戏”或“文明新戏”。它是辛亥革命前在日本的新派剧①的影响下产生的,盛行于我国各大城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过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
  我县地处偏远,新剧运动的发端比起各大城市来要迟缓的多。据一些有关人士的回忆,是延到临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才开始的。这就足以说明新剧做为社会的文化思潮是和一定阶段的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新剧团”的诞生和阵容
  在新剧团诞生前,我县已有少量、零星的“文明戏”的演出:例如大约是在1920年的元宵前夕,就有从厦门市回乡的青年学生谢晓岚、何耀章、许大经等,在北关的“世德祖祠”内演出以宣扬朝鲜爱国志士抗日复国为主题的新剧《白秋英》。参加演出的还有郭荫春、阮国平,张克仪、田耀芳、沈百男等。据说该剧本是由一位姓张的青年从厦门与谢晓岚等一同带来诏安,在谢晓岚家中(即笋庄)亲自进行导演②。当时已经是分幕演出,结构也比较完整。除此之外,尚有别的一些演出。这时可说是诏安新剧的启蒙、萌芽期。
  接着,1924年由归侨张泳沂等发起组织“诏安县新剧团”。这是诏安县话剧运动史上开宗明义的第一章。诏安的新剧从此有了新的发展。
  该团的成立虽然得到县政府的批准,但却是民间的业余社团。其时,我县还没有任何政党活动,该团也就不属于任何党派;但做为社会的一种文化思潮来说,其倾向性还是很强烈的。
  就多方访问所得,略知其阵容如下:
  团长:张泳沂(已故);
  团员:林涛、张养园、李芳兰、许培芳、张学颜、叶庆云、徐际明、林秀豪、黄慕熙、方亭、许崇琦、许鉴明、林启先、涂屏南、沈百男、田耀芳、黄慕贞、沈铿、许俊明、谢腾云(以上俱已故)、林仰山、林师珍、林臻、林若潮。
  团长张泳沂,城内夺锦街人。青年时天资颖悟。曾往南洋任教,结交甚广,多是新派人物。早在南洋时,与族人张秩(克仪)就有意回乡组织剧团,传播新文化。到了1923年回乡,不久便实现了原来的志愿。团员大多数是倾向新派的小学教师,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潮。其时正面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前夕,国内形势大好,新文化运动继五四运动之后又将有新的发展。我县地当闽、粤交界,更得革命风气之先,这些新派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运用“新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来传播新文化、新思潮,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他们的思想单纯,具有满腔热情,确是当时一支宣扬民主自由、要求思想解放、敢于冲破家庭和冲击社会的文化尖兵。只是到了后来,才逐渐分化走向正反两极。这是后话,暂且搁下。
  该团的团址,设在城内的“刘氏公厅”(即现印刷厂内),经费原是自筹,到了后来才由县府每月拨给二十至三十元做为办公费;逢到演出时,再给适当补助。演员则不但没有任何津贴和补助,而且还是自备化装用品,自行借用道具和服装,这种精神实在是可贵的。
  二、演出方式与内容
  新剧团成立前的“文明戏”,只是“新剧”(话剧)的雏型。当然,新剧团所演的戏,也还是属于“文明戏”的范畴。从下列所举的演出方式的特点来看,就足以说明了。
  一、虽说逐步采用当时书局发行的通俗剧本,或自编剧本,并分场或分幕③,但仍不甚严格。多数剧目还是演员自己根据各场主要的剧情,在舞台上即兴编词演出。只要不悖剧旨,就允许自由发挥。因属新剧,所以也时加使人笑噱的情节,观众也很感兴趣。
  二、除长篇剧本外,多演出短剧,有时一个晚上演到十多个节目。这包括正剧、副剧、笑剧和昆腔,潮州音乐,以及双簧、相声等。即使是演多幕剧,也常利用幕与幕的间隙,插演与正剧无关的节目(如上所举种种),称为“插幕”。
  三、仍保存角色(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的做法。
  四、演出开幕前,常有人登台演说一番。因当时的演出多在节日或纪念日,所以总有主持人利用这个机会,向观众说明演出的意义和剧本的内容。
  五、仍由男角扮演女角④。这完全是由于风气未开,且内地尚少有女性参加社会活动的缘故。在该团中扮演女角的有林仰山、沈百男、田耀芳;扮演婆角的有黄慕熙,张养园、许鉴明等,都深得观众的好评。
  六、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十分严重。他们只力求逼真,特别是在抢杀、格斗、受伤、流血等场面,常造成过分紧张和恐慌的气氛,有时甚至实枪实弹。
  以上都是“文明戏”时期演出方式的特点。及至“话剧”时期,就逐渐被淘汰了。
  当时演出的新剧,总的倾向是反封建主义,反愚昧、迷信和复古;是要求民主自由和思想解放。因此除了歌颂,更主要的是暴露和讽刺。他们热情地宣扬民族民主思想和爱国行为,歌颂江湖义侠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等以及同情被压迫者和穷人;他们更勇于暴露卖国的政府和腐败官吏的黑暗统治,勇于讽刺不良的社会风尚和不合理的家庭以及婚姻制度等等。他们曾以“蔡文谟,蔡文谟,办事真糊垒”的台词,指名道姓攻击在任的县长蔡文谟。毫无疑问,这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敢于暴露和抨击当时诏安的封建社会,在新民主义革命中起过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
  就目前得到的不很完全的资料,知道当时上演的剧目有如下几种:
  一、《蔡锷》,描写蔡松坡云南起义事。
  二、《卧薪尝胆》,历史故事。
  三、《白秋英》(已见上述)。
  四、《我的心肝肉儿》。
  五、《拜大妈》,描写本地人民礼拜“大妈”的迷信活动,给予无情的嘲讽与抨击。
  六、《读圣贤书》,嘲讽死读书、读书死的人。
  此外,尚有大量反对腐败政治、黑暗社会以及不合理的家庭压迫、婚姻制度等的短剧和笑剧。
  三、结局
  新剧团在诏安艺坛上大约有两年时间的活跃。
  到了1925年,诏安县在外来的余佩皋(女)和叶崧生等人的策动、组织下,正式成立了国民党的组织。它一开始,就看中了艺坛上这枝花,想据为己有,以便纳入它的宣传轨道。于是展开了一场争夺:以张泳沂为首的一些成员,始终珍惜自己苦心经营的团体、要忠于自己的剧团,不投机、不取宠,坚持自主、自立,反对接受国民党的领导;国民党则不达到目的不肯罢休。最后,他们将张泳沂送近监狱。(按,当时可能还有其他成员也遭难,惜尚未查明)这样一来,组织即陷于涣散。国民党便趁此机会,利用该团原来的规模进行整顿和补充,挂上“诏安县党部新剧团”的新招牌,终于达到了既定的目的。而成员也开始了剧烈的分化和分裂。有的逐渐成为国民党的中坚分子,甚至走向反革命;有的则从此消沉、退却。但更有的接受马列主义的薰陶,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大道,甚至以身殉难。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至此,做为诏安县的话剧运动的创始者和拓荒者的“新剧团”,已无愧地完成了一定的历史使命,在诏安话剧运动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一页。
  1982.3初稿
  (作者附言:此稿匆促写成,材料不全,差错在所难免。希望知情者给予指正和补充。)

附注

注: ①日本“新派剧”,初名“壮士剧”或“书生剧”。产生于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演出用对话体自由发挥。女角由男子扮演,后改由女子扮演。二十世纪初已趋于衰落。对我国早期话剧(新剧)有直接影响。 ②关于姓张的青年来诏安导演话剧一节,根据张克仪先生的是回忆,系张鼎丞同志,但也是事后才听说的,且当时用的是别名(别名已记不起)。为了存实特此注明。 ③分场分幕,原是欧洲戏剧的组织形式。 ④男扮女角,原是日本“新派剧”初期的做法。但我国多种戏曲也有如此做法,故不完全是舶来品。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沙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