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52
颗粒名称: 沈铁轶事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40-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沈介庵是明朝官员,为人刚直,为官清正,倡置学田,造福士林,修建学宫、文公祠、改建文昌祠,收回被豪强侵占的祭祀费,造桥修路,方便行旅,关注国家大事,上书南抚台,请求派人去暹逻联系,制止荷兰殖民者的扰掠,并上书六策,提出政治远见。
关键词: 诏安县 沈介庵 明朝官员

内容

沈鈇,字继扬,号介庵,诏安城关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卒于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终年84岁。登万历二年甲戌科进士,当时年才25岁。曾任过顺德县令,衡阳、员阳和九江知府,还曾一度任过礼部主事。
  立身忠鲠,为官清正
  他为人刚直,不随和权势,不怕豪绅,生活俭朴,常以海瑞作为自己学习的典范。《诏安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说他“清肮不投时好”、“尝慕海刚峰为人”,据此,在任职期间他是比较正派清廉的。
  《县志》说他在顺德任内有“触笠搂妻,覈田抵粮诸殊政,两举卓异”,尽管没有详细记载,毕竟仍可供参考。
  明朝最著名的戏剧家汤显祖是介庵的同事好友,他称介庵是八闽“孤介之士”,说他在衡阳、员阳任知府时“耿耿自将”。汤在《送沈郧阳》一诗时中称赞他“兴文既以郁,勉身能自清……无事东阳守,徒流高咏声。”可见他为人是刚直,为官是清正的。此外,当时的广东巡抚周起元称赞他“立身忠鲠,家居清贫”,布政提学薛士彦也称赞他“清风劲节,楚粤著声”。这都可看出沈介庵的为人在当时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倡置学田,造福士林
  沈介庵后半生回家闲居,大约有三十余年,这期间为诏安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其中以倡置学田,创收学税最为出色。
  当时在六峒同(现红星农场内)有数十亩学田。这学田的税收本是供官学师生费用的,但竟被许姓的富豪所霸占,县里派去核查田亩的人都因山高路远,且慑于富豪的气焰不敢前往,就连后来与介庵同行的许、何二生也借故托辞回避。当时县令夏宏(字铭乾)慕沈介庵的鲠直力请同行,介庵欣然应允。于是一行12人,跋山涉水到六峒同丈量土地,查核学田。从此,这些学田才归官学所有。
  当时东溪石桥才告建成,东岸有一片开阔地,可以开设商肆,豪绅富户“辄欲攘为己利”争地不休。作为主倡修建东溪石桥的沈介庵不但没有染指其中,反而积极向县令夏宏建议把这一地带建为市廛,租给商人,把收入租税拨归官学,作为庠师的费用及生员赴府治考试川资之需。这对人材的培养是大有助益的。
  此外,介庵还同胡士鰲(进士,上湖村人)等人着力提倡修建朱文公祠,改建文昌祠,又力倡收回长期被豪家子弟吞没的玄钟朱文公祠祭祀费。事成后,为了保证祭祀费不再被豪绅吞没,他毅然撰写了《夏车两侯合创玄钟文祠祀典碑记》,以记其事。
  修建文昌、文公祠、创祀典,虽然多少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在当时来说,对于推动生员学习,培养人材是有一定作用的。
  修路造桥,方便行旅
  造桥修路是介庵为诏安人民所做的许多好事之一。其中以造东溪石桥和修港头路为最出名。
  明朝嘉靖以前,官道是从官洋头通过的。嘉靖乙巳年改官道从林家与东门溪之间而过。因为没有架桥,多少年来,行旅非常不便。万历丙申年,介庵便约同沈咸、林峨、许惺,沈灿等人,选定架桥地点,并向当时县令夏宏提出建议。夏县令慨然表示同意,并捐款十分之五,介庵捐款十分之三。在各方的支持下,经过三年功夫,终于建成了一座全长六十丈,阔一丈的石桥(通济桥前身)。由于建筑技术不高,二十多年后石桥被洪水冲坏三分之一。当时县令周本卓又请沈介庵出来主持修建工作。经过十个多月的经营修建,石桥重又巍然屹立如故。为了纪念这座桥的兴建,当时的布政提学薛士彦亲自为此写了《东溪石桥碑记》碑中说诏安人民“讴颂介庵功德更钜”。
  明朝时,港头村是诏安通广东的官道所必经之地,当时港头村南面还是一片海滩,潮水来时,烂泥浊水深可数尺,行旅极其艰难。万历己未年,介庵已年逾古稀,仍积极向县令周本卓建议兴修官道。官道修成后,往来商旅无不交口赞誉。当时广东巡抚周起元在《港头修路碑记》中盛赞县令周本卓和沈介庵的功绩,说:“此举也……普济两省,经营逾周岁,而惠泽及万年”。
  忧国忧民,关注台澎
  介庵不仅热心造桥修路,同时还关心国家大事。
  明朝末年,继日本倭寇侵犯我沿海之后,欧洲殖民主义者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经常出没我东南沿海,澎湖、台湾一带进行骚扰。其中以荷兰殖民者势力最强大,扰掠也较厉害。由于明朝政府日益衰败,对荷兰殖民者的扰掠竟束手无策,无可如何。鉴于“红裔(指荷兰殖民者)侵入海岛,肆掠内地”“海寇出没,桑梓罹殃”,介庵毅然上书南抚台,请求派人去暹逻联系,制止“红裔”的活动。他对澎湖、台湾的重要性认识是十分清楚的。他说“台湾去澎湖数十里……实漳泉咽喉”(见《上南抚台书》),认为必须先据守澎湖,然后徐图收复台湾。为此,他又在《上南抚台经营澎湖六策书》中提出了富有政治远见的六条策略。六策的主要内容是:建议在澎湖“设游击一员坐镇”并“设左右翼把总哨官为之辅佐”;建议设水陆戎兵二千名,以备调度;建议修造兵船,添置枪炮,以防红裔侵扰;建议移民澎湖,从事生产,以利兵民安居;建议设置官廨兵营,以利守御;建议拟订通商便民的制度。
  要是“六策”的建议得以实施的话,那么“澎湖岛堪与南澳并称重镇,而闽士民永有攸赖矣”。要是“六策”的建议得以实施的话,那么1662年和1663年澎湖、台湾或许不至于沦为荷兰的殖民地吧!
  “里闬之疑”,慷慨伏法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沈介庵是个好人,为什么最后还遭到杀头的下场呢?
  据《县志》记载,介庵“因族事受法”,所谓族事,现已难以考证,但应该是宗族斗争罢。介庵一生乐于造桥修路,又喜盖观宇建祠院,且又秉性鲠直,自然不免得罪于人,并招致“破坏风水”之嫌。这些或许是“因族事受法”的原因吧!
  再说,明末国政每况愈下,官宦徇私舞弊日甚,对沈介庵的判决是否公正,至今也难作出定论。
  当介庵因族事受法时,名盛一时的汤显祖曾千里寄书营救。汤在《寄孙区吴宪伯》一信中说:“八闽有孤介之士,曰沈君鈇者,弟礼曹时敬信友也……远闻有里闬之疑,涉于吏议,乃至流落隐屏,不能自释……幸际吾兄英慨自命,倘痛志士之坎凛,洞世路之崎岖,解其机丝,使沈生宽然无膺锋触槛之忧,有岩棲川观之乐……千里剖心。万惟慈照”,从信中不难看出,介庵所犯之罪,不过是“里闬之疑”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当时,有人劝他自尽,他激昂慷慨地说:“宁全国宪,毋幸生躯”,看来,为了维护封建法律,他是毫不吝惜老朽残躯的,他的刚直到底如此。
  附录:
  送沈郧阳
  清漳藻奇色,粤岭结晖英。
  兴文既以郁,勉身能自清。
  萎蕤曲台上,排徊多友生。
  青钟临树羽,尊酒寄琴笙。
  方歌零蔓草,何言流蚤莺。
  陶陶孟夏中,悠悠江汉征。
  澧沮映南渚,秦蜀递西倾。
  流甿易风听,卧理即神明。
  无事东阳守,徒流高詠声。
  按:据《郧阳府志》卷五,万历十四、五年沈鈇任郧阳知府。(见《汤显祖全集》第八卷“玉茗堂诗”之三,288页)
  寄孙区吴宪伯
  八闽有孤介之士,曰沈君鈇者,弟礼曹时敬信友也。如陨如衡,耿耿自将,时论过之,而士论未尝不心仪之,摈落家居,萧然可念。而远闻有里闬之疑,涉于吏议,乃至流落隐屏,不能自释。凡在风听,皆为伤心,以弟料之,世情自非晏平仲,谁能解骖而脱石父;自非孔北海,谁能飞文而理彦章。幸际吾兄英慨自命,倘痛志士之坎凛,洞世路之崎岖,解其机丝,纵其毛羽,使沈生宽然无膺锋触槛之忧,有岩棲川观之乐。岂止弟与沈生同其欢谣,即宇内慕义之士,且将感恻无穷。千剖里心,万惟慈照。
  (见《汤显祖全集》第四十六卷“玉茗堂尽牍”之三1316页)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庆生
责任者
沈鈇
相关人物
周起元
相关人物
薛士彦
相关人物
沈咸
相关人物
林峨
相关人物
许惺
相关人物
沈灿
相关人物
周本卓
相关人物
晏平仲
相关人物
孔北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