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诏小学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46
颗粒名称: 丹诏小学简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2
页码: 22-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诏安县丹诏小学是清末兴办的一所小学,校舍为丹诏书院。民国后改名为县立丹诏小学,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民国16年改为委员制,一年后恢复校长制,沈聪慧一直担任校长直至1949年年底。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学校认真培育人才。
关键词: 诏安县 丹诏小学 教育事业

内容

丹诏小学,是诏安县最早创办的一间小学。这间小学的校舍,是沿用丹诏书院。清末,罢科举,兴学校,我县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即以丹诏书院改办丹诏学堂,校名为“官立丹诏高等小学堂”,由县聘马近光(清、孝廉)为堂长,聘本县知名学者吴梦沂(贡元)、方照麟(廪生)、郭星枢(秀才)、陈泽(秀才)、沈鸣春(秀才)、许书(秀才)等为教员。初设高小甲乙二班。次年,增设初小一班。学科:有国文、修身、历史、地理等,没有固定课本,主要科目是国文。吴梦沂老师曾编写一本《诏安乡土志》,根据《诏安县志》原材料,分门别类,精简编成。对本县历史地理都很全面,是一部很好的诏安史地课本。学堂经费是用原丹诏书院的膏火(膏火,是本县几个姓氏的祖先捐献田产,每年所收租谷约近千担,作为经费,名曰膏火。)由于经济充裕,学堂的桌椅和一切用具,都较完备。学生寄宿校内,每人缴费2元,膳费及油火费都由学堂负担。堂址宽广,有教室3间,学生自修室20多间,每室住4人或2人,桌椅俱备,每当课前和课后,都可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校名改为“县立丹诏小学校”,由县派许焕章(清、举人)为校长,教员全部是捐献膏火的后裔,学校经费仍依靠膏火。许焕章任职不久,校长改派林景崇(广东潮州金山中学毕业)。继林景崇为校长是谢鸿猷(师范本科毕业)。这时期,学生数增多,高等设四班(丙、丁、戊、己),全校学生约近100人。有教室四,办公室一,教员宿舍四,学生自修室20多间,礼堂一,阅书报室一,成绩陈列室一,操场一,应接室一,休憩所一。学科比前增多,有国文、书方、作文、算术、英文、修身、国语(普通话)、历史、地理、植物、图画、手工,唱歌、体操等。谢校长办学认真,博得当时教育界的好评。因长期患肺病,医治无效,卒于家。谢连续任校长10多年,去世后,由原丹诏小学教员沈聪慧接任校长。民国16年(1927年),改校长制为委员制,由县派许瑞璜、沈聪慧,黄慕贞、吴名超、谢澄波五人为校务委员,指定许瑞璜为主任委员。改委员制仅一学期,翌年(1928年)春季,恢复校长制,沈聪慧仍任校长。沈任校长一直到1949年年底。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丹诏小学的校长和教师,认真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人才。1950年上学期至1952年上学期,沈聪慧续任校长,沈汝淮任副校长。教师数14,班级数10,学生数约450。1952年下学期,沈金谷继任校长,沈聪慧任副校长。教师数14,班级数12,学生数约550。1954年下学期至1955年上学期,沈汝淮任副校长。1955年下学期至1959年上学期,沈泽泰继任校长,沈聪慧仍任副校长(1955年下学期至1956年下学期)。教师数17,班级数12,学生数约550。1955年下学期,校名改为“丹诏实验小学”。1957年下学期,许卢春任第一校长,教师数20,班级数12,学生数约600。1958年下学期,校名改为“诏安县实验小学”。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人物

沈光
责任者
许焕章
相关人物
谢鸿猷
相关人物
林景崇
相关人物
许瑞璜
相关人物
沈聪慧
相关人物
黄慕贞
相关人物
吴名超
相关人物
谢澄波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丹诏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