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坂村遵循家训敬老记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29
颗粒名称: 草坂村遵循家训敬老记事
分类号: D669.6
页数: 2
页码: 116-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靖城镇草坂村遵循陈氏家训,重视尊老敬老工作,每年从村财中拨出专款救济有困难的老人,创办村级敬老院,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并关心和尊重老年人,成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人服务中心等,组织老人回忆、整理、编写本村发展史,发挥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关心下一代。
关键词: 南靖县 家风家训 草坂村

内容

陈氏家训开篇有“事亲必孝,待长必敬。兄友弟恭,夫义妇顺……”
  靖城镇草坂村遵循陈氏家训,弘扬尊老之风,远近闻名。早些年,村两委就十分重视尊老敬老工作,把老年人安度晚年列入村级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靖城镇传为美谈。
  解决后顾之忧,保障基本生活。在未实行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前,结合老龄人口日愈增多、部分老人经济困难的实际,草坂村两委每年从村财中拨出专款,用于救济有困难的老人;实行老党员退休金制度,保证每人每月有60元的退休金,并允诺今后将随着村财收入的增加,逐年改善。在原村支书陈德文的提倡下,村两委干部率先垂范,为自己的未来老人(即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存下一笔“养老金”,保障今后的基本生活。此举在全村产生强烈反响,许多群众也纷纷响应。
  创办村级敬老院,实行村组两级供养。针对以前“五保户”分散在全村各个角落,供养不方便的状况,于1987年底拨出两座共11间平房,占地五亩的村级敬老院,新增2座大楼,达400多平方米;添置有线电视,水电设施一应俱全,活动场所宽敞,环境卫生整洁,使16位院民可以舒心安度晚年。76岁的院民林永福,原是住在顶楼自然村的“五保户”,早期因工伤截肢、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敬老院刚刚成立,村两委优先考虑他入院。在历届村党委、村委会的接力下,草坂村敬老院规模不断扩大,配套日臻完善,纳入幸福园工程,逐步升级为功能齐全的老年人福利活动中心。
  关心和尊重老年人。老协会成立不久,提出创办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要求,引起村两委的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腾出原榨油厂厂部,并投资2万余元进行装修,添置娱乐设施,为老年人休闲娱乐提供好去处,成立一支老年人鼓乐队,遇到传统民俗节日、大事庆典,老人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并逐步扩展为芗音歌仔戏业余表演队。聘请专业的太极拳教练,传授太极拳;根据老人自愿,牵头创办了老人服务中心,全部由老人自我经营、自我服务,极大方便了老人,也保证了老协会活动经费;组织几名热心的老同志回忆、整理、编写了比较全面详实记录本村发展进程的《草坂村简史》;邀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到村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关心下一代,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余热。
  村两委尊老敬老见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好评,村民纷纷响应,付之行动。草坂小学少先队由此组织了“红领巾敬老院服务小队”,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为院民整理内务、和老人谈心。该服务小队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全国文明雏鹰假日小队”荣誉称号。厦门草坂同乡会自筹资金,每年安排现金和物资慰问70周岁以上的老人,救济困难老人,以实际行动引领“孝亲、敬长”。该村12个大伯公庙理事会每年也从善款中安排资金,用于关怀本“角头”的老人们。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文杰
责任者
刘建发
责任者
陈德文
相关人物
林永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草坂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