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阁老楼明代东阁大学士林釬的家风家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28
颗粒名称: 丰田阁老楼明代东阁大学士林釬的家风家训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114-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林釬是明朝时期的东阁大学士,以刚正不阿著称。他在任期间,曾怒斥阉党,坚持不让魏忠贤搬走学馆内的铜鼎、铜缸。林釬的家风家训和为人准则,强调了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人们应向林釬看齐,保持头脑清醒,严格自律,警钟长鸣,常怀敬畏之心。
关键词: 南靖县 家风家训 林釬

内容

林釬(1583-1636年),字实甫,号鹤胎,龙溪人(今龙文区蓝田镇蓝田村洞口社人),后移居南靖中埔总(今南清县丰田镇宝林村)。在明代,林釬世代务农,早年家境贫寒,父早丧,与母亲相依为命。年少时,他在本村洞口林氏祠堂内念完私塾,去漳州城内府学念书。
  明朝神宗万历丙辰四十四年(1616年),林釬考中进士,殿试第三名,授编修。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林釬任国子监国子司业,后升为国子祭酒。期间,他办事公正,自奉清廉,教导有方。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权阉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擅权乱政,势焰熏天,当时魏忠贤到处搜括铜制的器物,准备熔掉以重新私铸钱币、中饱私囊。有奉承好事的小人告知魏忠贤说,林釬掌理的祭酒监内有许多铜鼎、铜缸,可以搬来作为铸造钱币之用。由于这些铜鼎、铜缸是天子亲临视察学馆时,用以贮存煮食用或是防备火灾用的清水。因此,林釬不畏魏忠贤的权势,坚持不让搬走。
  当时,许多人为了巴结魏忠贤而整日歌功颂德,甚至争相要替魏忠贤盖祠堂。有一天,一位在国子监读书的监生叫陆万龄的,手上捧著说帖找林釬,林釬问他要做什么?他回答说:“魏公功德这么崇高,应该在京城的太学里面树立一尊塑像,不晓得林老您觉得意下如何?”林釬就回答说:“你们大家好好想想!孔老夫子是位大圣人,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导师啊,在礼法上理所当然可以享有如同天子一般的尊崇地位;而魏忠贤只不过是个臣子,如果让魏忠贤和孔夫子一样并列而坐,哪一天皇上亲临太学,进到这厅里拜谒至圣先师孔子时,到那时,臣子大咧咧地坐在上头,而天子却在下头伏拜,你们看这样妥当吗?你们觉得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陆万龄辈等皆哑口无言。 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死后魏党倒台,所建忠贤生祠悉行拆毁变价,所有受魏忠贤迫害的人导到昭雪。明崇祯元年(1628年),思宗起用林釬,初复原职,继而升为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九年(1636年),朝廷采用占卜法选官,召林釬对答问题,林釬陈述了“用人,理财,清寇,宁边”四策。他的精辟论证和精明能干,深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器重,拜为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军国大事。林釬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三十日逝世,赐谥文穆,葬于洞口鹤鸣堂右后侧数百米处,与母、妻三合葬。
  林釬“孝悌为先承祖德,书诗立本耀宗功”的家风家训和“刚正不阿”的为人准则,深入浅出地说明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树立良好家风,传承家训,让中华孝道等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阁老楼大门有“前人何修祗此淡泊宁静中正和平八字,今日所务实惟勤俭恭恕睦姻孝友二言”楹联,通过广泛宣传,极大地激励着广大家庭重家教、立家规、正家风,让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进一步深化了家庭文明建设。
  明朝时期东阁大学士林釬刚正不阿,怒斥阉党的事迹,让我们了解到了清官廉吏的精神风貌,对其为官做人之道深有感悟,并深受教育,真正做到访廉明志,鉴古修身。向廉政先人林釬看齐,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严格自律,警钟长鸣,对纪律和法律常怀敬畏之心。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占进良
责任者
林釬
相关人物
魏忠贤
相关人物
陆万龄
相关人物
朱由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