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土楼茶背后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18
颗粒名称: 南靖土楼茶背后的故事
分类号: TS272
页数: 4
页码: 82-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南靖县的茶文化历史和茶叶产业。南靖县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所在地,也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当地人从隋末唐初就开始采制野生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南靖县的茶叶产业逐渐壮大,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南靖县的茶叶以野生茶为主,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一。
关键词: 南靖县 茶叶 土楼

内容

中国人爱喝茶是闻名世界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其中之一,是中国人每天必做的功课,这一点恐怕连茶圣陆羽都始料未及。
  因为中国人爱喝茶,茶文化自然浓厚。据《吴门四才子佳话》记载,明代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曾留下一首绝妙的茶诗联句:
  一日四才子结伴同游,到泰顺这地方。泰顺,就是现在的温州。酒足饭饱之后,四才子品着香茗,诗兴大发:
  唐伯虎头一摆,诗句立出:“午后昏然人欲眠,”
  祝枝山立马妙语连珠:“清茶一口正香甜。”
  文征明当仁不让:“茶余或可添诗兴,”
  周文宾笑着垫底:“好向君前唱一篇。”
  因为有这佳话,泰顺便有了“四贤茶”,泰顺的茶叶也随之名扬四方。
  南靖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所在地,这里的土楼不仅有福建土楼“标本式”建筑田螺坑土楼群,那如同盛开在山腰上梅花的四圆一方土楼,不知迷醉了多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有东歪西斜裕昌楼;有因电影而扬名的云水谣;还有梅花飘香,让摄影家着迷的梅林“妈祖过海”民俗;更有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南靖土楼茶!
  南靖位于漳州市西北部,九龙江西溪上游,森林覆盖面积达73%,年降水量1700mm以上。素有“树海、竹洋、青山、绿水”之美名,山水交融,云雾缭绕,气候温润,适合茶叶生产,是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茶历史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深厚。《南靖县志》记载:隋末唐初南靖县人就有采制野生茶的习俗。
  南靖人生产茶叶的历史,起源于野生茶。野生茶生长在深山老林里。2008年8月,南靖县农业局茶叶研究室对全县南坑镇、船场镇、书洋镇、梅林镇、奎洋镇、和溪镇、金山镇、龙山镇、山城镇共9个镇84村进行茶叶半野生群落普查,调查结果为面积7940亩,100亩以上的村落为46个,50亩以上的村落为37个。品种特征为白芽菜茶。
  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时节采制的茶叶嫩芽,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高味醇,奇特优雅,是为佳品。清明茶,就是以野生茶为原料,采用传统手艺精加工而成。加工后的清明茶,略带苦味重,汤色深红,醇厚回甘持久,口感特殊,口齿生津,韵味无穷。储藏愈久,清凉效果愈好。
  清明茶有养肝清目,化痰除烦解渴、清脑提神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茶叶具有抗癌、降血脂、降胆固醇、延缓衰老等作用。祖先寻找药物发现,茶叶有解毒的作用,据《神农本草·心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心经中所说的茶,系指纯天然的野生茶。
  关于清明茶,在南靖县南坑镇高港、葛竹、金竹、南高、虎伯寮等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明末清初,在高港有一个曾氏夫人张氏,有一次身体不适,到保生大帝庙求了一个药签,药签中说,熬喝清明茶即可。于是张氏照此签用药。次日,果然患者精神十分清爽!且慢慢痊愈。
  明代,是漳州地区编修地方志的高潮,据地方志资料显示,当时茶农生产的茶叶不仅供民间饮品,还被列为贡品,进贡朝廷。据《南靖县志》记载:嘉靖年间,南靖县茶叶已定列为贡品,曾进贡茶五十五斤九两三钱,菜茶六十斤九两九钱。明朝万历年间,南坑镇村雅村就有茶园。那时茶园30亩,年产30担,茶树为本地野生红芽和白芽菜茶,号称“清明茶”。
  明中叶,漳州月港继泉州港之后成为福建外贸大港。据《海澄县志》载,明中叶从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售上百吨,最多一年达三百吨,居全省之冠。在历史上,茶之旅,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明代,随着郑和、王景弘七次下西洋,南靖的东溪窑瓷器与南靖的茶叶一道,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从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与欧洲的对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清代,据《南靖县志》记载,奎洋的合福坑的茶场已初具规模,南靖奎洋乡上洋茶,远销缅甸。
  清代,南靖乌龙茶蓬勃兴起。
  清代南靖茶叶的发展,与南靖的一个历史名人赖翰颙(yong)有关。
  赖翰颙,1732年考中举人,1733年考中进士。雍正、乾隆时,被选为翰林院编修,官居正七品,负责编纂明、清史。由于文学功底深厚,书法、绘画具佳,乾隆帝继雍正帝敕封“三世恩荣”,后再次敕封,在清朝实为罕见。
  1737年春,赖翰颙向乾隆呈上奏折获得恩准回乡省亲,为父亲举办71岁生日,当时的大学士张廷玉等人为赖翰颙的父亲寿辰写诗祝贺。赖翰颙在家乡举行祭祖、修祖祠、修族谱、办学堂、引进铁观音茶、枳实、山东梨、红柿、观音桃等发展农业经济作物。1749年春,因母亲年已84高龄,又病在身,赖翰颙呈奏乾隆帝,得到恩准,告老还乡,侍养母亲。
  母亲去世后,赖翰颙在家守节三年。后受到福建学政单金稽的隆重骋请,到汀州府龙山书院任院长,主持书院教学多年。有一年漳州知府又到葛竹,隆重聘请他到漳州芝山书院任院长。1764年2月,长泰县陶知县通过省高学政,聘请赖翰颙到丹诏书院任院长。赖翰颙为当时的福建培养很多的优秀人才,中进士、举人的不少。为福建的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南靖,流传着许多赖翰颙与茶的故事:
  1747乾隆帝诰封赖翰颙,钦派他任都察院掌院给事中(都察主官,正四品)惩治贪官污吏,参与朝庭修改法律,完善法律法令。赖翰颙考虑到父亲已过世(1741年,赖翰颙父亲赖钟过世),母亲已高龄需要侍奉;二是君命如山,赖翰颙左右为难。母亲叶好娘深知儿子的心事,吩咐家人打点行李,并从瓮中取出储藏多年的清明茶,用米浆洗过的麻布,晒干后铺上粽叶包装好,她语重心长的对赖翰颙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家中杂事勿挂心;尽君职,即尽子职!”赖翰颙见母亲如此深明大义,跪后,挥泪告别母亲,踏上了回京尽忠的道路……
  回京后,赖翰颙带着家乡的特产清明茶,拜访乾隆皇帝的老师、大学士张廷玉。张廷玉十分高兴,当即冲泡,饮后大赞:“如此好茶,皇上一定喜爱!”第二天早上,张廷玉带着清明茶,禀奏皇上。乾隆皇帝喝后,倍觉神清气爽,道:“朕怎可无此茶?”,乾隆活到89岁,退位时举办宴茶会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随后既定下:南靖的清明茶为贡茶,在《南靖县志》载:每年进贡茶55斤9两3钱。菜茶60斤9两9钱,至此,南靖的清明茶成了朝廷的贡茶,年年进贡。那时南靖县的茶叶已成为朝廷文物官员的饮品。由此可见,南靖县的茶叶在当时已颇有名气。
  赖翰颙进翰林院编修明史时,常与同僚们品茶谈文史,偶尔也泡泡家乡的茶叶。那先苦后甘的滋味,淡淡的清香,博得同僚们一个个夸赞!赖翰□回乡前,把当初离家时母亲给他的储藏多年的清明茶,送给同僚又是同乡的蔡新。蔡新,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当帝师42年,福建漳浦人。蔡新深知这多年藏茶对身体的益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引发了一段美好的姻缘:礼部侍郎蔡世远,当帝师12年,其公子、礼部侍郎蔡长沄(yun)的大女儿,在蔡新的牵线下,嫁给了赖翰颙的第三个儿子、国学生赖彤阶为妻子。此段佳话,赖氏族谱有记载。
  培育和打造南靖县茶叶公共品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是南靖县委,政府长期致力推动为民办实事的工程。如今,“南得好茶,靖在土楼”,随着南靖土楼“5A”级景区的名声鹊起,观土楼,品南靖土楼茶,成为一种新时尚,受到极度的热捧。
  生活如茶,茶如人生,就如同南靖土楼茶一样:淡淡的兰花清香,略带苦涩,醇厚回甘,香飘全国乃至世界……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荣仁
责任者
郑和
相关人物
王景弘
相关人物
张廷玉
相关人物
高学政
相关人物
蔡新
相关人物
蔡世远
相关人物
蔡长沄
相关人物
赖彤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漳州芝山书院
相关机构
南靖县委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