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茶村茶场、茶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17
颗粒名称: 南靖县茶村茶场、茶企业
分类号: TS272
页数: 16
页码: 66-8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塔下广达茶场、院前村茶场、高港、葛竹、金竹等茶村的发展历程、种植技术、制作工艺和市场营销情况。这些茶村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这些茶村在茶叶生产中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走向机械化、电气化的历程。
关键词: 南靖县 茶业 历史沿革

内容

茶村
  一、塔下广达茶场
  民国36年(1947年),在新加坡开办丰太茶庄的塔下华侨张荣汀,捐资动员村民开垦茶山,筹建塔下茶场,至民国38年,垦植茶园29亩,引种安溪铁观音、毛蟹、梅占、乌龙等品种。1949年扩建南欧分场。1954年秋,将塔下、南欧2个茶场合并,命名广达茶场,场址设在塔下村。至1958年,垦植茶园面积增至180亩。1959年产茶2223公斤。此后,每年精制铁观音等名茶出口新加坡。1962~1964年共垦植茶园407亩。建场至1964年共产茶30.85吨,产值209773元。1985年后,广达茶场1500亩茶园,按170份联产承包给300多户村民经营,加上农户家庭垦植茶园,1990年,全村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000余亩,年产茶叶100多吨。该场除种植、加工茶叶外,还培育茶苗和种植水果。从1960~1990年,共培育茶苗2000万株,支援饶平、永定等3个县的184个乡村茶场和种茶户发展茶叶生产。还种植水果700多亩,年产水果150吨。仅茶果两项,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500多元。
  二、院前村茶场
  高新园院前村茶场创办于1964年,初办时茶园102亩,主要种植毛蟹、梅占、本山、黄旦等品种。1980年产毛茶11.3吨。1985年,茶场由农户专业承包,村民踊跃垦植茶园,当年,茶园面积893亩,产毛茶62吨。1990年,茶叶产量达115吨。全村茶叶初制加工场有80多个,拥有各种初制茶叶机械378台。至2015年,院前村几乎家家种茶,户户制茶。全村人口1700多人,种有茶园2500多亩,年产成品茶叶250万斤,产值2500多万元。以一年能产六季茶而出名,茶叶成了村民主要收入之一。
  三、高港、葛竹、金竹
  南坑镇高竹点是指高港、葛竹、金竹三个村。这三个村地处九龙江西溪源,群山高耸,海拔最低826米,最高1440米,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云雾多,生长快,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叶生产得天独厚。1964年8月,在县政府的重视下,县长郑本道一行六人到这三个村调查研究,作出全面规划,与生产大队共同制定决策,要改变穷队面貌,只有向山进军,向山要宝。根据本地区土壤气候、适宜种植茶叶的情况,动员村民积极种茶。从此,这三个村开始种植茶叶。改革开放后,南坑镇政府组织这三个村推广大田种植茶叶,建立1000亩茶叶生产基地、500亩优质茶叶示范片和一个100亩连片的无公害茶叶基地,以基地示范带动农户发展。为改变制茶工艺落后的现状。镇政府组织这三个村茶农到安溪等地参观学习茶叶生产与制作技术,让茶农从思想上转变种植模式、采摘模式等,不断提高茶叶制作水平。并请来茶叶专家、技术员给茶农授课,进行实地指导,培训一批制茶能手,带动这三个村不断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同时,引进先进制茶设备,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茶叶制作工艺的科技含量。2007年以后,面对烽烟滚滚的茶叶市场竞争态势,镇政府引导“绿芳”、“金龙”三家企业在茶叶精加工、精包装上下功夫,提高品牌档次,推出铁观音、奇兰、黄旦、玉桂等系列精品,高港铁观音、竹叶奇兰、黄旦、玉桂等系列精品及高港铁观音、竹叶奇兰、葛竹八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竹高山茶”系列产品。2012年以后,这三个村在全国各地设立专卖店、销售点100多个。通过这些专卖店、销售点把茶叶推销到北京、上海、广东及日本、台湾、澳大利亚等海内外市场。
  高港村茶场。1964年底备地60亩,1965年春季种上茶苗;设场长一人,下设会计,出纳,保管各一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扣除生产成本和锐及公共积累外,按劳动工分计出劳动报酬。1965年后继续备地,适时又种上了茶苗,到1985年,茶叶面积170亩。1968年开始生产茶叶。当制茶季节时,县政府派来技术员,从采摘至烤茶、包装各个操作过程作出示范。经过几年实践,村民初步掌握了制茶技术。1978年后,村茶场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厂长责任制,选有科学管理经验的人任场长,60%场员由原来生产队选派,40%场员由场长招收。下设三个组,负责管理茶叶生产,实行分片分段,建立生产责任制,年终统一分配,按劳计酬,1985年出售给国家出口茶叶全劳力平均收入500元,最高收入800元。生产工具也起了很大变化,用电动滚筒杀青机代替了用鼎炒青,由原来用手工筛茶,改用电动摇青机,电动揉捻机,代替了手揉脚踏,改进了操作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逐步走上机械化,电气化。以防为主,治为辅的科学管理方法,夏收结束时对靠近田边的茶园进行预防,以防治病虫害的侵蚀,以前一年四季只施一次肥,后来改为四季在采摘后一季施肥一次,减少肥效流失,促进茶叶生长。个体茶叶生产,1982年,进行经济改革,茶场由专业户联产承包,年产毛茶22吨。并将村中百分之十三的山地按人口均分作为社员自留山。生产关系变革调动积极性,获得了个体茶业高速度发展。1985~1990年,村民家家利用自留山垦植茶园,全村平均每人产茶50公斤。农户与茶场种茶面积共有730亩,年产毛茶85吨。茶叶品种有毛蟹、黄旦、铁观音、竹叶奇兰、八仙茶、白叶单丛等品种,其中铁观音、奇兰品种种植面积约占20~30%。至2015年,高港村有280户共1200人,家家户户种茶,共种茶4000多亩,年产茶叶1000万公斤,产值1600万元。其中,种植白芽奇兰2000亩、铁观音1000亩、肉桂、金观音、丹桂、黄旦各300亩。
  葛竹村茶场。葛竹村历史上归平和县芦溪镇管辖,1954年划归南靖县南坑镇管辖,毗邻高港、金竹村,属九龙江西溪发源地。1964年,村创办葛竹茶场。村民们利用海拔800米至1400米的深厚肥沃山地以及光照短、气压低、年均雾日多的地理条件大力种植茶叶。上世纪80年代,葛竹茶场制作的铁观音多次被龙溪地区茶叶公司评为“特级铁观音”。改革开放后,葛竹村把茶叶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做活做大,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完成1700多亩劣老茶园改造。同时加大茶叶品种改良力度。在2002年9月份的中国(福建)国际茶·茶具·茶文化博览会“凯捷杯”茶王赛上,这里选送的“竹叶奇兰”茶荣获大赛银奖及优质奖两个奖项。2009年初,引种安溪铁观音、白芽奇兰等名优茶叶品种500多亩。至2015年,葛竹村有334户共1350人,家家户户种茶,共种茶6000亩,年产茶叶12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其中,种植白芽奇兰2000亩、白叶单丛、金观音、丹桂、黄旦各500亩。
  金竹村1964年,村创办金竹茶场。改革开放后,金竹村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成为茶叶专业村。至2015年,有172户共781人,家家户户种茶,共种茶4000亩,年产茶叶800万公斤,产值1300万元。其中,种植白芽奇兰2000亩、白叶单丛、金观音、毛蟹、丹桂、鸭舌香各500亩。
  四、枫林村茶场
  书洋镇枫林村是南靖最大的产茶专业村。枫林村山清水秀,林茂竹旺。海拔、气候和土壤都适宜高山茶种植。全村422户,村民户户种茶。早在1998年,就有茶树1200多亩,茶叶产量占全县的五分之一。2000年,全村1600人有90%的劳力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70%的农户有整套制茶设备,全村茶园面积3000多亩,年产成品茶50多万公斤。村茶农李钦荣办起南香茶厂,在南靖县第一个申报注册“南壶香”商标,并获得了国家卫生条码。当年6月,1家台商来村里办起一家注册资本50万美元的“台升农业开发公司”,承包管理200亩茶园,并从台湾请来制茶专家,对茶叶的种植、加工进行改造、更新。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规模化的茶叶种植并未一开始就给村民带来财富。因茶园管理、茶叶深加工方面相对落后,枫林村的高山茶知名度不高。多年来,茶农辛苦劳作,扣除肥料、工钱等成本,所得利润十分有限,茶农收入增长缓慢。
  2008年,一场始料未及的危机向枫林村袭来。枫林村自产的茶叶卖不出去了,外地茶商来了几批,但因村加工生产的茶叶质量普遍不高,加上没一个统一的收购机构,几批来收购的外地茶商来了又走,就是没买几斤茶。当时统茶价格跌到了20年来最低价2.5元/斤,按这个价钱卖,茶农连工钱都要赔进去,很多茶农家里堆满了滞销的茶叶。而与此同时,虽然受市场需求减小的影响,安溪县茶叶精加工技术发达地区的茶叶价格却连连上扬,均价足足比枫林村自产茶叶高了6倍多。2008年底,枫林村干部召集外出经商的乡贤、本村制茶师傅等共同研讨该村茶叶发展对策。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要突破发展瓶颈,首先要走出去。枫林村开始陆续组织了几批茶农、茶商到安溪等茶叶精加工技术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考察中,村里茶农发现,安溪等地的自然条件并不比枫林村优越,茶厂设备也基本与之相同。枫林村输在了茶叶精加工技术上。要精加工,就需打破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2009年,乡贤李钦富首先发起了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倡议,很快地,愿意入社的茶农发展到了110人,甚至还吸引了枫林周边村的20多名茶农报名入社。在多方努力下,2009年9月,由李钦富发起的联众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并正式挂牌成立。合作社采用“入社自愿、出社自由、服从管理”的原则,由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茶农户组成,茶农以茶山入股,“不花一分钱”就可成为茶叶合作社的社员。合作社则主要负责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茶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等服务。2009年年底,由联众茶叶专业合作社牵头,通过向上争取资金、茶农自筹等方式,投入20多万元从邻近的高溪村山头拉了一条6.5公里长的水管,在枫林村的万亩茶山上建设了一口108立方米的蓄水池用于茶园灌溉。合作社还积极组织组织了4批次近300名茶农参加技术培训,邀请浙江大学茶叶系、福建农林大学、农业局等部门的茶叶专家前来授课指导茶叶生产。合作社还专门从宁德地区邀请3名制茶师傅来到枫林村,现场培训红茶制作工艺,以改变枫林村茶叶品种单一的局面。2010年以来,合作社将组织社员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以土楼春早这个自有品牌在统一市场上运作,合作社还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土楼春早”的自有商标。当年,合作社选送的“土楼春早”红茶获得了福建省优质茶的荣誉称号,同时,联众茶叶合作社也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有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寿宁县春伦茶叶有限公司等大型茶企与合作社联系,洽谈合作。2010年来枫林收购茶叶的外地客商增加了不少。连上海、山东、北京等地的客商也都慕名而来,合作社社员生产的茶叶供不应求。到了2015年,枫林村茶园面积1万多亩,村内就有茶叶加工厂300多家,年产鲜茶叶达200多万公斤。
  五、丰田华侨农场茶场
  1964年,丰田华侨农场开始种植生产二种茶叶。一是乌龙茶,1964年,先在桃仔坑种3.92亩,后来五小村种了60多亩,1982年普查茶叶资源,全场种植乌龙茶1836亩;其中,梅占756亩、毛蟹497亩、水仙315亩、黄旦151亩、本山93亩。1986年建丰田乌龙茶厂,1991年产茶110吨,均为内销。二是红碎茶,农场新开发出口商品。1978年大批越南归侨安置农场的丰华、东华两个作业区。为发展红碎茶生产,农场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1260亩,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办法,多次派干部和场员到龙海双弟等农场取经求教,由农场农艺师等茶叶技术干部建立示范点和举办多期培训班,传授种茶、采摘、制茶先进技术,使红碎茶单产逐步提高。1983年4月创办丰田红碎茶厂,茶厂位于场部附近原拖拉机站旧址。当年制茶40吨,在上海外贸口岸出口7.36吨。丰田红碎茶厂是1986年国家为安置越南归侨投资近200万元而创建的,1986年产茶上百吨,出口89.84吨。1987年采用工艺流程,即萎凋——揉(切)捻——发酵——烘干——精制分级,包装出口,共有4个车间,设备有电动摇青机、电动揉捻机、转子揉切机、烘干机等。1989年红碎茶产量260吨,1990年出口143吨。1991年茶园受旱,产茶230吨,出口72.91吨。
  1989年5月1日,红碎茶厂和乌龙茶厂合并,更名为“丰田华侨农场茶厂”。1990年5月15日,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发给该厂《出口食品厂(库)注册证书》。茶厂在生产过程中曾因煤、电、资金发生困难,县外贸公司协助解决。首任红碎茶厂厂长张元德(后调任该场场长),合并后茶厂厂长谢建芳、副厂长林文海。该茶厂1991年产值130多万元。固定资产200万元。办厂初期人员20多人,1991年生产工人50多人,管理人员5人。经多年的不断完善,拥有房8000多平方米,是闽南地区设备较先进的机械化茶厂之一。1991年,全厂有200多名归侨职工,其中70%是越南归侨。为了安置归侨就业,场里拨出专款资金,办起文化技术学校,组织他们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并采取派工人出厂学习和请师傅进厂传教等办法,培养合格的技术骨干。
  省进出口公司对丰田华侨农场茶厂红碎茶质量很满意。茶厂严把产品质量关,在茶青的采摘、收购以及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建立“两包一定”(包产量、质量、定报酬)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并由一名副厂长专门负责质检工作,每个车间还配备质检员,制茶过程严格实行自检、互检、专检、抽检、总检制度,凡不合格产品,绝不进仓和出厂。严格的管理制度促使产品质量稳步上升,经省进出口公司抽检,产品质量符合出口标准,居全省同类产品的前列。红碎茶属全发酵型红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咖啡碱、果酸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物质,掺和奶油可与咖啡媲美,有消食、去腻和抑制动脉硬化等功效,在港澳、东南亚、苏联等地很畅销。1986—1991年,每年出口量都在百吨以上,为国家创汇近三百万元,成为闽南三大红碎茶出口基地之一。
  1991——2007年主要茶场
  (一)林中岭茶场
  广东汕头人林先生于2002年创办,面积500亩,年产干毛茶37.5吨,产值600万元。茶场位于和溪镇林中村,海拔1000米,种植的品种全部是铁观音。
  (二)尖峰山茶场
  澳商吕良义先生于2003年创办,面积800亩,年产干毛茶64吨,产值900万元。茶场位于和溪镇林中村,海拔800多米,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铁观音、丹桂。吕良义是澳门福建同乡总会副董事长、澳门新武二集团董事长,他在和溪镇投资数千万元创办石材厂、五金制品厂,建水电厂、雨林度假山庄,成立新恒辉房产开发有限公司、新恒辉尖峰茶园有限公司、申富茶叶有限公司。
  (三)七方茶园
  漳州立入学校董事长游惠松于2003年创办,面积1200亩,年产干毛茶74吨,产值1200万元。茶场位于和溪镇迎新村,海拔800米,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铁观音、丹桂。2012年,由于茶叶产品销售不畅,七方茶园全部改种油茶。
  (四)自然香茶场
  台商王素娟女士于2004年创办,面积500亩,茶场位于高新技术园区(旧四中后山,原友谊果场),年产干毛茶40吨,产值560万元,海拔400米,种植的品种主要有铁观音、丹桂。
  (五)茗峰茶场
  龙海市张赞加于2004年创办,面积600亩,年产干毛茶39吨,产值628万元,茶场位于书洋镇石桥村,海拔750米,种植的品种有铁观音、丹桂。
  (六)其他茶场
  种植面积2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茶场有10家:
  梅林凤品茶场(台资),面积300亩,年产干毛茶23吨,产值460万元。
  和溪林中润玉茶场,面积300亩,年产干毛茶22.5吨,产值500万元。
  和溪林中三叶香茶场,面积280亩,年产干毛茶19吨,产值300万元。
  和溪林中天泉茶场,面积260亩,年产干毛茶17.4吨,产值280万元。
  和溪联侨茶场,面积200亩,年产干毛茶14吨,产值200万元。
  山城山边茶场,面积200亩,年产干毛茶16吨,产值198万元。
  金山新村云雾茶场,面积250亩,年产干毛茶17.5吨,产值350万元。
  金山东建晨翔茶场,面积200亩,年产干毛茶17.5吨,产值280万元。
  书洋赤州龙峰茶场,面积300亩,年产干毛茶22.5吨,产值320万元;
  书洋下坂紫云观茶场,面积220亩,年产干毛茶15吨,产值250万元。
  2008—2016年主要茶场
  (一)汇全茶业
  由闽星集团汇全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于2002年,汇全茶场位于梅林镇梅林村柏公座,海拔680米,种植的茶叶品种有丹桂、铁观音、九龙袍、竹叶奇兰、金观音等。2004年创建南靖县茶叶研究所。经过十几年的精心经营,已拥有茶场2500多亩,及拥有“公司+农户”模式的6000亩无公害茶叶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3000户。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科研为一体,企业于2005年迄今均被评为省、市、县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注重质量管理,产品通过HACCP认证并取得QS生产许可证。企业被授予“农业部质量管理全面达标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型企业”、“福建省科技型企业”;梅林无公害茶叶基地3500亩,其中300亩通过中国农业有机茶,被授予“全国茶叶标准园”;同时,还拥有三座初制茶厂,其中一座通过有机茶加工厂认证。企业在南靖县城建有精制加工厂一座。年产高档精细铁观音30吨,大宗乌龙茶毛茶400吨。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尤其是结合福建土楼旅游胜地的天时、地利,开发出了“丹桂土楼红美人”红茶,成功推向国内外市场;而且“丹桂土楼红美人”红茶也于2011年11月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漳州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的特色产品。汇全牌系列产品还获“中国乡镇企业创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省名茶”、“省优质茶”等荣誉。汇全“土楼红美人”系列红茶中,有五款茶是采摘受小绿叶蝉叮食过的茶青制成,它们是“土楼黄金乌”、“蜜香红乌龙”、“东方美人茶”、“蜜香红茶”、“蜜香白茶”。这些茶的茶活性酶含量高,每一种都带着花蜜香熟果韵,不同的工艺,创造出不同的蜜韵。“东方美人茶”最早由台湾客家人创制,历史悠久。其独特之处,是采摘夏季受茶小绿叶蝉叮食过的茶青,重萎凋、重发酵,制成蜜底皆红、白、黄、绿、褐五色分明,冲泡时汤色依次由明澈艳丽琥珀色不断转向橘红,亮丽可人,蜜韵清锐,滋味甘醇。
  汇全茶业先后获得茶叶风选抖料两用装置、揉茶装置、双层筛网式松茶装置、甩茶装置、袋装茶叶安放盘架、竹制外筒式茶叶筛选装置、改进型茶叶风选风机、改进型茶叶揉捻装置、茶叶包装盒、改进型茶叶揉推装置共10个新型实用专利证书。
  (二)御品茶业
  台商黄文和于2002年创办漳州御品茶业有限公司,位于书洋镇高溪村洋顶岽,面积2000多亩,最高海拔1050米,种植有软枝乌龙、金萱、翠玉、四季春、铁观音、丹桂等优质茶树品种,是南靖县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公司化经营生态有机茶园。年产干毛茶60吨,产值1200万元。2011年,泉州市德化县企业家叶金兴从台商手中买下整个御品茶园,完整继承了台商的原有有机种植模式,还创新使用牛奶加豆浆和红糖发酵来做叶面肥料,茶叶质量显著提高,除获得QS认证外,2011年一2016年连续6年获得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在茶园的种植方面,这家企业建立了覆盖基地的喷灌系统和山顶水库,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整个基地的物种多样性,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和有机环境。独特地选用牛奶、豆浆与红糖、有益菌发酵来做叶面肥,高成本从内蒙古购买羊粪、豆饼做基肥,显著增加了茶叶中各种营养素含量,而且减少了虫害。茶树生长过程都采取人工除草做法,允许适度茶草共生,杜绝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2000多亩茶园只种800亩茶树,其余种植树木,充分保持生物多样性,形成了良好的生态链系统。整座茶山布满200多台太阳音乐播放器,音乐能促进茶叶生长。公司引进台湾制茶工艺与先进制茶设备,建有清洁、自动化加工厂房,智能化中央空调萎凋室,两组大型20P中央空调确保萎凋室温湿度均匀及稳定,可容纳2250公斤茶青萎凋、日产毛茶500公斤,加工车间有液化气杀青机5组,乌龙茶速包机2组4台,平板机2组18台,55型红茶揉捏机5台,大型链条式烘干机2组2台,制茶加工设备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为漳州市最先进加工茶企业之一。公司在海峡两岸(福建南靖)茶文化节获得“2012创新品牌优秀企业奖”、南靖县“第一届土楼茶文化节茶王赛”茶王奖,在福建省农业厅主办的2013年度全省名优茶(春季)鉴评活动中,公司“洋顶岽岽顶红”获得了南靖县第一个红茶“省名茶”称号,2015年再次获得福建省名优茶(春季)鉴评“省优质茶”称号。2015年,御品茶业的年产量为毛茶4万公斤。茶叶远销北京、青岛、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
  (三)福星茶业
  福星茶业创办于2004年,注册资金500万。福星树海瀑雾茶庄园位于书洋镇双峰村,是南靖县第一个茶庄园,面积1280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茶园500亩、生态有机茶园780亩),种有铁观音、龙井、白芽奇兰、福鼎大白、金萱、紫牡丹、紫玫瑰、黄金芽等30多个品种的茶叶。茶园左邻华东著名的南靖树海瀑布,右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田螺坑土楼群一山之隔,地处高海拨山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土壤与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福星茶业获得“福建省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称号,企业以“公司+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建立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设有5000平方米的标准化、清洁化茶业加工厂一座,并配套休闲木屋、茶园观景亭、茶园观光步道、茶叶品种园等休闲项目,打造现代茶庄园。茶庄园与自然环境中的山、水、茶山融为一体,让人亲近自然。听禅、观云、旅山、乐水、K歌、垂钓、烧烤,品赏茶山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并于2015年被福建省农业厅授予“福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公司开发生产铁观音、金观音、土楼工夫红茶、炭焙茶、野生清明茶、土楼高山茶等多种茶叶产品。企业注册品牌“树海瀑雾”商标是福建省著名商标,并先后获得绿色食品、有机产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福建省优质茶、两届南靖县“凤翔土楼茶都杯”茶王赛浓香型铁观音茶王、土楼工夫红茶茶王、金奖;第十五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第八届海峡论坛·第三届海峡茶会茶王赛红茶金奖、福建省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漳州市十强茶业企业等多项荣誉。
  (四)书洋镇南香茶厂(南壶香)
  于2001年注册南靖首个茶叶品牌——南壶香,成立于2006年6月,南壶香茶场坐落书洋镇拥有万亩生态茶山观光园的枫林村,面积1000多亩,地处海拔700-1200米之间,美丽的生态茶园与福建土楼相媲美;日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原生态,亚热带雨林气候、山多林茂、土壤以红黄色为主,肥沃深厚。昼夜温差大,为生产优质茶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南香茶厂立足“茶厂+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主要生产品种有土楼老茶、红茶、铁观音、奇兰、丹桂、毛蟹等铁乌龙茶系列产品。从2007年起每年投入数十万元在全国部分省市及本省各大媒体广告,打造“南壶香”茶叶品牌,并多次参与产品专场推介会、茶王赛,向各界宣传南靖土楼茶文化和“南壶香”优质茶品牌,大大提高品牌知名度。茶厂重视制茶工艺和制茶技术创新,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茶厂拥有台湾引进的制茶设备和制茶技术人员,生产的“南壶香”牌铁观音、丹桂等乌龙茶与土楼文化相结合,以香高味醇的茶质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在市县茶王评选赛上屡获殊荣。2008年茶厂生产的“土楼老茶”获“土楼贵宾礼品茶”称号;“铁观音”曾获2009年第二届福建土楼文化节暨第三届漳州旅游节茶王赛——金奖;茶厂还荣获了2009年度“茶叶生产营销大户”;2011年获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花博会畅销产品奖,同年获“中国特产业优秀企业”荣誉称号;2012年“南壶香”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2013年“南壶香红茶”被评为省优质茶;茶厂还是漳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厂分别在辽宁、江苏、山东、土楼各旅游景区设有直营店。
  (五)辰和茶业
  漳州辰和茶业有限公司于2010年4月在和溪镇林中村创办,注册资金500万元。是福建省科技型企业、漳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3年2月,茶厂搬迁至奎洋镇罗坑村,茶厂面积6000平方米,拥有生态茶园2600亩(分别位于书洋镇文峰村:1000亩,海拔830米,年产本山、毛蟹300吨;奎洋镇罗坑村,海拔620米,年产铁观音毛茶75吨;南坑镇高港村600亩,海拔900米,年产白芽奇兰30吨),其中无公害茶园500亩,有机认证茶园500亩。茶园土壤为弱酸性,砂质红壤,透气性好,有机质丰富,肥力高,有利于茶树对矿物质成份的吸收,茶汤口感清澈无杂味。同时高海拔茶园气候湿润,日照时间短有利于肥厚的茶叶生长,大大减少儿茶素等苦涩味道的形成,增加茶叶中的氨基酸含量,茶汤口感鲜爽、滋味醇厚,为辰和茶业生产加工香气纯正、品质上乘的名优品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辰和茶业的乌龙茶制作工艺独创,已申请并获得授理三项茶叶加工工艺技术的发明专利;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合作开发的“CO2浓度自动监控技术在乌龙茶发酵与烘焙过程中的应用”项目被福建省科技厅列入2015年度“福建省星火计划项目”并已申报漳州市科技进步奖,2016年荣获“福建省科技型企业”称号。辰和茶业通过QS食品生产认证及IS0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以乌龙茶为主导,分别有铁观音、本山、黄旦、毛蟹等。产品形式为:清香型、浓香型、陈香型。公司分别在书洋镇文峰村成立“南靖县土楼美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奎洋镇罗坑村成立“南靖县罗坑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茶农1200户,为当地经济的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辰和茶业申请注册“兴辰和”牌和“辰和”牌两个注册商标。2012年,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业产品称号;2013年,“兴辰和”牌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辰和”牌商标荣获漳州市知名商标称号。产品的销售借助阿里巴巴网络平台采用线上线下并行,注重终端销售市场的开拓,在国内北京、山东、河南、江苏、湖南等18个省市拥有营销点218个。同时“辰和”牌商标已经在泰国通过商标注册。
  (六)德利生态农场
  2008年,台商曾武宾创办德利生态农场,位于船场镇坑头村。海拔近1000米,面积600亩茶叶。从台湾移种软乌枝乌龙品种。在德利生态农场,90%的制茶设备都来自台湾,这些投资上百万引进的烘干机、炒青机等先进设备。但在采摘方面,却坚持不使用采茶机,而是纯手工采摘,尽可能保持茶叶的完整性,确保茶叶质量。这里生产蜜香红茶,它的特点是在茶树生长过程中,叶片遭小绿叶蝉叮咬(传统称之为“著涎”),从而带有独特的果香和蜜香,产量不多,但深受市场欢迎。2013年起,茶园里保套种2000多棵日本樱花、针柏等名贵树种,茶山四周的茂密森林植被将茶园环抱其中。2015年,茶园年产5000公斤成品茶,注册“冠钧”茶叶品牌,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以及福建各地,。
  (七)茶农世家茶场
  漳州茶农世家实业有限公司苏靖雯女士于2003年创办,面积1000亩,种植的品种有铁观音、丹桂、春兰等。年产干毛茶32.5吨,产值650万元。茶场位于和溪镇林中村石佛山,地处东经117°、北纬24。之间毗邻国家级热带雨林保护区,海拔650-1000米以上。年降水量1732.3毫米,年均气温20.8℃,无霜期340天以上。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引自原始森林深层岩石缝隙水灌溉茶树,水质清纯无污染,并富含各种微量元素,是茶叶绝佳的生产基地。茶叶种植过程中依靠自身环境优势,采取套种花生、黄豆、紫云英以及落叶树等方式,增加茶园有机质和肥料的供给,保护茶园自身生态系统平衡。茶叶在种植过程中严禁使用过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公司申请注册商标“茶农世家”和“日进全春”。作为福建漳州本土茶叶资源和茶叶品牌生产企业、2005年获南靖县“十佳茶叶龙头企业”;2006年获“福建省名优茶生产企业”称号;同年,“茶农世家”茶产品荣获第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铁观音铜牌奖,为第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的推介茶;2007年荣获福建省南靖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荣获漳州市知名商标,同年7月荣获首届福建土楼(南靖)文化节及第二届漳州旅游节指定专用茶。2009年,“茶农世家”茶产品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
  (八)印象上楼茶业
  南靖县印象土楼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拥有800多亩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和200多亩印象土楼生态观光茶园,生态观光茶园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最著名的田螺坑土楼群观景台上面,海拔800多米,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雨量充沛,终年云蒸霞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纯粹无污染,茶园原生态管理,所制铁观音等产品香高韵长。2008年以来,在第三届南靖高山茶王赛荣获“丹桂茶王”,“铁观音银奖”,第二届漳州旅游节暨首届福建土楼(南靖)文化节茶王赛荣获“铁观音茶王”,第三届漳州旅游节暨第二届福建土楼(南靖)文化节茶王赛中荣获“金观音茶王”。2009年被县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1年选送的丹桂茶被评为省“优质奖”,第三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公司铁观音、红茶荣获农产品展销活动畅销产品奖。2012年荣获漳州市“新城杯”金观音优质奖,2013年荣获南靖县“凤翔茶都杯”金观音金奖、银奖、优质奖及。2015年12月公司商标被认定为市知名商标。2016年6月,融合传统工夫红茶工艺和乌龙茶晒青、□青、提香等工艺创新制作的印象土楼红茶,获海峡两岸茶王赛红茶茶王和红茶优质奖。
  (九)梅林生态家庭农场
  南靖县梅林生态家庭农场于2013年创办,地处梅林镇官洋村“福建土楼”著名景区云水谣,海拔650米左右,方圆五十公里均无工业污染,农场独立区水质清泉、空气清新、四面青山环绕,一座座山峦环抱着生态茶园。农场投资200万元,种有茶叶200多亩,设有1座茶叶加工厂。农场依靠土楼“好山好水”的生态环境,做到自然农法的生态茶园管理及传统加工,开发出“古叶山”土楼生态高山茶品牌,其茶样通过国际SGS318项农残检测,达到国际欧盟标准。2013年农场生产的“官洋一号”土楼红茶被福建省农业厅评为“省优质茶”称号,并在2014年度中国“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中荣获最高奖项——金奖。
  (十)中南茶业
  南靖中南茶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位于书洋镇南欧村。中南茶场300多亩。公司专注于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在过去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帮助周边茶农提高种植水平,推动有机肥的广泛使用,显著提升了当地的茶叶品质,并扶持多位种茶大户提高其经济效益。年加工茶叶500吨,产品高、中、低端齐全,并已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均有客户。公司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南靖县农副产品营销大户,荣获2008年南靖县第三届茶王赛铁观音金奖。
  (十一)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
  南靖县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南坑镇葛竹村。合作社创办于2012年。近年来合作社不断壮大,注册成立了“漳州市高竹茶叶有限公司”,合作社资产逾千万元,是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针对合作社成员茶园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合作社通过租赁、入股等流转形式,统一改造茶园2000亩,并对茶园进行统一管理。2013年。投资建成1200平米茶叶初制标准厂房1座、加工厂1座(配有茶叶色选机、杀青机、烘干机、揉捻机等成套齐全的茶叶加工设备),仓储中心1座,面积3500平方米。合作社的茶园是农业部首批45家“优质茶园”中乌龙茶系中两家之一、是“全国最美三十座茶园”之第十二名;合作社坚持打造绿色品牌,注册品牌商标“高竹金观音”和“土楼高竹金观音”,茶叶产品于2009年12月获得第二届福建土楼文化节银奖,2015年,入选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名优新特”名录。
  (十二)凤麟春茶叶专业合作社
  南靖县凤麟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书洋镇枫林村。成立于2011年6月,是集茶叶苗木培育、茶叶生产加工、茶叶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茶叶专业合作社。拥有茶园基地1500多亩,已入社的茶农每户平均拥有茶园28余亩。合作社自建示范基地,品种改良老茶树的品种嫁接茶园生态管理提供给茶农们学习研究的示范茶园,确保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社所生产的优质茶叶先后在省市县等茶王赛中累次获奖:2011年11月,“凤麟春”牌乌龙茶被福建省农业厅评为优质茶;2012年选送的茶叶荣获漳州市“新城杯”茶王赛银奖、优质奖;2013年获南靖“凤翔茶都杯”茶王赛茶王、金奖、银奖、2个优质奖共五个奖项;2015年荣获南靖“凤翔杯”茶王赛,浓香型铁观音茶王,红茶金奖,本山金奖,浓香型铁观音优质奖。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士奇
责任者
张荣汀
相关人物
郑本道
相关人物
李钦富
相关人物
张元德
相关人物
林文海
相关人物
吕良义
相关人物
游惠松
相关人物
王素娟
相关人物
黄文和
相关人物
曾武宾
相关人物
苏靖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