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仔口潭的最后一次祈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11
颗粒名称: 海仔口潭的最后一次祈雨
分类号: C127.57
页数: 3
页码: 47-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靖旧县城的宝珠岩积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迹,其中祈雨是当地人对水无限崇拜的表现。在干旱时期,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并找准有灵性的地方进行祭祀。南靖县尚寨村宝珠岩下的海仔口潭是另一处祈雨的灵地,当地人常以闽南方言自诩:“只要三年大旱,猪母也挂上金耳钩!”
关键词: 南靖县 宝珠岩 传统文化

内容

南靖旧县城(靖城)古八景之一的宝珠岩,积存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遗迹,也留下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就有海仔口潭祈雨盛况。
  “祈雨”,文字上也写做“祷雨”,闽南方言叫“求雨”。一提起它,相信我们都不陌生。大家对电影《西游记》里刻画祈雨的场景,一定印象深刻。在某种意义上看,这也足以证明我国古代不论南方、北方,由于科技不够发达,生产力相对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水平有限,加上水利设施薄弱,一遇到旱灾,尤其是那些靠天吃饭的干旱地区农民,更怕无法耕耘、颗粒无收。于是乎,到处乞求神明保佑,虔诚祈雨,以图缓解旱情的现象时有发生。据《南靖县志(民国稿本)》开宗第一卷《大事》记载:民国32年、34年、35年连年有大旱,尤其是1946年二、三月,“南靖上下一片赤地,人们再次抬出祖师神像到各地祈雨”。
  旧时祈雨,其实是人们对水无限崇拜的一种表现。所谓“靠天吃饭”很大成分是指依赖老天下雨、滋润桑田。因此,祈雨必须举行仪式,更需要找准“有灵”的地方。现在在山城紫荆山的龙井(乾隆版与民国版《县志》均称“其井大可一丈余,深不知其所极。乡人祷雨,至此取水多应”)附近,仍遗存有明代建的“承雨台”遗址、“兴牌庙”,有刊着“明万历乙未春三月南靖旱,知县陈宗愈祈雨于此”字样的牌坊和陈宗愈题写匾额的“雨仙洞”,以及传说是为纪念当时祈完雨刚回到半山腰就遇到下雨的地方而建的“遇雨亭”;有立于清嘉庆十六年的祈雨碑,还有同时期修建的“遇雨祠”和建祠碑刻等等。这几处南靖先人祈雨活动的人文胜迹,说明在明、清时期紫荆山祈雨已经进行过多次了。可惜的是,当时祈雨的仪式是怎么举行的?《县志》上并无记载,今也无从考证。然而,县太爷都亲自出马了,不难想像其时那仪式是何等隆重与繁华。
  《县志》另有记载“海子潭,在靖城西五里,夹于磨石(山)、宝珠(山)之间。两峰如壁立,一港若门户,水流纡回,其深莫测。乡人祷雨多验”。这里所说的祈雨另一处灵地,是靖城尚寨村宝珠岩下的海仔口潭(古时曾写成“海渚潭”)。应该说此灵地是供外乡人选用的。因为阡寨平原夹于船场溪、龙山溪的交汇处,地势洼下,虽然筑有土堤挡水,仍旧递年水患,而且田野沟渠纵横,平时灌溉十分方便。所以,尚寨人常以闽南方言自诩:“只要三年大旱,猪母也挂上金耳钩!”那么所谓“乡人祷雨多验”,就是外乡人到此处求雨多有灵验。
  上个月,笔者拜访了目前尚寨村最年长的老者。这位现年98岁的老人回忆说,1946年春旱,许多地方无法适时溶田,眼看就要耽误春耕播种了,旱区农民非常焦急。有一天,沿(浮)山(俗指天口、大房、草板、院仔圩一带)几村乡民到咱海仔口潭求雨来了。老人说,这是他真真切切看到海仔口潭最后一次祈雨盛况。
  当天来求雨,是择了个黄道吉日并在祖师公神像面前“抛尚杯”应允的。队伍浩浩荡荡,气氛严肃。先头是一顶四人抬的神轿,轿里端坐着大房庵的祖师公。这祖师公神像被装扮得有些怪异:身着黄色袈裟,头上戴着用柳枝编框的头巾,双脚穿着草鞋。抬轿的人身穿孝服。后头紧跟着道士与手持点燃的长香、一律穿着白色长衫的“水首”和数名“水副”。接着各村户主壮丁组成方队,每队举着一面旗帜。大家都露头顶着烈日前行。沿途遇到有戴斗笠的,都要劝人自行摘下来一同曝晒。队伍行至海仔口潭边,立马按分工一边摆上香案、茶果供品,一边用薪柴木炭把带来的“犁头鉎”(犁铧)炰红备用。随即“水首”主持仪式,道士摇幡唸咒,高唱《祈雨歌》(经查,在南靖浮山总祈雨唱的《祈雨歌》歌词内容为“南无机投石巩,派接灵山。九层岩上鬼神欣,百丈波心蛇虎伏。神工运宝,愿力弥山。慈光直射九重天,惠日永临三千界。毛公侍卫,檀信皈依。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平开山广济祖师,菩萨摩词萨。”)大家一番跪拜祭奠,然后将炰得通红的犁头鉎投入潭中,再点燃“寿金”纸钱,仪式才告终。其时队伍不按原路返回,而是拐到尚寨村后叫“青林口边”的小路出村的。不清楚这一句蕴含什么玄机奥秘?老人一脸不解与错愕。他说,真是神了,求雨的这些人来时明明烈日当空,经过一番折腾,恐怕他们还未回到家,竟然大雨滂沱,而且下了好长时间。
  老人还讲,听说之前他们到玳瑁山两口深潭求过雨,由于发生人员溺亡,所以不敢再去。后来也去过沥水岩仔山求雨,可能那儿潭太小了,结果还是不灵(据《南靖文史资料》记载,1943年曾三个多月没下过透雨,大房、浮山一带20多个村社组织320多人抬神像、请道士、披麻戴孝到草板水尖山求雨,一无所获)。这次来海仔口潭求雨,终于如愿了!
  从老人讲述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次祈雨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祭祀:通过“曝人”、“曝神”,乞求上天怜悯、爱惜;通过祭奠,恳求上天恩赐甘霖。二是巫术:通过摇幡念咒,高唱《祈雨歌》,引起“风”;通过焚烧薪柴木炭,升起“烟”;通过炰红犁头鉎投入深潭,既腾起“雾(云)”,又惊动施行布雨的神龙,直上天庭向玉帝报告民间疾苦,恩准其施雨。如此等等,都是古时民间祈雨惯用的套路。
  老人最后感慨地说,解放后政府重视抓水利建设,不搞封建迷信了,所以有大旱也不用再搞“求雨”那一套了。因此可以说,1946年那次海仔口潭求雨,是最后一次的祈雨活动了。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吴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