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中的温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08
颗粒名称: 梅中的温情
分类号: G639.285.7
页数: 6
页码: 25-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梅林中学读书的经历,梅林中学是一所创办者是下放干部、教师,学生大部分是寄宿生的乡镇中学。文章中描述了老师们的知识水平高、教学方法好、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和谐,以及学生自由空间和共享空间多、学习热情高涨的情况。文章最后提到了每年参加几次“救火烧山”行动,表现了山区学校的真实情况。
关键词: 南靖县 梅林中学 林永义

内容

在《南靖乡讯》文学副刊中,读到林永义老师《梅中怀旧》(注①)一文,唯美的诗篇,浓浓的乡情,赞赏之语跃然纸上,心中不由得生起对“母校”的敬仰。当年,中学实行“二二制”,即初中2年,高中2年。1975年秋,废止春季招生,恢复秋季招生,因此,76届高中毕业生,学制成为4年半。我不愿向别人提起自己就读的大学,但永远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梅中”人。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就成了过去,遥忆42年前的母校,感悟人间“温情”,文脉源远流长,有说不完的故事,择其亮点予以记之。
  “梅林中学”远在南靖县的“西伯利亚”,距离县城56公里,校址建在“九龙坡”山上,是一所乡(镇)级的“名”校。最值得炫耀的是,省下放干部(作家)领旨办学。
  “梅中”创办者——名作家、福建省作协原主席陈章武先生(注②),在回忆“下放梅林的日子”(注③)一文中写到:1971年“春耕以后,公社任免我为工作组组长,到九龙坡创办梅林中学。”“当时,九龙坡的荒山坡上,只有几排废弃的不用的战备兵营,门窗洞开,如同老人张开没牙的大嘴。但客家人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也许是穷怕了,办学的热情特别高涨,报名的学生多达200多人……”
  “办学首先要有个校名牌,于是,我从领袖的诗词墨宝里找出了四个字:
  梅——梅花欢喜漫天雪;
  林——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学——不可沽名学霸王。
  我努力仿照伟人的笔体,用红油漆在白色的校牌上书写了‘梅林中学’四个大字,围观的群众全都热烈地鼓起掌来,庆贺本乡本土第一所中学的庄严诞生。”是啊,梅中的创办人就是名人,从开始创办就有好传统。
  更让人骄傲的是,北大学子当校长。当年的校长马榕庆老师,1960年9月南靖一中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北大毕业自愿报名支援新疆工作十年,荣升“新疆工学院”副处级领导,后来回到“梅中”工作七年,用县进修学校校长董老的话说“有北大毕业的当校长这规格是够高的,我看现在的大学还没法比呢,想想我们有多么幸运!”
  习近平同志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注④)的讲话中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当年“梅中”仅有十几位教师,但水平却出人意料的“牛”,过半出自名牌大学,他们是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二师院毕业的佼佼者。建校初期还有省高校、研究院的下放干部,各方面的人才都有。林永义老师耄耋之年,回忆此生“梅中”经历,激情饱满,作诗《梅中怀旧》,笔触醮满童真的梦想,且听:
  “诗心好比白云心,情至深时即赋吟。
  九龙坡上兴学事,足以启迪几代人。
  夹皮沟里书声朗,长潭溪畔汽灯明。
  莘莘学子树远志,大地春回鸟竟鸣!”
  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学生有太多的自由空间和共享空间,学生在任何时间可以自由地到达任何地方。于学生而言,我的感受是,老师如同父母,师爱如同母爱,其中极少有私心杂念,那时候的“梅中”老师们,有中国传统里说的那种师德,教学一丝不苟,全部心血都是为了学生,一切都尽可能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师爱当如陈年老酒,经久而弥香,需要我们等待。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彰显最美的人性!
  “梅中”的特色之一,就是教师生活在学生当中。乡镇中学生源来自山区农家子弟,大部分是“寄宿生”。学校实行早、晚自习教师督修制,始终有老师陪伴学生,以便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几乎每天下午课后,都有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经常可以看到班主任、任课老师在教学楼与学生谈心、拉家常。“本乡本土”的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更为频繁、深入。校内校外,你随处可以听到“某某老师,您好!”、“某某同学,您好!”的声音。师生关系是一种亲人般、朋友般的和谐关系,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如山区学校条件差,女教师尤其缺乏,吴伍宝老师听从组织安排,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由县城调到“梅中”教地理课。她一手能将“地球”抱,无形中多了一个“生管”头衔,不厌其烦协助女同学处理特殊生理事宜,撑起学校“半边天”,深受女生爱戴。
  草创“梅中”的元老简遊天老师,被称作“遊天仙”,他性格开朗,能文能武多面手,关爱学生堪称一绝。肩挑班主任重担,教物理课兼上图画、写字课。男生还戏称他是学校“警察”,每天临睡前总要到寄宿生宿舍转一圈,时不时藏在学生宿舍,“偷听”学生“卧谈会”说的密密话,第二天在班级上点评,让男生们既爱又怕,对老师心生敬意。通过“潜伏”方式,了解学生思想,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老师的关心、关注送达,保持永不懈怠的学习热情和活力,赢得大家的尊重。
  在九龙坡“求知”几年中,每年都会参加几次“救火烧山”行动。这不是电视上看的“演练”,是真实的。山区森林覆盖面广,村民用火不慎,引发意外火灾时有发生,有时正在上课,公社一个通知,全校师生立即组织起来,按照当年最流行的一句口号:“火光就是命令”。于是,老师带队分头上山扑火,老师既是战斗员也是守护神,事后安全带回学生是最大的欣慰。今年81岁高龄的杨世泳老师,谈起这种“火的圣浴”,仍心有余悸。他说,灭火归来,有时通知食堂熬些姜汤,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事后了解,没有学生因此感冒生病,幸好大家都没出事,要不然“吃不了兜着走”。学校里面的大小事无数,大多是周而复始的平常事,但就这“平常事”中蕴涵着许多永恒的“温度”。
  所有教师都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在情理之中。而所有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法理规定的。农村中学没有一流生源,决定了学校的管理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的不同。今年已80岁的原校长马榕庆老师回忆说,“我的教育理念是,做有情怀的校长,办有温度的教育,用合适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但是,处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梅中”,像一座中国大舞台的微缩,纷纷繁繁,闹闹哄哄。其下情景,时而行政命令干预教学囧事,令人啼笑皆非。为了保障教学正常秩序,学校顶着上司,不向世俗低头,不迎合庸俗的价值观,以及所谓的文化“运动”,被扣上“死水一潭”、“铁板一块”的帽子。据县志(注⑤)记载:1975年,学习所谓“朝阳”和“大寨”的办学经验,大搞“开门办学”,组织师生参加劳动,设置有名无实的机械班、文艺理论班、农学班、红医班、财会班、师范班、地质班、牧医班等等。
  苦虽苦,许多老师却也觉得:学工、学农……是个双刃剑。正常学习误了……可是,在实践中学生也达到了好处,如组织学生到长塔煤矿、南二水电厂、县化肥厂等“学工”,带队的廖权文(数学)老师、胡海龙(化学)老师,要求学生除了带上被褥等日常用品外,课本也一并带上。老师利用工余时间,借助工厂、矿区会议室上课,同时开拓数学领域,介绍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事迹;实地讲解煤的形成、化学方程式和燃烧原理及其作用等,鼓励同学学以致用。爱生如子,教书育人,老师们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高。厦大毕业的王金才老师多才多艺,很有组织导演的能力,在粉碎“四人帮”时,编导一台文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响彻梅林公社各村,甚至在南靖一中演出,把一中等多校都压了下去。如此一番折腾,“梅中”逐渐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文化特征显著、质量全面优质、服务能力强的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认可的学校。
  我们高中毕业42年了,始终牵挂着学校、老师和同学,翻箱倒柜居然还找到了一张已经发黄的毕业照。照片是发黄了,但记忆还是鲜亮的,虽然有一半左右的人毕业后未曾见面,我几乎可以一无遗漏地默写出他们的名字,有的大中专毕业后当了老师、有的参军报效祖国、更多的是从事工、农、商等多元发展,继承和弘扬学校温情的人生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找寻人生真谛。

附注

注: ①《南靖乡讯》2018年1月1日第四版 ②1970年,毛泽东主席一声令下,全国无数机关干部纷纷下放农村,进行“重新学习”。当年,陈章武先生28岁,是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名年轻助教,与妻子“举家”下放梅林。 ③《南靖文史资料》第28辑,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5年10月出版。 ④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⑤《南靖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嵩
责任者
林永义
相关人物
陈章武
相关人物
习近平
相关人物
廖权文
相关人物
胡海龙
相关人物
华罗庚
相关人物
陈景润
相关人物
王金才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梅林中学
相关机构
南靖一中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新疆工学院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相关机构
福州大学
相关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相关机构
南二水电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