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城的革命历史之“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03
颗粒名称: 靖城的革命历史之“最”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8
页码: 9-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靖城镇位于南靖县东部,是南靖县治的所在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革命时期,靖城是连接闽西苏区与闽南苏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共产党闽南地方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之一。南靖县第一个妇女解放组织——南靖妇女解放协会和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南靖特别支部委员会都诞生于此。
关键词: 南靖县 革命历史 重要枢纽

内容

靖城镇位于南靖县东部,原名兰陵。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南胜县治由旧县(今平和小溪镇境内)迁至兰陵,改名南靖县,境地成了南靖县治。1938年,为躲避日机轰炸,县治才搬迁到山城镇。因此,靖城作为南靖县治长达582年。
  上世纪20年代,因封建统治阶级日益残酷和腐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已是不可避免的。靖城作为南靖的县治,地处闽西、闽南交接地带,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是连接闽西苏区与闽南苏区的重要枢纽,成为中国共产党闽南地方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之一。因此,靖城也产生了许多的革命历史之“最”。
  一、南靖县第一个妇女解放组织——南靖妇女解放协会
  1926年10月,北伐军东路军节节胜利,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南靖是北伐军攻克漳州的必经之路,受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较深,加上北伐革命发展的大好形势,给南靖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南靖妇女解放协会便顺乎历史潮流应运而生。
  1926年11月7日,北伐军东路军政治部的一支工作队进驻靖城镇,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国民党南靖县党部筹备处召集地方人士和群众500多人,在南靖文庙前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工作队年轻的妇女干部廖韵音上台演讲,阐述了“废除封建制度,实行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靖城小学年仅十七岁的女教师黄少范被公推为妇女代表,在会上呼吁:“小女孩不能再裹足,已裹的要放开”、“不能把童养媳当婢女看待”、“男女受教育要平等”等。她们的讲话,深深打动了广大劳苦妇女的心弦,为妇女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几天后,北伐军政治部派车接黄少范到漳州,蓝队长、廖韵音等与黄少范长谈了筹建妇女会之事宜。黄少范回靖城后,首先动员小学的两位女教师韩慕英和李淑英出来参加妇女会的筹建工作。韩、李虽已结婚,但对这一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征得家人同意后,立即分头去宣传,动员亲戚、朋友、邻居及渴望自由解放的童养媳们参加妇女会。
  在黄、韩、李的积极推动下,筹建工作进展顺利,仅半个多月时间,就发动了50多人。工作队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遂于11月26日在南靖文庙大门口召开群众大会,由廖韵音宣布成立南靖妇女解放协会。黄少范被推选为主任,韩慕英、李淑英被推选为委员,第一批会员有56人。
  妇女会成立后,立即着手开展了几项活动:一是废除女子裹足的封建习俗。妇女会成员挨家挨户宣传、动员,直到对方扔掉裹脚布为止。二是反对丈夫打骂老婆,招收女性入学。召开各种形式和不同对象的会议,并与县党部共同制订具体政令,大声疾呼要实行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反对丈夫打骂老婆,主张女子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三是反对虐待童养媳。妇女会集中“兵力”,到有养童养媳的家中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对某些“虐待狂”,送交县党部“官办”。四是呼吁取缔娼妓院。此外,妇女会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悼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在植树节种树,等等。
  “4·12”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在漳州各地成立了“清党委员会”,扼杀工农运动,妇女会也于1927年4月被县“清党委员会”勒令解散。
  南靖县妇女解放协会从成立到被迫解散,时间虽然只有5个月,但它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较早地吹响了福建妇女革命运动的号角,显示了广大妇女反封建、反压迫的伟大力量,在福建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一段巾帼雄风。
  二、南靖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南靖特别支部委员会
  1927年8月,中共闽南特委在南靖宝林横山客店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特委扩大会议(即宝林会议,被誉为闽南的“八七会议”)后,已充实加强的闽南临委领导班子,步调一致地积极做好闽西南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为了加紧建立南靖地方党组织,闽南临委除指派王占春、卢克、王德、李金发等共产党员前往程溪发展党团组织外,还指示已打入国民党南靖县党部任清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邱启明(中共党员)尽快打开工作的局面。
  按照闽南临委的部署,邱启明借着国民党“清党主任委员”、“省派筹备委员”这些特殊的合法身份,着眼于从国民党左派中秘密发展知识分子为中共党员。至1927年10月,县国民党机关内部已有包括邱启明在内的中共党员6人(邱启明、谢兆明、江旭初、林景亮、吴玉树、洪心(后叛变)),组建中共南靖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南靖特支)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闽南临委派出负责在漳州、石码、海澄、南靖一带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工作的刘乾初与王德到靖城文昌塔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南靖特支,并指定邱启明为特支负责人。
  南靖特支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暗中与占多数的国民党右派进行顽强的较量。他们依照中共福建省临委指示,适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领导农民运动,积极开展反对贪官——县长李道宗的斗争;依照“尽量煽动民众,组织民众起来斗争”的要求,领导农夫、农妇数千人开展反抗挑夫捐的斗争,迫使国民党第十一军减捐。同时,邱启明还通过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委派洪心去程溪任党务特派员,以掩护王占春等人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后,就成立了中共程溪(党团混合)支部。此后,该支部在王占春等共产党员的领导下,始终与工农大众一道,为推进工农革命运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三、南靖县第一次大规模分兵活动——红十五军分兵南靖
  1932年4月,毛主席亲自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执行“消灭闽敌、进占漳州、解放南靖”的任务,打响了举世瞩目的漳州战役。4月20日,东路军胜利进占漳州。南靖境内十字岭、风霜岭这场决定性战斗使张贞苦心经营多年的武器兵员损失殆尽,宣告了漳州战役的伟大胜利。4月22日,毛泽东在漳州致电周恩来,称“南靖一战,张贞部队大部消灭,达到剪除粤敌一翼之目的”。
  漳州战役影响时局甚大,其后广泛开展的分兵活动同样历史意义重大。它是中央红军第一次在漳州大规模开展分兵活动,使革命思想传遍广大劳苦大众,使革命烈火燃遍南靖城乡,使革命红旗插满兰水大地,使南靖苏区成为中央苏区扩展时期的有机组成部分。
  红军进漳后,根据总部指示,红十五军分兵南靖到天宝一线,设军部于靖城。其司令部和政治部分设在文庙和城隍庙。4月22日,军长黄中岳、政委左权在靖城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军部所辖三个师沿荆江流域分布:四十三师驻龙山一带,四十四师驻靖城一带,四十五师驻山城一带,形成以靖城为中心,向全县辐射的宣传发动网络。红十五军分兵活动主要做了几件大事:
  一是宣传发动。红军自进入南靖境内,就沿途书写了大量的墙标,把共产党的主张、红军的性质和进漳目的传遍南靖的村村落落。分兵活动时,为了更广泛宣传发动广大群众,常常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地分散到贫苦群众家里访问谈心,以揭穿敌人的骗局,使广大群众对共产党的政策、红军的宗旨,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同时,他们或组织小分队宣传发动,或搭戏台在台上演讲教育群众,而最普遍的是采用写标语、绘漫画、编歌谣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当时,靖城的县后街等主要街道,到处都是红军的宣传标语。红十五军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扩大了政治影响,增强了军民团结,促进了红军在南靖肃反、筹款、扩红、建政工作的开展。
  二是打击反动势力。对造谣惑众、肆意破坏军民关系,为害百姓的反动民团、土豪劣绅予以无情揭露和坚决打击。如四十四师获悉靖城土豪、民团长王活水欺压草前村群众时,便立即派一个连队奔袭其盘据在大房村炮楼内的反动民团。又如,得知径口村土豪林晋原、林晋忠兄弟在乡间为非作歹时,四十四师又派出一个连前往该村收拾了林氏兄弟的反动武装。5月16日,驻山城的四十五师奉令撤回靖城军部,南坑民团长张河山及逃窜到山城的金山民团长吴启昌认为有机可乘,即纠集乌合之众疯狂反扑,将100多名无辜群众关押在山城商会进行吊打。四十五师获悉后,即于5月23日兵分三路从沥水、下碑、北隙岭回师山城,合击张、吴“还乡团”。吴启昌被当场击毙,张河山险些被擒,其余团丁四处逃窜,100多名群众被解救。红军为民解悬的革命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三是筹粮筹款。红军注重调查研究,区别对待,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如四十五师在山城成立了以商业界为主体的捐款小组,红军每隔二三天就在商会楼前,将打土豪劣绅没收的浮财、粮食、猪肉等赈济贫民。由于能区别对待,严格执行党的政策,红军在南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筹款就达16万大洋,约占漳州地区筹款总额的六分之一。仅四十四师某团副团长周化民带领的一支队伍在草坂村就筹款近万元。
  四是扩红建政。红军分别在靖城、山城、龙山、和溪等地设立了招兵站,经过广泛宣传和细致工作,有许多青年,特别是贫苦农家子弟积极报名参军。如设置于龙山的新兵报名处,不到10天,120多名的新兵连就满员了。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南靖入伍的青年就有200多名,占漳州扩红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在红军的帮助指导下,南靖建政工作如火如荼,红色区域迅速扩大。比如,在四十三师某团政治处主任程翠林的领导下,和溪区13个乡有8个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赤卫队、贫农团、妇女会组织。靖城、草坂、沥水、□前、大房、草前、山城、下碑等乡村也组建了农会、妇女会、赤卫队等革命组织。
  四、南靖县第一支正规的红军部队——红三团四连
  在进漳红军的推动下,闽南党组织领导的武装力量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壮大。5月下旬,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红三团共800多人,编为5个连。其中第四连为靖城、山城等地的赤卫队扩编而成,连长余天助、政委何鸣。这是南靖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
  红三团第四连是以原沥水、下碑、草坂、靖城、武林等村的赤卫队为基础,扩编而成的连队。经过革命斗争的锤炼与战火洗礼,逐渐成为发展巩固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中坚力量。连长余天助,系靖城镇沥水村人。1908年因家乡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举家背井离乡避难漳州南乡龙虎庵村。在王占春引导下,余天助不仅自己投身革命,而且还先后发动10余个贫苦农民参加革命,并于1927年冬秘密成立了龙虎庵村农会。1928年3月25日,余天助亲身参加王占春领导的程溪农民武装暴动。此后,余天助一直在王占春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1930年底,受王占春委派,余天助回南靖原籍秘密开展工作。余遵照王的指示,以投亲卖旧厝为由,回到家乡靖城沥水村,走家串户传播革命思想,发动农民参加赤卫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余天助在沥水、靖城、雁塔、下碑等地发动30多个农民,组成一支赤卫队。红三团成立时,这支赤卫队与高岗山组织的武林赤卫队一起扩编成第四连。余天助被任命为连长,漳州中心县委还派出优秀指挥员何鸣担任该连的政委。第四连成立之初,主要据点在靖城的武林和沥水,还在沥水的“破树林”建立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点。其活动范围从漳州旧桥头到南靖山城桥头,战斗的足迹遍及南靖的东半县。如在1932年秋,第四连为解决部队的给养和枪弹,到草坂向土豪筹款1800余元,接着又化装前往葛山圩镇压了反动民团长何天生。
  红军东路军回师中央苏区后,红三团转入保卫靖和浦红色区域的斗争。但因敌强我弱,遭到张贞残部的疯狂反扑,经过寨仔村、龙溪圩、车本村三次战斗的失利,红三团遭受了重大损失。如从车本战斗中突围出来的第四连,原本100多人的队伍仅剩二三十人。1933年8月,由于红三团在平和南胜停留时间过长,未及时转移,暴露了行踪。8月21日,国民党十九路军以4个连的兵力分三路向红三团包抄而来。在敌众我寡、仓促应战的情况下,第四连勇敢地担负起掩护第六连及教导队撤退的任务。连长余天助奋勇当先,率部与敌激战4个小时,毙伤敌50多人,终于使陷入困境的红三团突破重围,于次日撤回了五区。然而,身先士卒的余天助却不幸在指挥作战中英勇牺牲。此后,第四连一直跟随红三团征战闽粤边区,1938年初又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
  五、南靖县解放前最后一次战斗——沥阳战斗
  1949年初,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中共闽南地委机关先后挺进树海地区,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大军南下解放闽西南。9月15日和17日,国民党南靖县党部书记长王元、县特种汇报会秘书吴向安和县刑警队长戴评章等先后率部起义,致使国民党南靖政权摇摇欲坠,难以自控。9月16日,败退南靖的国民党刘汝明兵团168师王子福部,从南靖县城仓皇出逃,犹如釜底抽薪,再一次动摇了国民党南靖政权的根基。
  9月17日,中共南靖县工委与中共闽南地委、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在南靖宝林,同南下解放大军先遣部队第三十一军侦察营胜利会师,拉开了解放漳厦战役的序幕。18日,会师部队取道南靖县城外围,奔赴程溪塔潭和龙溪木棉,准备立即投入解放漳州的行动。解放军的大规模行动,加速了如惊弓之鸟的国民党南靖政权的土崩瓦解。
  9月19日上午,国民党南靖县长、汀龙漳护路支队司令陈维见大势已去,再也沉不住气,召集国民党军政人员四、五百人,开始部署撤退,当夜宿靖城阡桥观音山。同日,反共救国军漳龙边区游击队(亦称“良川”部队)由副司令吴奇峰指挥从县城撤出,夜宿靖城尚寨。
  为了彻底歼灭国民党反动武装,八支队19团于19日晚由团长张振礼、政委陈光带领,沿黄井溪直下沥水,在新楼一带布下包围圈,随时准备阻击逃窜的国民党反动武装。23团、戴评章起义部队也先后赶到土尾、沥水、湖山一带。9月20日早,“良川”部队和陈维猷带领的队伍经过多次折腾,才分别渡过沥水河,各自逃窜。其时,县第一自卫中队分队长高时霖率部30多人直接投奔旗尾山戴评章起义部队。河对岸的八支队各部早已严阵以待,当敌“良川”部队行至新楼时,即遭到十九团的迎头痛击,惊慌退至附近的岩仔山麓,又被扼守在南面水尖山的二十三团以严密的火力所封锁,无法从山后逃窜。
  陈维猷带领的队伍登岸后也向新楼行进,企图以猛烈的火力为掩护冲过新楼向草坂、古湖方向逃窜,也受到十九团的阻击,敌因前进受阻,就近抢占制高点与十九团进行抵抗,双方相持不下。由于武器敌优我劣,十九团政委陈光、连指导员陈古老相继受伤,至午后,十九团撤至新楼附近的粪箕湖。陈光、陈古老虽已负伤,但仍坚守阵地指挥战斗。指战员们抱着有我无敌的决心,逐渐迫近敌方山头,向敌人发起了政治攻势。敌方提出派代表谈判,企图以假投降拖延时间,扣留了十九团谈判代表庄天成,战斗又持续下去。此时,占据岩仔山的敌“良川”部队也受到二十三团和戴评章起义部队的夹击。陈维猷孤军无援,决意背水一战,遂令一个中队向粪箕湖的十九团阵地猛冲,但很快就败下阵来。继而陈又令另一个中队向后突围,仍被十九团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战斗持续至下午三、四时,附近乡村的数百名群众手举三角小红旗,前来呐喊助战,敌遂陷入草木皆兵之境地。陈维猷见败局已定,无力指挥作战,随即扔掉左轮手枪独自潜逃,到漳州后即落入解放军的手中。县保安中队长杨春福、县护路支队副司令曾捷元等先后被俘。余下的400余名官兵四处逃散,有的当了俘虏,有的在泅水过河时溺死,有的向靖城附近的地方工团投降。
  守候在水尖山和新楼的第八支队两个团,战前虽未取得联系,但在战斗中双方发出信号后,两军并肩作战,以强烈的火力齐攻占据岩仔山之敌。指战员从早上到下午滴水未进,一直坚守阵地,至下午4时许,再次集中猛烈火力对敌予以严惩。此时新楼战斗已结束,十九团迅速向岩仔山增援,形成三面合围态势,在一阵冲锋号令声中,十九团、二十三团和起义部队同时向岩仔山发起总攻,使敌彻底崩溃,敌兵大部投降,部分逃遁。吴奇峰和王海水等六七十名官兵被打散后,各自沿沥水、湖山一带的堤岸逃窜,后泅水过河向阡桥、尚寨等地逃命而去。小部分溺死于河水中。突击排长黄海山事前与戴评章约定,于战斗的当天下午抵达尚寨后,即带领部属30多人开至下碑,次日在葛山投奔戴评章起义部队。此战,全歼弃城东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士兵600多人(含俘敌官兵70多人)。至此,南靖县国民党反动武装全部覆灭。
  9月22日,第八支队二十一团奉命回师解放南靖县城,执行警备及收编起义部队等任务。当天下午3时,二十一团以整齐的步伐,严肃的军容步入南靖山城,受到南靖人民解放大同盟、山城各界群众及起义部队的热烈欢迎。从这一天起,宣告了南靖解放。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庄潮辉
责任者
廖韵音
相关人物
黄少范
相关人物
李淑英
相关人物
韩慕英
相关人物
卢克
相关人物
王德
相关人物
李金发
相关人物
邱启明
相关人物
谢兆明
相关人物
林景亮
相关人物
吴玉树
相关人物
刘乾
相关人物
李道宗
相关人物
张贞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王活水
相关人物
林晋原
相关人物
林晋忠
相关人物
张河山
相关人物
吴启昌
相关人物
周化民
相关人物
余天助
相关人物
刘汝明
相关人物
陈维见
相关人物
吴奇峰
相关人物
张振礼
相关人物
陈光
相关人物
黄井溪
相关人物
陈维猷
相关人物
高时霖
相关人物
杨春福
相关人物
曾捷元
相关人物
王海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靖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