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遭受百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和战胜困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802
颗粒名称: 南靖县遭受百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和战胜困难
分类号: X432
页数: 7
页码: 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8年,南靖县出现了五股不正之风,导致农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1959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困难加剧,但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学习抗洪救灾中英勇事迹。1960年的特大洪水又给南靖县带来新的灾难,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提出“受灾一亩、扩种二亩,损失一千,夺回一万”的口号,最终战胜了灾害。在生产自救过程中,县委重视抓宣传教育,抓政治思想工作。
关键词: 南靖县 自然灾害 农业经济

内容

1958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迅猛发展,南靖县和我国其他地方一样,农村中普遍出现和蔓延着一平二调、虚报产量,生产瞎指挥、强迫命令、干部特殊化等五股不正之风,这些不正之风严重侵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引起农民的消极反对,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给农业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1958年,晚季粮食减收1971万公斤,减产39.8%,全年人均纯收入58.2元,比1957年减收65.42元,下降52.92%。1959年秋,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我国农业和畜牧业产品大量减产,出现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危机,城乡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区发生浮肿病与非正常死亡。南靖县的国民经济也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然而,就在9月10日凌晨开始,一场大洪水袭击南靖,台风暴雨,降雨量达321毫米,山城水位超警戒线3.86米。县内九龙江上游地区竹、木、柴、炭漂流,低洼地带,山城、靖城。丰田、甘棠一带房屋,田地普遍遭受淹没和破坏,严重地区房屋倒塌,堤岸崩裂,一片良田变成汪洋大海。这次洪水,堤岸缺口3处,给南靖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全县有82个村庄被淹,受灾2.72万人,死亡5人,房屋倒塌2398间,水稻受淹67320亩,其他农作物受淹10580亩,果树受灾604亩。
  为了战胜严重的困难与灾害,县委向全县人民提出“生产自救,自力更生,增产节约”的生产救灾方针,并且于9月17日,召开有三级干部参加的表彰大会,表扬一批在抗洪救灾斗争中成绩显著的党员和干部;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学习他们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英勇事迹和舍己为公的崇高品德。当年,南靖县虽经过整风,调整体制,实行以大队为核算单位的三级管理,但生产仍无大的起色,三级总收入1550万元,比1958年略有增加。据10个公社的152个大队统计:粮食增产138个大队,平产9个大队,减产5个大队;增加收入136个大队,减少收入13个大队;分给社员的部分,全县平均每人62.9元;参加分配30669户,其中增收户26596户,占86.71%;平均户1610户,占5.324%;减收户2463户,占8.05%。加上从1959年10月开始,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开展了“反右倾”运动,生产继续高指标、瞎指挥、农业依旧大幅度减产,农民口粮严重欠缺。当年社员收入水平仍然很低,工资比重一般仅占社员消费部分的50%一60%,劳动工值高的公社每工6角5分钱,低的公社只有3角钱,因而出现社员情绪低落,“出工一窝蜂,做事磨洋工”的出工不出力现象,劳动效率远远不如高级社时期(1)
  1959年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尚未完全解决,新的灾难又来了。1960年6月9日,受强台风袭击,南靖县爆发特大洪水(俗称“六九”洪水)。洪水之前,全县霪雨连绵,山湿河饱,山城河流离警戒线只有1.34米。6月6日至10日早晨3点,全县各地连日暴雨,雨量达到336毫米,山城地区降雨量360毫米。9日,山洪爆发,河水猛涨,洪峰持续14小时,到10日早晨3点,最高洪峰超过了警戒线4.38米,为百年来所未见。这期间,九龙江江面洪水滔滔,杂木漂流,木船进入山城街道,附近村庄一片汪洋大海。同在这一时刻,靖城、丰田、甘棠等地一片汪洋。洪水淹没良田,群众爬上屋顶,县城电话不通,电灯早已失明。洪水破坏力巨大,全县受灾51个大队,受淹村庄275个、11934户,损坏3957间,毁坏桥梁38座,漂走粮食62000公斤,生猪4000多头、木材16585支、毛竹38699支,冲毁江堤10条,缺口56处,13492米长,交通、通讯中断。洪水来临之前,县委、县人委组织93个抢险队881人、巡逻队88个742人、救护队25个186人,拨出抢险木桩9140支、麻草袋15227条等救灾物资,进行抗洪抢险。水灾发生时,县委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夜以继日,抢险抗灾。12日,在中央、省委的关心支持下,派飞机运载救灾物资到南靖救灾慰问,在山城、靖城、湖山、下碑、甘棠等灾区投放馒头、饼干、大米等食品和药品。抗洪抢险初战告捷。
  为战胜严重的困难与灾害,县委于“六·九”特大风洪之后,不仅安置好4万多灾民的生活。及时地号召全县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开展生产自救,并且提出“受灾一亩、扩种二亩,损失一千,夺回一万”的口号。重点开展“三抢”(抢收、抢种、抢修)和扩种万亩瓜菜豆杂粮运动,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战胜灾害的凯歌。在开展生产自救运动过程中,县委重视抓宣传教育,抓政治思想工作。灾害过后,干部群众中有一部分人提出解决灾情严重的三点办法:一是伸手向国家要;二是不进不出,即不调出粮食支援灾区,也不向国家伸手要粮食;三是少征购。针对上述思想,县委要求各级领导要向干部群众说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问题,还要求领导干部一律深入生产救灾第一线,与群众同甘共苦,生产自救,共度难关。
  思想统一后,各级领导干部都深入群众,深入生产救灾第一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全县上下,团结一致,进行大规模生产自救。6月10日,县委发出《关于立即组织生产救灾群众运动的紧急指示》:一是迅速做好灾民生活安排,组织生产自救;二是赶修冲毁堤岸和水利工程;三是立即排涝、洗苗、扶倒、施肥,大搞田间管理(2)。6月11日,县委印发《关于加强灾后卫生工作的紧急指示》,提出要加强领导,贯彻“预防为主,大搞群众运动,结合医疗工作”的方针,开展全面清扫、药物消毒、全民服药预防和积极治疗伤病员等工作。
  就在1959年至1961年粮食连年减产的情况下,南靖县粮食征购任务却年年增加,亦不顾三年自然灾害的客观现实,盲目地执行“先国家、后集体”,“先购后留”的方针,过分过多地征购农民手中的粮食。按1955年粮食“三定”留口粮的标准,全年平均每人540斤谷子,月均45斤;到了1960年农村平均每人每月口粮只有22斤。同年10月,为了克服困难,南靖实行“低标准、瓜菜代”,进一步压缩粮食销售量,降低定量标准,农民统销每户每人每月不超原粮17斤。粮食高征购,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最后有的地方出现隐瞒面积、产量,私分粮食等现象;一些大量减产的地方,人均口粮少得可怜,发生了非正常死亡,疾病多,小偷多,社会治安混乱。据统计,1960年全县发生水肿病4966人,妇女病3377人,死亡2299人,占总人口1.26%,其中非正常死亡1079人,死亡65人。
  1961年春夏,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开展整风整社,算账退赔,继续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停办公共食堂,恢复各家厨灶,全县的国民经济开始回升。在这实施国民经济调整的关键一年,9月9至14日,南靖县却又遭受一次风洪灾害袭击,九龙江西溪水位比1960年“六·九”洪水还高。受强台风影响,连续降雨无昼夜,雨量达435.9毫米,比“六·九”洪水多89.8毫米,河堤决口28处,长2375米,摧毁3个自然村,房屋倒坍293间,死亡29人,水稻受淹89488亩,冲毁成沙滩14377亩,桥梁被冲垮164座,水利工程被冲毁6931处。灾害来临之际,县委紧急布置抗灾工作,组织67000多名群众投入抗洪,组织568个巡逻队、814个抢险队(14483人),抢修险堤180处,打下木椿10843支,草麻袋、沙包10673个;转移低洼地区517个村庄7678户共42000人,转移耕牛3622头、粮食55万多公斤、肥料14万多担;抢捞杉木5828立方米。频繁的天灾对于刚经历“大跃进”折腾,元气尚未恢复的国民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县委和全县人民没有在天灾面前气馁,充分发挥两年多来抗灾经验和勇气,团结奋斗,渡过难关。
  9月16日,县委成立生产救灾总指挥部,县委第一书记杨雨春任总指挥。下设办公室、后勤部、水利交通部、卫生保健部。9月17日,县委、派出4个慰问团,分别由县委书记、副书记、县长率领深入灾区抚慰灾民,帮助灾民解决生活困难,发放海产品4500多公斤、红糖5000多公斤、酒1600多公斤,衣服5000件。10月1日,县委出台《生产救灾十条政策》。灾后不久,兴建城关防洪石堤(1962年夏完成主堤453米,1981年冬再扩建完工),全长1953米,保护耕地3019亩、人口30231人。同年,兴建龙山圩埔河堤,长7.5公里,保护耕地1100亩、人口945人;兴建丰田东排渠,长6公里,控制集雨面积5平方公里。为了更好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县委传达贯彻中央的《农业六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商业四十条》等方针政策,使全县情况有根本好转,在政治、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上都有新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积极性。
  为了更好带领南靖县人民战胜严重的困难与灾害,县委于9月下发《三年来工作经验教训总结检查》,进一步分析1958-1962年主要的缺点、错误及其原因。缺点和错误主要有:1、工业、基建战线太长,各方面事业全面展开,摊子过大,发展过快,大量抽调农村劳力,严重影响农业生产;2、“共产风”越刮越大,大大挫伤社员生产积极性;3、农业生产上的乱指挥,造成了粮食减产;4、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反三比”(反右倾比干劲,反分散比执行决策完成任务,反尾巴主义比领导方法)和“四大”运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产生了界线不清和打击过宽的错误;5、征购任务连年增加,而总产连年减少,购了过头粮,给社员带来口粮标准低的恶果。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①对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领会不深刻,执行不坚决;②对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贯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一指导方针不彻底;③几年来头脑逐渐发热,光有冲天干劲,没有冷静的科学分析,缺乏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④党内民主生活不健全,批评与自我批评气氛不浓厚,很多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总结称,县委的缺点和错误在于急于过渡,急于想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想在短期内创造人间天堂。县委表示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坚决、迅速、彻底地加以克服和改正。
  为了确保抗灾保秋,生产救灾、争取1962年生产丰收,恢复元气,县委开展一场规模壮阔的城镇支援农村运动,时间持续一年多。主要包括:抢修水利工程和险要堤段;全民积肥、送肥下乡;大量增加农具和日用品生产;组织货源,清理库存,调出大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农村;发放贷款,支持生产。
  由于认真贯彻农业六十条和一系列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加强生产队的经营管理,克服了1959年、1960年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尽管1961年遭遇“九一三”、“九二八”等几十年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但英勇的南靖人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天斗地,在县委的领导下,终于迎来喜人的收获。在农业生产方面,连续遭到5次台风、暴雨侵袭,虫、旱灾又接踵而至,全县损失粮食约1000万公斤,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抗灾,仍夺得好收成。经济作物与1960年对比,黄麻增产46.9%,晒烟增产11.2%。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生猪年终存栏数19783头,牛20366头,家禽265781只,扭转了年初“不敢多养殖”的局面。农村副业和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许多地区作物茂盛,鸡鸭成群,阖家平安,社会安宁。群众形容1960年是三瘦(人瘦、猪瘦、地瘦),1961年是三肥(人肥、猪肥、地肥)、三翻身(人翻身病人少,地份翻身产量高,畜禽翻身大发展)。据全县170个大队年终分配统计,比1960年增产增收的有96个大队,占总数56.4%;农业增产而副业和其他收入稍减的有7个大队,占总数4.7%;农业稍减而副业和其他收入增加的有43个大队,占总数25%;因受灾或工作没做好而减产减收的有24个大队,占总数13.9%。
  国民经济调整政策好,人民群众劳动干劲高。山城公社溪边大队1960年农业减产,口粮少,病人多,出工队长要吹哨;1961年粮食增产18%,完成征购任务后口粮每人每月20公斤,男女老少挣出工。社员陈高水1960年患水肿病,挑30公斤担子脚酸腿软,1961年挑70公斤快步如飞,人们说他“好像换了一个人”。龙山公社南坪大队出现“三高”:1、粮食产量高,比1960年增产52%;2、风格高,群众“饮水思源”,过好日子不忘共产党和对兄弟地区的支援,超额完成征购任务,平均每人交售粮食550公斤;3、口粮高,每人每月20公斤。山城公社碧候大队原来40%农户缺粮,70%社员欠债,1961年粮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征购任务后群众自动卖余粮3250公斤,平均每户还存余粮300多公斤,全队欠债3万多元不仅全部还清,还存款2667元……整个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3)
  1963年又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由于从1962年10月15日以来连续225天雨水稀少,冬春初夏连续干旱,大面积良田受干旱,到处出现山泉枯竭、溪水断流、并塘干□的严重局面。全县受旱早稻43239亩、地瓜13105亩、大豆850亩、花生3688亩、晚稻秧苗3734亩,有84个生产队1747户5432人饮水困难,并引发螟虫特别嚣张;接着“七一”洪水接踵而来,5万多亩水稻受淹,灾民近3万人;秋季旱象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露头,行军虫、卷叶虫、白叶枯病交错发生,山兽活动也异常猖狂。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水稻病虫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但全县人民在县委提出“一保人,二保物资,三保堤岸安全”的口号下,开展抗灾、生产自救运动。春耕一开始,县委、县人委就组织全县人民掀起一场惊天动地的抗旱斗争,每天有2万余人投入抗旱,出动抽水机121台、水车789架、戽斗8557支、吊桶5255个,整修小型水利4833处,堵溪截流938处,新开中小型水圳水沟471条,挖井挖塘1894口,架设竹木渡槽4575座,拦河筑坝10多处,建抽水机站40余处。发扬“劳力、资金、工具、水源”四协作的风格,取得抗旱斗争胜利。“七一”洪水期间,又组织3万多人投入抗洪斗争,出现“众志成城,魔高道超,水涨一寸,堤高一尺”的惊心动魄战斗场面。灾后,一手抓灾民安置,一手抓生产,到处生机勃勃。
  经过全县人民惊天动地的抗旱斗争,1963年获得灾年较好收成,早晚季粮食总产达到7726.7万公斤,比1962年还增产582.8万公斤,增长4.5%。正如靖城、山城群众所说:“国民党时期一次大水10年不恢复,共产党时期大水过后无灾痕。”“今年洪水比‘六九’大,损失却比‘六九’小(4)。

附注

注释 (1)参考《中共南靖地方史大事记》中1959年P82 1959年9月18日《南靖报》中的《全县人民抗击暴雨洪水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1959年9月16日《南靖报》中的《县委关于迅速开展生产救灾的指示》 1959年9月17日《南靖报》中的《广大群众决以生产自救》 南靖档案馆1959年11-1-237号卷《南靖县抗震救灾斗争总结报告》 1960年11-2-5号卷县委《关于抗击“六九”洪水灾害的报告》 1959年11-1-249号卷县委《一九五九年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情况》 1960年11-2-7号卷县委《南靖县六年来的工作总结和检查》 1960年11-2-9号卷《县委关于一平二调刮共产风的情况报告和贯彻政策的情况报告》 1961年11-2-51号卷县委《关于一九六一年工作总结报告》 1961年11-2-72号卷县委《一九六一年21-23号台风损失与抗洪情况》《关于开展灾后生产自救运动若干意见报告》《南靖几年来工业生产发展情况总结报告》 1961年11-2-773号卷《关于压缩城镇人口工作方案》 (2)参考《中共南靖地方史大事记》中1960年P89P90 1960年6月11日《南靖报》中的《我县战胜以往年更大洪灾》 (3)参考《中共南靖地方史大事记》中1961年P100P101 南靖档案馆1962年11-2-112号卷县委《南靖县农业生产几年来变化情况与今后恢复发展规划措施意见的报告》 (4)参考《中共南靖地方史大事记》中1963年P114 《社会主义时期南靖党史专题集》中的《南靖国民经济调整》 南靖档案馆1958年11-1-188号卷县委《关于人民公社实行全面供给加补贴的工作情况》 《中国共产党南靖县历次代表大会简介》中的《南靖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南靖档案馆1958年11-1-188号卷县委《加强地瓜生产领导的紧急指示》11-1-188号卷《关于巩固整顿人民公社的工作意见》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士奇
责任者
杨雨春
相关人物
陈高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