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台情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754
颗粒名称: 靖台情缘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4
页码: 128-151
摘要: 本文集结了多篇关于南靖县与台湾之间的深厚情缘的文章。这些文章涵盖了不同的角度,包括个人难忘的台湾之旅、南靖籍名流在台湾的故事、南靖郭氏渡台先祖墓地的纪实,以及靖台涌山派萧姓之间的深情厚意。
关键词: 南靖县 台湾省 血脉联系

内容

难忘的台湾之旅
  ——随南靖县经贸文化考察团访问台湾
  张荣仁
  2009年10月4日至15日,应台湾中小企业联合会的邀请,按照漳州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南靖组织了以张翼腾县长为团长(随同人员有谢绍其、洪泰伟、张荣仁和国土局、经贸局、外经局、书洋镇等部门领导)的共有15人的经贸文化考察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2天的考察活动。
  我们从厦门国际邮轮码头出发,经金门县,换乘台湾航班,当天抵达台北,入住台糖长荣酒店。
  在台湾期间,我们与台湾各界和漳籍乡亲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先后参观访问了金门县、台北市、彰化县、台南市、桃园市、云林县、宜兰县等地,考察了新竹科学园区、台南中部科学园区、台湾玻璃馆和泰峰、台明将等企业,还拜会了在南靖县投资兴业的台湾企业老板,并在台中市举办了由近百名台湾企业参加的靖台经贸与旅游交流恳谈会。这次恳谈会主要与台湾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宗亲朋友,欢聚一堂。我们介绍了南靖县的经贸与旅游投资环境,让更多的台商了解南靖、接触南靖、投资南靖,以达到联络感情,加强交流,增进合作,共谋发展的目的。漳州市副市长王耀泉、台中市市长胡志强参加了此次恳谈会。
  在台期间,考察团一行受到台湾友好协作机构人士、台商、台湾宗亲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我们先后拜会了台湾社会知名人士: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金门县县长李炷峰先生、高雄市议长庄启旺先生、台湾名人张五岳先生、台湾名嘴江岷钦先生、台玻团队召集人、台明将企业总裁林肇睢先生、台湾市民代表联合总会秘书长刘冠雄先生。
  南靖县是台胞的祖籍地,也是台湾政治人物萧万长、吕秀莲的祖籍地。台湾现2300万人口中,有100多万人祖籍在南靖。靖台两地血脉相承、语言相通、习俗相通、文化相连、经贸相往。
  连日来,我们不辞辛苦、马不停蹄、科学安排时间,走企业、谈项目、找对接,还抽空参访台湾宗亲。我们在台北拜访萧氏宗亲总会;在野柳地质公园拜访张廖简宗亲总会;在台南考察白河镇张氏宗祠,寻踪靖台渊源。宗亲对故土都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每到一处,我们都受到台湾宗亲的热烈欢迎及盛情款待。我们面对面地交流,双方互叙乡情宗谊,联络感情,增进了两岸同胞的友谊,真是“靖台一家亲,血脉紧相连”啊!
  我们此行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宣传“福建土楼·故里南靖”。考察团每到一处,都充分利用时机,通过召开座谈会、播放光碟、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南靖优越的投资环境及与台湾两地经济的互补性,宣传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故里南靖”为代表的南靖县旅游产业,特别是在靖台经贸与福建土楼旅游推介会上,把南靖的基本情况和投资环境作了详细的介绍,表达了加强靖台合作的诚意和欢迎更多的台湾工商界人士前往投资兴业的愿望。考察团有力的宣传推介,增进了台湾工商企业界、旅游界对南靖的了解,许多台商认为南靖县投资环境好,特别是对南靖县近几年来致力于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表示认可,表示要多多介绍台湾各界朋友,在产业对接、旅游对接、两地经贸文化交流中来南靖投资的意愿。
  一路考察、一路收获。此次经贸文化考察不仅推动了靖台两地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促成了一批投资项目的进一步落实,同时还新签订了两个合同项目,总投资2500万美元。与此同时,与台湾真龙旅行社、台中市旅行工会总会多家旅游工会建立旅游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南靖县商会与台中市商业总会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还对海峡两岸特色乡镇对接、靖台高优农业(咖啡和水果)休闲观光农业、精致农业合作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探讨。
  南靖籍名流在台湾
  魏鸿志
  在台湾,祖籍南靖的有100万人之众,其中有源可查的客籍后裔50多万,他们是,简姓20多万,肖姓17万,魏姓17万,以及余、吕、游、李等人数若干。他们中,不乏佼佼者。虽然,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不会说客家话,但“千丈高树不离根,万里川河不离源”,他们血管中流着的客家血液,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
  (一)余振邦
  “别来岁月总参商,忽接遥笺喜欲狂。
  闻到故人今尚健,漫云知己久难忘。
  人生遭遇谁能料,世事倥惚大不常。
  我欲乘风归去也,重逢把酒话沧桑。”
  这是旅居台湾的客家后裔余振邦写的一首思念故土的咏怀诗。余振邦,名成美,民国时期曾任南靖县副参议长,厦门《宇宙报》发行人兼社长。1949年移居台湾。他曾先后四次任台湾国民代表大会专员,并任中菲文化经济协会常务理事。退休后,余振邦任南靖县旅台同乡会理事长。他是南靖县沥水村(现沥阳村)人,其始祖余仕康,又叫余天锡,客籍,清初由永定县湖坑镇南溪洋多村迁来。
  余振邦祖父余际昌,是晚清拔贡;父亲余藤,又名献墀,是秀才,长期在村里私塾任塾师。余振邦自幼随父读私塾,在父教的熏陶下,读完四书五经,兼习诗词歌赋
  余振邦为人仁厚和蔼,有长者风度,是一个有胆识,有作为的学者。去台前,其作品多见于《宇宙报》。到台湾后,余振邦的著作有《人生经验》、《中国历代女录》、《中国历代贤哲故事集》、《刑狱录》、《三国人物丛谈》及《风雨楼诗词》等十多部。
  1990年8月间,余振邦回到他阔别40年的故乡。为欢迎他的归来,南靖县长陈莘同志给予热情的接见和招待。
  (二)魏炳照
  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双溪村下角魏姓,开基祖魏进兴,是大唐名相魏征第十七世裔孙魏弥、号四一郎之长男。元季世乱,魏弥携长男魏进兴、次男魏进富、三男魏进旺避乱,由宁化县石壁溪南迁,魏进兴自徙梅林,魏弥与魏进富定居古竹之黄竹烟,魏进旺迁漳州。据族谱记载,在清代,梅林魏姓外迁台湾约400人。如第十三世祖达胤公,妣林氏,携二子成和,成利渡台,今已传下10代。在台60万魏姓中,祖籍梅林的有17万之众。
  魏炳照(1848—1919年),字照洲,讳焰,号淡然。他一生力攻医学,深研病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医学理论方面也有所建树,著有《淡然医案》一部三卷。其医德医术,名传海峡两岸,号称“魏半仙”。官宦士绅为颂扬其医德,所赠匾、联甚多。其祖父魏宣穆,乃梅林魏氏十五世裔孙,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渡台,定居于云林县西螺镇。
  光绪年间,云林县正堂程森妻子患经血之病,聘请魏炳照临床诊病。家仆只说为县官治病,魏医生到程森卧室,惟见床帐密垂,内外相隔。时程知县卧于外,而夫人卧于内,伸手于帐缘外,让魏医生把脉诊病。一会儿,程森由内问道:“是什么病啊?”魏炳照沉思着回答说:“奇怪啊!为什么会显现女脉呢?是经血之病啊!”知县一听,顿时从床上跃起,掀开帏帐,赞道:“真名医啊!”
  事后,魏炳照每应诊而往县主公馆治病,无不见效。于是县老爷乃赠一顶木轿,由三名轿夫抬,时人称为“三人轿”。同时还赠块牌匾,题词为:“慧心济世”。光绪甲午年(1894年)由李部堂面奏,朝廷准以“赣州府吉江口巡检司”选用。时值日军侵台,魏炳照终未赴任。
  魏炳照平生事亲有孝道,教子有义方,子孝孙贤。其三男魏等如,字辅材,民国十一年,曾返厦门设馆行医。时适医名大震,突逢台湾疫病流行,患者求药,踵门急待,家书频催,等如遂而返台,承父医业。乃设中和堂制药部,以安和痢散、定嗽散、肥儿散及保安散等良药,风行于全省。怠至民国卅六年,等如参加全国特种中医师考试及格,列为全台名医之一。其著有《辅材医论集》一书。
  1966年4月13日,名医魏等如,因患心脏病而谢世,享年69岁(1897——1966),逾日,在台湾的《新生报》、《联合报》等报社都有报道。
  “魏半仙”之孙魏炳嘉、魏嘉亨等,均有成就。魏炳嘉在1958年25岁时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应聘于台中市立第三中学任国文教师。1961年获律师检核及格,初在中部地区执业,1973年迁居于台北任律师至今。
  魏嘉亨1940年出生,毕业于中国医药学院,获中西综合制医科学士,承先祖先严之志,行中西综合医业。1986年7月11日,曾由台返梓到梅林认亲祭祖,乐捐人民币750元,为修祖祠之用。
  (三)萧万长
  萧万长,台湾地区副领导人。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1965年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班毕业;1999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共服务荣誉博士;2000年6月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生于1939年1月3日,台湾嘉义市北社尾人,祖籍福建南靖。
  南靖萧姓是台湾萧姓的主要祖籍地。约在明洪武二十八年(约1395年),萧奋从永定县迁往南靖县高港村,后与曾家互换居地而至施洋,即今南靖县书洋镇书洋村一带,成为书洋萧姓开居始祖。
  金山霞涌社萧姓,开基祖萧孟容,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从书洋移居金山水尾,后再移居霞涌开基。萧万长就是萧孟容的裔孙。
  1978年,美国与台湾“断交”时,担任国贸局副局长的萧万长,赴美进行谈判,为台湾争取到“永久最惠国待遇”。
  萧万长在担任台湾“经建会主委”期间,曾代表中华台北在1993年及1994年两度参加亚太经合会领袖会议。1995年底,台湾第三届“立委”选举,萧万长获中国国民党提名,回到家乡嘉义市参选,击败民主进步党的蔡同荣当选“立法委员”。1996年底,李登辉召开“国家发展会议”,由他代表国民党与民进党协商。1997年中,连战“内阁”总辞,由他继任“行政院长”。他在“行政院长”任内的两岸政策是“戒急用忍”。
  萧万长在政坛上有“微笑老萧”之称。1999年底,连战得到国民党提名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萧万长为副领导人候选人,搭档竞选。2000年,国民党选举败北,政党轮替,萧万长卸下“行政院长”职务。年中被任命为国民党副主席。
  2007年6月,萧万长受国民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马英九邀请,二度被国民党提名为副领导人候选人,与马英九搭档。2008年3月,当选为台湾地区副领导人。
  2008年4月12日,萧万长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名义参与博鳌论坛,并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两岸未来互动十六字箴言,给未来两岸经济及政治对谈带来新的局面。萧万长的此次海南博鳌行被媒体称为两岸“融冰之旅”。
  (四)吕秀莲
  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吕厝自然村,开基祖吕良簠,明初由永定县金丰里大坡头吊枧迁来。
  据《书洋乡田中村吕氏族谱》记载,清代南靖吕姓迁台的有:十一世德富,往台湾;十一世德佑,往台湾彰化县;十一世屘,往台湾;十一世国治,往台中。十二世贤士,号鸡母,往台湾中港;十二世攀桂,往台湾上港;十二世回,迁桃园;百,迁台;光赐,迁台内港;舜、营、猛、享,迁台;神佑、待溪,迁台湾南港。十三世素、荤、坚、香、衷,往台中;十三世德仪、养仪,往台湾。
  吕秀莲(1944.6.7—),台湾桃园人。祖籍福建南靖,系吕厝第11世渡台始祖吕廷玉的六代孙。台湾著名律师吕传胜是其胞兄。1989年至1993年,吕传胜曾先后三次组团回南靖书洋祖地谒祖。吕秀莲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后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哈佛大学双料法学硕士。返台后,任职于“行政院法规委员会”,历任科长、专员及咨议,后任《中国时报》、《台湾时报》专栏作家。1979年参与创办《美丽岛》杂志,任杂志社副社长,“高雄事件”后被捕入狱,被判刑12年。1984年3月保外就医出狱,后赴美,创办北美洲台湾妇女会,1990年出任“民主人同盟会”理事长,同年11月加入民进党。1992年12月当选第二届“立法委员”。1996年5月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97年3月15日以32万多票当选桃园县县长(第十二届补选),成为台湾史上第一位女县长。同年11月29日再以37万5千5百票,高票蝉联桃园县长(第十三届)。2000年5月出任台湾地区第十届副领导人,2004年5月连任第十一届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吕秀莲是民进党第十一届中央常务委员,2005——2006年,任民进党代主席。她一方面是早期台湾民主运动和台湾妇女运动的重要倡议者之一,另一方面也强烈主张台湾独立,是“台独”势力头目之一。著有《海外看台湾》、《新女性主义》、《台湾良心话》、《柔性治国三周年》等。
  1990年8月29日,吕秀莲专程从台湾回到南靖县书洋乡吕厝龙潭楼寻根谒祖,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在龙潭楼,吕秀莲还深情地喝下老家的井水。
  (五)简大狮
  南靖县梅林镇坎下、官洋、璞山村、书洋镇枫林等村,开基祖简德润,明洪武四年由永定洪源迁来。
  据《简氏族谱》记载:南靖县简氏从第十代起开始迁往台湾,迁台最鼎盛有两个时期:一是永历15年郑成功欲收复台湾,在漳州招兵扩军,简氏青年群起响应,跟随郑成功渡台收复台湾。之后郑氏在台湾推行屯田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氏第十一、十二代人,相率渡台;二是康熙22年,台湾统一到清政府版图,此时海禁重开,简氏第十三、十四代再次相率渡台。之后经过雍正至咸丰五个时代,由于长教简氏人口繁衍迅速,人均耕地相应减少,为了生计,仍有不少人迁往台湾投亲落户。上述各时期共计迁台人数几百人。
  简大狮(?—1900),原名简忠浩,出生于台湾淡水县,祖籍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是台湾抗日义勇军首领,被称为台湾“三猛“之一。
  简大狮年轻时在梅林坎下村学武。他长得虎背熊腰,力能举起宗祠门前的大石狮,故获得绰号“简大狮”。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给日本。简大狮闻讯,义愤填膺,要挟匕首进京刺杀卖国贼李鸿章,被友人劝止。日寇占领台湾后不仅,简大狮的妻、妹即遭日寇蹂躏致死,母、嫂、侄多人惨死于侵略军刺刀下。国恨家仇,激起简大狮一腔热血。他变卖家产,募集义民一千多人在台北起义,誓死抵抗日寇入侵。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1月27日,简大狮率领六百余名义士袭击江头,断绝台北电话线路。又转攻沪尾街,与日寇赤狗枝队巷战于台北天后宫。日寇震恐,调来大批援军,简大狮才率众退入山中。
  翌年5月31日,简大狮汇聚许凭考、卢爷等义军二百六十余人,突袭金包里及日人石门宪兵所,不仅又进攻倒照湖,毙日寇十余人。同年12月,简大狮再与宜兰义军林大北部约定:31日同时在台北、宜兰、淡水、金包里、新竹等地发动攻势,一举收复台北城!28日因事泄,顶双溪千余义军遭侵略军偷袭,而简大狮未获信息,仍按原计划率领千余义军,会同林甫、蔡伯、蔡池、李璋浪、洪成枝等数百名义军,于31日进攻淡水。日寇已设垒埋伏,简大狮率军苦战。林甫不幸捐躯。最后,义军弹尽粮绝,只得放弃据点,退入山中。
  1897—1898年,简大狮义军主要活动于三张犁、士林、台北、竹仔湖、后山、内寮、平顶山、基隆等地,攻打台北城,突袭基隆等,痛击日寇。1898年,日寇四面封锁,特混编军、宪、警,分兵十四路,进行重兵“围剿”。12月28日,简大狮率领部分义军杀出包围圈,退驻少数民族地区。义军在台湾处境日益维艰,日寇又在台湾全岛加紧搜捕简大狮,简大狮遂与义军首领赖乾、高扁等人避过敌人耳目,浮海回到厦门,筹划回南靖梅林积蓄力量,以图再举。
  腐败无能的清廷漳州道台荣堃等人,竟在日寇威胁利诱下,缉拿简大狮。大狮被捕后,又被解往厦门。在厦门厅吏面前,简大狮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我简大狮,系台湾清国之民。皇上以台地割畀日人,日人无理,屡次在我家寻衅,奸淫妇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母与嫂亦死之,一家十余口,仅子侄数人,又被杀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率众万人,以与日人为难。然仇者皆系日人,并未毒及清民;故日人虽目我为土匪,而清人则应目我为义民。况台湾归日,大小官吏内渡一空,无一人敢首倡义。我一个小民,聚众万余,血战百次,自谓无负于清。”“我反倭,非反清也。今为大清官吏所杀,不恨;若以我予倭,则虽死,目不闭。”厦门厅竟将简大狮交给日本侵略者。不久,简大狮被日寇杀害。
  (六)张克如
  福建省南靖县船场镇张坑村,开基祖张晹寿,即四八郎,约明永乐七年(1409年),由南靖县书洋镇汶水坑迁来。张克如,即张晹寿第十八世孙。他生于1924年6月15日,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毕业,历任台湾警政高干,民国时渡台。妻黄凤英,生二男:长志伟,大学毕业,任银行经理。次志成,警察大学毕业,任地方警察单位领导。生二女,长丽贞,任市府秘书。
  (七)刘瑞生
  又名保祥,1915年出生于南靖县书洋镇下版寮辑光楼(白书岭)。版寮刘姓,始祖万七郎,明宣德年间,由永定县南门桂竹迁入。1935年,刘瑞生去缅甸谋生,1942年日本入侵缅甸,为安全计,他紧急回国。途经昆明时,在国民党中央主席林森的推荐下,招考进入蒋介石任校长的中央政治大学政法系,1946年毕业。由于他学业成绩优秀,受到校长和领导的厚爱。林森特为他题写家乡版寮小学的金色横匾。随后瑞生任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1948年奉调台湾,任太平洋区经济文化公使,现居美国。大陆妻黄周莲,女刘素(赐)来,意为老天送来一个女儿;养子刘赐根,意为老天赐给一个后代。后娶妻何秀英,莆田人,其父是民国时厦门市长,有子:子康、子键、子强,女子谨,分别居于台北和美国。
  (本文作者系南靖县客家文化研究联谊会秘书长)
  南靖郭氏渡合先祖墓地纪实
  郭连生
  现在在台北市郊区保存有两座郭氏渡台先祖的大型墓地。1995年3月,我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学术讨论会”,会议结束后,我去探访了在台北市内湖区的郭氏宗亲,清明节又参加了他们的扫墓活动。现记实如下。
  一、郭锡镏墓地
  郭锡镏、字天锡,又称宽和先生,福建南靖县涌口庙兜社古溪厝人。生于清康四十四年(1706),康熙五十年(1711年),随父(仕楷)渡海到台湾彰化开荒造田,建基立业。乾隆元年迁居至松山(今属台北市)一带继续开荒种地。当时,在松山一带缺乏水源,农田遭受旱灾的威胁。郭锡镏决心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解决农友之难。他将在彰化的所有财产变卖得银两万圆作经费,并招二百余民工劳作。水圳于乾隆五年(1740)动工,开圳导新店溪水灌溉农田。水圳所经路线,多为丛山峻石,且常有高山族番民袭击。郭锡镏凭智慧、毅力,奋斗二十二年,终于完成自青潭至台北之通水大圳,长达数十公里,灌溉面积达1.5万亩,从此之后,这里五谷丰登,旱涝无忧。
  不幸的是,乾隆三十年(1766年),台北地区暴雨成灾,水圳多处决口,特别在景美溪路段暗渠被冲毁,锡镏公无法修复,积忧成疾,于当年十一月十八日逝世,享年61岁,葬于松山之旧里族。民国七十四年,台北市镏公农田水利会又把他和夫人的灵骨迁移到新店安坑,重新兴建一座非常壮观的锡镏公墓地。整个墓地面积有3分地左右。墓埕全由青石板铺成,周围种树植草。在墓地右前方立有“郭锡镏先生墓志”。
  郭锡镏逝世之后由其儿子郭元芬继父遗志,通过募捐钱银,组织民工修复了水圳并雇员看守,使得这条水圳能长久使用,造福于民。
  水圳原称石川圳,后人为纪念锡镏公建造水圳的功德改名为“镏公圳”。郭锡镏是个水利专家,为解决当时台北市农田水利灌溉贡献了毕生精力,立下汗马功劳。据说在五十年代之前,每年清明节扫墓,台北市镏公圳农田水利会都要派员参加,以示敬意。
  二、郭崇鲍综合墓地
  郭崇鲍,南靖郭氏十三世祖(渡台开基始祖),又名食夫,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原居福建南靖涌口庙兜社,于雍正五年(1727年),在其先父朴公逝世,丧事办完后(当时郭崇鲍38岁),奉先父神主牌,并带夫人,儿子渡海到台湾,筑居台湾府淡水厅芝兰一堡内湖洲仔(今属台北市内湖区新坡尾),租园开荒,刻苦开基创业。生有五子,传下子孙后代,至今约有200多人。他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享年78岁,葬在内湖区新坡尾。于民国五十六年由郭氏宗亲在内湖区内湖段新坡尾(七星佳城)建造了大型崇鲍公派下综合墓地,占地面积四分左右,坟墓中容纳崇饱及同夫人伏娘、十四世祖郭锡格及夫人寅娘,十五世祖郭太平及夫人、伴娘与却娘,计七位遗骨。墓地是乡土文化,它记载着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贡献。
  三、两岸郭氏宗亲血肉情
  根据郭氏南靖十六世公郭文斗所写的族谱记载,在明末清初时期,现住在南靖涌口庙兜社的郭氏家族有15个先祖渡台开基立业,蕃衍后代。现今的台北市、宜澜县,台南、彰化、新竹、台中都有郭氏家族居住,其中在台北市、宜澜县最多,现有人口300-400人。
  现住在台北市内湖区的郭氏宗亲是崇鲍公和锡瑠公派下的后裔,分别在1990年、1992年由郭万生、郭信吉父子组团回庙兜探亲祭祖,共计20人,有南靖十九世至二十三世五代同行。年纪最大的是郭诗奥(79岁)、年纪最轻的是郭德发(29岁),还有四位女士。探祖团回到庙兜时受到热烈的欢迎,并在郭祠堂两地宗亲同堂祭祖,热烈隆重,体现了两地宗亲的血肉亲。(关于渡台郭氏宗亲寻根认祖情况1991年南靖文史资料第十四辑已有作过报导,这里不重复)。
  临别时,台湾郭氏宗亲盛情邀大陆庙兜郭氏宗亲在适当时期到台湾探亲访问,并表示回台湾后要筹备资金回大陆修建郭祠堂,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至今尚未落实。
  靖台涌山派萧姓情深意长
  方岩
  引子:
  在南靖县金山镇霞涌(下永)村,有一座海峡两岸萧氏涌山派的祖祠四美堂,供奉涌山派肇基始祖萧孟容公妈及五代先祖。在台湾嘉义市和南投市建有“涌山堂”、“孟容公祠”、“南兴祠”、“邦炳公祠”,供奉萧孟容等列祖列宗的神位。海峡两岸萧氏宗亲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族源:
  萧姓得姓始祖叔大心,是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人,谱系上说他是黄帝的第四十五代孙。因叔大心讨剿南宫反叛和宋万弑君乱事立了功,被封爵于萧邑(今江苏徐州一带),其后“以邑为氏”。战国时,萧邑属楚国。至西汉,沛县人萧何封赞侯、官丞相。到了南朝时,萧道成建立齐朝,共传三代五帝二十四年。接着,萧衍建立梁朝,共传五代七帝八十六年。萧衍是南兰陵即江苏武进人,其后裔广布南方诸省。唐末,其八世孙萧曦随王审知入闽,成为入闽始祖。宋乾道二年(1166年),其裔孙萧时中考中状元,奉旨从江西泰和迁往福建漳州督学,落籍漳州。他的子孙分居漳州各地。其中,六世孙萧孟容开基南靖县金山镇。
  开基霞涌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萧孟容因当时社会变故,从水美村迁居霞涌(下永)。先在霞涌(下永)角仔底定居奋斗,娶妻龚氏,生八子传为八大房头,数传之后人丁兴旺,继续开垦祥涌(上涌)的宝寨、古竹林、林脚、楼子底、松柏岭、中洋、小宗楼等地。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8月13日,萧氏子孙将原来建在霞涌(下永)角仔底的祖祠迁到祥涌(上永)卓坪山二龙抢珠之穴地(称金鳌摇珠),命名为“四美堂”,为奉祀霞涌开基始祖萧孟容之祠堂。
  四美堂坐北向南,为单堂形制,奉祀五代祖考妣之神位,共五十七主。每年春秋两祭,各房族备好祭品,抬上四美堂统一奉敬。
  四美堂的昭穆是:孟廷孔仲时,伯土国邦汝,世元腾必昌,宗枝庆择长,承前应大进,启后裕文联。现已传至泽、长字辈(十九、二十代)。
  迁徙台湾
  据涌山派萧氏旧谱记载,该族迁往台湾始于明末,共有二房、三房、四房、六房的裔孙100多名迁徙台湾,定居在台北、嘉义、云林、彰化、台中、中和、南投、宜兰、高雄等地。他们在台湾独成一系,称为萧氏涌山派。涌山萧氏在台湾的子孙在做土地登记时写的都是萧孟容的名字。
  据台湾编修族谱记载,涌山四美堂开基台湾有:嘉义市北社尾“孟容公祠”、南投市彰南路二段一百六十五巷四号“南兴祠”、嘉义市竹圈子“涌山堂”(台湾政要萧万长先生供奉,系四房十七世,字辈:枝)、南投市“邦炳公祠”。
  故土情深
  据涌山派族谱记载,1932年,涌山派入台开基祖萧世珍的玄孙萧康、萧永,从员林郡田中庄外快厝来信,要求祖地寄族谱去台湾,以续补那边的族谱。1935年,他们续完族谱后又把那本族谱寄回祖地。20世纪40年代,台湾萧姓宗亲多次派人送银元回霞涌修建宗祠。一直到了1949年,靖台两地萧氏宗亲才被迫中断联系。
  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旅居国外和台湾的涌山派萧氏裔孙纷纷回祖籍地寻根谒祖。
  1986年,受台湾族亲的委托,加入日本国籍的萧胜徒先生,跨洋越海,第一个回祖籍地祭祖,代表涌山派台湾宗亲祭祖扫墓,实现了积郁30多年的愿望。
  萧胜徒先生游览了闽南风光,到漳州市区谒拜了萧时中的陵墓。看到列祖列宗墓葬均在,香火绵绵不断,祖家宗亲崇宗敬祖之德泽仍盛,萧先生很高兴。在回祖地的那天,汽车到了村头,因少了一座桥而进不了村,萧先生感到美中不足。于是,他建议在祖家霞涌建造两座石拱桥,由他出资金。看到祖祠被保护下来,他兴奋不已。为了尽表台湾萧氏子孙几十年积敬孝德,他又出大笔美元,要重修祖祠和祖墓。两座石拱桥建成后,大大方便了村民。桥虽不长,却情通海峡,人们称它是爱祖爱国的连心桥。
  1990年,台湾嘉义市北社尾萧哲昌回祖地谒祖,看到祖祠年久失修,独资重修四美堂。,现四美堂建筑面积117平方米,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2006年9月7日,霞涌宗亲萧阿扁、萧辉阳等13人在厦门马可波罗东方大酒店见到了萧万长先生。见到祖地宗亲格外亲,萧万长第一句话就是,爷爷告诉我,我是南靖涌山人,有赚到钱要回家光宗耀祖。他还说,他一定要回祖地作贡献,做好事。如果宗亲中有谁做生意,他可以帮忙。2007年5月14日,萧万长致函祖籍地霞涌村萧氏宗亲会会长萧辉阳,决定于2008年3月24日从台湾出发,参加在晋江市举行的第六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大会,26日回祖籍地霞涌四美堂祭祖。但因为萧万长成为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候选人并当选,要忙着谢票,不得不取消了参加恳亲大会并谒祖的计划。
  2009年3月24日至30日,涌山萧氏宗亲会会长萧辉阳参加福建萧氏宗亲会代表团,前往台湾开展联谊活动。萧万长先生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与他们合影留念。萧先生还对萧辉阳说:“在合适的时间里,我要回祖地拜祖,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据南靖和台湾萧氏涌山派族谱记载,萧万长先生系涌山派萧氏南靖二世四房廷旭支系,为十二世元清派下,其迁台祖为十三世胜官,萧万长为迁台后第四代(涌山萧氏第十七世)。1993年,台湾萧氏涌山派重修族谱,萧万长兄弟均有捐款,萧万长为此族谱题写了谱名《涌山萧氏族谱》。1997年,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的萧万长为祖地涌山派萧氏祖祠四美堂题匾“祖德福荫”。2006年,涌山萧氏重修族谱,萧万长为该谱题词:“源远流长,福荫子孙”。
  南靖书洋吕姓与台湾桃园吕氏源远流长
  黄岗
  引子
  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中村吕姓与台湾桃园吕氏同宗共祖。1988年,海峡两岸分别新建吕氏宗祠,竞不约而同于当年11月20日同日落成。1989年以来,台湾著名律师吕传胜6次带团回祖籍地恳亲谒祖,捐资修撰族谱,维修龙潭楼、芳园祠和祖坟,靖台两地宗亲“心连心,手牵手,永远都是一家人”。
  族源
  姓氏由来
  吕是炎帝的后代,远古有个伟大的氏族部落领袖叫共工,共工有从孙叫伯夷,伯夷帮助尧帝掌管泰山等处的祭天仪礼,又帮助大禹治水,就被封为吕侯,于是他的后代就用吕作为世世代代的姓。从得姓开始,吕氏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开基南靖
  书洋龙潭楼吕氏开基祖吕大政是上杭人。据吕氏族谱记载:“我祖大政公在汀州府上杭县移住永定金丰里大坡头吊枧”。“大政公生下二房,长良篮公,次良簋公,侄石福公。良簋公移在古竹溪口居住,良簠公移漳州府南靖县书洋社蔡溪头进赘蔡家”。但是,吕氏进蔡家,并未姓蔡而用本姓。传到第四代吕乾旺,于清嘉庆年间迁到现在的吕厝,为吕厝一派之肇基始祖。
  吕氏家族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宗祠叫“芳园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经400多年。芳园祠奉祀吕姓肇基始祖和列祖列宗。
  迁徙台湾
  《吕氏族谱》记载,清朝至康熙年间,龙潭楼吕氏子孙从第十世至十二世,有几十人迁徙台湾。其中,第十一世吕廷玉夫妇,第十二世吕夏渊,渡海到台湾谋生,后来居住在桃园县,成为那里吕氏家族的开基祖。目前,吕廷玉在台湾的后裔有五、六千人,吕夏渊在台湾的后裔有二万余人。吕廷玉派下子孙在台湾桃园先后兴建吕氏河东祠堂、吕祖圣殿及吕祖陵寝等在台湾著名的祭祖物业。
  寻根故事
  两岸宗亲情深意长
  迁徙台湾的吕氏宗亲与祖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吕氏族谱记载,芳园祠曾经修理过3次,每次维修,台湾桃园的吕氏宗亲都有捐款资助。在芳园祠,现在还保存着一块1926年重修芳园祠的石碑,它记载了台湾桃园睦基公房宗亲吕火旺、吕新进和吕友顺等13位和廷玉公房的宗亲捐献银元维修祖祠的名字,以及捐款数字。
  迁居到本镇茶坑的吕姓家族第18代孙吕钟川曾3次到台湾探访宗亲,受到热情的款待。1926年,他第3次去台湾探亲,由于宗亲的一再挽留,吕钟川和吕植槐、吕水涌3人在台湾逗留了1个多月。当他们要回家乡时,台湾宗亲还赠送银元1000多块,用于修缮祖祠芳园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吕氏宗亲多次组团回祖籍地寻根祭祖,捐资人民币80多万元,用于修缮龙潭楼、芳园祠、铺筑水泥路等公益事业。其中,吕传胜先生曾6次带团回祖地恳亲谒祖。
  吕传胜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由于他秉公办事,正直无私,在台湾律师界享有盛誉。小时候,他的爷爷经常告诉他,我们的祖先在大陆,有机会要回去祭祖。对爷爷的嘱咐,吕先生时刻铭记。1988年11月,吕传胜回到大陆参加一个法学会议,顺路到福建省,经过漳州,了解到开台祖吕廷玉的祖籍地南靖县书洋社永丰里龙潭楼的情况。他非常高兴,因为找到了“根”,因时间关系,他无法回祖籍地。回到台湾后,他高兴地向宗亲报告这一情形,大家很希望有机会回祖籍地寻根谒祖。正好吕廷玉的第八代孙吕锡松要到大陆。他按照吕传胜讲的路线包计程车直达龙潭楼。吕锡松带回了大陆的族谱,拍了许多照片,向宗亲们报告了这一情况。
  1989年4月11日,吕传胜首次率领桃园吕氏宗亲35人回祖籍地寻根祭祖,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在祭祖仪式上,吕先生作了演讲。祭祖团祭拜了祖祠,会见了宗亲,还捐赠人民币29000元支持祖地兴办公益事业。在祖祠祭拜时,他们发现,重建的“芳园祠”与台湾桃园的《吕祖圣殿》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落成,这种巧合令大家惊叹不已。
  1991年8月10日,吕先生第二次率团回祖地谒祖,祭拜完祖墓后,他亲笔写下了墓志铭:“闽台一家亲情隔,跨山涉水回故园。登临坟前诚祭祀,荒琢蔓草向黄昏。归程怅望泪满襟,乐捐数万区区款。重建墓园表孝思,永无止境求发展。青山绿水永相伴,代代儿孙福绵绵”。
  2001年3月23日,吕传胜第4次回到祖籍地,在龙潭楼内的水井打上一桶水,以示饮水思源。还在祖先的坟墓上捧起一把黄土,用手绢包好。他说:“我要把这包土带回台湾,永远不忘自己的祖根”。在欢迎仪式上,吕先生即席演讲,他说:“在此之前,我曾三次带领台湾宗亲回来龙潭楼祭祖,受到吕家宗亲的盛情款待,使我深深感到亲情的温暖。虽然海峡两岸中断联系将近半个世纪,虽然吕公廷玉去台湾已经260多年,但是咱们永远是一家人,永远是吕氏的子孙,血脉亲情永远存在。今天我第四次带团回来,看到这样热烈的场面,心情无比激动,咱们是同一根藤上长出来的两条瓜,同根同祖同血缘。我以十二万分之真诚,再次邀请大陆的吕氏宗亲到台湾来,和台湾的宗亲会面,我们非常的欢迎,非常的期待。”
  在祭祖期间,吕传胜先生还向当地宗亲介绍了台湾桃园吕廷玉派下家族的基本情况,向宗亲赠送“祭祖寻根”牌匾,与书洋镇领导互赠纪念品,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赠送印有“炎黄子孙,一脉相承”题词的纪念品,并再次出资用于编印第二本《吕氏族谱》和兴办公益事业。
  2003年10月9日,吕先生第五次带团回祖地谒祖,祭祖团带来新台币15万元,折合人民币35400元,作为祭祖和其他费用。他们还带来手表350个,分送给各位吕氏宗亲。吕先生说:“希望你们在看手表的时候就会想到台湾的廷玉公子孙,‘心连心’,‘手牵手’,我们都是一家人,越来越亲。”
  2009年5月18日上午,吕传胜先生率领32名吕氏宗亲,第六次回到祖籍地恳亲祭祖。虽然天下着雨,但100多名当地宗亲和小学生仍冒雨在公路旁列队欢迎台湾亲人。看到这一场面,吕先生十分感动,下车后,他与宗亲们握手问好,并向欢迎队伍挥手致意。
  在龙潭楼前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吕传胜先生发表了演讲。他说,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六年过去了。这次回来,感觉变化非常大,特别是山梅公路开通后,道路很好走,过了甘芳隧道,很快就看到芳园祠和龙潭楼。今天我带回新台币30万元,用于修缮祖祠等公益事业。欢迎祖地宗亲到台湾走一走,我们一定给予热情接待。
  在龙潭楼,台胞们参观了土楼博物馆展览,前往芳园祠祭拜了祖先,并与宗亲们亲切交谈,两岸宗亲血浓于水的亲情溢于言表。
  迁徙台湾的吕夏渊后裔也多次组团回祖籍地寻根谒祖,捐资兴建公益事业,受到祖籍地宗亲的热烈欢迎。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本书为南靖文史资料 第三十三辑收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与南靖、中国景观村落等栏目,内容包含了仰望星空、革命圣地巡礼、烈士鲜血染关山、从南靖土楼出去的四位新四军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