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南靖的地方私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738
颗粒名称: 明清民国南靖的地方私学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10
页码: 69-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南靖县的私学教育在南靖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族姓陆续建置书堂、私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教育本族子弟。私学数量在清代以后大大增加,一些私学还成为其他族姓子弟和邻县青少年求学的场所。这些私学对于提高家族地位和培养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南靖县 文化教育 私学

内容

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它包括由宗族、私人出资创办的书堂、书斋、书馆、书楼、书院、私塾、学堂等文化教育机构。南靖县于元至正间建县,至正十六年(1356)始设县学。明洪武年间,仍设县学,并在县治大门外设社学一所。社学由县府管理,与县学同属官办。隆庆六年(1572),全县计设县学18所。清雍正二年(1724),全县又增设3所社学。从县志和其他资料看,在元、明、清至民国前期,南靖民众子弟接受官办教育机构教育的几率很小,现存的谱碟和实地的考察表明,南靖文化教育史上大量存在私学。本文将从谱牒和实地考证资料,对明、清和民国时期南靖的民间私学设置、经济支持及所起的社会作用作粗浅探讨。
  一、明、清与民国时期南靖境内族姓所置私学状况。
  元末清初,南靖境内各族姓如奎洋的庄姓,书洋石桥与塔下的张姓,上、下双峰的邱姓,上、下版寮的李姓、刘姓、黄姓,梅林的魏姓、简姓,和溪的林姓、徐姓,南坑的赖姓、曾姓,金山的王姓、邓姓、吴姓,陆续迁入定居,在梅林长教《简氏世系族谱》(佚名光绪三修稿本)中有关于南靖最早书馆教育的记载。据梅林长教《简氏世系族谱》载,简氏开基祖简德润(生于元顺帝元统元年癸酉),原籍永定太平里洪源村,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方19岁到南靖永丰里梅垅村(今梅林镇梅林村)教授生徒,明洪武四年入籍长教。
  在明初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倭寇入侵,山寇作乱,战争频乃,社会动荡不安,这些族姓的祖先为了解决衣食居住等问题,加上繁重的赋役,无暇顾及文化教育事业,如和溪《林氏聚斯堂十世华任系谱》(佚名民国甲子年(1924)稿本)云:“世习犁锄,读书者少”。明中叶以后,社会稳定,正德、嘉靖以后的几任县官如徐恂(正德三年到任)、丁玘(嘉靖十四年到任)、郭大鲲(嘉靖二十一年到任)、曾球(隆庆二年到任)、陈宗愈(万历二十一年到任)等。他们到任后,有的“捐俸余修学校、斋庑一新”,有的“作兴学校,增置斋舍。”丁玘,字中介,丹阳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到任,县志记载:“生平尚节爱敦俭朴,政日暇,诣学与诸生讲论经籍,剖析疑义。又选民间子弟北聚之小学,延名师为之师,土翕然向风,科目日盛。”这个时期,境内各族姓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生活安定,他们开始留意培养人才,提高家族地位,陆续建置书堂、私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教育本族子弟,这些学堂、书堂或冠以很雅致的名号,或只简单称之为“学仔”。如梅林简氏就建有南华岩精舍、朝云堂、二酉堂书堂、圳口楼书楼。魏氏建有中心坝学堂、怀忍楼学堂。书洋文峰赖氏建有纪善斋学堂,双峰邱氏建有庆安楼私塾。和溪高才徐氏建有麟川斋书斋,迎富尤氏建有南清窠书馆,乐土黄氏建有酉山书院,麟野林氏建有棣华书院。南坑新罗曾氏建有“学仔”等等。
  由于教育的发展,明中后期境内科举仕进入才逐浙增多。一朝登第,名利双收。读书仕进成了各宗族一致争取的目标,因而清代以后,境内各族姓对教育更加重视。各村社都普遍设立塾学,礼聘族内外文士开展少年儿童教育。奎洋庄姓、和溪林姓、书洋塔下张氏等许多族姓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起供秀才以上文士评论文章、钻研课艺的文社。清代以后,私学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如梅林魏氏建有翠玉轩、背头学堂、塔下楼学堂、闻涛馆、墟头祖师公庙学堂。简氏建凌云斋、青云堂、别野斋、活泼斋、和贵楼学堂,仅怀远楼附近就有2间学堂。书洋下版寮刘氏建有白楼书斋、问渠斋学堂,李氏建有步云斋。赤州吕氏建有碧芳居学堂。石桥张氏建有步云斋武学堂、逢源斋文学堂、竹头学。塔下张氏建有听泉居私塾、桂月斋书斋。奎坑张氏建有临川亭学堂。金山马公邓氏建有竹邻斋。南坑葛竹赖氏建有中村楼学、春阳楼学等学堂。奎洋永溪吴氏建有萼辉楼学仔,庄氏则建有文峰文社、醉读轩等10多处学堂。和溪吉春刘氏建有学仔,麟野林氏建有鳌岗斋等10多处。和溪林氏为了方便族中子弟参加科举,还在府城设立文、武试寓。这此民间的教堂机构有的不仅招收本族子弟在此读书,也成为本乡其他族姓子弟或邻县青少年求学及名流雅士研修学问的处所。如和溪麟野林氏创办的棣华书院,址在尖峰山麓碧云岩下,明嘉靖年间林氏九世廷璇公创建,嘉靖以后书院规模日趋完善,影响广远,龙岩适中、漳平永福、华安横富(今南靖迎新、迎富)等乡士子接踵而至。据和溪《林氏聚斯堂十世华任系谱》(佚名民国甲子(1924)稿本)记载:“漳州步文洞口大学士林钎未登第前曾在此与本族十一世思喜公同窗共寝读书三年。”清代由此登第者近百人,出名的有钦赐翰林林文锦。棣华书院自九世廷璇辟建后,不断修缮扩大,至清乾隆年间,在邑庠生林光岳倡导下,书院重修,便形成日后格局,书院分前后殿,建筑紧凑,木石结构,雕梁画栋,院中辟有起居所,有书屋,图书典笈充盈其间,书院之上筑有文昌阁,奉祀魁星文昌等文化祖师。书院紧临古平南驿道,为民国以前漳州通龙岩、汀州、赣州的交通干线。清光绪丙午年(1906),书院后殿重修,科举制度废除后,因远离居民点,书声乃绝,但仍由林姓雇人守护,文昌阁香火未衰,每年正月初二,族人前往拜文昌,吟诗作对,互祝新年进步,聚会从不间断。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科举,兴学堂,本县尚无显著改革,私学仍盛。民国元年,临时共和政府设置了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校令,提倡美德教育、平民教育、实用教育,对学制及课程作了大变动。1918年陈炯明奉孙中山命令,率粤军进入漳州,鼓励各县创办学校,培育人才,推动新文化建设,创办起一些新式学堂。如和溪麟野林氏创办的文和小学业、培英小学,书洋塔下张氏创办的九思学校、私立群英高小国民小学、私立大坝聚英小学、新民小学、培英小学、南欧小学,梅林简氏创办的崇文小学,魏氏创办的梅林小学。奎洋庄氏创办的霞西小学、奎洋小学。这些新式学堂,课程设置有国文、算术、唱歌、工艺、体操等,民国二年八月在书洋塔下由华侨张煜开捐建的私立培英小学还大力动员当地女生入学,连童养媳也不例外,全校学生中女生占了三分之一,这是华侨办学史上的先例。
  二、民间私学的经济支持。
  从谱牒资料看,民国以前南靖民间私学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几个途径。他们有的利用宗族的公项聘请塾师在祠堂设教馆,方便本族、同乡子弟读书,有的是宗族中家庭富裕、社会威望较高的开明绅士,捐资办学,也有个人一官半职,家住农村,为谋求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弟、耀祖荣宗,特选聘名师为其子女讲学的。在和溪林氏族谱和奎洋的庄氏族谱中均载:全族凡能立公产的房支宗祠,均有积余资金另置书租。书租或书香田,是从各宗祠、各房支公产中提取固定的田产招租或一定的份额。《梅林长教简氏世系族谱》(佚名光绪三修稿本)记载:“四世以后拥有雄厚的财力,建立宗祠,七世以后,设立田业、书租奖励仕进。”金山水美《王氏族谱》(王命爵修纂明隆庆四年(1570)稿本)记载:明弘冶年间,族人王和轩生有五子,和轩公死后其子孙因财产分割不均致讼,长子吴薄“自知前立香灯田种颇多致生后患,愿欲抑裁以全和气,乃请同籍表兄罗尚拱等人立议,抽出粪土田五段坐落在坛头坡等处,受种五石以五房轮流供考妣上坟二祭及接当军民二役。又抽出粪土田坐落涌口社,受种七石五斗付与五房子弟充庠生者衣书等费。”南坑镇葛竹村《赖氏族谱》(赖征祥编纂光绪二年(1876)稿本手写)记载:“九世祖惇惇毅公八十六郎,讳廷材,字任予。性和厚正直,尤好读书爱士,有古风,秉公拮据,杉兜大众私置腴田数顷,一以给惟正之,供一以备设账之费,又抽岱岭大乾并溪尾田税五十石鼓励攻书。”“十世祖端严公七十郎,讳簏字,邑志为人刚正,坦荡端方……置书田三十石在岱岭龙须寨脚为科岁方闽之费,又抽束修十石分给五房子孙读书,康熙三十年辛未,邑修宛陵林公讳翘下车,简邑中之老耆者宾之首,以公为靖爱赠匾‘德重乡评’。”金山壁溪《吴氏族谱》(吴丰年编纂后人补录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修稿)记载:明末至民国间,四世松庵公,六世松二公,八世敦侃公,十一世英烈公,十二世仪济公,十四世元兴公等均设有书田。龙山镇涌口《永思堂吴氏族谱》(吴三辰编修清道光乙未年(1835)五修稿本)记载: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涌口吴氏九世从源公派下,一世孙杉唐公派下,彬振公派下,十七世孙吴孙公派下,先后倡议,涌口吴氏裔孙捐田亩或捐资置田设立书田。书洋镇塔下村《张氏族谱》(张温清总编南靖塔下修谱委员会编纂1949年香港湾仔永泰祥印刷公司印本);记载:“十世廷玉公字安清,生平重儡,亲自建立儒租、书租二十五石九斗半逐年分裔辈入学买书、墨笔以资鼓励。”奎洋《龟山庄氏族谱》(庄瑞锦抄录民国九年稿本)记载奎洋庄氏从八世伯武公开始设立书田,“七世六成祠派下道斋公与下峰节修长,同粒积余租置税三十余石……作为书租津贴。”“八世后美堂派下,粒积余租数十石,又另置吴宅仓十四石,余租田数十石……原有书香廿七石余。”不少富户还开始利用当地肥沃的山地,把租税收入的积余资金转投于垦植用材林,尤以种植杉树最为普遍,杉木用途广,经济价值高,生长期短,砍伐后还可以继续长出新株,当时族十规定,各户新生男丁,当年要栽杉苗一百二十株,以后杉木跟着孩子一起长大,读书,结婚等费用都取给于此。宗祠有专人负责对书香田、书租进行管理和分配,人员由族人推举产生。书田和书租的分配各宗祠,各族姓有各自的规定。奎洋庄氏彰德堂书租规定:文武秀才共贴谷六十石,监生纳例二十石,新进举、贡夺标另定,举人租一名二十四石,另有旧书租二十六石示付夺标。“八世后美堂派下的书租则规定若当年有新进泮或出五贡者夺标,余年照多少人数均分。”民国时期,书香田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消之,有的宗族改设教育基金会,由族人捐资作为奖学基金,如书洋塔下张氏于1944年创建德远堂奖学基金会,1946年创建标辰公基金会,捐资者均为该宗族旅居海外发财致富者。
  三、地方私学的社会历史作用。
  地方私学作为最基层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或学术研究机构,从唐代至民国初年对当地教育的影响深远,随着各种形式私学的出现,“俗多读书,男子生六岁以上则亲师,虽细民,读书与士大夫齿。”(《漳州发展简史》),据民国版《南靖县志》记载,明代南靖士子中进士的有17人,举人有61人,贡生150多人。清代南靖有文武科进士30人,举人231人,贡生257人。据奎洋庄氏族谱记载,明代庄氏一族自六世朝宾中秀才后,陆续有庠生数十名。到清代,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庄梦雷中武进士后,五十七年庄亨阳中又进士,殿试二甲第八名,之后庄氏一族又有举人18名,贡生40多名,文武官佐7名,援例纳贡太学生170多名,庠生400多名。据塔下张氏族谱记载,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族中先后出举人、进士14人、秀才、贡生20多人,民国初期有大学生6名,留学生4名。这些人都是从这些地方私学中培养出来的或曾受教育于地方私学。
  天岭
  天岭高危鸟道攀,村民进出叹行难。
  山梅隧洞穿山过,客旅土楼弹指间。
  紫荆山
  五峰耸翠插云端,传是紫荆镇恶鳗。
  求雨清官今不见,唯余龙井夏生寒。
  吊古岭
  寻诗岭上辨烽痕,石庙香烟吊古魂。
  万顷松涛催战鼓,犹追穷寇下荒村。
  北阙岭
  山城北阙两山开,岭下逢时墓草哀。
  因救少年西太后,蕉园泥径客常来。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本书为南靖文史资料 第三十三辑收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与南靖、中国景观村落等栏目,内容包含了仰望星空、革命圣地巡礼、烈士鲜血染关山、从南靖土楼出去的四位新四军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春梅
责任者
徐恂
相关人物
丁玘
相关人物
郭大鲲
相关人物
陈宗愈
相关人物
曾球
相关人物
林钎未
相关人物
林文锦
相关人物
陈炯明
相关人物
张煜
相关人物
王和轩
相关人物
罗尚拱
相关人物
庄梦雷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文峰文社
相关机构
问渠斋学堂
相关机构
棣华书院
相关机构
步云斋武学堂
相关机构
逢源斋文学堂
相关机构
九思学校
相关机构
新民小学
相关机构
培英小学
相关机构
南欧小学
相关机构
崇文小学
相关机构
梅林小学
相关机构
霞西小学
相关机构
奎洋小学
相关机构
培英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