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云水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734
颗粒名称: 古镇云水谣
分类号: K928.9
页数: 5
页码: 54-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水谣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山水画廊,也是著名的中国景观村落。其中包括和贵楼、怀远楼等在内的方圆土楼是神奇建筑艺术的代表。这里也是影视拍摄基地,多部电影电视在此拍摄。而民间信仰方面,城隍夫人是云水谣古镇普遍崇拜的对象。
关键词: 南靖县 云水谣 景观村落

内容

好风景成了影视拍摄基地
  云水谣是一处著名的中国景观村落,辖有官祥、坎下、璞山3个行政村。散立在溪畔田野上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及怀远楼在内的40余座方圆土楼里,居住着5600余众的简姓、王氏家族。
  云水谣是一道风光秀丽的山水画廊,逶迤百余里的青山翠岭,环抱着层层梯田和沃野村庄,一条清亮亮的小山溪,由东拐北,日夜蜿蜒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溪流间,一座座小桥,一处处碇步,连接起两岸人家。溪岸上,一棵棵百年老榕,盘根错节,铁杆虬枝,茂密的树叶,筛不进半缕阳光,把山风都给染绿了。榕荫下,一条长达20余里的古驿道,沿着溪流,穿涧出谷,奔向远方。百年老街的旧圩场,一排两层高的老式砖木结构的房屋,一间挨着一间地开着山货店、农具店、中药店、打锡店、理发店、古玩店、铁匠铺……漫步其中,几疑时光倒流,岁月凝固,怎么不叫人流连忘返?
  明山秀野、小桥碇步、驿道古榕、老街旧店、方圆土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面对这片神奇美丽的田园风光,恐怕也要黯然失色。
  好水好山迎远客,佳人佳景会嘉宾。络绎不绝的电影、电视导演们,被眼前“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美艳惊呆了。于是,一部部电影、电视把这里作为最佳的拍摄基地,以荣获2005年电影金鸡奖的电影《云水谣》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在这里应运而生。《戏班》、《东南一台戏》、《台湾雾峰人家》、《土楼村长》、《土楼,我的家》、《长长回家路》、《寻找远方的家园》、《沧海百年》、《365夜》、《鲁冰花》、《女儿之谜》、《土楼故里》、《土楼情思》等10余部影视在这里留下许多美好的镜头。
  神奇的建筑艺术
  云水谣古镇上的神奇建筑,首推和贵楼。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是一座建在沼泽地上的闽西南最高的五层方形土楼,高21.5米,每层24间,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整座楼后高前低,九脊顶随之高低错落。楼内建有“三间一堂”式的私塾,楼外建有平房护厝,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祥瑞格局。楼内天井有两口水井,左边的阳水井清澈甘甜,右边的阴水井浑浊苦涩。为什么相隔不足8米的同楼水并会如此泾渭分明呢?这不解之谜至到不久前才揭底。原来,阳水井底下的泉眼处在古河道中,阴水井底下的泉眼则处在沼泽地上。
  沼泽地上建高楼?听起来很像天方夜谭。有人不信,用一根铁线从天井中的鹅卵石缝间往下穿插,轻轻松松就插入五米多深的地底,带出沾在铁线上的烂泥。为什么要在此建土楼?据说是当年的楼主简次屏发现这里是“哪吒肚兜”的风水宝地后,动员乡亲们上山砍伐水浸不烂的松木,用100多立方米的松木打排桩,历时三年才建成。
  与和贵楼相距仅1公里的怀远楼,是一座建筑工艺精美的双环圆土楼,建于1909年,高4层13.5米,楼基全部用鹅卵石和“三合土”(红粘土、河沙、石灰按比例混合)垒筑,楼内“四架三间”的上下堂五凤楼式的“诗礼庭”,是供楼内子弟读书的学堂,那精巧的门厅、天井、堂屋、斯是室和栩栩如生的彩绘壁画及蕴意深远的17副楹联(详见《南靖文史资料》第32辑中唐崧的《漫话怀远楼》),无不弥漫着农耕时代的烟火味和书香味,让人看也悠悠,思也悠悠。
  和贵楼与怀远楼之间,有一座建在溪畔的可移动板墙的二层木楼。该楼的建筑艺术也堪称一绝:洪水来时,主人可抽开底层墙板,让洪水通过,洪水过后才下楼清洗,重新装上墙板。因电影《云水谣》中的男女主人公陈秋水、王碧云曾在这里相爱、台湾中天电视台选择此楼“抛绣球”,所以,人们又将此楼称为“绣球楼”。
  “绣球楼”侧就是圩场了。圩场的沿溪老街仅百米多长,10余座店面一律为砖木结构的吊脚楼,门前斑驳的骑楼木廊,不知见过多少风雨过客,至今还在榕荫下遥想当年……
  城隍夫人的民间信仰
  古镇云水谣的民间信仰,除了一部分人崇拜佛教的观世音菩萨、道教的玉皇大帝、儒教的孔子外,还普遍崇拜城隍夫人。这种与众不同的民间信仰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古镇上的老人们说,相传在清代,镇上的简氏十六代孙、农民简文俭的妻子王氏身患“心气疼”的怪病,到处求医问药无效。有一次,他到南靖的旧县城——靖城卖山货,偶遇一客商,得知平和县九峰镇城隍庙药签异常灵验,次日便与那客商一同到九峰镇,求得灵药,回家治好了妻子的病。患有黄肿病久治不愈的村民简启正听后也去求药,果然一贴见效。从此,九峰镇城隍庙的药签灵威在古镇上家喻户晓。
  云水谣古镇当时叫长教圩,距平和县城九峰镇有百余里之遥,村民们要想求灵药,必须花费两三天时间,十分不便。于是,简氏族长与村民们商量,决定到九峰镇“挂”(将香灰袋挂在胸前)回城隍香火。
  消息传到南靖县衙,县令说:“我是人间的县官,城隍是阴间的县官,只有县城才能建城隍庙,你一个小小穷山村,怎么能建城隍庙?”简氏族长只好不显山不露水地带着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到九峰镇城隍庙祈愿,没想到掷了三次“圣杯”,都是“阴杯”:城隍老爷不同意“外出”。人间的县令不同意,阴间的县令也不同意,按说就该打道回府,再也不该滋生妄念了。但简氏族长是个“犟牛”,心想,您城隍老爷不同意,我就求城隍夫人,不信这温柔的枕头风吹不动城隍心。于是,他们转而跪求城隍夫人,仍掷“圣杯”以明示。谁曾想,“圣杯”三次都表示同意。这下可好了,你城隍老爷不肯来,你夫人来也行,反正都是神灵,又是夫妻。
  就这样,简氏族长硬是把城隍夫人的香火“挂”请到了长教圩,建了座小巧的城隍夫人庙,取庙名为“必应宫”,把专程到漳州请人木雕的城隍夫人神像安置在宫内,受村民们供奉朝拜。
  每年的正月初七日,长教圩的村民们都要抬着坐在轿子里的城隍夫人木雕像,徒步到九峰镇,让她与城隍老爷“夫妻相会”一夜,次日返回。正月初九日,是天公的生日,也是城隍夫人的生日。长教圩及附近的村民,都会云集必应宫,在宫前供奉“牲礼”,祈求合境平安。当晚还要搭台演戏,热闹一番。
  “文革”中,城隍夫人的“金身”被造反派拖到圩场上焚为灰烬,带头者三年后神经错乱,裸死于漳州街头。
  粉碎万恶的“四人帮”后,民族的宗教政策逐渐得到落实,必应宫重塑了城隍夫人的“金身”。因她的药签对虔诚者十分灵验,可治一些疑难杂症,因此香火日益鼎盛,一系列民俗活动也由此得到了恢复。不过,送城隍夫人回九峰镇与城隍老爷相聚时已不再徒步走山路,而是改乘汽车往返了。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南靖文史資料第三十三辑》

本书为南靖文史资料 第三十三辑收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名人与南靖、中国景观村落等栏目,内容包含了仰望星空、革命圣地巡礼、烈士鲜血染关山、从南靖土楼出去的四位新四军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荣仁
责任者
谢新鎏
责任者
陶渊明
相关人物
陈秋水
相关人物
王碧云
相关人物
简文俭
相关人物
简启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