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705
颗粒名称: 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
分类号: G321.5
页数: 5
页码: 162-166
摘要: 本文描述了大陆专家、学者代表团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的经历和感受。会议于1995年3月21日至28日举行,共88人参加,由教育部、地矿部、中国科学院、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组织。代表团在台北市国际会议中心和环台湾岛进行了学术研讨和考察,内容涵盖古全球变迁、工程地质与防灾、地体构造、岩石矿物、古生物地层、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环境与水文地质等课题。本文总结了会议的成果和意义,并表达了对加强两岸地质科学研究和合作的展望。
关键词: 学术研讨 学术交流 南靖县

内容

应中国台湾地质学会和台湾大学的邀请,由教育部、地矿部、中国科学院、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组织的大陆专家、学者代表团共88人,于1995年3月21日—28日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我是其中一员。代表团由地矿部总工程师,工程院士李廷栋任团长,中国科学院许志琴院士任副团长。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相约于3月20日到达香港,21日上午办理赴台通行证,中午12点从香港机场起飞,13点30分到达台湾的桃园国际机场。之后,乘大会的专车到台北市南京路第一大酒店住下。在大酒店的大门上方挂着“热烈欢迎大陆的专家来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的红色横幅。
  研讨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月21日—24日),在台北市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的除了大陆专家、学者外,还有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及中国台湾海洋石油总公司同行专家,学者,同时特邀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三位地质学专家参加,共300多人。
  3月22日上午8点,研讨会在台北市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开幕,首先由大会主席王源致开幕词,他说:“今天我们能够在此地召开盛大的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意义非常重大且深远,特别是欢迎千里迢迢来台湾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地质界朋友们……今后两岸交流渐入应有的阶段,切望藉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在学理的研究上,且在资源的开发上,能够迈进一大步。”大陆专家代表团副团长许志琴也讲了话,她说:我们88位地学专家初到台湾,感到十分高兴,真诚感谢台湾地质学会、台湾大学对我们的热情邀请……两岸地质界的专家、学者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发展两岸的地质科学,为实现本次研讨会的宗旨(主题)——开创中国地质的新纪元而努力……。”接着大会进行论文讲演。这次与会者为大会提供了89篇论文。
  依论文的内容划分为八大课题:
  (一)古全球变迁〈6篇〉
  (二)工程地质与防灾〈2篇〉
  (三)地体构造〈32篇〉
  (四)岩石矿物〈22篇〉
  (五)古生物地层〈5篇〉
  (六)地球化学〈10篇〉
  (七)地球物理〈6篇〉
  (八)环境与水文地质〈6篇〉
  所提交的89篇论文先经组委审阅,然后划分为A级、B级。A级论文要求作者在会上讲演,B级贴墙公示,最后全部编入研讨会专刊。我所写的《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与地层研究》被列为A级。在研讨会上做讲演的限定时间,每人15分钟,提问5分钟,时间一到,铃声一响,无论讲完与否就得下台,谁都不例外。讲演会上设有多媒体、幻灯、供讲演者配合使用。讲演进行很紧凑,很活跃,有的讲得很精彩,博得热烈掌声。在本次讲演的有两个课题(即台湾的板块运动及东海地质构造与石油资源)倍受关注。论文讲演于24日下午结束。
  从3月25日—28日,研讨会进入第二阶段,由组委会组织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环台湾岛地质考察。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海洋大学分别派出10位教授领队。考察的路线从台北—花莲—苏澳—台东—台南—高雄—阿里山—玉山—台中,最后回到台北。这次环岛地质考察主要是考察台湾的第三系沉积地层、坂块构造运动、台南第四纪珊瑚礁台地、阿里山的新构造运动,特别是考察了显示台湾的板块运动特征的蛇绿岩带,台湾丛谷及其混杂岩(洁力层),这些都是太平洋板块与现欧亚板块相碰撞而在台湾形成的特有的地质奇观,有人称为台湾板块运动的圣地,世界上许多地质专家都到这里考察过。
  环岛地质考察于28日结束,当晚在台北市南京路永福楼举行宴会,由大会主席王源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说:“这次研讨会开得很成功,所研讨的内容丰富,是一次很好的交流,是海峡两岸地质的专家、学者进行一次有益的合作。希望今后应多加往来,友谊、合作、沟通。共同发展中国的地质科学……。”最后,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布闭幕。
  我这次赴台湾参加地质学术研讨会,受益非浅,有下列感受与认识:
  一、大陆与台湾,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长期隔离,学术上不相往来。这次我们赴台湾参加研讨会,是从1949年以来大陆赴台湾参加学术研究会人数最多、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一次会议,这对今后加强两岸地质科学的研究与合作和其它领域学术交流将起到带动作用,具有深远意义,它将载入史册。
  二、在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的议程比较简单,不追求形式。会议厅不设主席团坐位,不管谁都坐在一起,一视同仁。论文讲演的时间、顺序均由大会执行主席安排。开幕式与闭幕式简单,不讲究形式,没有长篇大论的讲话。学术讨论气氛浓厚,学术会议一般官员不参加。
  三、台湾岛内由于地质结构所决定的缺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缺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同时劳动资源也非常缺乏,特别是缺重体力劳动者。燃料与劳力制约着台湾的经济发展。台湾与大陆实现三通,这“三缺”就能迅速解决,对台湾经济发展必然起到巨大作用。1995年我从台湾开会归来后,曾向福建省政府和对台办写了一份建议书,建议“三通”之后要做哪些工作。在地理上,福建与台湾邻近,这是一个很大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展经济,包括南靖县在内也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四、台湾是个宝岛,风景优美,气候宜人,风土人情好,由于地质构造塑造了很多旅游景点,如日月潭、阿里山、玉山、太鲁阁、台湾丛谷、台东温泉……还有波涛滚滚的太平洋海景,可谓壮观。这些都是旅游圣地,是赚钱的好地方。
  五、在远古时代,大陆与台湾相连,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的部分沉入海底,形成海峡和台湾岛。海峡最宽约300多公里,最窄约130公里,海峡中除了有一层第四纪沉积泥砂层外,基底在海峡西部为花岗岩与火山岩,在海峡东部为第三系泥砂岩〈硬层〉组成。可见基底稳定,没有复杂的构造运动。海峡中,最大水深70多米,与长江南京大桥中间水深(72米)相当。故今后可以考虑构建海峡隧道,或海底隧道,使大陆与台湾直接相通。这个设想并不是幻想,在世界上已有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荷兰拦海大坝(桥)的先例。
  本文是写1995年3月我赴台湾参加地质学术研讨会的情况,算是迟到的新闻,但为了让大家了解台湾,旧题新做,我想也是有益的。
  (本文作者系中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靖人,现住广州)
  汶川地震
  江左风
  地裂山崩天欲陷,汶川地震史空前。
  中华儿女同心抗,大爱弥天血脉连。
  送肖汉元君赴宁
  张永帆
  离弦弹彻酒杯空,此去云山各不同。
  但得闲情思故里,请君夜静听东风。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文设置名人与南靖、南靖先贤、地方文化、靖台情缘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连生
责任者
李廷栋
相关人物
许志琴
相关人物
张永帆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台湾大学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相关机构
台湾成功大学
相关机构
台湾海洋大学
相关机构
台湾中山大学
相关机构
成功大学
相关机构
海洋大学
相关机构
福建省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