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南靖之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701
颗粒名称:
南靖之塔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1
页码:
135-14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各个古塔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保护情况。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古塔
南靖县
内容
靖城文昌塔
文昌塔座落于靖城镇湖林村九龙江畔堤岸边临水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塔建七层,为八角形棱柱体,建筑占地面积约70多平方米,总高度约25米左右,整座塔为青砖、石、木结构,各层依次内缩50厘米,层层都有塔檐,塔顶为葫芦顶盖。文昌塔始建时,为防止泥沙流失造成塔身塌陷,深挖河床,填筑菅薪,打上松木桩,然后垒石为基,再铺以条石。粗略计算,地基及第一层建筑,所用石料上百立方米,可见工程之浩大。第一层全部用30厘米厚的花岗岩条石交错垒砌,墙高3.2米,石墙厚1.9米,八个边角有塔柱,塔檐用石板打造,宽50厘米,厚10厘米,整条出水瓦檐分别放置在环塔身八面的16根石梁挑上。塔身座东向西开一大门、门框有二层,高2米、宽1.5米。塔外为八角形结构,塔内为正方形结构,四个边角都有多根石柱,地板用条石铺设,3.6米、宽3.6米。塔内东面墙上竖一块建塔石碑,长1.8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塔内北面墙开一拱形梯道,门宽60厘米,高2米,设在塔墙内梯道,有七级台阶,顺弯可上第二层。第二层地板用九条石板铺成,石条宽40厘米、长5米、厚13厘米。从第二层塔墙均用青砖砌筑,厚1.9米,内外均为八角形结构,每层高均在2.8米左右。各层塔檐用青砖层层拱出,砖角厚1.9米。层层墙体都有向外开门,分别向八个方向错开;都是拱形砖门,高2米、宽60厘米。第三层开始,各层地板俱为木梁架设,还设有木楼梯可自由上下各层登临远眺。第二层塔内朝南面为楼门,东北面留有梯道门;塔内墙东面、北面、西面墙壁上有三个拱形神龛,高60厘米、宽30厘米、深40厘米,古时分别供奉文昌帝君等神像。第二层外墙壁深嵌一块石刻碑记,是道光十六年南靖知县蒙古族人张嘉特氏德成撰写的《文昌塔碑记》。
据《南靖县志》记载,文昌塔是明代万历年间南靖县令陈宗愈所倡建。建塔前后共用31年,换过7任县令。其中经过陈宗愈、黄公敏、杨廷诏这三任知县的拮据捐俸,鼓众鸠工,于天启六年完工。邑人治生杨联芳为记盛事,刻文立碑于文昌塔内。清乾隆七年,知县姚循义重复修葺、阅三载余而塔竣。清道光乙未年,南靖县令,蒙古族人张嘉特氏德成莅任时实地考察,查阅县志,得知陈宗愈、黄公敏、杨廷诏、姚循义四贤宰先后继美,而告厥成,于道光十六年特为文昌塔题写碑记。
民国七年六月初三日大地震,文昌塔第七层及塔尖遭雷电袭击坠落,第二层地板的石条断裂掉落,其塔身保持完好。
文昌塔建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历尽沧桑,依然屹立在九龙江畔,是南靖县一个标志性的古建筑。1983年,文昌塔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靖城镇人民群众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为保护尚存的古砖塔,集资修复被地震毁坏的塔顶。塔内各层木地板因年久失修,木料腐损严重而坍塌,第二层地板石条断裂掉落,如要修复原状,工程浩大,由于资金不足,未能完全修复,有待于文物主管部门的重视,按原貌修复完整。
今将发现的文昌塔碑刻文字附上,以供读者考证。
附碑记一:文昌塔碑
壮哉,靖之文昌塔乎!隅值巽方,柱砥木日。经始于万历之巳未,锡圭于天启之丙寅。孰奏厥初?曰,黄侯;孰营厥中?曰,杨侯;孰奏厥成曰,姚侯。侯缵两侯后,拮据捐俸,鼓众鸠工,命芳司出入代董之。阅三载余而塔竣。靖士民相和歌曰:“惟塔之巅,若龙奋鳞,蜿蜓飞天:惟塔之基,若石奠盘,重厚配地;惟塔之成,若神呵护。”侯,精通灵三才备矣,金汤屹如,甲第蔚起,斯文在兹。侯功万祀,如何勿思。
邑人治生杨联芳于丙寅端午日谨识。
附碑记二:文昌塔碑记
文昌塔玉峰德成题
靖,名邑也,良臣科第,代不乏人。凡莅兹土者,莫不以兴仁讲让,培养人才为首务。乙未,爰余甫下车,北城外有浮图七级,砥柱水口,双溪呈辉,层峦拱秀,洵属钜观。第未悉其建自何人,笔锡何名。因于公馀之暇,读县志杨君序,则“文昌”其名“又搜之塔内碑文,乃知陈、黄、杨、姚四贤宰后先继美,而告厥成。以文昌名塔,殆取乎截天文以合人文之义欤?我朝覃敷文教,薄海内外,罔不含和吐气,躅德咏仁,况南州为紫阳朱子过化之地,有海滨邹鲁之称,生其间者,果能顾名思义,尧自振拔,户闻丝诵之声,家鲜嚣凌之习,骎乎棫朴著文之化,复见于今,倚欤盛哉!
余承之是邑,窃埭穰前君,斯未信造士化民之道,百无一得,又何敢接踵前贤,自彰其矣?盖以此邦之人休养生息百数十年,其士庶咸能食旧德,服先畴,有牧民之职者里当奉扬。王者允道化成,推广文治,以臻大顺顷之休。惟愿庭无雀角,野有荷经,文运日开,科甲不绝,无负昔贤命名之义,是则余所拭目以俟之者也。爰设数语、勒之于石。
赐进士出身、内廷国史馆校对官、敕授文林郎、知南靖县事、议叙加一级又加一级、记功二次,蒙古张嘉特氏德成记。
道光拾陆年月
金山镇安塔
镇安塔,位于金山镇水美村与新内村交界的镇安宫后边。镇安宫庙宇为单进古建筑,面阔三间,奉祀观音佛祖,内石柱上镌刻着一对联:“宝塔挂慈帆水美有流通南海;金山舒慧眼镇安是处即西天。”镇安宫和镇安塔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镇安塔为八角形实心塔,为砖石结构,占地面积10多平方。塔建七层,高9米左右,塔基由花岗岩条石组成,塔身第一层和第二层用条石垒砌,各高1.1米,其中塔檐高0.2米,出水0.15米。第三层和第四条塔身采用石块垒砌,各高0.9米,塔檐高0.1米,出水0.1米,外墙用白灰抹墙。第五层、第六层、第七层塔身均用青砖砌墙建造,各高0.9米,各层同样留有出水塔檐,出水0.1米.其中第五层朝南塔身墙壁上开有一神龛门,为拱形开口门,高0.4米,宽0.3米,深0.3米。塔顶上为一石葫芦盖顶。镇安古塔,和镇安宫临九龙江畔堤旁而建,溪堤上古樟树枝干虬劲,绿叶苍笼,和远近山水相映,形成一道独特的自然风光。
山城延寿塔
延寿塔,俗称白塔,原址在山城水尖山下碧侯村园田(现南靖县林场场部)。
1934年至1938年,张河山利用山城兴建公益事业之机,在改造山城市容时,向群众摊派巨款,集资雇用劳力,迁移山城镇内三处土墩,以土填筑溪堤,以铁丝网石头,作挡水码头,修建环城道路,兴建市场,修葺庙宇。在这些建设中,张河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他也以权谋私,购置田地修建寿盆和延寿塔。据80多岁老人回忆,延寿塔建在碧侯村荒地,依山傍水。1936年底,张河山请来风水先生选地架罗庚定点建塔,经半年筹备,派工派料,督工兴建。整座塔为砖木结构,八角形七层塔,高20米,塔基占地面积约40多平方米。地基用条石砌就,高出地面0.9米,塔墙厚0.9米,塔身座南朝北,大门用花岗石条作门框,粗大而厚重,门为拱形,高2米、宽1.2米。整座塔身用青砖筑墙,每层高3米左右,层层内缩0.4米,各层塔檐出水0.3米,第二层以上各层墙壁上各向东西南北方向开窗门,高1米、宽0.6米。第一层地板为石条铺设,第二层以上地板都是木梁、木地板,每层都设有木楼梯,可通上下层。塔顶为双檐琉璃瓦葫芦顶盖。1938年完工时,风水先生建议将延寿塔整座粉抹白灰以增光加彩,同年秋后竣工,后人俗称白塔。1940年,张河山死后,白塔屹立荒郊野地,杂草丛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塔因无人管理,塔内部分坍塌,六十年代因县林场建设用地需要,将其拆除,仅留一张照片。
山城朱子祠石塔
朱子祠遗址在山城镇六安村,明、清时属山城总钱坂保。据《南靖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盖建以崇祀先贤夫子者也。始于乾隆丁未年,翼亭林君中凤,矢志创建,邀集同人捐金生息,未竟其业,越嘉庆元年,其子孝廉林君苑培,踵成父志,偕诸绅士,亟请南靖县正堂沈公出告示谕。募捐合所生息得白金三千余两,庀材鸠工兴建朱子祠,是年十一月告成。祠为二进一堂的建筑结构,由大埕、门厅、天井、两廊和后堂组成,祠堂屋顶呈单檐山顶式,堂内立有4根点金石柱,分别题刻着对联:“道阐鲁邹,六经理奥如悬日;学该濂洛,千载儒宗应聚奎”。堂中神龛奉祀朱文公及孔子神主牌,大堂内悬挂朱文公祠牌匾。大门上一匾额,曰:“紫阳书院”。事因山城山峰兀突,溪流有声,术士称:“壬癸弗聚,戊已平衍,应主人文否寂,甲第销沉之象,有林苑培者,以经商起家富甲荆城,因重修朱子祠,并于祠前建造石塔一座,以补龙气之不足,而果于是科领乡荐。清嘉庆二十二年,知县刘朝祚受山城地方绅士请序,视察朱文公祠后,题写紫阳书院碑记,勒之于石。
朱文公祠历尽沧桑,由于历史变革的原因,年久失修而部分倒塌,上世纪七十年代,朱子祠被拆,四支石柱被种子公司运去盖建办公楼,现为建设银行用房。大埕前的石塔也被拆毁,朱子祠原有的清嘉庆年间竖立的二块石刻碑也被拿去作水沟盖板。八十年代,文物调查时发现一块,另一块下落不明。石刻文字记载着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今将发现的碑记碑文附录,以存史记。
附碑记一:
南靖县正堂示禁
特调漳州南靖县正堂,加三级沈,为示谕遵守事。据举人林苑培等呈称,培等仝山城总诸神衿募建朱文公祠,岁时奉祀,并以为读书之所。经买过李家课田一段,受种子四斗,址在钱坂保土名木栅下,现未择吉兴工,诚恐村愚无知,恃强于前后左右预先盖屋凿池,损坏地脉等情况到县。据此,沈批示外,合行示谕。为此,示仰山城照约民人等知悉,该处帖各神衿买过田地,建造朱文公祠,诚属崇敬圣贤之举,自应听其盖造,以贻诚敬。凡有附近居民,毋许于朱公祠前后左右盖屋、凿池,损伤地脉。倘敢抗违,恃强盖筑,一经绅衿呈林宛保约施禀赴县,定行按名查拘重处,并将所盖屋池立时拆毁,衙不从宽,毋贻后悔。特示。遵。右仰知悉。嘉庆二年五月初四日。告示发山城总钱坂保。
附碑记二:
紫阳书院碑记
嘉庆二十年春,余因公假馆山城书院。见其栋宇巍峨,规模宏敞,盖建以崇祀先贤朱夫子者也。后庭平列九楹,中立小轩,左右列十八楹,以为课诵栖息之所。堂阶下,缭垣既固既洁。前郡伯景,讳文,题额于其门,曰“紫阳书院“。猗欤盛哉!因与诸绅士游,备询巅末。始于乾隆丁未年,翼亭林君中凤,矢志创修,邀集同人捐金生息,未竟其业。越嘉庆元年,其子孝廉林君苑培,踵成父志。偕诸同气张慎修、黄景阳、高国枢、黄升,林泽洲等,亟请前任沈公讳谦题序,募捐合所生息得白金三千余两,而书院即于是年十一月告成。余闻而悦翼亭父
子之能倡,并诸绅士之能和也。然而岁时致祭尚缺于供,诸绅士刘于京、戴廷爵、陈梦化、林泽洲、张慎修、陈名芳、黄升、冯熙章、韩廷硅等,复于嘉庆巳未年,集金置田,受种八斗,年租三十余石。《诗》曰:“春秋匪懈、享祀不忒”,其是之谓欤!夫山城僻处一隅,而尊崇先贤募建祠宇,始而创,继而成,久而置田以祭。旷历年所毋怠毋荒若此。行见俗尚日新,文风丕振、希道学之薪传,衍海滨之邹鲁,岂但猎取功名而已哉!余屈指下车经今三载,每低徊留之不能去云。兹因诸绅士请序于余,欲勒之石,不独以表劝捐乐助之雅怀,亦俾后人有所观,感而兴起焉耳!余诺而应其请,是为记。知县刘朝柞题。
嘉庆二十二年秋月吉日立
龙山朱文公祠龙文塔
龙文塔遗址在龙山镇龙山圩山西夫子庙左侧。清嘉庆年间,续山城建置朱子祠后,龙山地方绅士崇奉先师至圣,联紫阳之教泽,以无负朝庭乐育之意,时值年丰人和,遂倡捐建朱文公祠,为先贤先儒祀所,呈请县批,遵制建造,涌口龙山社绅衿士庶输将相赴,翕然趋事,越一年有余,朱文公祠落成,祠建一进,面阔三间,祠前大埕配建一座砖塔,俗称龙文塔。据当地老人回忆,龙文塔为砖木结构,塔七层,八角形,内各层都有设梯道可通上下层楼,各层都有开窗门,规模不小,由于年久失修,在抗日战争时期,因建设乡公所,朱文公祠被改建办公楼,龙文塔同时被拆毁。在拆塔身时,农民发现塔顶部分有一块巨大茯苓,大家都感到奇怪。塔被拆改为围栏,后人在改建的乡公所办公楼的屋脊上雕塑一座小小的砖塔以作纪念。据说还有一块碑刻,但现已散失。
南靖的四面佛经幢石塔
南靖县宋代文物四面佛经幢石塔,经县志办干部下乡田野调查,发现有四座,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下来的较完整的只剩下二座。据有关资料介绍,四面佛是一种佛教经幢的标志性建筑构件,叠置在佛坛塔上,是南宋时期佛教在闽南盛行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南靖的四面佛经幢石塔的存在,对进一步了解闽南一带佛教传播和石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为我县佛教考古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一、金山镇河墘村下村社,位于埔顶山麓,在这深山密林中,有不少的农户散居此山中,安居乐业,与世无争。清嘉庆年间,外出经商的农户和仕途有进的地方贤宰,分别回乡建造二座方形青砖石结构大土楼:“东升楼”和“霞冠楼”。在这二座大土楼之间的古道旁,有一座保存至今完好的四面佛经幢石塔。不知建于宋代何年?为何而建?现还无从考证。整座塔为方形石结构,呈梯形建筑,占地面积1.2平方米,塔高2.7米,共三层。第一层为基座,用花岗岩条石交叉叠放垒砌,三层条石,层层石板内收0.1米叠筑。第二层用四片石板竖放东西南北作为墙体,边角有柱形雕饰,上面为整块方形石板压盖,厚0.1米、出水塔檐0.1米。第三层为整块正长方形四面佛经幢通高0.56米、下宽0.3米,碑四面均有石刻浮雕佛像,佛像为释迦牟尼坐像,造像采用木刻工浮雕线条,线面清晰,整体造形完美,构图形象逼真。塔顶由整片正方形石板,边长0.5米作为顶盖板,四边缘为弧形,顶盖上用四块三角形莲花瓣装饰石构件组成,竖放在塔顶。
二、和溪镇林坂村和坂场村交界的红婆甃仔,据《南靖县志》记载,明正统五年在此设和溪寒婆径巡检司,景泰二年改为永丰巡检司,弘治年间,漳南道佥事杜启创建隘门,置更楼防守,还有营寨。由于年代久远,关隘遗址建筑均已荒废。八十年代编写县志时,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只发现古道边残存经幢石塔的部分塔基条石构件。据当地老人介绍,四面佛经幢石塔在民国时期就已被盗,关隘遗址中的石料也被取走另作它用,四面佛经幢石塔建于何年?为什么建在关隘古道边还是一个谜。
三、奎洋镇松峰村水尾庵不远处公路边,有一块四面佛经幢,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文管会在我县举办各县文物干部培训班,由省博物馆专家讲课,在奎洋乡下乡田野调查时,偶尔发现松峰村的四面佛方形石构件,经丈量,高0.60米,宽0.4米,四面均有雕刻浮雕造像,佛像整体造形丰满,线条都已风化模糊,部份受损严重。经带队下乡的省文物干部鉴定,确认为宋代佛教文物,建议收集保管。经调查当地村民此物何来?只知道“文革”中破四旧时就被遗弃在路边,由于无人保管,群众对文物重视不够,于九十年代初被盗。
四、靖城镇部前村正峰寺,始建于宋代开禧三年,遗留下来的宋代至清代历史文物比比皆是,有宋代建造的单孔平坂石梁桥和修造道路、码头、开挖水井碑记及石马槽、石臼、石香炉、明代石旗杆、清代示禁碑、石磨、榨油与榨糖石工具等等,其中宋代四面佛经幢石塔遗留至今,为我们研究佛教在南靖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正峰寺四面佛经幢石塔为石结构组合建造。塔为四方形,成梯形状,占地面积1.5平方米,高2.5米,由塔基、塔身四面佛经幢、塔顶盖组合而成。塔基底层由花岗岩条石错位交差排放,垒砌三层,每层高25厘米,层层内缩15厘米,边角为弧形。底座上放一整块方形石板,高10厘米,内缩10厘米。塔身是四片雕刻有双狮戏球吉祥浮雕图案的石板,高40厘米,长80厘米,竖放组合成塔身,石板四边雕刻成塔柱。塔身又用整块方形石板覆盖。出檐10厘米,其上方放四面佛经幢石,通高53厘米,上宽43厘米,底宽44厘米,碑面显梯形状,四面均有高浮雕造像,四面雕塑造像形态各异,细观察,佛像手势端放不同,坐像为释迦牟尼佛祖,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菩萨皆端坐在莲花座上。精雕细刻,造像雕刻质感轮廓清晰,构图形象逼真,边框雕刻为拱形门,整体构图效果完美,体现出宋代佛雕造形的艺术特征。其上顶盖由整块方形石板,四角雕刻成翘起的莲花瓣,边宽70厘米,高23厘米,弧形顶上中间放一圆形石葫芦装饰为顶尖。整座经幢石塔造形端庄稳重大方,四面佛经幢石塔保存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对研究正峰寺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永遇乐·中国2008
李松山
万古山河,岁逢戊子,悲喜交注。雪压冰封,藏徒闹独,圣火横遭侮。列车脱轨,汶川地震,凶祸恶灾频顾。问神州,炎黄后裔,脊梁能否撑住?
抗灾自救,梦圆奥运,又喜太空漫步。改革征尘,鏖中犹记,卅载坎坷路。历经忧患,百摧不折,苦难兴邦如铸。大中国,搏风斗浪,乱流砥柱!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文设置名人与南靖、南靖先贤、地方文化、靖台情缘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清溪
责任者
陈宗愈
相关人物
黄公敏
相关人物
杨廷诏
相关人物
于天启
相关人物
杨联芳
相关人物
于文昌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靖县林场
相关机构
福建省博物馆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文昌塔
相关地名
靖城镇
相关地名
湖林村
相关地名
九龙江
相关地名
石梁
相关地名
石板铺
相关地名
南靖
相关地名
丙寅
相关地名
兴仁
相关地名
北城
相关地名
水口
相关地名
双溪
相关地名
文昌
相关地名
南州
相关地名
蒙古
相关地名
金山镇安塔
相关地名
镇安
相关地名
金山镇
相关地名
水美村
相关地名
新内村
相关地名
镇安宫
相关地名
南海
相关地名
金山
相关地名
溪堤
相关地名
延寿
相关地名
山城
相关地名
水尖山
相关地名
侯村
相关地名
山城镇
相关地名
碧侯村
相关地名
白塔
相关地名
县林场
相关地名
朱子祠
相关地名
六安村
相关地名
庀材鸠工
相关地名
大埕
相关地名
朱文公祠
相关地名
紫阳书院
相关地名
富甲荆城
相关地名
紫阳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
诚恐村愚
相关地名
仰山
相关地名
朱公祠
相关地名
公假馆山城
相关地名
缭垣
相关地名
沈公讳谦题序
相关地名
龙山
相关地名
龙文塔
相关地名
龙山镇
相关地名
龙山圩山西
相关地名
夫子庙
相关地名
清嘉庆
相关地名
续山城建
相关地名
四面佛
相关地名
经幢
相关地名
干部下乡
相关地名
南宋
相关地名
闽南
相关地名
河墘村
相关地名
埔顶山麓
相关地名
东升楼
相关地名
和溪镇
相关地名
林坂村
相关地名
坂场村
相关地名
漳南道
相关地名
隘门
相关地名
更楼
相关地名
关隘古道
相关地名
奎洋镇
相关地名
松峰村
相关地名
奎洋乡下乡
相关地名
部前村正峰寺
相关地名
单孔平坂
相关地名
石梁桥
相关地名
石马槽
相关地名
正峰寺
相关地名
莲花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
神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