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德远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99
颗粒名称: 解读德远堂
分类号: K928.74
页数: 15
页码: 117-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塔下村是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的一个行政村,因其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十大景观村落。本文介绍了塔下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活动、人口情况以及张氏家庙——德远堂。
关键词: 怀远楼 阁楼 南靖县

内容

塔下村与德远堂
  塔下村是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的一个行政村,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联合评为“中国十大景观村落”。自从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塔下村,西与永定县毗邻,南与平和县接壤,座落在两座青山夹峙的一条峡谷之中。
  峡谷中的山溪,宽不过30米,蜿蜒成“S”字形,高空鸟瞰,很像太极图案,所以小山村被游客们誉为“太极水乡”和“闽南周庄”。山溪水清澈见底,历历可数游鱼。水面上,鸭戏鹅游,悠然成趣。溪流两岸,一座座土楼、吊脚楼挤挤挨挨,家家户户门前高挂的大红灯笼随风晃荡。清流之上,一座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把两岸人家连在一起。
  塔下村的民居,不管是土楼还是砖木房,都取有吉祥如意或劝勉励志的楼房名和楹联,楼房名如:顺昌、永兴、裕德、勤和、睿源……,楹联如:“勤与俭持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睿水遥山灵秀发祥教子诗书昌后世;源深流远澄清维美居身质朴迪前贤。”等等,体现了塔下村民耕读传家,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
  岁岁元宵,族人凡是新婚者,都要置果品到德远堂拜祖宗,闹灯花,以期添丁进财。
  每年的春、秋、冬三季,村民们都要做“春福”、“秋福”、“冬福”,要请“大戏班”到德远堂前演上三、五天社戏。
  塔下村民风淳朴,敬教尊老,四百多年历史,竟涌现出300余个文教、军事、科研等方面的人才和以张庆重、张建禄、张荣汀为代表的100多位华侨贤达,也出了9名百岁人瑞及300多个80岁以上的老人,被誉为闽南的侨乡和长寿村。
  塔下村东小山坡上,有一座2006年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而名闻遐迩的张氏家庙——德远堂。
  德远堂座北朝南,占地约7亩。属二进建筑。正面古式牌楼书写着“张氏家庙”4个大字,上有彩色瓷片剪接镶嵌的“双龙抢珠”,形像栩栩如生。步入牌楼,穿过庭院便是主殿。主殿正中悬挂着一块大横匾,上书“德远堂”3个鎏金大字。前厅屋檐下两侧各有3个石灰塑成的横式长方形立体框,框内浮雕塑有传统名戏人物。大门两边各摆着一个大石鼓,石鼓背后是樟木板屏风,屏风穿凿雕刻着“二十四孝”人物塑像。屋脊上是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国、八仙、封神榜等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花、山茶花、兰花、菊花等花卉。所有构图,无不形神兼备,是民间艺人的杰作。正厅两侧和两边红柱各有一副构思奇巧的楹联。大殿正中,镂刻着精致的大神龛,排列着自开基始祖张小一郎以下的列祖列宗。两边分别挂着钟、鼓,各有一间厢房。从正殿两边小门出去,横列着两排各四间的外厢房。
  德远堂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着的石龙旗柱群,仿佛一个个张氏先贤在向你招手致意。
  德远堂后,有一片眉目形斜坡草地,绿草茵茵,宛若天然地毯。草坡连着一片郁郁葱葱的风水林,很像“古田会议”旧址。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间有果园、梯田、层层叠叠,直入云天,恰似一条巨龙从天而降,族人称它为“古屋龙”。
  德远堂裔孙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陆续迁徙海外谋生。九世张文羡、十二世张锡瑶、十三世张石敢、张秀彬、十四世张尔焕、十五世张景乾迁居台湾。在台南的裔孙,也建了一座与塔下德远堂一模一样的德远堂,以慰籍思乡之情。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塔下村民风闻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破四旧”,到处都在拆庙宇、捣神像、毁宗祠、砍碑柱……越搞越邪火。
  大队党支部便慌忙召集族人开会,研究保护德远堂的应对措施,随即将“张氏家庙”的横额用木板遮钉,换上葵花向阳的“忠”字牌匾,祠厅楹联覆盖在“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等红色宣传标语之下,石龙旗柱群从上到下贴满革命标语。村民们转移所有的张氏祖先神主牌位,将德远堂改成生产队的木器厂和粮食仓库。与此同时,高音喇叭反复播送革命歌曲,全村所有的楼房名和楹联也一夜间换成红色的“毛主席语录”,连墙壁也刷满了“革命的口号”。
  外地的红卫兵来了、县里的“军管会”头头来了,一见到这片“红海洋”和正在学“毛选”的革命群众,也只好悻悻地溜走了。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采访这个不平凡的小山村时,村民们才感叹不己地说:“当年要不是这样做,我们的塔下,我们的德远堂,早与其它地方的文物古迹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了,哪能有今天的景观村落!”信然。但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远离“红色恐怖”!
  粉碎万恶的“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塔下村清理了“文革”遗留物,重新恢复了传统文化。
  近几年来,南靖县政协十分关注塔下村的文物保护,先后组织政协委员到该村开展视察调研3次,召开专题座谈会5次,撰写政协提案8篇,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编辑专报件3期,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最终形成《关于加快南靖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建设“生态旅游名县”,保护“福建土楼”资源的同时,还出台了《关于保护好中国景观村落塔下村的决定》。
  如今,塔下村山更青,水更绿,受到中外游客的高度赞扬。
  德远堂里的楹联
  德远堂横额上书有“衍派西来”4个大字,意思是说张氏祖宗延展的支脉乃从清河郡西迁而来。
  大殿横梁上,刻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名言:“子孙虽愚,读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大厅两旁的楹联只有两副。一副是:“德乃祖,功乃宗,行其庭必恭敬止;远而孙,近而子,入是室惟孝友于”。此联乃邻村张氏十五世孙张金拔进士手书。意思是说,张氏能有今天,都是祖宗的功德,子孙来到这里,都必须善孝父母,善友兄弟,诚心跪拜,不得亵渎祖宗神灵。
  另一副是清代的清河太守张翱撰写的,联曰:“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辅汉三杰,功高四相,勅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共78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6个典故,可见作者知识之渊博。现在,我们逐一来赏析。
  “得姓由轩辕”:轩辕,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宗黄帝,相传在位一百年,生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得12姓。张氏始祖张挥,是黄帝的第5个儿子,因发明弓箭和渔网,被黄帝赐姓“张”。弓箭和渔网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大儒一人”:指西周后期辅佐周宣王的卿士张仲。他不但功勋卓著,而且品德高尚,以对父母孝顺和对兄弟友爱著称于世。《诗经·小雅》的《六月》篇中有一句“候谁在矣,张仲孝友”就是赞扬他的。这是张氏人物在古籍上出现的第一个。“孝友”,典出《毛》诗:“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东汉《张迁碑》里尊张仲为大儒。张仲在宋、明、清朝,先后受封为“文昌帝君”。
  “铭垂二篇”:即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著作《东铭》与《西铭》。张载,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38岁考中进士,历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崇文院校书、太常礼院同知。他在关中地区开创的理学学派被称为“关学”。
  “辅汉三杰”:指张良与萧何、韩信同辅刘邦,建立汉朝。张良,字子房,出生在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家庭,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连续担任五位韩王的宰相。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家族惨遭迫害。怀着国恨家仇的张良,在东海边结纳刺客,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未遂,逃匿下邳。秦未,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刘邦乘机起兵,张良为谋士,辅汉灭秦、楚,因功封留侯,为张姓汉代始祖。
  “功高四相”:唐代的中宗时,张柬之作宰相;玄宗时,张嘉贞、张说(yuè)、张九龄先后为相。四相均有政绩,而以张九龄任职最久,功绩最大。民间传说中《吃醋的来历》,说的就是他怕老婆的故事。张九龄因封爵韶州(今广东韶关东南)曲江,人称“曲江公”。今南靖县书洋镇的曲江村、曲江中学,曲江医院,曲江市场等都是为纪念张九龄而命名的。
  “勅封五虎”:《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被刘备封为“五虎将”。张飞受封“车骑将军”和“西乡侯”。
  “博物六史”: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张华,著有《博物志》六卷。张华,河北范阳人,少年贫寒,勤奋读书,学识广博,辞藻华丽,晋武帝时任尚书令、散骑常侍,晋惠帝时任侍中、中书监、司空,69岁时被赵王司马伦杀害。
  “貂冠七叶”:貂冠为汉朝宦官礼帽,七叶即七代。东汉朝,张让家族七代做宦官。张让,河南颖川人,汉灵帝时任中常侍,封列候,为“十常侍”之一,善于钻营,搜刮聚敛,霸占土地,后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杀。
  “犹是清河族派”:张良孙张典,汉文帝时为清河太守,族人以“清河”为堂号,塔下村民都是清河衍派子孙。
  以上是上联。再来赏析下联。
  “扬名显奕祀”:声誉扬显的人得到后人祭祀。
  “仙列八位”:指张果老与汉钟离、李铁拐、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并称“八仙”。张果老,即唐朝文士张果的化身。传说他隐居中条山,有长生不老的法术。武则天召他入朝,他装死不去。唐玄宗迷信神仙道术,想把女儿玉真公主许他为妻,他坚辞并恳求返回山林。唐玄宗无奈,只好授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职位,赐号“通玄先生”,并赏帛300匹,侍从2人,让其回乡。张果回恒州蒲吾县,不久去世,唐玄宗旨建栖霞观以纪念。
  “鼎甲九成”:“鼎甲”是古代的科举名词。在县、府(道)考中的称秀才,在省级考中的称举人,在京城考中的称进士。有了进士资格,再参加最后一次金銮殿上的殿试,选评结果,最高的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称“三及第”或“三鼎甲”,简称“鼎甲”。南宋时,浙江钱塘人张九成考中状元,后人称“鼎甲九成”。张九成,字子韶,理学家杨时的弟子,官至礼部侍郎,反对议和,被秦桧贬江西大余十四年,著有《横浦集》。
  “平兴十策”:南宋宰相张浚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被秦桧贬外二十年。在湖南永州贬所,他连上50道奏疏,其中的《平兴十策》,阐述了由平乱到中兴的十大计划。
  “忍书百字”:唐代,山东省寿张县张公艺家族九世同居。唐高宗李治上泰山时曾住张家,问张公艺,一个家庭为何能维持得这么久而不分家。张公艺便在一张纸上写了100个“忍”字献给皇上。皇上想起自家皇族你死我活的争斗和武则天的专横,不禁叹息流泪,后赐与张艺公一批缣帛。
  “金鉴千秋”: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任宰相。玄宗生日,群臣献宝镜(古时以铜为镜)。张九龄以为“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见吉凶”,乃述前朝兴废之道,编书五卷,谓之《千秋金鉴录》,献给玄宗,玄宗大加赞美。
  “青钱万选”:唐朝张鷟(zhúo)善写文章,有人说他的文章好像用青铜铸成的硬币,万选万中。因此,张鷟被称为“青钱学士”,其文称为“万选青钱”。张鷟,字文诚,自号浮林子,河北深县人,调露年(679年)进士,官至司门员外郎,开元年间,被流放岭南,著有《朝野佥载》、《游仙窟》等,作品通俗易懂,风行一时。
  “道灵亿尊”: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学道的人要捐五斗米,史称“五斗米道”。其门徒张角兄弟等率众造反,组建“黄巾军”,大乱十余年。至元朝,张宗演被封为“天师”,设张天师府于江西贵溪龙虎山。信道者认为张天师符咒可以驱邪辟鬼,消除百病。道灵亿尊,意为道法灵验,得到亿万人民的信仰和尊重。
  “依然文献宗支”:意思是说,以上所列之名流,不管是人是仙是道,是忠是奸是愚,都仍然是历史记载中的张氏宗亲。
  德远堂前的石龙旗柱群
  德远堂前的石龙旗柱,共有23根,每根高度都在10米以上,与整座庙宇建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这在全县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石龙旗柱全用石雕,其结构分为底座和柱身两部分。底座约高1米见方,由10块刻有花纹图案的石板组合而成,它紧抱柱身,耸然挺立。主体柱身又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为主柱,高约4米,粗约40厘米,方形,刻有年代、身份、辈序和姓名。中、上段之间用方盘石紧相连接。中段高约3米的圆柱上,镌雕着形态各异的或俯身或昂首的蟠龙浮雕。顶上则是用圆盘接连的柱端,有的镌笔锋,有的雕座狮。笔锋代表文官,座狮代表武官。
  这些石龙旗柱是族人功名、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清代欲立石龙旗柱于祖庙前,必须是取有一定学衔和官职的有社会威望的男性乡贤。
  据说,立一根石龙旗柱要花好多钱,要雕刻,要运载,要祭祖,要唱戏,还要宴请全村人。立石龙旗柱的目的是显贵于个人,光耀于祖宗,从而成为激励族人向上进取的动力。
  第一柱立于清乾隆卅七年(1772年)。主体柱身镌着:“恩授直隶州司马、恩授岁进士、十四代张文辉、文彩”同立。
  第二柱是嘉庆十五年(1810年)为纪念张氏家族第一个乡试中举的十五代孙张金拔被勅封守备衔,候选中军府,由十七代孙张景元、张景华同立。
  第三柱立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十四代孙张光邦为纪念张金拔的父亲张赞廷恩授岁进士,例封文林郎而立。
  第四柱也是立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因十五代孙张振东考中进士,十六代孙张克忠为之而立。
  张金拔中举时已年逾不惑,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复经十六载寒窗,于道光六年(1826年)参加丙戌科殿试,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后被钦点为甘肃县正堂,之后,历任福宁府教谕、漳州府芝山书院和丹霞书院院长等职。他竖起第五杆石龙旗柱以纪念,族人将他奉为笃志好学之楷模(这根石龙旗柱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特大冰雹击断,1984年,张金拔后裔、旅居印尼的二十代孙张茂昌重修)。
  咸丰五年(1855年)乙卯科,张金拔之子张逢甲(乳名瑞珍,字登绅,号春圃),以乡荐中式明经进士第一名的成绩,为张氏家族再次获得荣誉。此时,张逢甲个人及父子同时立第六柱、第七柱以纪念。至此,张金拔从父及子及孙四代,前后立了五根石龙旗柱。之后,张金拔后裔还出了8个秀才,“书香门第”远近闻名。
  咸丰九年(1859年),恩授岁进士,钦加按察司十六代孙张元喜(乳名达仁)竖起第八根石龙旗柱。
  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海外经商发达的十六代孙张鹏飞(一名嘉程,字承万、灿飞)、张翔飞兄弟,以恩授岁进士身分竖立第九根石龙旗柱。
  光绪四年(1878年),恩授岁进士,十五代孙张光泰(乳名如海)立起第十根石龙旗柱(这根石龙旗柱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先后两次被罕见的龙卷风、冰雹推毁。1981年,旅居泰国的张光泰后裔张万起、张泰兴等捐资修复)。
  光绪廿六年(1900年),在南洋鸿图大展,拥有资金“双百万元”(银元),富甲全邑的十六代孙张嘉昌、张嘉南、张嘉鹏、张嘉禄兄弟四人,分别以诰封中宪大夫、归部选用清军衔以及恩授岁进士身份,同竖第十一根石龙旗柱(这根石龙旗柱曾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特大冰雹击断,1990年,由十六代张嘉玉之孙,新加坡漳属总会主席张庆重率子张承强博士、张承进硕士、张承川学士重修)。
  同年,张嘉昌儿侄辈,十七代孙,归部选用清军府张际虞、赏戴花翎归部选用知府张际宪、科贡生分发部用训导张际禄、归部选用道张际梁、归部选用清军府张际光5人同立第十二根石龙旗柱。
  光绪卅年(1904年),晋封中宪大夫,赏戴花翎,十七代张显宗、诰封奉正大夫、蓝领候选清军府十八代张衡溥同立第十三根石龙旗柱。
  同年,廪生勅封教谕儒学正堂十八代孙张霖溥与题封中宪大夫,赏戴花翎的十七代孙张廷猷,立下第十四根(清代最后一根)石龙旗柱。
  这个家族自清乾隆到光绪年间,在海内外出仕、发迹的还有:张宗川、张景芳、张立昌、张垒昌、张万昌、张南昌、张际升等,均未立石龙旗柱。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科举,兴新学。德远堂族人在新的文化领域里,对人才造就培养益加重视。据《南靖县教育志》记载:民国期间,全县有10名留学生,其中德远堂后裔就有4人(张敬甫、张南镇、张南海、张顺道)。这期间,全县30名大学毕业生中,德远堂裔孙就有张希真、张其肃、张汉、张琳瑛(女)、张希年、张敬忠等7人。与此同时,经商发迹者也很多。其中的海外富翁张煜开、张炎开、张顺畴、张秋光、张居鹏等,都是塔下张氏的佼佼者,但在德远堂家庙前均未立过石龙旗柱。
  1977年,海外华侨捐资重修德远堂,张氏族人也逐渐更新了对竖立石龙旗柱的观念。1978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张德朗兄弟为其慈母、百岁女寿星江运金太夫人,竖起了继清代最后一根石龙旗柱的第十五根石龙旗柱。在祖庙前为女性竖石龙旗柱,这是破天荒的。
  1984年,爱国侨胞张庆能亦为百岁慈母陈凤周太夫人竖起第十六杆石龙旗柱。
  1985年,泰国福建会馆理事长、泰国国王陛下圣赏二等白象勋章获得者张建禄,为纪念先祖父张秋光爱国爱乡,竖起了第十七根石龙旗柱。
  1985年秋,为缅怀先侨张荣汀造福桑梓,当地群众为他竖了第十八根石龙旗柱。
  1985年9月,旅泰爱国侨胞、缅甸清河堂永远荣誉理事长、泰皇圣赏白象勋章获得者张翰书昆仲为“永怀父恩”,竖起第十九根石龙旗柱。这后两根石龙旗柱落成典礼时,主事人专程从泰国回乡亲躬祭拜。漳州市、南靖县政协、统战部、侨办、侨联等有关领导人前往参加,场面十分隆重。
  1994年,侨胞张万起为其百岁慈母竖立第二十根石龙旗柱。
  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根石龙旗柱,都是德远堂族人为其百岁以上的父母而立的。
  “德远堂”的传说
  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张氏得姓始祖张挥的一百三十一代孙张小一郎的妻子华一娘(1390-1461),因夫妻吵口,赌气携次子张光绍,从迁居地平和县小溪圩(原居永定县金沙乡石漈头下村)来到南靖县书洋乡的马头背村,在半山腰搭个草寮,母子俩开荒种地,相依为命。
  一天傍晚,一个人称“吴半仙”的上杭县堪舆大师看地理风水路过此处,见前不巴村,后不巴店,便恳求华一娘借宿一夜。
  华一娘心善,不但留宿,还把家里唯一生蛋的母鸡宰了请客。吴半仙见女主人家里这么穷,还那么盛情招待,很受感动,就想饭后告诉她到山下去找一个好“地理”开基,正想着,华一娘端来一碗鸡头、鸡爪、鸡翅膀。吴半仙心顿时凉了半截:“原来这个穷农妇是这么小气,用这点鸡杂碎待客,鸡肉却留着自己吃。”于是,他就把想说的话闷在心里了。
  第二天清早,吴半仙动身下山,华一娘送给他一个饭包,说是给他路上当点心吃。吴半仙走到牛屎冻岭口,累了,坐在大树下歇息,打开饭包一看,哎呀,里面饭少肉多,整只母鸡的嫩肉,加上鸡肝、鸡心、鸡肫都在里面。他觉得自己昨晚错怪了她,便急匆匆地返回,抱歉地对华一娘说:“走时匆匆,忘了把要紧的话告诉大嫂了。这里山高水冷,地脉不正,不是久留之地。山下的冷水坑村有一块荒坡,是风水宝地,叫做‘下山虎穴’,得到它,子孙就会兴旺发达。该村的唐姓人至今并没有得去这块宝穴。你下山去,要跟这块荒坡的主人攀上干亲,然后再搬去住。搬迁时,要先盖牛棚,后盖草屋。切记,切记!”
  吴半仙走后,华一娘立即下山打听,得悉拥有此风水宝地的唐姓老夫妇无子女,只守着那块荒坡和几丘薄田度日,心中的“小算盘”就拨打开了。
  一个刮风下雨的中午,华一娘带着张光绍下山来,就在唐家门前小山沟里捞鱼虾,浑身湿透了还在捞。
  老夫妇看见了,就把她们唤进屋歇憩,让她们换了身干衣裳,喝了碗红糖姜汤。在烤火取暖时,华一娘如实相告了苦难的身世。
  当晚,华一娘母子就宿在老人家中,帮忙收拾屋子,缝补衣被,忙了半宿。
  此后,每逢圩日,华一娘都带张光绍来看望老人。这样一来二往,老两口离不开华一娘母子了,要求她们搬来同住。华一娘顺竿爬树地说:“住在一起太挤了,不如让我们在屋后空地上盖一间草寮,还可以开荒种菜养鸡鸭。”老两口大喜过望,说:“这样最好,你如果不嫌弃,就做我的干女儿吧,地就给你使用了。”华一娘心中暗喜,立即烧香点烛,恭恭敬敬地磕头认干亲。张光绍也巧乖地磕头叫“爷爷奶奶”,把老两口乐得合不拢嘴。
  这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日是个黄道吉日,华一娘母子择辰迁居下山。所以,现在塔下村张氏子孙过中元节,仍提早一天,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迁居的。
  华一娘遵照吴半仙的指点,先盖了一间牛棚,没想到当晚就跑来了一头母牛,连夜生下一牛犊,小牛犊到天亮时,长得像生下好几天似的。
  第二天上午,邻村丢失母牛的户主来找牛,见了这带崽的母牛,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我家丢失的牛”。
  从此,华一娘家有牛耕地了,也有牛奶可喝了。之后,华一娘养鸭养鸡生双黄蛋,养猪养牛不患病,好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后来,唐姓老夫妇去世,华一娘母子为其披麻带孝而送葬。后来,72岁的华一娘病逝,张光绍也早已长大成家。再后来,张光绍子孙满堂,瓜瓞绵绵,便在山谷两旁建屋垒房,拓荒种地,硬是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开辟出新的家园。
  随着人丁的兴旺,部分张氏后裔分迁附近的南欧、石桥、曲江等村繁衍生息。
  张家后代一发达起来,唐氏子孙就衰了,纷纷迁出冷水坑。
  张姓子孙为了纪念华一娘和张光绍从马头背踏下山来开基,就根据客家话“踏下”与“塔下”的谐音,把冷水坑改名“塔下”,其实村里并无“塔”。
  华一娘开基的旧址,后来建成张氏大宗祠,取名“德远堂”,意为“有德之族,族运久远”。
  德远堂落成那天,请来的风水先生问:“你们要富?还是要贵?”
  张氏族长商议后说:“富也要,贵也要!”
  风水先生说:“只能选一种,如果两种都要,两种皆失!”
  张氏族长说:“那就选富吧!”
  风水先生说:“要富,就要在祠堂门前挖个半月池,挖深一点。”
  于是,张氏子孙就出力挖池塘,挖得很深,以为挖得越深财源越茂盛。那知挖过头了,在土层深处竟然挖出了一块椭圆形的光滑滑的青石蛋来。据说,那是“下山虎”的一只“眼珠子”。现在,这只“虎目”还保存在张氏子孙家中。
  没想到这“下山虎”虽然瞎了一只眼睛,仍然十分厉害,保佑着“德远堂”的子孙在海内外经商都发大财。
  题赠陈惠娟
  吴芸芸
  前张村野诞婵娟,谁信初驹丑送怜。
  茶韵山城春色里,满壶清气出天然。
  悼齐苍文友
  唐崧
  乐观幽默笔勤耕,自号山人敢劈荆。
  啼血杜鹃春带泪,远山近水悼高情。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文设置名人与南靖、南靖先贤、地方文化、靖台情缘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荣仁
责任者
谢新鎏
责任者
张庆重
相关人物
张建禄
相关人物
张荣汀
相关人物
张锡瑶
相关人物
张石
相关人物
张秀彬
相关人物
张尔焕
相关人物
张景乾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张翱
相关人物
张仲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
张良
相关人物
张柬之
相关人物
张嘉贞
相关人物
张九龄
相关人物
张飞
相关人物
张华
相关人物
吕洞宾
相关人物
韩湘子
相关人物
韩世忠
相关人物
张文辉
相关人物
张景元
相关人物
张景华
相关人物
张光泰
相关人物
张万起
相关人物
张泰兴
相关人物
张嘉南
相关人物
张嘉鹏
相关人物
张嘉禄
相关人物
张嘉玉
相关人物
张承强
相关人物
张承进
相关人物
张景芳
相关人物
张炎
相关人物
张顺畴
相关人物
张秋光
相关人物
张居鹏
相关人物
张德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建省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南靖县政协
相关机构
南靖县政府
相关机构
曲江医院
相关机构
甘肃县正堂
相关机构
丹霞书院
相关机构
清军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