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张金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95
颗粒名称: 进士张金拔
分类号: K825
页数: 15
页码: 84-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金拔是清朝嘉庆十五年的举人和道光六年的进士,历任福建省福宁府教谕和漳州芝山、丹霞两书院院长。他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同时重教尚贤,鼓励耕读,使德远堂张氏子孙人才辈出。他毕生勤奋治学,博学多才,尤善诗文,为家乡和邻村的土楼、祖伺、庵庙等建筑物撰写了大量对联。张金拔深受族人及邻里的尊敬和爱戴,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 张金拔 人物传略 南靖县

内容

张金拔,原名张拔琏,字金拔,号清选,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四月出生于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裕源楼(是座方形土楼,因为门前有张金拔进士及第后树立的旗秆,当地老乡都称之为“旗杆楼”),系塔下德远堂张氏家族第十五代裔孙。清朝嘉庆十五年庚午科以五经十式第五名举人,道光六年丙戌科殿试进士,钦点甘肃县正堂,历任福建省福宁府教谕(分管教育的领导),漳州芝山、丹霞两书院院长。卒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四月十二日,享寿80岁。
  张金拔的曾祖父张位荣,恩授大宾,诰赠文林郎,祖父张先春,曾往台湾教学,回家建筑裕源楼,世重儒业,诰赠文林郎。父亲张赞廷,字光邦,恩授岁进士,例封文林郎,性喜读书著作,又有经商天才,27岁开创义成号,经商发达,建筑植槐楼(此土楼造型独特,别具一格。从外观看是五角形象,而在楼内却是完整的四方形房间。楼内的诗礼厅有木雕花格图案,还有张金拔亲笔撰联镌刻木匾4幅,楼内还有花园一处。取名“槐园”。门额上有张金拔学生题写的“进士第”3字,所以当地老乡又称之为“进士楼”)。
  张金拔为官清廉,恪尽职守,政绩显著。至今,土楼人还津津乐道他当官为民,造福一方的种种故事。他重教尚贤,鼓励耕读,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组织文会,制定规章,广置基金田产,鼓励厚植人才,使德远堂张氏子孙人才辈出。张金拔自本人起,书香世家延续至今,代代出英才。在他的影响下,经过各代人的努力,德远堂张氏家族子孙接二连三金榜题名。昂扬挺立在德远堂祖祠前,象征着在科第仕途上有荣耀身份和地位的石龙旗柱,现存23支,为全国之最。据统计、在民国前,德远堂张氏家族子孙考取秀才以上的有29名。民国时期大学以上文化、留学生有19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上国内大学以上的有221名。从当时相对封闭落后的土楼里,能飞出这么多的“金凤凰”,也真可以称得上是“土楼一景”!
  张金拔毕生勤奋治学,博学多才,尤善诗文,可惜遗著多散失,现存有多幅亲笔镌刻的木匾对联和为家乡、邻村的土楼、祖伺、庵庙等建筑物撰写的大量对联。这些对联,有的浅显直白,教人立身处世;有的含蓄深刻,劝勉立志敬业;有的即景抒怀,抒发愉悦情怀。张金拔以他的知识才干,高尚情操和对家乡的贡献,深受族人及邻里的尊敬和爱戴,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书香世家十代人
  张金拔书香世家10代人,在德远堂祖祠前竖立有三代人石龙旗柱共五支。张金拔后代考上国内大学文化以上的有80多人。曾祖父张位荣,恩授大宾,诰赠文林郎。祖父张先春,曾往台湾教学,诰赠文林郎。父亲张赞廷,字光邦,恩授岁进士,例封文林郎。张金拔传下16代三男,逢甲为贡生(岁贡)。17代侄孙长佑为贡生(岁贡),长微、长禧、长馨、长壁和18代的振祥、参祥、麒祥7人为秀才。19代张实中,民国时期大学文化,后出洋印度尼西亚,先后创办《南侨日报》、《友谊报》,担任印尼泗水《大公商报》总编辑长达廿八年,代表作有《子夜诗歌》、《圣母娘、鲁迅、陈嘉庚》、《史话及其他》、《春秋经史论》等。回国后为福建省文史馆员,省侨联顾问。20代张子方、张荣台大学毕业,张蔚台大学文化。21代张金燕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张舒,2000年高考成绩为全省理科状元,清华大学硕士毕业。22代张璐香港大学毕业,张宇美国留学生,张志凌在2003年以全市高考理科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现攻读硕士学位。张志刚就读福建教育学院时,参加全国大学生“看中国”论文比赛的作品《从村姑到土专家》一文荣获全国三等奖,毕业后留校任团委书记。张金拔进士书香世家延续10代,实为难能可贵。
  德远堂张氏子孙人才辈出
  张金拔进士告老还乡后在家乡创办“曲江文会”(“曲江”系张姓氏族第108代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原籍地广东曲江县。张九龄文冠一时,肝胆照人,直言敢谏,被誉为“曲江公”),并置基金田产,鼓励厚植人才。曲江文会建立后,族中及邻里有心向学的学子踊跃参加。文会制订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因人而异,张金拔对各学子进行不定时的抽查考评。除了平时命题写文、评点考卷、学习交流外,还定期三个月召开一次学习心得座谈会,半年召开一次作文交流会,一年召开一次作文讲评总结活动。文会促进了学子的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学子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作文能力,收获颇丰。经张金拔一代人的努力,在曲江文会影响下,德远堂张氏子孙人才辈出,德远堂张氏家族文风大盛,后代子孙重视教育蔚然成风。新中国成立后,旅居海外华侨更是积极为家乡教育做贡献。他们中的张煜开、张荣汀、张顺畴、张庆重、张奕聚、张建禄以及和安公司等,都积极捐资建设家乡中小学校舍,设立“德远堂教育基金会”,设立“张荣汀奖学奖教教育基金会”等。他们的爱乡重教,极大推动了家乡的教育事业,鼓励族人重视学习,激励学子学有所成。
  民国前,德远堂张氏家族造就了首考秀才张赞理,还有张氏的桂珍、永年、永样、永安、鼎三、荣章、滚开、闪开、顺直、顺永、顺裕、顺德、顺振、崇炳、崇腾、崇柱、南秀、长微、长馨、长禧、长壁、振祥、参祥、麒祥、逢林等26名秀才。张金拔三子张逢甲,侄孙张长佑二人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乙卯科贡生(岁贡)。逢甲为中式乡试明经进士第一名,长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已丑科岁试中式恩元第一名,奉旨恩进士。张顺德,字际升,清光绪廿五年(1899年)已亥科岁试补廪第三名,历任广东省詹洲、四会、高明、从化等县正堂,民国初曾任南靖县、安溪县县长。
  民国时期大学以上文化、留学生有张氏的庆九、南镇、南海、顺道、庆达、善初、琳瑛、敬忠、承俊、军武、国亮、实中、建超、鸿栋、发辉、存军、俊如、少松,还有被当时省政府誉为“毁家兴学”的张顺良等1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上国内大学以上的共有221人。有50年代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张万太,有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张向辉、张舒、张志凌,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张金燕等。现有博士5人:张文宪(厦门大学)、张金燕(北京大学)、张惠卿(南京大学)、张建峰(东北大学)、张泽煌(福建农林大学)。硕士8人:张豪源、张清浪、张清影、张向辉、张顺和、张树善、张舒、张志凌。正、副教授6人:张庆达、张永年、张鹏书、张鹏茂、张炳亮、张玉嵩。还有高级工程师张万通、张勤字等。
  现存遗墨
  张金拔在塔下“德远堂”祖庙正殿镌刻的木匾联:“德乃祖功乃宗行其庭必恭敬止,远而孙近而子入是室惟孝友于。”金拔故居“植槐楼”(进士楼)中厅木匾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富贵不难只在勤俭中寻出,纲常虽大却从孝悌上做来。”
  张金拔赠姑婆亲笔镌刻木匾联:“继述其大焉惟忠惟孝,爱敬之小者孔惠孔时”(该木匾联于2008年5月被张金拔后裔从古董市场耗资赎回收藏)。
  金拔兄弟合建书斋题名:“槐荫斋”(白灰底蓝字),题联:“槐种芳庭滋化育,荫垂艺圃沐栽培。”边门题名:“观澜”,花园题名:“槐园”,观音厅木刻匾牌“偷闲”等。
  为土楼撰联
  南欧村部分楹联如下。
  植槐楼:“植三树五栽培厚,槐茂桂荣化育隆。”中厅:“读书好耕田好积德更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忍气犹难知难不难。”门楼:“门临绿水观鱼化,楼对青山听鹿鸣。”
  裕源楼:“裕后光前勤俭二字,源开流节什货一书。”双合门:“裕后光前远,源流庆泽长。”
  远庆楼:“远岫高峰呈瑞气,庆云旭日照祥光。”
  裕光楼:“裕后品诗书执理,光前化孝悌力田。”
  华峰楼:“华披秀起祥光远,峰拱山朝瑞霭浓。”中厅:“华厦知名不外成家惟孝悌,峰峦毓秀企看报国有文章。”
  德馨楼:“德崇业广光前代,馨桂培兰裕后昆。”
  福昌楼:“福备三多真富贵,昌符五世大荣华。”中厅:“山围屏障景似画,水作琴声不用弹。”
  三省居:“三味诗书兼子史,省身忠信兴师传。”
  永贵楼:“永要刚强毅气,贵有奋斗精神,”
  永富楼:“永垂燕翼贻源远,富有鸿图衍庆长。”
  倚峰楼:“倚天拔地青云起,峰拱山朝紫气临。”
  倚南楼:“倚竹傍松室家有庆,南山北海福寿同臻。”
  燕翼楼:“燕喜鸿禧皆是福,翼先踵后本由勤。”
  朝源楼:“朝恩承北阙愿继世簪缨沾新国典,源本绍东山流传诗礼振旧家声。”
  集贤斋:“集义配天光史策,贤才盖世秉文衡。”
  镇南宫:“镇斯土保斯民民安国泰,南有箕北有斗风调雨顺。”“镇斯土保斯民民安国泰,南有箕北有斗斗耀星明。”
  演木偶戏戏台:“弄假成真演出当年面目,装新换旧重整昔日衣冠”。
  塔下村部分楹联如下。
  公王:“公之德至矣大矣,王之灵赫兮宣兮。”
  世德堂:“世有昭稷总出同气兄弟,德无比此俱系一家曾元。”
  顺昌楼:“顺亲本自诚心出,昌后还由积德来。”
  倚南楼:“倚天拔地英才起,南陌东郊瑞气临。”
  万庆楼:“万紫千红春入户,庆云献日福临门。”
  勤和楼:“勤与俭治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
  勤和楼西宛庭(观音厅):“西有竹南有莲是空是色,宛然来突然去无臭无声。”
  忆心居:“忆我双亲转眼便为父母,心怀五代回头做个祖宗。”
  桂月斋:“桂蕊槐山并茂,月华星彩映辉。”
  松兴楼:“松茂竹苞新宅地,兴仁崇护旧家声。”
  节俭的举人清廉的进士
  张金拔的出生地南靖县书洋镇南欧村,原名“南兜”,是一处交通较为闭塞的土楼小山村。他进士及第后,便把带有土气的“南兜”用谐音改为“南欧”了。
  张金拔的令尊大人是个“情喜读书著作,又布经商天才”的木材商,27岁便在龙海石码开了一家大木材行,生意十分兴隆。他一心指望儿子能光宗耀祖,所以一直敦促金拔要专心攻读,家里什么事也不用他操心。于是,已经是举人的金拔就遵从父命,安心住在京城里苦读。他虽然知道家里不欠钱财,但他很体贴父亲在外经商,挣钱不容易,所以他虽然带有足够的钱财并生活在花花世界的京城里,吃穿却都很节俭。他上京赴考时,带去不少家乡的笋干,一日三餐都是以笋干为菜。笋于吃完了,家人买母鸡给他吃,他还责怪家人浪费。而一心苦读的举人老爷哪里知道,他讲究节省才食用的家乡最便宜的笋干,在京城,却是被列入“山珍”行列。笋干在京城是抢手货,是进御厨的,它比任何珍馐还贵,不是官宦人家是吃不起这类“山珍”的。当时1斤笋干约等于10斤母鸡的价钱。举人老爷知道情况后,笑称自己以前是“天天在吃母鸡”!从此,举人的节俭事迹被世人传为美谈。
  张金拔中进士后,任甘肃七品正堂。他廉洁奉公,一清如水,爱民如子,造福一方。当官期间,他不但秉公办案,拒收贿赂,还经常用自己的俸禄救济贫民,建设公益事业。听说在任期间,倒赔了几百两白银。后来,皇帝也听说了这件事,深受感动,恩赐他回乡时在他居住的植槐楼(进士楼)前建一座“槐荫斋”,可在本地当官办案。“槐荫斋”属虎堂(现虎堂遗趾可鉴),专供办案用。清廉的进士公“做官赔钱”的故事也被世人广为流传!
  张金拔后来告老还乡,非常重视教育,除了组织文会,指导教育族人如何学习外,还很注意从细节教育族人爱知识惜字纸。他在村人较集中的地方——“集贤斋”边建一个“字纸炉”,建议村人不要把废字纸当垃圾,而是一律送到“字纸炉”燃烧,以示敬重字纸,尊重知识。
  千金难买知县心
  清道光年间,距甘肃县城五里外有个葫芦村,村里有个财主叫胡德。他有个儿子,长相丑陋,斜眼睛阔嘴巴,游手好闲,到处惹是生非,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胡狗”。胡家父子历来仗财买势,再仗势欺人,坏事做尽。
  有一天,胡狗带着家丁,手摇折纸扇,一步三摆悠哉游哉上街。他走到一个小糕果摊前,随手拿起花生糖试试,说不香,扔了,又拿起糕块尝尝,说不酥,又扔了。就这样,他嫌这不甜嫌那不合口味,任意把试过的糖糕丢在地上。年过花甲的小摊主叫李阿忠,他知道胡狗特来寻事,一忍再忍。胡狗最后还是恶目圆睁,张牙咧嘴,把摊板踢翻,叫手下人一阵拳打脚踢,把年老体弱的阿忠打得不能动弹才罢休。
  原来李阿忠有个眉清目秀的闺女,名叫阿娇。胡财主早就想吃这块天鹅肉,曾三番五次软硬兼施,要讨阿娇为三姨太。胡狗对阿娇更是垂涎三尺,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抢在他父亲之前把阿娇占为二太太。一对“色父子”当然都被阿忠父女拒之门外。胡家父子碰了一鼻子灰后十分恼火,于是上演了开头的一幕。
  那天李阿忠肋骨被胡狗他们踢断两根,借债贷款,延医服药,历经半年仍卧床不起。
  就在这时,人们听说来了个新知县。人们对胡狗的行为早就愤恨不已,但知道胡家父子跟旧知县的关系密切,毫无办法。现在纷纷表示要在新知县面前支持阿忠把胡狗告上公堂。
  胡财主得知此事后恶人先告状,像对待以前知县一样,派人给新知县送上千两白银,不曾想却被新知县顶了回去。胡财主急忙叫人打听,才知道新知县是福建省南靖县南欧村的进士张金拔。胡财主心想,这张知县胃口不小,莫非是嫌礼薄,好,我得亲自登门拜访。第二天,胡财主穿着长衫马褂,坐着轿,后面家丁抬着装有3000两银子的木箱,给张知县送礼来了。胡财主见到张知县,张知县只说“子不教父之过”之类的话,叫衙里理财的官员把胡财主送来的钱财收下。胡财主回家的路上虽然心疼这么多的白银,但也为“买通”了新知县而暗暗高兴。
  就在胡家父子在家等待好消息的时候,张知县亲自暗访了李阿忠,并听到了胡家父子的种种恶行。他又派出得力官员去搜集胡家父子平时作恶的罪状,并到事发地点深入了解胡狗那天打伤李阿忠的犯罪事实,掌握了确凿证据。
  时机终于成熟。那天,挂着“明镜高悬”大幅金字横匾的县公堂,随着咚咚的鼓声,升堂了!公堂肃静。张知县即传令胡德父子进堂。历来耀武扬威,从未吃过官司又作恶多端的胡家父子,还以为是新知县让他走过场呢,便胡扯了一通。“叭!”一声惊堂木,胡德父子一看张知县威严的脸,才知道自己末日的来临。接着,在原告、证人证言以及暗访官员的确凿证据下,胡德父子为了不受皮肉之苦,都从实招供画押。正在胡德父子心如刀绞大汗淋漓不知所措时,张知县叫人把胡德送来的那箱银子抬到公堂上,胡德如实承认是自己送来给知县的贿赂。于是,张知县宣判:胡德父子各打五十大扳,赔偿李阿忠医药费及其他被欺压百姓的损失,胡狗监禁三个月。胡德想收买官员,送来的3000两白银没收充公,并再处以3000两白银罚金。
  千金不动知县心。张金拔惩办胡德父子的消息一传开,全县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张金拔居官清廉,为民作主,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赔银教孙
  张金拔晚年历任福建省福宁府教谕(分管教育的领导)、漳州芝山、丹霞两书院院长。
  他的小孙子跟着当官的爷爷一起出门,仗着爷爷的声望和地位,不免少年气盛。有一天,这个张少爷在马坪街游逛,走进一家陶瓷店东看西看,只问价钱而不买。店家认为这位顾客不诚心买瓷器,便不理他了。张少爷以为店老板瞧不起他,就把店里陶瓷砸个落花流水,扬长而去。临出店门还很气盛地留下姓名说:“谁人不知,本少爷是南靖张家的,我爷爷在府里当教谕。”
  店家知道砸瓷器的人是张金拔进士的孙子,虽然很生气,但想到张教谕德高望重,当官清廉,恪尽职守,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有口皆碑,想到自己做生意这点损失也不是很大,就准备小事化了,不追究了。
  没想到这件事还是传到了张金拔的耳朵里,他亲自到瓷器店,好言安慰店家。店家说小孩子气盛,店的损失也不多,回家教育一下就好了。张金拔叫店家把店里损失登记一下,待他查明情况再作处理。
  回到家,张金拔问小孙子是怎么回事。小孙子还气鼓鼓地说:“这个店家势利眼,瞧不起我们张家,所以一时兴起,把店砸了。”
  张金拔一听,大为震怒,狠狠训斥了孙子一顿,然后说:“富贵不难,只在勤俭中寻出;纲常虽大,却从孝悌上做来。象你如此乖张,将来何以成大器,又怎么做人?”
  第二天,张金拔带着小孙子,叫他当众跪在马坪街上,勒令他向店家赔礼道歉,并按清单当面赔偿店家损失,分文不少。他的小孙子也受到深刻教育,不再仗势欺人了。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福宁府,人人称道教谕老爷德高望重,家教严厉。
  妙对私塾先生
  张氏德远堂的塔下村与南欧村只有一山之隔,两个村庄都有一条河流穿村蜿蜒而过,淳朴勤劳的村民把座座土楼建在河流两旁,可谓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从出生于南欧村的德远堂第15世张金拔考中进士后,各村文风更盛,村民不管贫富,都要让自己的孩子能读上书,于是村村设有众多私塾,延师教读。
  其中塔下村有一家私塾聘请了相邻的永定县高头乡东山村的江先生执教。江先生颇通文墨,自视甚高。他的家乡高头乡有东山村、南山村、北山村,三村相连,人口密集。当他来到相对贫寒的塔下村执教时,虽然主人对他客气有加,他还是觉得“粗茶淡饭”,不够厚待。
  一天,主人由于忙于夏收,对先生少打招呼。江先生满肚闷气,看着天上炎炎烈日,上课时对学生说:“今天先生出上联,你们对出下联。”先生吟道:“深山寒六月。”众学生想了整日都想不出个好的下联。于是,有三、四位同学相约连夜翻山赶到南欧村请教进士公。张金拔一看“深山寒六月”,不觉心中有气:先生这样轻视塔下村!原来此上联五字中带有双关语,从字面上看,“深山寒六月”意思是这里山村偏僻,六月时节的盛夏,你们村中尚是寒天。而“寒”字更有“寒酸”、“寒心”之意,意为你们的环境和对我的招待让人寒心。张金拔当即回了下联:“壮志压三山。”此下联表达了进士公的即使人穷志也不会穷、以志为根的豪情,而“三山”也意带双关,它既是指大自然的绵绵高山,更隐含着江先生颇感自豪的家乡——高头乡的东山、南山、北山三村。
  江先生看到此下联后大为惊叹,佩服德远堂的子孙有这样高学问的人。于是,带着重礼亲自到南欧村拜访张金拔,称赞张氏德远堂各村是“人杰地灵”。
  半仙改联
  清朝道光年间,张金拔进士告老还乡。
  一天,邻村新建一座关帝庙——“凤月斋”,请进士公题写对联。张金拔参观完关帝庙,马上书写了对联:“凤目空空俯视东吴一切,月刀凛凛永护汉室江山。”此联在关帝庙贴出后,凡胸有点墨者无不驻足鉴赏一番。
  几天后,永定县有个叫李阿仙的人路过关帝庙,看了对联后便问庙祝:“此联出自何人之手笔?”管庙人告诉他此联乃南欧金拔进士所书。原来李阿仙曾读过几年私塾,好舞文弄墨,颇为自负,无论谁写的诗文联对,他都要从豆腐里挑出骨头来,所以人们给他起个绰号“半仙”。当下,他便指手划脚地说:“上联‘空空’岂不成了有眼无珠?应改为‘眶眶’。下联‘凛凛’,刀是物不是人怎能说是凛凛?还是用‘闪闪’描写刀光不是更好吗?”接着半仙得意洋洋地吟诵:“凤目眶眶俯视东吴一切,月刀闪闪永护汉室江山。”
  次日,庙祝便把这事禀告了金拔进士。金拔听后毫不介意,却心平气和地说:“这联亦非绝对,此人有异议乃为常情。”此时,金拔进士的门生阿明,不平地站起来道:“请转告半仙,多读几遍《三国演义》再说。”接着,阿明解释道:《三国演义》中关羽赤胆忠心辅佐刘备,他是华夏黎民,特别是闽台百姓敬奉的“关圣帝君”。他身材魁梧,红脸凤眼,手中紧握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神武威严,是位情深义重的英雄豪杰。相传,偃月刀为关羽所创制,故有“关刀”之称。《三才图会器用》一书有载:“惟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此为第一。上联“空空”这个迭词,正是关羽“一目不视东吴”的缩写,寓有蔑视东吴的深意,半仙所谓“眶眶”,不就把英雄的目光僵化?“凛凛”一词把关羽手握的天下第一刀人格化,人刀浑然一体更加突出关公威武的英雄气概。如改为“闪闪”就会给人错觉。只见刀光却削弱了人的英姿,改不得。阿明请教金拔进士:“我的浅见如何?”金拔进士点点头说:“你对联句含意颇有领悟。”庙祝听得津津有味。
  不久,半仙又路过此庙,庙祝请他入坐,把那天阿明对联句的解释告诉了他。半仙听后思索再三说:“进士雅儒谦逊大度,从其门生的高见,可见山外有山啊!”
  自此以后,“半仙”再也不敢对别人的诗文联对鸡蛋里挑骨头了。
  一碗参汤
  张金拔进士告老还乡后,邻村河坑有个人叫张来福,他是耕种金拔进士儒租田的佃农。因连年天灾,收成不好,他就亲自前往南欧村找进士公要求适当减少田租。进门见了进士公讲明来意。张金拔见他浑身是汗,转身到灶间叫家人泡茶让来福解渴,碰巧家人外出,便自己动手烧开水。在书房等待的来福,因天气太热,又爬山越岭走了一个多钟头的路,口渴难忍。见桌上放着一小碗的“茶水”,端起来就“咕咕咕”一饮而尽。饮后的他觉得口里久久留有余甘,便自言自语道:“进士公如此好茶,我从未尝过。”
  一会儿,张金拔端着茶盘回到书房,请来福喝茶。刚喝过一小碗“茶”的来福还远远不能解渴,又一连饮了十多杯,然后站起来,指着书桌上那个空碗说:“进士公,你书桌上那一碗是什么好茶?我刚才口太渴把它喝了。”张金拔走近来福的身边,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此是人参汤,你喝了算是你的福气。”原来张金拔病愈未久,身子虚弱,那碗人参汤是家人特地煎给他滋补身体的。来福吃惊地连声说:“失礼,失礼!请进士公宽恕。”“不必介意。”张金拔安慰说。中午,张金拔还备了丰盛饭菜,请这位终年劳碌老实憨厚的农民吃饭,并答应给他减田租。
  来福因常年劳作,风里来雨里去,得了慢性哮喘病,由于没钱治疗,年复一年,体质虚弱,病情加重,每年寒冬哮喘发作时都痛苦难堪。自从无意中喝了这碗人参汤,他身体健壮多了。两个寒冬过来,已告别了哮喘病,一家人感激万分。
  大年初一那天,来福备办了丰盛的礼品到南欧村答谢张金拔的恩德。
  观阮少珍钩针艺术展
  辛枊
  编织奇才赞旧邻,钩霞绣锦赛天神。
  展中最爱方圆韵,线咏针歌故里珍。
  甘坑百家宴
  谢新鎏
  去年今日此山村,风雨醪台宴百门
  今夜千杯夸老李,山民世代感深恩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文设置名人与南靖、南靖先贤、地方文化、靖台情缘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旭初
责任者
张金拔
相关人物
张拔琏
相关人物
张位荣
相关人物
张先春
相关人物
张赞廷
相关人物
孙长佑
相关人物
张实中
相关人物
张子方
相关人物
张荣
相关人物
张蔚
相关人物
张金燕
相关人物
张舒
相关人物
张璐
相关人物
张宇
相关人物
张志凌
相关人物
张志刚
相关人物
张九龄
相关人物
张煜
相关人物
张荣汀
相关人物
张顺畴
相关人物
张庆重
相关人物
张奕
相关人物
张建禄
相关人物
张赞理
相关人物
张逢甲
相关人物
张长佑
相关人物
张顺德
相关人物
张顺良
相关人物
张万太
相关人物
张向辉
相关人物
张文宪
相关人物
张惠卿
相关人物
张建峰
相关人物
张泽煌
相关人物
张豪源
相关人物
张清浪
相关人物
张清影
相关人物
张顺和
相关人物
张树善
相关人物
张庆达
相关人物
张永年
相关人物
张鹏
相关人物
张鹏茂
相关人物
张炳亮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甘肃县正堂
相关机构
福建省文史馆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清华大学
相关机构
香港大学
相关机构
福建教育学院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相关机构
南京大学
相关机构
东北大学
相关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