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农民民筑桥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90
颗粒名称: 一个普通农民民筑桥情结
其他题名: 访南靖县山城镇汤坑村村民林水雷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36-41
摘要: 本文描述了林水雷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民,为了村庄的发展和子孙的利益,三十年间建造了三座桥,与洪魔水患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在2001年5月9日的洪灾中,他承建的钢筋混凝土水面桥坍塌,但他仍然坚持重建一座更大的桥。他通过成立建桥理事会,向村民和社会贤达人士募集资金,并亲自监督设计和施工过程。最终,他们成功地建成了这座百万元的大桥,为村庄的发展和子孙的未来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林水雷 人物传略 南靖县

内容

在一个“月水如华,花香阵阵”的初春之夜,南靖县山城镇汤坑村月桂山自然村,迎来了中断数年的歌仔戏鼓乐声。这“咚呛咚呛呛”的和谐欢快之音,正传扬着该村新桥落成而举办的一场民间盛事!
  月桂山大桥位于九龙江西溪——花山溪与平和县文丰溪交汇处。一提起该桥的建成,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赞不绝口,个个都夸:“幸亏有了林水雷!”
  林水雷——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可笔者细细一问,才知他只是当地一位普普通通农民,既非村官,也非大款,不过却在村里享有崇高威望。次日,当我步入这位寻常百姓家时,才知眼前这位年近六旬,黝黑粗壮的标准中国农民汉子,为子孙谋利求发展,竟在三十年间连造三座桥,与洪魔水患搏斗了近半个世纪!1976年,时任生产队队长的林水雷便造了该村有史以来第一座桥——双人木板桥;1981年“九·二二”特大洪水(此次洪灾全县死亡25人,直接经济损失1亿多元。)将木板桥冲毁后,他又发动群众,于次年投资6万多元,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水面桥。该桥历经百余次洪灾,也因不堪重负,于2001年5月9日洪灾中坍塌。而此时的林水雷,甭提岁数大,就连生产组长(旧称生产队长)也不是,又如何发动群众建一座百万元的大桥?
  “水雷?……老了,不行啰——”
  “哎,即便行,哪想着咱?他子女多在外地工作,且都买了房。”村头巷尾爷婶嬷们都这么议论纷纷……一连数月,林水雷彻夜难眠,他忧心的不是邻里乡亲如何评说,而是怎样才能把这座桥建好!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早在清朝移居此地的列祖列宗,对得起子孙后代。当他把这一想法与定居厦门的儿子和儿媳沟通时,也一致得到他们的赞同与认可。于是,一幅《三建村桥》图就这么悄然在他脑海里展开了……
  几天后,林水雷走访村里数位有威望的长辈和部分群众,经汤坑村“两委”同意,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有9人组成的“建桥理事会”,大家一致推举他为会长。要知道这是一桩“仅拉犁不吃草;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他扛下了!首次理事会,他二话没说就捐了一万元,并提出“一万不多,十元不少”的口号,很快便得到各成员的赞同与支持:整个自然村有650多口人,倘若每人自捐400元。加上外嫁女每人自捐120元的话,也就有30多万元的建桥资金。这笔资金虽不少,可要在当今建一座大桥是远远不够的。试想:如果连建桥启动金都不知在何处,又哪能得到上级部门与社会贤达人士的支持?!
  然而,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他考虑到群众负担与社会疑虑,郑重提出三点:一是村民每人先认捐半数(也就是200元);二是外嫁女先告知,后动员,但不强求;三是设立帐户,成员监督,专款专用,收支透明。
  林水雷的这一举动,很快便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响应和支持。一个月后,除少数困难户外,“半数”自捐基本完成,想不到外嫁女捐款更为踊跃,竟达98%。其中远嫁厦门的林水雷侄女一一林珍珠一下子就认捐了500元,为外嫁女中最多。
  建一座百万元的大桥,远非村民搭猪圈牛舍那般轻易。既要有长远大计,又得为村民省钱,那就难上加难了。为了确定建桥地理位置,他们邀请福建省九龙建设设计院专家到实地勘探、测量、绘制图纸……这原本需要15万元的设计费,经他们与院方领导多次协商,终以10万低位商定。设计院的专家与工程师历经数月,几更位置,五易图纸,最终才确定建桥位置。为了招标取得成功,并尽可能地节省费用,他通过县有线电视在全县范围做招标广告,并争取到5家有建桥资质的建筑公司前往竞标。可谁曾想到,这位遇事慷慨解囊,办事雷厉风行的农民汉子,在竞标者跟前如此“吝啬”而不顾颜面,在三次流拍之后,第四次才以93.5万元低价被漳州市先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拍得并承建。
  启动资金到位,设计方案确立,招标取得成功后,原本以为工程建设会十分顺利,没想到这当中又困难重重,一波三折。漳州市先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在取得竞标之后,于2004年4月15日开始动工兴建。林水雷也天天到场监督建设质量,从石质选定到水泥标准,他从未放过任何一个环节……不久,该建筑队陈队长却因标价低,质量高,工期长,费用多而单方终止建桥。要知道,建桥并非儿戏,你既然中了标,即便亏钱,也得“认命”!自幼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林水雷很清楚这一点。为此,他十分生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四处求诉,并组织村老人协会谢钤光等老人,到漳州市先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讨要说法。但公司负责人的答复却令他们不解:一是4×30(米)的石拱桥桥墩多,如此价位远远不够,倘若真要建,他们宁可违约赔钱;二是石拱桥跨度小,高度低,两岸地质松懈,桥梁安全难保证;三是石拱桥已不合时宜,应重新设计跨度长,高度大的水泥灌浆方案。这一群土生土长的“哥爷们”,他们哪晓得“石拱桥”与“灌浆桥”之间的差异?在多方争求意见并与内行专家探讨之后,才知道水泥灌浆桥比石拱桥更坚固、更实用、更长久,他们这才同意公司亏钱修改建桥方案。原公司工程队陈队长因违约亏损10万多元自动放弃后,公司改派张队长前来接替。在更改方案后的数月里,公司一直要求提高造价,但林水雷坚守不让!并多次告知公司法人代表:既然大桥已让你们得标并承建,不挣钱,你们哪敢投下这标?看看这穷乡僻壤的,那么多社会贤达人士都在慷慨解囊,看你们能否给予适当捐助?面对眼前这位为了群众利益,坚守“寸土不让”的农民“铁哥儿”,公司法人代表还真一度哭笑不得:不仅提不了标价,还要他捐款?但思量再三后,他还是被这位固执而顽守的“铁哥儿”真情所感化,一口气就答应3万元捐款,并从标价中扣除。
  大桥改为水泥灌浆后,虽未提高造价,但显得长而宽,且高多了。然而,不了解内情的村民,对这一停一改一换,以为又要提高造价,又在小山村里闹得沸沸扬扬。当理事成员在召开村民捐款大会时,多数村民虽能积极响应并自觉认捐,也认为“建一次总比造多次好”时,便有风言风语:“林水雷建桥不挣钱,想当官么?”谁都清楚这话中的涵义,然而这话传到林水雷的耳朵里,他却不这么认为,他只用了句十分平常又地道的农民话说:“凡事都是有人干,有人赚,有人调皮,有人捣蛋。甭听他的!”笔者从旁人那听到后,竟不禁笑开了,多好的一句“有人干……有人捣蛋!”
  为了能让大桥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林水雷多方奔走,从县、镇、村三级,乃至省、市,这其中不知花多少车旅费、宿食费、信息费和材料费……他都自掏腰包,从未花建桥资金中的一分一角。与此同时,他还动员自家子女积极捐款,经细算,他及子女主动捐款额达一万七千元。在他的感召下,涌现出许多善心人士,其中就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县政协委员谢新,他于2004至2005年连续两年在县政协大会上撰写委员提案,要求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建设汤坑村月桂山大桥。其父谢钤光老人,今年85岁,还曾自掏腰包请人清理旧桥垃圾。谢老在一次义务墙写《捐款公布榜》时,不慎从四米多高的竹梯上摔下来,幸亏被一位村民及时抱住,才未出事,但第二天,他又扶梯上墙续写《捐款公布榜》。还有汤坑小学校长林港和,凭着自己的专长多次为建桥理事会整理材料,并走家串户动员群众参与建桥事宜……更值得一提的是时任汤坑村村委副主任,现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志猛,不仅主动请缨担当大桥施工质量监督员,还为大桥建设提供个人捐款达两万五千元(他并非月桂山人,无须承担每人400元认捐数),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他的多次奔走与求访下,漳州市交通局于2006年度确立月桂山“撤渡建桥”项目后,向省交通厅争取到建桥资金87.2万元(如今已到位43.6万元)。同时,还得到县、镇、村的鼎力支持,县出资21万元;镇出资3万元;村筹资金1.5万元,为月桂山大桥早日完工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这座长157米,宽5.5米,高10米的月桂山水泥浇注大桥桥体已竣工,大桥两端1公里多长的水泥路面也正在铺设之中……
  林水雷“一生求路畅,三桥筑风格”的崇高品德,必将世代流传。
  附录:
  月桂山桥亭记
  唐崧
  月桂山,福建省南靖县山城镇汤坑村之自然村也,共有四个村民小组六百余众。自清代林公从平和县到此开基以来,祖祖辈辈篙撑船渡于两岸,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有简陋混凝土桥,却于2001年7月被洪水冲毁。乡贤林水雷自告奋勇,迎难而上,牵头成立建桥理事会,并慷慨解囊万余元。一时群情振奋,捐款踊跃。随后,在各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于2004年4月在旧危桥上游重新设计修建一座长156米,宽2.5米的新桥。2008年8月竣工后,举村欢腾,连演三天社戏以庆。昔日盈盈水相隔,今朝长虹卧碧波。为感此举,特建功德碑亭于桥头,并勒捐资者芳名以纪颂。
  月桂山桥筹建理事会立
  2008年8月8日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

本文设置名人与南靖、南靖先贤、地方文化、靖台情缘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长春
责任者
林水雷
相关人物
林珍珠
相关人物
谢钤光
相关人物
谢新
相关人物
林港
相关人物
张志猛
相关人物
万余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