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针万线织丹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67
颗粒名称: 千针万线织丹青
分类号: K828
页数: 7
页码: 137-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阮少珍是一位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漳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她独创出钩针毛线画,以毛线作为基本材料,配以铁线等,利用毛线色彩的多样化,通过钩针纺织工艺,来表现美丽的花卉世界、动物造型和各类壁挂。她的作品具有装饰风格和欣赏、实用性,给人予精神上的抚慰和艺术上的享受。
关键词: 南靖县 工艺美术 阮少珍

内容

常闻南靖工艺美术界有一位女性奇人,作画不用笔,也不用纸,更不用颜料,而是用毛线加钩针,用心钩织出来。千丝万线织丹青,万种风光在眼前。这种用毛线、钩针创作的立体画,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创。她,就是钩针毛线画创始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漳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漳州市十大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之一的阮少珍女士。近日,笔者慕名走访了这位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
  缘起——不经意间的创作灵感
  艺术离我们很远,也离我们很近。一个人与艺术结缘,往往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件特别的事情或一个特别的人,阮少珍就是如此。谈起怎么会想到创作钩针毛线画,阮少珍女士绕有兴致地告诉笔者一个美丽的故事。她的小女儿特别喜爱一种外形像龟状的小动物——瓢虫,因为小瓢虫身上有许多美丽的花斑点。少珍当时心想,如果能用毛线和钩针钩出一只立体实物的“瓢虫”给女儿,女儿一定会很喜欢。于是,阮少珍精挑细选与飘虫颜色相同的毛线,经过反复尝试,终于使想象变成了现实。那只用毛线和钩针钩出来的“飘虫”不仅让女儿爱不释手,也意味着阮少珍梦想的钩针创作获得了首次成功,让她感悟到钩针作品无尽的艺术魅力。从此,只要见到自己喜欢的实物,不管是花卉盆景、鸟兽虫鱼,还是自然风光、人文建筑,她都要尝试用毛线、钩针进行立体化创作,独创出钩针毛线画,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坚持了下来,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工艺技巧和艺术风格,成为一门新的工艺美术门类。阮少珍回顾起这件事时,总是心存一份欣慰和感慨。她说,如果没有一颗爱女儿的心,就不会想到要给女儿一个惊喜。如果没有细心体味生活、热心创作,也就不会用心去尝试用毛线和钩针创作。正是爱心加细心,使阮少珍与钩针毛线结下不解之缘。
  阮少珍介绍说,这种钩针毛线画是以柔韧、细长的软性物质——毛线作为基本材料,配以铁线等,利用毛线色彩的多样化,通过钩针纺织工艺,来表现美丽绚烂的花卉世界、动物造型和各类壁挂。作品从平面到立体、利用材质的特点、色彩效果和多变的艺术手段,以毛线色彩粗细的变化创作出不同于绘画作品且具有装饰风格和欣赏、实用性强的纤维画作,具有律动感和节奏感,又表现一种和谐的韵律美,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感到愉快和振奋。用这种柔软温馨、富于人情味的软织物艺术品,来美化现代居室和环境、点缀人们的生活,给人予精神上的抚慰和艺术上的享受。
  追求——孜孜不倦虽苦犹乐
  阮少珍1962年出生于南靖县山城镇汤坑村。第一次见到阮少珍,是在她的工作室。她给我的印象是,镌刻在内心显露于言谈举止的活力,还有那股与生俱来的朴实特质。也正是这种活力与朴实,演绎成她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浇溶于她人生的春华秋实。阮少珍从小酷爱美术绘画和手工钩针编织。童年的她,时常在乡间边放牛边织毛衣。13岁时,她喜欢上了素描,并用毛线钩出美丽的小书包;17岁初中毕业后,她开始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经常深入南靖、平和、永定等地放映流动电影。那时,为了在放映电影前用幻灯片开展宣传工作,她还参加了“1979年龙溪地区首次幻灯绘画学习班”,成功制作出《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苦菜花》等精美幻灯片,学到了许多美术基础技能,为她以后的钩针毛线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美术基础。她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用毛线和钩针织衣服送给亲朋好友。结婚为人母后,她把母爱融入到钩针加毛线的编织中,为女儿钩织出许多精美的鞋、帽和衣服,还把色彩艳丽的向日葵等图案钩进女儿的衣服。左邻右舍都由衷地赞叹说:“阮少珍的手真是灵巧!”2005年3月,阮少珍在漳州市全市钩针比赛中,荣获漳州市妇联、市农办、市科办等6家单位联合授予的“巾帼技术大比武优胜奖”。一时间,阮少珍成为女儿和邻居心中真正的“巾帼英雄”。
  此后,阮少珍对手工钩针毛线画更是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对这种独特艺术的追求如痴如醉,不失时机地潜心学习钩针技术和绘画技巧,认真钻研钩针毛线画创作。没有师傅,她就自个琢磨;没有完整的参考书,她就到各地书店甚至书摊找来钩针书籍和绘画书籍融会贯通,一切全凭自己想象摸索。为了解决技术难题,阮少珍有时一连找遍了全城所有书店和书摊,竟忘记了一日三餐,有时则彻夜挑灯,不肯入眠。一次钩不好就再来一次,刚开始时一个作品往往要经过数次的拆开又重来。一次,阮少珍尝试着钩了一幅土楼画到省里参加评比,第一次没得奖。当时,一位画家仔细观看了画作,对她说,这种毛线画很有立体感,很新颖,要想办法改进,能不能尝试用铁线将土楼的内、外层区分开?阮少珍回家后苦思冥想,用毛线将土楼内层的房间一针一针钩了出来。
  如今,阮少珍在“南五”水电站上班。她的所有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于钩针毛线画创作。为了创作,阮少珍常常彻夜难眠,因为她需要用心去进行立体想象。有时为了抓住创作灵感,让创作意念成为现实作品,一气呵成,往往一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但阮少珍总是乐此不疲,她说:“每一次创作,我都倾入强烈的激情!”目前,阮少珍利用业余时间已创作出500多件钩针工艺美术品。其艺术成就,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四套、福建电视台经济频道、《福建日报》、《厦门晚报》、《闽南日报》以及漳州电视台、南靖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现场采访和高度评价。
  心境——祖国和家乡永远的情怀
  走进位于南靖县山城镇建设路的阮少珍手工钩针编织艺术馆,仿佛进入一个艺术的殿堂、一个大自然的博物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毛线立体作品让人叹为观止:亭亭玉立的蝴蝶兰,色彩华丽的孔雀开屏,跃跃欲动的“双龙戏珠”,藤缠蔓绕的热带雨林……这些无不是她用毛线加钩针手工编织而成。置身其间,仿佛步入如梦如幻的美丽世界,让人倍感毛线工艺美术品的巨大魅力。
  在这一件件作品的背后,寄托着阮少珍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啊,正如她所说的,“用爱装点空间!”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的是,阮少珍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那永远的情怀!是眷恋,更是祝福!
  当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时,阮少珍萌发了创作一幅巨型钩针作品的念头。此后,她开始绞尽脑汁地构思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来想去,她觉得还是以“长城”为题材最为合适,经过近一个月的构思,2005年12月底,她的作品《云海长城》已“胸有成竹”了。2006年2月,《云海长城》开始动手创作,到2007年1月完成,历时近一年。作品中天空、云海、绿树、群山、长城、城楼,丝丝缕缕,层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色彩清晰明快,整个画面栩栩如生。阮少珍告诉笔者:“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们中国北京举行,我们大家都很高兴,很受鼓舞。长城是我们中国的象征,我通过创作这幅钩针毛线画,来表达我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
  中国古民居、世界建筑奇葩——南靖土楼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10多年来,为了支持家乡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南靖人,阮少珍一次次地尝试着钩画一幅幅土楼作品。2003年,作品《南靖土楼》成功创作,荣获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博会旅游商品交易会展品优秀奖。2004年,作品《土楼布达拉宫》再创佳绩,荣获第六届海峡两岸花博会艺术精品银奖。2005年10月,以南靖田螺坑土楼群为题材的钩针毛线画作品《土楼奇葩》终于和我们见面了。该作品在艺术风格上主要采用写意的手法,四个圆楼围着一个方楼,貌若桃花,古老的屋、褐黄的土墙清晰如鉴,飘渺的云海、栉比的梯田、油绿的原野若隐若现。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画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2005年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铜奖。2006年11月,阮少珍再次以南靖土楼为题材进行钩针毛线画创作。这次她选择了由大大小小十几座土楼组成的河坑土楼群。经过半年的倾心钩画,2007年5月,这幅长155厘米、宽96厘米的巨幅钩针毛线画再次让人惊叹!小桥、流水、人家……小溪桥伴村而过,碧水如蓝,溪边还有垂钓的老翁。层层灌木簇拥着古老的土楼,有山有水,楼树相映,浑然一体。放远望去,却是层峦叠障,白云缭绕,带给人无垠的遐思……这无尽的风光竟浓缩于眼前这幅用钩针和毛线画成的《河坑土楼》图!
  阮少珍还热心于家乡事业和妇女工作。早在1982年,阮少珍由于在地震测报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被福建省地震办评为优秀地震测报员。1991年,阮少珍被推选为南靖县山城镇汤坑村村委委员兼妇女主任。不仅如此,阮少珍还多次把南靖土楼钩针毛线画作品敬献给政府,并被南靖县政府作为推介南靖的礼品赠送给东南亚国家。
  爱国、爱家、爱生活,爱山、爱水、爱艺术,这就是民间艺术人阮少珍。如今,她已建起自己的钩针毛线画工作室,创建了自己的网页,还收了15名慕名而来的“徒弟”。在谈起将来有何打算时,阮少珍总是充满信心和执著地笑笑说,她将永远深爱着这门艺术,用自己的努力去创作更多、更美的作品,并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事钩针艺术创作,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书包括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文革”之忆、地方经济与建设、地方文化、域外掠影、政协纪事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曾基发
责任者
阮少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