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大海献宝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46
颗粒名称: 敢教大海献宝藏
其他题名: 记南靖籍海洋地质专家郭连生
分类号: P744
页数: 13
页码: 23-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郭连生,中国地质学家,长期从事海洋地质石油勘探工作,对南沙海域油气勘查和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主持了南京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综合地质调查和山东半岛海岸带地质调查,为部队保卫西沙群岛提供了宝贵地质资料,并在珠江口盆地的钻井中发现了油砂和天然气。此外,他也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有显著成绩。
关键词: 地质专家 郭连生 南靖县

内容

郭连生,又名陈仔,1938年10月4日出生于福建省南靖县龙山镇涌北村庙兜自然村,1959年6月毕业于南靖一中高中部(首届),同年7月考进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主修地质岩矿专业,1964年9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6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班主席、共青团支部书记。1959年10月1日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典,近距离地见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1962年8月参加北京市第五届团代会,受到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接见。1964年7月31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聆听周恩来总理的关于《树立正确人生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报告,会后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郭连生长期在国家地质部所属的南京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事海洋地质石油勘探工作,走遍中国四大海域。他先后担任各野外调查分队队长、大队副队长、党委书记、局地勘科技处处长、总工办主任、国家一级地勘项目“南沙油气勘查专项办公室主任”兼项目负责人之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立过二等功,被中共广东省委直属机关评为职业道德先进工作者,多次参加野外(海、陆)地质调查,并编写多份地质调查报告,在国内有关刊物上发表过二十多篇论文和一部专著(合著)。
  他热爱海洋地质工作,发扬中国地质勘探工作者克己奉献、艰苦奋斗和团队精神,呕心沥血,在海洋地质行业整整工作了三十五年,为中国的地质事业特别是海洋石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组织开展南沙海域油气勘查,为捍卫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和海洋权益提供宝贵资料
  “南沙海域油气勘查”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一级地勘项目,在“八五——九五”期间实施,投资12亿人民币。从1991年至2001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沙海域进行了12个航次调查,共完成地震测线十多万公里和相应的重磁力测量,圈定了8个沉积盆地,其中新发现2个,查明了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及分布规律,预选了6个可供钻探的井位,编写了多份地质调查报告,其中主要有两份报告,即《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普查与研究》和《南沙海域油气勘查总结报告》。该项目于2001年完成海上调查,2004年提交总结报告,圆满完成任务。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勘查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首次历时最长、投资最多、工作量最大,全面对南沙海域进行的油气资源勘查,为捍卫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和海洋权益提供宝贵资料。他在这个项目中的主要贡献:
  ①他是该项目的负责人,项目办公室主任,对该项目实行全面管理,从论证、立项、编制总体设计、实施、编写成果报告,以及成果验收全过程都亲自参加,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②按照外交部指示,实施南沙项目要一年一事一报,他每年要编写航次调查总结,向外交部和总参谋部汇报,并提出该项目新的年度计划,获得了批准才能继续实施。
  ③亲自参加两个航次调查(1996年和1997年),在现场指挥生产,并亲自主持参加编写《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普查与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南沙油气专项中第一份油气资源评价报告,利用当代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新的方法,对海上所取得的10000多公里地震资料进行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根据处理的资料划分了盆地地震层序,计算了盆地沉积厚度,圈定了盆地的面积,对盆地油气资源进行了全面评价,利用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和人机交互解释技术,对局部构造进行了精细研究和分类;应用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人工智能盆地模拟,进行油气评价,重点评价了6个大型局部构造,优选了4个供钻探井位,并上报(1994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因当时的政治形势,未批准上钻。后来被越南联合外国石油公司在相当于我们选择的井位上钻,均打出高产油气流,佐证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勘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这份报告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誉为“我国在南沙海域油气普查领域具有开拓性和代表性,高水平油气评价报告”(国土资源部评审委员会意见,1997年4月)。
  主持西沙群岛综合地质调查,为部队保卫西沙群岛提供宝贵地质资料,并首次在高尖石小岛上发现火山岩
  西沙自卫反击战之后,西沙群岛全部归回我国管辖。国家地质部立即下达给郭连生所在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当时称指挥部)对西沙群岛进行综合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地形、地貌、阻碍物、掩护体,及海洋水文等调查。1975年5月至8月,由郭连生任西沙野外调查队队长,带队(6人)赴西沙群岛进行综合性地质调查。调查结束后,编写了西沙群岛综合调查报告,及时为部队保卫西沙提供了急需的宝贵地质资料。此次地质调查,在西沙群岛高尖石小岛上发现火山岩。这一发现打破了西沙群岛全由珊瑚礁组成的地质观念,对研究南海的火山活动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同时,经过实验分析,鉴定高尖石火山岩中富含沸石矿,含量达20%,已达工业品位,可作为沸石矿开发。沸石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工业上可用做分子筛。经实验,西沙群岛上含高盐度带浅黄绿色的地下水,通过该火山岩过滤后可变为饮用水,这为西沙群岛的军民解决饮用水提供了三个“简易制水”的土办法,深受欢迎。
  主持山东半岛的海岸带〈部队称反登陆带)地质调查
  1967年7月至1968年2月,郭连生任海岸带调查队副队长、带队赴山东半岛进行海岸带地质调查,其中包括地质、沉积物、地形、地貌、海洋水文等。这是某军区的军事任务。参加人员:南京海洋地质调查局10人,某军区军人技术人员2人。调查成果为某军区提供了备战的科学依据。
  在珠江口盆地“珠五井”发现油砂(层)
  1977年12月至1981年4月,郭连生在地质部第四海洋地质调查队“勘探二号”钻井台上工作,先后完成七口井(“珠二井”、“珠三井”、“珠四井”、“珠五井”、“珠六井”、“珠七井”、“东海龙一井”)的地质录井和油气分析鉴定。1979年7月,他在“勘探二号”钻井平台上做地质录井和现场油气分析鉴定时,首先在“珠五井”发现油砂(层),为“珠五井”成功试出高产工业油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发现珠江口大型油气盆地作出巨大贡献。南海珠江口大型油气盆地的发现获地质矿产部找矿特等奖,郭连生个人荣立二等功(详见附录一:《试油》)。
  在“东海龙一井”中发现天然气
  1981年1月至3月,郭连生随“勘探二号”到东海施工龙井一井。他在3200多米的层位发现高压异常,泥浆油里也出现很多气泡。他由此判断井内已出现了气,但气体的成分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水蒸气,有人认为是二氧化碳气,有人认为是可燃气。他用泥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进行试验,点火可燃,证明井内出来的气体是可燃天然气。这一发现,为评价东海盆地油气远景,提供了宝贵的实际资料。
  对五大地勘项目实行有效的管理
  1988年5月,郭连生从地矿部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党委书记的任上调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任地勘科技处处长,此后又升任总工办主任、南沙油气勘查项目办公室主任兼项目负责人之一。在职期间,他认真协助局总工和局领导对国家下达的地勘任务“五大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其中包括制定局里的长远、中期规划,年度计划、项目设计、成果验收、质量检查等工作。这“五大项目”是:
  一、南沙海域油气勘查。:
  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华的珠江口海区(盆地)海洋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的调查。这是一项开拓性的项目,在这以前我国于这个领域还是个空白。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为珠江海域的油气开发和海洋经济开发、海运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的资料,而且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工程地质技术骨干。调查成果获地质部勘查成果一等奖,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好评,称是援华项目的最成功的范例。
  三、南极地质科学考察。
  这是地质矿产部首次对南极进行地质科学调查,包括对乔治半岛的地质调查和布兰斯菲德尔海峡的油气勘查。实现了地质矿产部登上南极洲的目标。调查成果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大洋地质调查。
  在“七五”、“八五”期间,该局先后对东太平洋进行了6次的多金属核调查,查明了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分布区和富矿区,向联合国国际海底委员会申报登记了中国多金属富矿区,为我国矿产在东太平洋占了一席之地。
  五、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勘查。
  该局于1988年至1990年在台湾海峡做了油气资源的物探调查和局部详查,共完成地震测量10000多公里,圈定了盆地范围和新生代沉积厚度,查明了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及分布规律,提供了5个可供钻探的井位。
  当时任福建省省长的王兆国十分重视,亲自听取广州局总工程师金庆焕和总工办主任(副总)郭连生的汇报,并指示说:“福建省一点油都没有,希望你们在台湾海峡中找出石油,为福建人民办一件好事”。可令人遗憾的是此项目工程在施工中受到台湾当局的干扰,最后没有进行钻探,没有取到最终成果,只好等待今后时机成熟再继续施工。
  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成绩显著
  在任局地科处处长、总工办主任、副总工期间,郭连生解放思想,积极协助局总工和领导开展对外合作和科技交流,其中参加同美国克里斯通石油公司洽谈合作勘探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参加组织举办国际海洋工程地质会议;参加接待国际沉积学会许靖华教授及台湾地区科技代表团。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对外开放,科技合作与交流。尤其在1984年至1986年,他在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任职期间,同局“广地公司”和挪威石油公司洽谈,共同组建“广地——迪威”石油钻井公司。挪威为我国在北海油田无偿培训15位钻井技术骨干,准备在珠江口盆地投标承包石油钻探,后因客观条件变化,合作没有进行下去,但受培训人员有5人被外国公司(MOBIL)雇用,为该局创外汇7万多美元。与此同时,郭连生还同局总工和局领导共同策划,并经上级批准,向外国公司(MOBIL)出售“珠五井”钻井地质资料,创外汇350万美元。这是该局在改革开放后直接由地质资料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鉴于郭连生同志为发展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从1993年10月起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1998年10月,郭连生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退休,2005年3月,他因长年累月奋战在海洋地质战线而积劳成疾,住院治疗,并作了换肝手术,现已恢复健康,在广州市环市东路的寓所里与相濡与沫的爱妻安度晚年。他的子女均在广州工作。
  [附录(一)]试油
  试油的一天终于到来。一粒粒射孔弹在海底三千多米深处的第八层油层爆炸了。几分钟后,又一排射孔弹把第六层油层炸开。可是,人们却看不到喷出的原油。是什么原因呢?大家揣测纷纷。可“珠五井”有七层油砂,它必定能够出油,这是苏学章、徐树立和每个同志都坚信不移的,问题是得寻找出新的办法。1979年8月13日0时22分,当采取了一个新的措施之后,坚守在储油罐旁的工程师郭连生发现混浆里有黑色的闪光点,他想,这就是油花。于是,他竟忘了油池里布满了那么脏的油泥,捧着一个脸盆便跳了进去,把从油管里喷出来的黑糊糊的原油接住。
  “出油啰!”“出油啰!”这欢乐的声音响遍平台,并通过电波传到了广州,传到了北京。平台上所有的人都朝油龙聚拢来了。待收集样品的油罐盛满以后,为了不让原油污染海洋,几个青年人爬上了18米高的燃烧器,把原油点燃。“他们终于把浩浩荡荡的海水,化为熊熊燃烧的火种!”烈焰照亮了南海,照亮了一张张欢笑的脸,照亮了一颗颗热爱祖国的心。为了降温,他们开动了5条水龙射向燃烧管,水花在火光中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礼花。整个火球好像在南海上盛开的英雄树红棉的花朵。红彤彤的火焰,蓝湛湛的海水、白皑皑的流云,描画出南海上最瑰丽的美景。天上掠过的飞机、海上驶过的轮船都被吸引住,在观看这海上的奇景。它们在这儿兜着圈子,久久不愿离去。
  “珠五井”的钻探成功只能证明珠江口盆地的深层(下第三系)有油气,但浅层(上第三系)有没有油气呢?根据一位国际上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的推断,珠江口盆地的上第三系不可能有油。权威人士的论断是应当尊重的,但更应当尊重科学的实践。我们的海洋地质工作者有胆识要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去否定这个论断。为了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要为打开南海这蓝色的宝库找到一把新钥匙。
  1980年7月,钻探2号平台拖航到了距“珠五井”40多公里,在香港东南面100多公里的海域上开始了“珠七井”的钻探。
  正是中午时分,炽热的太阳蒸发着海水,使人感到有一股潮湿而略带咸味的气息。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组的负责人、工程师郭连生刚好下班。他吃罢中午饭,回到了自己的舱房休息。可他躺在床上老是睡不着。当时钻头正钻入1200米的深度,浅层能不能找到油气这个问题老是在他的心上翻腾。他到南海之前几乎跑遍了祖国的海疆,经验告诉他:“认真”二字是钻探工作取得成功的诀窍。他常常以这种科学态度教育他率领的一班人,用这个标准要求他们、衡量他们。他想:睡不着,不如查岗去。于是,他一骨碌爬起来,走到地质组捞砂槽瞧瞧。捞砂槽的任务是取砂样。钻杆每钻一米,便得捞出一公斤砂样,冲洗掉泥浆,然后用筛子筛选。要从千千万万颗砂粒中发现并选出一粒粒油砂,既要眼快、手快,还得脑子灵。那工夫可比绣花还细致呢。
  值班员屠文彪正好从筛子里挑出了两粒只有米粒一半大的可疑砂样。若说是油砂,它并没有亮点,若说不是呢,可又有点儿舍不得丢掉。这时,正好老郭走来。他拿着这两粒砂样冲郭连生问道:“老郭,瞧,这是什么?”
  郭连生看着他那正儿八经的模样儿,心里不由得一阵高兴。屠文彪这严肃认真的态度,正是他严格要求的结果。他赶忙接住了这两粒砂样走进地质房,放在荧光灯下照射。凡是油砂是必然会发亮的,可这深褐色的两小粒却没有一点亮光。这么小的两粒砂子既然没有任何含油的迹象,如果郭连生顺手扔掉,是决不会遭到任何非议的。可他并不就此罢休。在茫茫的大海里找到砂样是多么不容易啊。分析鉴定是地质工作的眼睛。要懂得这双眼睛的分量啊,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员的眼睛,而是代表了十亿中国人民殷切盼望解决“四化”能源的十亿双眼睛。这双眼睛作出的任何判断都要对十亿人民负责。郭连生长年累月的科学实践已经养成这个犟脾气:没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绝不轻易肯定或否定。于是,他把这两粒砂样放到氯仿溶液中浸泡,然后再移到荧光灯下细看,可是仍然不见发亮,但他并不就此罢休。他又取了另一粒放到放大50倍的显微镜下细瞧。
  啊!他不禁高兴得大叫:“屠文彪,屠文彪!”就在这么微小的砂粒上他看到了油质物,看到了亮点。这光这就好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闪现的红光,这是中国人民的希望之光啊!丰富的经验告诉他:这就是油砂。他赶忙把正休息的同志们都叫起床,和屠文彪一道,从那几粒砂样中仔细地挑出了30粒同类型的砂样。经过再三鉴定,每一粒都闪烁着那喜人的光芒。他仿佛收藏珍宝似地把这30粒油砂封存起来。
  消息传到了指挥部,人们议论纷纷:珠江口盆地浅层里果真有油气吗?即使有油砂,它的含油量饱和吗?这几粒砂样即使是油砂,顶多也是级别很低的油砂。这样的油砂能试出油气吗?可郭连生却回答道:头发再细也是头发,我们就是要从这里找出油来。现场的科技人员和陆上的同志显然意见并不一致,认为出油希望不大。但郭连生他们认定:地质科学决不能漏掉一粒油砂。如果漏掉了一粒油砂就可能漏掉一个油层;漏掉一个油层就可能漏掉一个大油田。他们为了这几粒油砂吃不好,睡不着。最后“官司”打到了地质部一位管石油的副部长那里。这位领导同志决定叫持两种不同意见的人都到北京去。副部长详细地倾听了双方的意见,虽然“试油派”仍然是少数派,可我们的领导同志却作了认真的分析。他回忆起在苏北油田的一桩往事:那里有一口井,也只有那么一点儿油砂,看来成油的条件也不太好,但结果却试出了油。真理也可能在少数派手中的。他很理解主张试油同志的心情,他也知道,如果在上第三系找到油气,就为珠江口盆地找油扩大了新的领域,这意义是何等重大!于是,他毅然拍板:试油!
  范希康他们回到了平台,试油开始了,果然黑色的原油从上第三系中喷射出来了……
  有一位外国海洋地质学家瞧不起中国的海洋地质工作,说:“你们太落后了,我二十年内不看中国的海洋地质资料。”可不用等二十年,现在就叫他睁大眼睛看一看,中国的海洋地质科学的水平到底怎么样?有人武断地推断珠江口上第三系没有油,现在也请他来看看我们出自上第三系的石油样品吧!珠江口盆地的发现,从初查到钻探出油,只花了五年不到的时间,在全世界来说,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高速度。而这个高速度下的现代化是在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在林彪、“四人帮”的重重阻挠下实现的。这个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那种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所持的怀疑态度是没有根据的,是无视于我国在科学技术现代化上活生生的史实;无视于我们十亿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抱负。在十年浩劫中,在刚刚过去的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我们尚且可以实现海洋地质调查和勘探的现代化,那么,在今天,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有了较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还有十亿人民的广泛支持,为什么我们不能实现梦寐以求的四个现代化呢?
  (《试油》节选自《广州文艺》1982年第三期中柳嘉、周文合写的报告文学《大海里的油海》,题目为编者所加。)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书包括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文革”之忆、地方经济与建设、地方文化、域外掠影、政协纪事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荣仁
责任者
唐崧
责任者
郭连生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胡耀邦
相关人物
王兆国
相关人物
金庆焕
相关人物
许靖华
相关人物
苏学章
相关人物
徐树立
相关人物
屠文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