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在南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43
颗粒名称: 名人在南靖
分类号: K825
页数: 37
页码: 1-37
摘要: 本文收录了毛泽东在南靖、敢教大海献宝藏、洁白的怀念等文章。
关键词: 南靖县 人物事迹

内容

毛泽东在南靖
  吴荣寿
  1932年4月中旬,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挺进南靖,驻扎南靖,决战南靖,进而攻克漳州。史称漳州战役,也有不少同志说是南靖战役(因为主要战斗是在南靖境内进行)。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为党史、军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这次战役,毛泽东在南靖生活、工作、战斗七天时间,给南靖大地留下熠熠生辉的革命足迹,为南靖革命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1932年初,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占统治地位的中共临时中央,不顾敌强我弱和苏区周围局势严峻的形势,提出以“占领中心城市”为中心任务,作出《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并命令中央红军“首取赣州”。2月4日,红三军团奉命攻打赣州,历时33天,红军指战员浴血奋战,不仅赣州没有打下来,而且自己遭到重大伤亡,被迫撤围。为挽回局势,中革军委电请正在养病的毛泽东赶赴赣县。
  3月中旬,苏区中央局在赣县江口召开有部份中央局委员、中革军委委员和军团领导参加的中央局扩大会议。会上就红军今后行动方针问题,发生了激烈争论,意见严重分歧。毛泽东严厉批评了攻打赣州的错误,极力主张红军的主力应向赣东北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和空虚的地区发展,广泛发动农村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然而,中央局多数人仍然根据临时中央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决定红军“夹江而下”。3月1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依照江口会议的决定精神,下达了分兵训令,委任彭德怀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滕代远为政治委员,统辖三军团及十六军,先在赣江以西活动;委任林彪为中国工农红军中路军总指挥,聂荣臻为政治委员,统辖一军团(辖第四军和第十五军)、五军团(辖第三军和第十三军),先在赣江以东活动。为加强中路军的军事指挥,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军委委员身份,随军行动。
  毛泽东善于把握形势,依据不同情况,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军事战略,以转变战局,求得发展。在分兵后的行动过程中,毛泽东审时度势,提出了外线进攻作战、“出击求巩固”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红军应向闽浙赣边方向发展。林彪、聂荣臻非常赞同毛泽东的战略主张,认为“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正确”,于3月21日致电中革军委,提出:“行动问题,我们完全同意毛主席意见,目前在粤方开始派兵人闽赣情况下,更应采(取)毛主席意见”。并建议:红一、红五军团到闽西、闽北一带活动。在周恩来的努力下,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根据敌情变化和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的建议,同意中路军改为东路军开赴闽西苏区,执行消灭闽西敌军和人闽粤军,巩固闽西苏区,筹集给养等任务。
  3月下旬,红一军团进入福建长汀。毛泽东随军进入长汀后,根据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敌我态势、根据地内经济状况和漳州的地理、政治、经济、守敌等调查和综合分析,特别是了解到福建敌人力量的薄弱环节在闽南,张贞的四十九师虽是蒋军正规部队,装备精良,貌似强大,却外强中干。况且张贞部是进犯闽西苏区的主要部队,打击和消灭该部,可为闽西苏区的巩固发展消除大患。毛泽东在对各方面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于3月30日致电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提议东路军必须直下漳泉,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利于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漳州地形难守易攻,只攻漳不守漳,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
  周恩来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在周恩来的积极支持下,苏区中央局和中革军委同意东路军攻打漳州。漳州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4月1日,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到中共福建省驻地长汀,召开红军攻打漳州的作战会议。苏区中央局和东路军领导周恩来、毛泽东、任弼时、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和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罗明、张鼎丞、刘晓、郭滴人、李明光、谭震林等出席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第三次反“围剿”后的政治形势,提出红军攻打漳州,在于缴获敌人装备,解决红军给养,发展闽南革命,任务一完成,就回师苏区,不要长期占领。省委书记罗明介绍了漳州地方党组织和张贞部的最近情况及漳州的地理环境。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介绍了闽西苏区形势以及各县的武装情况。周恩来听取报告和介绍后,肯定了毛泽东的建议,作了关于红军入闽的报告,重申了红军入闽作战,不是要占领中心城市,而是要消灭军阀张贞部,充实红军装备,扩大政治影响。周恩来还要求福建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全力支援红军攻打漳州,做好支前工作。这是漳州战役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明确了东征的指导思想,研究分析敌情,布置战前各项准备工作,为漳州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随后,毛泽东率领东路军远征漳州。周恩来留驻长汀,统筹后方工作,支援东征作战。
  4月3日,红一军团从长汀出发奔袭龙岩。4月7日毛泽东、林彪和聂荣臻等会合于白沙,8日,部队悄悄移动到龙岩附近大池。4月10日拂晓,红军消灭了小池、龙门守敌,向龙岩发起总攻。下午攻占龙岩县城,消灭张贞部2个团,俘战685人,缴获炮2门、机关枪10挺、步枪1000余支和子弹12万余发。
  4月11日,毛泽东在龙岩主持召开红一军团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龙岩战斗胜利的经验,部署下一步行动:由罗炳辉率领十二军在上杭、武平地区警戒粤敌,保障攻漳部队的后路和右侧翼;红军十三军驻守龙岩,负责保障龙岩到漳州的战勤运输;红三、红四、红十五军全力进攻漳州。
  4月13日,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率领东路军进漳部队离开龙岩,兵分两路向南靖长驱直进。一路经适中,取道盂头——前村——林田——和溪;一路从马岩岭经漳平龙车——永福——和溪;14日,东路军总部和第四军抵达金山水潮,当夜在水潮宿营。当时的水潮,水陆交通方便,是闽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货运集散地。毛泽东到达后,经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决定在这里设立红军转运站。4月15日,毛泽东统率东路军总部和第四军从水潮出发,沿着漳龙公路(1930年开到水潮),经过河墘、东建、水美、涌口、龙山,抵达马山、海仔、上苑一带。毛泽东与总部在马山宿营;第十五军及东路军总直属队到达龙山宿营,第三军到达金山宿营。至此,东路军进漳部队全部进入南靖境内。
  毛泽东深谙兵法,深刻懂得“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科学真理。为了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研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各方面关系,找出行动的规律,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他于16日深入前线,对敌人的兵力部署、动向和地形地貌以及宝林桥的结构等作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同时命令红十五军四十四师对宝林桥东岸守敌进行威力侦察。通过先前福建和闽南地方党的领导的汇报、调查研究和红军的侦察,毛泽东对敌情和地形、地貌,尤其是敌人的防御工事和兵力分布了如指掌:
  ——漳州地处平原,无险可踞守,唯有距漳州20多公里的天宝大山,屹立着位于南靖龙山、宝林、靖城的五峰山、十字岭、风霜岭、笔架、榕仔岭等,峰峦叠障、岭岭相连,构成了漳州西北的天然屏障。盘踞闽西南的国民党四十九师师长张贞,为防备红军进攻漳州,设了三道防线,以龙岩为第一道防线,以南靖和溪为预备防线,以南靖境内的天宝大山山脉为最后一道防线,并在最后一道防线大搞防御工事,从1931年7月开始,派出工兵连和强征600多名民夫,在漳龙公路要隘——宝林桥东岸两侧垒板墙,在附近的铁炉寨、埔尾山、刘仔山、山边寨、龟仔山、榕仔岭等处筑工事,挖战壕,历时半年多,至1932年初,共垒板墙6堵,筑炮台20余座,机枪座30余座,挖战壕3条(宽1.2米,深1.6米,长分别为200米、400米和1000米)。
  ——张贞部兵力9000多人,加上陈国辉部等共有1万余人。龙岩失守后,张贞一面向福州告急,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在南靖龙山、宝林、靖城一线与红军决战,令杨逢年旅290团,289团扼守左翼榕仔岭、笔架山、宝林桥东等地以堵截红军从公路进攻,前线指挥部设在靖城;调王祖清旅293团(原驻龙溪角美)、294团(原驻漳州江东桥)扼守右翼十字岭、风霜岭主阵地,阻止红军从古道挺进,前线指挥部设在天宝;另对292团的一个营置于乌石山附近,配合陈国辉部警戒华安至浦南一线,防备红军抄后路入漳州;以两个营置于天宝附近作为总预备队,相机两翼增援。同时,派出两架飞机沿漳龙公路侦察红军行动。张贞对这样的部署很为得意:“左有芗江阻隔,右有天宝大山作屏障,上有飞机侦察,后有厦门守军增援,共军敢与我决战?!”
  当天,毛泽东在马山召开有林彪、聂荣臻、罗荣恒、陈奇涵、罗瑞卿、左权、王良、黄中岳等领导人参加的军事会议,根据敌情和红军的实力,讨论、确定作战方案。会上,毛泽东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兵力、布防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认为敌之左翼从宝林至榕仔岭一带深沟高垒,防御坚固,空间地带大,于我军进攻不利,而敌之右翼虽然地形险要和重兵扼守,但峰岭较多,山仑、沟壑与峰岭相互交织,地形错综复杂,有利我军掩护突破,遂提出佯攻敌左翼主攻敌右翼的作战方案。最后,他铿锵有力地说:“这一仗的打法,要先牵制敌之左翼,集中兵力吃掉其右翼弱敌,然后迂回到靖城包围杨旅,达到全歼守敌之目的。”毛泽东的主张得到林彪、聂荣臻等领导人的赞同。林彪很有信心:“关键在于天宝山这一边,拿下天宝山,漳州也就唾手可得了!”聂荣臻提出:“以四军主攻敌人的风霜岭,十字岭阵地,以十五军助攻宝林桥到靖城一线的敌人,以三军为预备队。”会后,参谋长陈奇涵马上向三军下达了作战命令:以王良为军长、罗瑞卿为政委的红四军抢渡保林桥上游的永丰溪,直插南坪、内洞,主攻敌人的风霜岭、十字岭阵地;以黄中岳为军长、左权为政委的红十军在宝林桥西岸溪口、宝林村的大岭头和山城雁塔村的跳仔头对敌实行佯攻,然后合围夹攻;红三军作为预备队。
  4月16日,毛泽东在马山部署作战任务后,即率总部和红四军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山道,从马山跋越坪林岭进驻凤安村;而红十军则兵分两路:四十五师越坪林岭抵达风安村阁老楼,四十四师从上苑越过下张岭分驻宝林坑底、溪口村。随后,四十四师一部在学仔尾山以燃放铁桶中的鞭炮虚张声势,另一部则渡河到达彼岸跳仔头村抢占铁尖穴的犁尾尖山,与隔河的铁炉寨守敌对垒。下午开始,红十五军政委左权率四十四师对宝林桥守敌实施佯动佯攻,牵制、诱惑榕仔岭守敌;四十五军则在游击队配合引领下,从永丰溪的九房公河段以粗绳系树,让指战员拉着绳索,淌水过河至对岸,速进顶洲村,登上大岭头,佯攻牵制笔架山守敌,以掩护红军全力在九房公河段横渡永丰溪至对岸鲤鱼埔(俗名崩顶)。
  因连日暴雨,山洪暴发,九龙江各支流洪水陡涨,汹涌湍急的河水挡住红军前进的道路。此时,部队已进抵永丰溪畔,离宝林桥守敌只有几公里,如若暴露目标,将影响主攻任务的完成。
  “抢渡永丰溪!”随红四军行动的罗荣恒果断地下达了命令。
  先头部队33团政委刘忠吩咐战士解下绑腿,连接起来,拧成一股绳,几名会游泳的战士拉过河对岸。顿时,河面上拉起了几条绳索,战士们英勇顽强,攀着绳索,互相牵拉着冒雨渡过了奔腾咆哮的永丰溪。主攻部队于16、17日陆续进抵风霜岭、十字岭等前沿阵地南坪、下宫、顶楼、坪顶、内洞一带。前沿指挥部设在南坪、内洞之间的寨前山。这里可以环视整个战场,居中是十字岭、右边是风霜岭,左边是五峰山。在此指挥作战的有聂荣臻、林彪等东路军领导人,而总部和直接指挥东路军行动的毛泽东则在寨前山顶侧的墓仔顶(今南坪村村址所在地)。原定总攻的时间是4月17日,由于17、18两日连降大雨,视线迷蒙,给总攻带来困难,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领导人依据敌情、地形和天时诸条件,决定总攻时间推迟到4月19日,并拟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方案:以红十师、红十一师主攻十字岭、风霜岭;红十二师向右侧山头佯攻,牵制敌人;红十三师则相机增援。
  毛泽东在前沿指挥部与林彪、聂荣臻等领导人实地观察地形、部署具体作战方案后,回到墓仔顶东路军总部。是时刚过黄昏,由于连日奔波,思索对策,毛泽东身体已极其疲倦,他叫警卫员打了地铺,一躺下就睡着了。但仅一会儿他又坐起来继续工作。
  4月的天气,乍寒乍暖。尤其是几天来阴雨连绵,更添了几分凉意。18日白天,红四军已向风霜岭、十字岭守敌发起进攻,突破了一些敌人的前沿阵地。而夜间,敌我双方则保持沉默。经过几天的辗转跋涉,指战员们都已疲惫不堪,利用决战前的空隙很快就抱枪和衣睡着了。而毛泽东的住处依然亮着灯光。有多少问题萦绕在他脑际,有多少事需要他反复考虑和亲自处理啊!他的脑海里不时闪进部署的战略、战术、明晓总攻开始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应采取的措施、进城后的安民告示、群众纪律、城市政策、扩大红军、筹粮筹款……。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涯,使他几天没能很好休息。极度的疲劳困扰着他,眼睛禁不住打起架来。为了驱散疲劳,集中精神思考问题,他对当班的警卫员吴洁清说:“小吴!快去端一盆冷水来!”精明能干的吴洁清迅速端来冷水,帮毛泽东冲了冲头。顿时,一股寒气袭遍全身,毛泽东睡意全消,精神倍增,又一头扎进了工作,一直到深夜。
  望着毛泽东那魁梧的身躯,吴洁清轻轻地走向前劝说:“首长!已深夜了,休息一下吧!”
  “好!我休息一下,听到枪声时,立刻告诉我。”毛泽东交代完才躺下休息……
  警卫人员看到首长安然人睡,喜在心头,乐在眉梢,屏息蹑脚退了出去。他多么期望首长能多休息一会儿啊!然而,时隔不久,便从东北方向传来稀疏而清脆的枪声。吴洁清迅速跑进毛泽东的住处,向毛泽东报告听到枪声的情况。
  “枪声密不密?”毛泽东睁着惺松的眼睛问道。
  “还不密!”吴洁清回答。
  “一会儿枪声密了,你再来告诉我一声。”毛泽东说完又翻身睡去。
  不到一袋烟功夫,枪声密集地响起来,战斗已激烈地进行着。吴洁清连忙起步欲向毛泽东报告,但毛泽东已走了过来,对吴洁清说:“叫警卫班的同志跟我来。”一边说一边疾速向前沿指挥部走去。吴洁清和警卫班的战士们,紧跟毛泽东登上了寨前山。
  毛泽东来到前沿指挥部,向林彪、聂荣臻简要地询问了战斗情况。林彪说:十字岭的守敌火力很猛,红十军几次猛攻,未能奏效。”毛泽东听完便与林彪、聂荣臻等首长一起走出前沿指挥部。毛泽东拿起望远镜观察着地形和双方交战情况。
  黑莽莽的群山在毛泽东眼前延伸,只见毛泽东随着望远镜慢慢地转向左侧,睿智的目光紧盯着后面一座突兀的山头。他深思了一会儿,问身边的聂荣臻政委:
  “左侧后的那座高山上,有没有敌人?”
  “还没有发现敌人。”聂荣臻答道。
  料敌如神的毛泽东见左侧后可直接威胁十字岭的五峰山毫无动静,一下子就看出了敌人的破绽。他立即指示:“派一部兵力攻占左侧后那座高山,再派一部兵力增援十师。”
  “好,叫十三师上!”林彪立即执行毛泽东的指示,下达了命令。
  红十三师奉令,马上组织一支精干的突击队,由当地熟悉地形的农民当向导,利用漆黑的夜幕从乌坑出发,绕过敌人的防线,攀登悬崖,翻越山峰,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敌后,抢占了五峰山二尖。
  4月19日拂晓,“叭!叭!”,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晨幕,担任主攻的红十一师在红十师的配合下,立即向十字岭、风霜岭阵地全线发起猛烈的进攻。冲锋号响,枪声大作,杀声震天。提前匍伏在离敌人仅百余米远的三十三团一跃而起,冲向敌人山头,消灭排哨,越过工事,抢占敌人前沿阵地。
  十字岭左侧有一个通往西北方向的突出高地——石鼓仑,居高临下,既可阻挡红军的正面攻击,又可威胁从风霜岭进攻的红军。守敌陈启芳团重兵固守这个险地,以配置三挺重机枪的机枪连为前卫,集中轻重火力向红军疯狂扫射。红十一师进攻受阻,发起数次冲锋未能得手。在此关键时刻,毛泽东与林彪、聂荣臻等一起亲临前沿,察看阵地,分析敌情,决定从后侧及正面加强凌厉攻势。毛泽东指示派出的一支精锐部队在机枪、炮火掩护下,由当地农民带路,从石鼓仑两侧的胶东湖和粪箕湖分头夹击敌机枪连重地。与此同时,已出其不意迅速消灭尖山守敌的突击队以泰山压顶之势向十字岭俯冲猛扑下来。敌机枪手被红军从背后击毙,三挺重机枪全哑了。在红军上下左右夹攻下,敌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十字岭敌阵地顷刻土崩瓦解,敌人遗尸横陈,武器俯拾皆是。守敌293团伤亡过半,团长陈启芳、营长游其富皆被红军击毙。十字岭被突破,风霜岭即陷于唇亡齿寒之境地。守敌294团战斗力弱,在红军猛烈攻击下顿作鸟兽散。上午9时许,红四军攻克十字岭、风霜岭,打破了漳州的障屏,南靖县城(今靖城镇)、天宝镇以及漳州城已唾手可得了。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率领红军指战员,来到敌人曾依仗险要地形、坚固工事进行负隅顽抗的山头,察看了刚刚激战过的战场,然后走到山背后敌人的阵地指挥所。毛泽东命令部队就地休息,同时派通讯员到红一军司令部传达命令:部队停止进攻天宝镇,只用少数兵力佯攻,牵制敌人,防止其逃向漳州。指战员满以为可以一鼓作气歼灭残敌,攻下天宝、漳州,岂料却通知停止前进。就连吴洁清、彭吉林等几位警卫人员也百思不解,在一旁嘀嘀咕咕地议论着。
  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未得其果的时候,有人向毛泽东报告:“红四军各师都准备好了。”
   “很好!命令一军团,立即向天宝发起攻击!”毛泽东兴奋地下达了进攻命令。
  红军根据毛泽东的命令,兵分两路,一路是红三军和红四军并肩作战,合围驻天宝之146旅指挥部,并直插天宝东面茶铺,追歼退敌。旅长王祖清临阵只身逃脱,副旅长魏振南及大批官兵被俘。另一路是红十五军四十五师,迅速向靖城迂回,威逼145旅指挥部。旅长杨逢年急令驻榕仔岭、笔架山之290团、289团增援靖城,但援兵前锋未及,靖城已为四十五师占领,而后卫尚未撤出阵地,便被四十四师冲杀得七零八落。在红军四面八方围攻下,敌左翼全线崩溃,大部被歼,小部泅水南逃中也溺死不少。敌总预备队两个营从天宝赶来增援,行至半路同样被红军截击包围,全部缴械。旅长杨逢年见败局已定,急忙剪掉胡须,脱下军装,化装成农民,泅渡九龙江逃遁。师长张贞从前线败回漳州城内,连夜烧毁军械库,带着少数亲兵弃城向漳浦、诏安方向逃窜。20日上午,毛泽东身着制服,头戴草帽、骑着一匹黄马,率领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漳州挺进。
  这次战役,红军取得重大胜利,战果辉煌。共歼灭国民党军4个团,毙敌团长陈启芳、营长游其富等多名军官,俘敌副旅长魏振南、副团长谢玉成以下官兵1674人,缴获步枪2331支、机关枪9挺、山炮2门、迫击炮门2门、平射炮2门、步枪弹133200发、炮弹4942发、炸弹242枚、飞机2架、电话机10部。自此,喧嚣一时的新军阀“闽南王”、福建“剿匪总司令”张贞,一蹶不振。4月22日,毛泽东在漳州致电周恩来:“南靖一战,张贞部队大部消灭,达到剪除粤敌一翼之目的……影响时局甚大,有调动粤军求得战争之可能……”
  洁白的怀念
  冰心与谢新鎏谢冰资父女的信缘
  简清枝
  1999年3月1日上午,元宵佳节就要到了。南靖县城的街上灯笼高挂,人来人往,很是热闹。育林路3号,一个电话把还在睡梦中的谢冰姿震醒,电话告诉她:冰心老奶奶逝世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谢冰姿一下子惊呆了,悲痛的泪水夺眶而出,随后,父亲谢新鎏、母亲吴春燕、姐姐谢芸璞也得知这一消息,全家人一下子陷入了哀痛之中。
  是啊!他们怎能忘记12年前与世纪老人、一代文学大师冰心的一段缘呢?这一对热爱文学深爱冰心的父女俩觉得是冰心高洁纯真的人格影响了他们的一生,教他们如何做人为文……
  1987年8月初,随父亲谢新鎏转学到建宁县实验小学的南靖县汤坑小学学生谢冰姿,偶然从报上知道了冰心老奶奶的地址。这位天真聪慧的四年级小学生虽然只有10岁,但在父亲的指导下,已经写了满满几大本的日记,发表了多篇的小小说和散文。她太喜欢冰心老奶奶的散文和诗歌了,以至于至今还能背诵《小桔灯》、《再寄小读者》。每当读着这些精美绝仑的作品,小冰姿总觉得自己就是那提着桔灯的小姑娘,或是那聆听谆谆教诲的小读者。这些美丽的想法,使她鼓起勇气提笔给冰心老奶奶写信。8月中旬,小冰姿把一封雅嫩的信和3篇小习作连同梦想,托给了邮差,飞向北京。她用的是父亲所在单位的信笺和信封。
  难熬的夏日,又闷又热,显得特别的漫长,小冰姿天天在等,等着有一封信是属于她的,从北京来。父亲看她痴迷的样子,笑了几回说:冰心老奶奶这么忙,而且年岁又高,怎么会给你这样的小姑娘回信呢?小冰姿有些失望,但她又隐约觉得,冰心老奶奶会给她回信的,因为觉得自己和冰心老奶奶有缘,她们全家都太爱冰心老奶奶的作品了,以至于爸爸给她取了个这样的名字。8月27日,小冰姿看到敦敦实实的父亲欣喜若狂地从单位赶回家里,告诉她:冰心老奶奶回信了!洁白的信封,如雪的信笺,婉丽自然的笔迹,言简意赅的话语。这一天,小冰姿成了全国千千万万“小读者”中最幸运的一个。
  冰心老奶奶的信对她的3篇习作只有一句好话:“你的文章写得不错,还可求进步。”而接下来却殷殷诫告:“你以后无论给什么人写信,都不要用公家的信笺和信冰封。这是公私不分,不好这样做!你今年才10岁,要培养好这种道德。”这一天,小冰姿一夜没有合眼,她还不太懂,冰心老奶奶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题外之谈”呢?但她很快就明白了,耳聪目锐,明察秋毫的老奶奶是教给她“功夫在诗外”的哲理。也许,拿公家的信封信笺写信,是一个“不足挂齿”的小事,但冰心老奶奶却以小见大,语重心长地指出“不好这样做!”这不是小题大做呀,要学作文,先学做人!
  此后,小冰姿又发表了许多文章,得了许多奖。有一次,“小天鹅”作文竞赛组委会奖给她4本出版社的稿纸,她不敢用。父亲问她为什么,小姑娘扬头说:这是公家的信笺。
  女儿与冰心的通信,轰动全国,数十家的报刊争相报道、评论。这封信后来收入了《冰心全集》第8卷。父亲谢新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也会和冰心有一段信缘。他曾当过放牛娃、采石匠、小学代课教师,“文革”使他早早辍学。但凭着对文学的挚爱,他自学了大学课程,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因为酷爱诗,所以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唐耘”(今改“唐崧”),希望自己能像一头牛一样在诗的大地上辛勤耕耘。1990年,他决定把自己创作发表的诗歌自费结集出版。可一介普通干部的他并没有多少钱,当他知道这本书仅一个封面就得近千元时,心里颇为犯难。印刷厂的师傅笑着同他打赌:如果这本书的书名是由名人题写,可减费印刷。谢新鎏心里想:是啊,怎么没有想过,让自己深深敬爱的冰心老人给题个签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谢新鎏投书北京。随后几天里,他翘首等待,坐立不安。师傅笑他“不可能”,他摇头说“你等等。”也许真是天意!十几天后,又一封洁白的信落在他激动得颤抖的双手之中,冰心老人真的给题签了!雪白的宣纸上,写着空灵清秀,透着氤氲诗韵的4个字:“大地之恋”。时年,冰心已九十高龄。
  谢新鎏的心被震住了,万千激情无言表诉。他买下了两小包的建宁莲子,寄往北京,一来作为全家人的一点心意回谢老人的厚爱;二来向老人贺10月5日九十大寿。洁白的莲子呀,你可知道此刻一介书生的心!10月5日那天,包裹恰好送达!那一天,冰心的家里宾客云集,鲜花簇拥。冰心老人当天回信:“谢新鎏先生,寄来的莲子收到,感谢至极。今天是我九十岁生日,旁边人很多,随便写几个字给你留念,写得不好,见谅,并祝进步!冰心”。那个题辞是:“书赠唐耘先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冰心1990年10月5于北京”。谢新鎏此时已被抛上幸福的顶峰,他急忙奔向印刷厂。书已经印好了,正准备装订,他要求用这个题辞作扉页,和书一起出版。同样热爱和敬仰冰心老人的印刷厂师傅们亦大受感动,当即开机制版,并自动降低收费。
  灿灿金秋,沾染一代文学大师之灵气,飘着浓浓诗香的《大地之恋》顺利出版。
  此后,谢新鎏选择了冰心九十大寿生日为起点,开始戒烟,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吸烟史;此后,每年的10月5日,他都给冰心老人寄上一纸贺卡,上面有他自己献给冰心的诗;此后,著名学者、冰心文学研究专家卓如给他寄来了一本珍贵的《冰心传》;此后,有关冰心的消息和图片,他都悉心收集……
  1994年,怀着对冰心的无限热爱,谢新鎏独自来到福州,瞻仰老人的故居。抚摸着古旧的门廊,面对那寂寂长联,他写下了这么几行诗:
  找遍榕城街巷
  瞻仰冰心老人的故居
  为那举世公认的人品文章
  我放飞一行行崇敬的诗句
  时光消逝了近一个世纪
  屋内还传来她童年笑语
  这笑语伴随着她的一生
  因为爱的童心永不枯寂
  光阴流转,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冰姿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1997年,她从福建省税务学校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公务员,分配在南靖县地税部门工作,并自学了大学课程获毕业证书。虽然她现在工作很忙,但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她写下了许多的诗、散文和小小说。而父亲谢新鎏已先后出版了两部诗集和一部报告文学集、一部散文诗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业余还开设了一个学生作文班,专门讲授文学创作,培养文学新苗。他们从没有忘记冰心的教诲,正直做人,洁白为文。
  冰心百岁去世的第二天,谢新鎏沉痛挥毫,写了一首七律《悼冰心》:
  “久仰文坛泰斗明,
  惊闻噩耗泪吞声。
  冰霜百载诗文健,
  风范千秋岁月峥。
  淡泊胸怀豪气壮,
  清新笔墨爱心盈。
  寿星陨落悲天地,
  遥拜京华悼远情。”
  随后,他和女儿谢冰姿含泪忆往昔。他们指着报上新华社的消息,泪湿衣衫。消息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冰心的纯真、犀利、坚定、勇敢和正直,使她在国内外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了普遍的爱戴。她的创作正如她说的:“我希望人民生活得更好。”谢氏父女说:冰心老人的浩浩长风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间,永远。
  (注:本文于1999年分别发表在《福建日报》、《厦门晚报》、《闽南日报》、《福建经济报》、《福建宣传半月刊》等十余家报刊上,发表时题目和内容均略有改动。)
  [附录]
  一封珍贵的来信
  爸爸下班一到家,就扬起一封信,高兴地对我说:“冰姿,北京的冰心老奶奶给你来信啦!”“真的?!”我顿时心花怒放,立即放下饭碗,从椅子上跳下来,跺着脚喊道:“快给我看!快给我看!”童年谢冰姿在看报我接过爸爸手中的信,一看,洁白的普通信封上,写着:“福建建宁县人民政府谢新鎏转谢冰姿小朋友收北京中央民院谢缄”,两张4分的《江苏民居》邮票,端端正正地贴在右上角,我急忙取出信,信笺也是洁白的普通纸。信从右到左竖着写——
  冰姿小朋友:
  你的信和文章都收到了。你的文章写得不错,还可求进步。不过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你以后无论给什么人写信,都不要用公家信笺和信封。这是公私不分,不好这样做。我得你信时,还以为是建宁县人民政府的公文呢。你今年才十岁,要培养好这种道德。也许我言重了,不过,我从小就是这样做的,希望你不止名字像我。匆复并祝
  进步!
  冰心
  八,廿二,一九八七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情不自禁地想起13天前我给她写信的情形。那天,我从《少年文史报》(1987年8月6日)上看到一篇《中国机械报》记者王自强写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访著名作家谢冰心》的专访文章,被老奶奶那动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忽然萌发了给她写信的念头。当我把这想法告诉爸爸时,爸爸惊讶地说:“冰心老奶奶是世界上著名的大作家,你也敢写信给她?!”我说:“怎么不敢?她挺关心我们小朋友的,说不定还会给我回信呢。”爸爸说:“那就写吧!即使她没给你回信,你多练习写信也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嘛!”我撕了几张爸爸工作单位的稿纸,想了一会儿,提起笔,“唰唰唰”地写了起来。写完信,我拿给爸爸看,爸爸说:“写得还可以嘛。”我向爸爸要了一张他单位的信封,按那篇专访文章中披露的地址,工工整整地写上:“北京西郊民族学院转谢冰心老奶奶收”。为了增进了解,我把发表过的两篇文章和自我介绍的作文《我》也一起装进信封。爸爸说:“建宁发信到北京,要6天时间呢。你这封信,地址不详,也不知道冰心老奶奶能不能收到?干脆用挂号邮寄吧!”于是,我向爸爸要了两角钱,兴冲冲地向邮局跑去……。没想到从发信到收信才13天。这样算来,老奶奶是一接到信就马上给我回信的。高兴之后,我深感不安了。她老人家今年已经87岁了,又正忙着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中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写序言和评介文章,真不该惊扰她。
  我忽然觉得手中的信份量很重:这封信是单单写给我的吗?不,她是写给全国小朋友的!老奶奶希望全国小朋友都不用公家信笺和信封,从小养成公私分明的良好习惯。老奶奶,我要把您这封信公开发表,让全中国的小朋友都听到您的谆谆教诲!
  看完信,我擦了擦激动的泪花,忽然想起《三寄小读者》扉页上有冰心老奶奶的照片,立即找来看。顿时,老奶奶慈祥的笑容又出现在我面前,这时,我才明白,老奶奶为什么要用洁白的信笺和信封……
  冰心老奶奶,我一定牢记您语重心长的话,做一个清白正直,谦虚好学的人,不只名字像您,各方面都要像您!敬爱的老奶奶,我在万里之外遥祝您健康长寿!我要把您这封珍贵的来信永远珍藏在心头。
  (《一封珍贵的来信》摘自谢冰姿
  1987年8月28日日记)
  敢教大海献宝藏
  ——记南靖籍海洋地质专家郭连生
  张荣仁 唐崧
  郭连生,又名陈仔,1938年10月4日出生于福建省南靖县龙山镇涌北村庙兜自然村,1959年6月毕业于南靖一中高中部(首届),同年7月考进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主修地质岩矿专业,1964年9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6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班主席、共青团支部书记。1959年10月1日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加国庆十周年大典,近距离地见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1962年8月参加北京市第五届团代会,受到团中央书记胡耀邦的接见。1964年7月31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聆听周恩来总理的关于《树立正确人生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报告,会后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大学毕业后,郭连生长期在国家地质部所属的南京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事海洋地质石油勘探工作,走遍中国四大海域。他先后担任各野外调查分队队长、大队副队长、党委书记、局地勘科技处处长、总工办主任、国家一级地勘项目“南沙油气勘查专项办公室主任”兼项目负责人之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立过二等功,被中共广东省委直属机关评为职业道德先进工作者,多次参加野外(海、陆)地质调查,并编写多份地质调查报告,在国内有关刊物上发表过二十多篇论文和一部专著(合著)。
  他热爱海洋地质工作,发扬中国地质勘探工作者克己奉献、艰苦奋斗和团队精神,呕心沥血,在海洋地质行业整整工作了三十五年,为中国的地质事业特别是海洋石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组织开展南沙海域油气勘查,为捍卫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和海洋权益提供宝贵资料
  “南沙海域油气勘查”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一级地勘项目,在“八五——九五”期间实施,投资12亿人民币。从1991年至2001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沙海域进行了12个航次调查,共完成地震测线十多万公里和相应的重磁力测量,圈定了8个沉积盆地,其中新发现2个,查明了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及分布规律,预选了6个可供钻探的井位,编写了多份地质调查报告,其中主要有两份报告,即《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普查与研究》和《南沙海域油气勘查总结报告》。该项目于2001年完成海上调查,2004年提交总结报告,圆满完成任务。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勘查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首次历时最长、投资最多、工作量最大,全面对南沙海域进行的油气资源勘查,为捍卫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和海洋权益提供宝贵资料。他在这个项目中的主要贡献:
  ①他是该项目的负责人,项目办公室主任,对该项目实行全面管理,从论证、立项、编制总体设计、实施、编写成果报告,以及成果验收全过程都亲自参加,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②按照外交部指示,实施南沙项目要一年一事一报,他每年要编写航次调查总结,向外交部和总参谋部汇报,并提出该项目新的年度计划,获得了批准才能继续实施。
  ③亲自参加两个航次调查(1996年和1997年),在现场指挥生产,并亲自主持参加编写《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普查与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南沙油气专项中第一份油气资源评价报告,利用当代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新的方法,对海上所取得的10000多公里地震资料进行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根据处理的资料划分了盆地地震层序,计算了盆地沉积厚度,圈定了盆地的面积,对盆地油气资源进行了全面评价,利用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和人机交互解释技术,对局部构造进行了精细研究和分类;应用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人工智能盆地模拟,进行油气评价,重点评价了6个大型局部构造,优选了4个供钻探井位,并上报(1994年4月)国家有关部门,因当时的政治形势,未批准上钻。后来被越南联合外国石油公司在相当于我们选择的井位上钻,均打出高产油气流,佐证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勘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信性。这份报告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誉为“我国在南沙海域油气普查领域具有开拓性和代表性,高水平油气评价报告”(国土资源部评审委员会意见,1997年4月)。
  主持西沙群岛综合地质调查,为部队保卫西沙群岛提供宝贵地质资料,并首次在高尖石小岛上发现火山岩
  西沙自卫反击战之后,西沙群岛全部归回我国管辖。国家地质部立即下达给郭连生所在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当时称指挥部)对西沙群岛进行综合地质调查,包括地质、地形、地貌、阻碍物、掩护体,及海洋水文等调查。1975年5月至8月,由郭连生任西沙野外调查队队长,带队(6人)赴西沙群岛进行综合性地质调查。调查结束后,编写了西沙群岛综合调查报告,及时为部队保卫西沙提供了急需的宝贵地质资料。此次地质调查,在西沙群岛高尖石小岛上发现火山岩。这一发现打破了西沙群岛全由珊瑚礁组成的地质观念,对研究南海的火山活动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同时,经过实验分析,鉴定高尖石火山岩中富含沸石矿,含量达20%,已达工业品位,可作为沸石矿开发。沸石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工业上可用做分子筛。经实验,西沙群岛上含高盐度带浅黄绿色的地下水,通过该火山岩过滤后可变为饮用水,这为西沙群岛的军民解决饮用水提供了三个“简易制水”的土办法,深受欢迎。
  主持山东半岛的海岸带〈部队称反登陆带)地质调查
  1967年7月至1968年2月,郭连生任海岸带调查队副队长、带队赴山东半岛进行海岸带地质调查,其中包括地质、沉积物、地形、地貌、海洋水文等。这是某军区的军事任务。参加人员:南京海洋地质调查局10人,某军区军人技术人员2人。调查成果为某军区提供了备战的科学依据。
  在珠江口盆地“珠五井”发现油砂(层)
  1977年12月至1981年4月,郭连生在地质部第四海洋地质调查队“勘探二号”钻井台上工作,先后完成七口井(“珠二井”、“珠三井”、“珠四井”、“珠五井”、“珠六井”、“珠七井”、“东海龙一井”)的地质录井和油气分析鉴定。1979年7月,他在“勘探二号”钻井平台上做地质录井和现场油气分析鉴定时,首先在“珠五井”发现油砂(层),为“珠五井”成功试出高产工业油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发现珠江口大型油气盆地作出巨大贡献。南海珠江口大型油气盆地的发现获地质矿产部找矿特等奖,郭连生个人荣立二等功(详见附录一:《试油》)。
  在“东海龙一井”中发现天然气
  1981年1月至3月,郭连生随“勘探二号”到东海施工龙井一井。他在3200多米的层位发现高压异常,泥浆油里也出现很多气泡。他由此判断井内已出现了气,但气体的成分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水蒸气,有人认为是二氧化碳气,有人认为是可燃气。他用泥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进行试验,点火可燃,证明井内出来的气体是可燃天然气。这一发现,为评价东海盆地油气远景,提供了宝贵的实际资料。
  对五大地勘项目实行有效的管理
  1988年5月,郭连生从地矿部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党委书记的任上调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任地勘科技处处长,此后又升任总工办主任、南沙油气勘查项目办公室主任兼项目负责人之一。在职期间,他认真协助局总工和局领导对国家下达的地勘任务“五大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其中包括制定局里的长远、中期规划,年度计划、项目设计、成果验收、质量检查等工作。这“五大项目”是:
  一、南沙海域油气勘查。:
  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华的珠江口海区(盆地)海洋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的调查。这是一项开拓性的项目,在这以前我国于这个领域还是个空白。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为珠江海域的油气开发和海洋经济开发、海运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的资料,而且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工程地质技术骨干。调查成果获地质部勘查成果一等奖,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好评,称是援华项目的最成功的范例。
  三、南极地质科学考察。
  这是地质矿产部首次对南极进行地质科学调查,包括对乔治半岛的地质调查和布兰斯菲德尔海峡的油气勘查。实现了地质矿产部登上南极洲的目标。调查成果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大洋地质调查。
  在“七五”、“八五”期间,该局先后对东太平洋进行了6次的多金属核调查,查明了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分布区和富矿区,向联合国国际海底委员会申报登记了中国多金属富矿区,为我国矿产在东太平洋占了一席之地。
  五、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勘查。
  该局于1988年至1990年在台湾海峡做了油气资源的物探调查和局部详查,共完成地震测量10000多公里,圈定了盆地范围和新生代沉积厚度,查明了台湾海峡油气资源及分布规律,提供了5个可供钻探的井位。
  当时任福建省省长的王兆国十分重视,亲自听取广州局总工程师金庆焕和总工办主任(副总)郭连生的汇报,并指示说:“福建省一点油都没有,希望你们在台湾海峡中找出石油,为福建人民办一件好事”。可令人遗憾的是此项目工程在施工中受到台湾当局的干扰,最后没有进行钻探,没有取到最终成果,只好等待今后时机成熟再继续施工。
  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成绩显著
  在任局地科处处长、总工办主任、副总工期间,郭连生解放思想,积极协助局总工和领导开展对外合作和科技交流,其中参加同美国克里斯通石油公司洽谈合作勘探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参加组织举办国际海洋工程地质会议;参加接待国际沉积学会许靖华教授及台湾地区科技代表团。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对外开放,科技合作与交流。尤其在1984年至1986年,他在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任职期间,同局“广地公司”和挪威石油公司洽谈,共同组建“广地——迪威”石油钻井公司。挪威为我国在北海油田无偿培训15位钻井技术骨干,准备在珠江口盆地投标承包石油钻探,后因客观条件变化,合作没有进行下去,但受培训人员有5人被外国公司(MOBIL)雇用,为该局创外汇7万多美元。与此同时,郭连生还同局总工和局领导共同策划,并经上级批准,向外国公司(MOBIL)出售“珠五井”钻井地质资料,创外汇350万美元。这是该局在改革开放后直接由地质资料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鉴于郭连生同志为发展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从1993年10月起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1998年10月,郭连生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退休,2005年3月,他因长年累月奋战在海洋地质战线而积劳成疾,住院治疗,并作了换肝手术,现已恢复健康,在广州市环市东路的寓所里与相濡与沫的爱妻安度晚年。他的子女均在广州工作。
  [附录(一)]试油
  试油的一天终于到来。一粒粒射孔弹在海底三千多米深处的第八层油层爆炸了。几分钟后,又一排射孔弹把第六层油层炸开。可是,人们却看不到喷出的原油。是什么原因呢?大家揣测纷纷。可“珠五井”有七层油砂,它必定能够出油,这是苏学章、徐树立和每个同志都坚信不移的,问题是得寻找出新的办法。1979年8月13日0时22分,当采取了一个新的措施之后,坚守在储油罐旁的工程师郭连生发现混浆里有黑色的闪光点,他想,这就是油花。于是,他竟忘了油池里布满了那么脏的油泥,捧着一个脸盆便跳了进去,把从油管里喷出来的黑糊糊的原油接住。
  “出油啰!”“出油啰!”这欢乐的声音响遍平台,并通过电波传到了广州,传到了北京。平台上所有的人都朝油龙聚拢来了。待收集样品的油罐盛满以后,为了不让原油污染海洋,几个青年人爬上了18米高的燃烧器,把原油点燃。“他们终于把浩浩荡荡的海水,化为熊熊燃烧的火种!”烈焰照亮了南海,照亮了一张张欢笑的脸,照亮了一颗颗热爱祖国的心。为了降温,他们开动了5条水龙射向燃烧管,水花在火光中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礼花。整个火球好像在南海上盛开的英雄树红棉的花朵。红彤彤的火焰,蓝湛湛的海水、白皑皑的流云,描画出南海上最瑰丽的美景。天上掠过的飞机、海上驶过的轮船都被吸引住,在观看这海上的奇景。它们在这儿兜着圈子,久久不愿离去。
  “珠五井”的钻探成功只能证明珠江口盆地的深层(下第三系)有油气,但浅层(上第三系)有没有油气呢?根据一位国际上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的推断,珠江口盆地的上第三系不可能有油。权威人士的论断是应当尊重的,但更应当尊重科学的实践。我们的海洋地质工作者有胆识要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去否定这个论断。为了加速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要为打开南海这蓝色的宝库找到一把新钥匙。
  1980年7月,钻探2号平台拖航到了距“珠五井”40多公里,在香港东南面100多公里的海域上开始了“珠七井”的钻探。
  正是中午时分,炽热的太阳蒸发着海水,使人感到有一股潮湿而略带咸味的气息。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组的负责人、工程师郭连生刚好下班。他吃罢中午饭,回到了自己的舱房休息。可他躺在床上老是睡不着。当时钻头正钻入1200米的深度,浅层能不能找到油气这个问题老是在他的心上翻腾。他到南海之前几乎跑遍了祖国的海疆,经验告诉他:“认真”二字是钻探工作取得成功的诀窍。他常常以这种科学态度教育他率领的一班人,用这个标准要求他们、衡量他们。他想:睡不着,不如查岗去。于是,他一骨碌爬起来,走到地质组捞砂槽瞧瞧。捞砂槽的任务是取砂样。钻杆每钻一米,便得捞出一公斤砂样,冲洗掉泥浆,然后用筛子筛选。要从千千万万颗砂粒中发现并选出一粒粒油砂,既要眼快、手快,还得脑子灵。那工夫可比绣花还细致呢。
  值班员屠文彪正好从筛子里挑出了两粒只有米粒一半大的可疑砂样。若说是油砂,它并没有亮点,若说不是呢,可又有点儿舍不得丢掉。这时,正好老郭走来。他拿着这两粒砂样冲郭连生问道:“老郭,瞧,这是什么?”
  郭连生看着他那正儿八经的模样儿,心里不由得一阵高兴。屠文彪这严肃认真的态度,正是他严格要求的结果。他赶忙接住了这两粒砂样走进地质房,放在荧光灯下照射。凡是油砂是必然会发亮的,可这深褐色的两小粒却没有一点亮光。这么小的两粒砂子既然没有任何含油的迹象,如果郭连生顺手扔掉,是决不会遭到任何非议的。可他并不就此罢休。在茫茫的大海里找到砂样是多么不容易啊。分析鉴定是地质工作的眼睛。要懂得这双眼睛的分量啊,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员的眼睛,而是代表了十亿中国人民殷切盼望解决“四化”能源的十亿双眼睛。这双眼睛作出的任何判断都要对十亿人民负责。郭连生长年累月的科学实践已经养成这个犟脾气:没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绝不轻易肯定或否定。于是,他把这两粒砂样放到氯仿溶液中浸泡,然后再移到荧光灯下细看,可是仍然不见发亮,但他并不就此罢休。他又取了另一粒放到放大50倍的显微镜下细瞧。
  啊!他不禁高兴得大叫:“屠文彪,屠文彪!”就在这么微小的砂粒上他看到了油质物,看到了亮点。这光这就好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闪现的红光,这是中国人民的希望之光啊!丰富的经验告诉他:这就是油砂。他赶忙把正休息的同志们都叫起床,和屠文彪一道,从那几粒砂样中仔细地挑出了30粒同类型的砂样。经过再三鉴定,每一粒都闪烁着那喜人的光芒。他仿佛收藏珍宝似地把这30粒油砂封存起来。
  消息传到了指挥部,人们议论纷纷:珠江口盆地浅层里果真有油气吗?即使有油砂,它的含油量饱和吗?这几粒砂样即使是油砂,顶多也是级别很低的油砂。这样的油砂能试出油气吗?可郭连生却回答道:头发再细也是头发,我们就是要从这里找出油来。现场的科技人员和陆上的同志显然意见并不一致,认为出油希望不大。但郭连生他们认定:地质科学决不能漏掉一粒油砂。如果漏掉了一粒油砂就可能漏掉一个油层;漏掉一个油层就可能漏掉一个大油田。他们为了这几粒油砂吃不好,睡不着。最后“官司”打到了地质部一位管石油的副部长那里。这位领导同志决定叫持两种不同意见的人都到北京去。副部长详细地倾听了双方的意见,虽然“试油派”仍然是少数派,可我们的领导同志却作了认真的分析。他回忆起在苏北油田的一桩往事:那里有一口井,也只有那么一点儿油砂,看来成油的条件也不太好,但结果却试出了油。真理也可能在少数派手中的。他很理解主张试油同志的心情,他也知道,如果在上第三系找到油气,就为珠江口盆地找油扩大了新的领域,这意义是何等重大!于是,他毅然拍板:试油!
  范希康他们回到了平台,试油开始了,果然黑色的原油从上第三系中喷射出来了……
  有一位外国海洋地质学家瞧不起中国的海洋地质工作,说:“你们太落后了,我二十年内不看中国的海洋地质资料。”可不用等二十年,现在就叫他睁大眼睛看一看,中国的海洋地质科学的水平到底怎么样?有人武断地推断珠江口上第三系没有油,现在也请他来看看我们出自上第三系的石油样品吧!珠江口盆地的发现,从初查到钻探出油,只花了五年不到的时间,在全世界来说,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高速度。而这个高速度下的现代化是在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在林彪、“四人帮”的重重阻挠下实现的。这个铁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那种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所持的怀疑态度是没有根据的,是无视于我国在科学技术现代化上活生生的史实;无视于我们十亿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抱负。在十年浩劫中,在刚刚过去的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我们尚且可以实现海洋地质调查和勘探的现代化,那么,在今天,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有了较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还有十亿人民的广泛支持,为什么我们不能实现梦寐以求的四个现代化呢?
  (《试油》节选自《广州文艺》1982年第三期中柳嘉、周文合写的报告文学《大海里的油海》,题目为编者所加。)
  [附录(二)]
  郭连生主要论文著作地质报告目录及获奖情况
  一、主要论文
  1、《珠江口盆地珠五井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发表在《海洋地质》期刊,1982年第四期)。
  2、《南沙海域油气勘探评价》(发表在《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专刊,地质出版社出版,1997年10月)。
  3、《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地层研究》(发表在“海峡两岸地质学术研讨会”会刊,1995年,台北出版)
  4、《南海珠江口盆地油、气、水的基本特征》(发表在《海洋地质》期刊,1981年第二期)。
  5、《西沙群岛高尖石火山碎屑岩的基本特征和喷发时代》(发表在《海洋地质》期刊,1997年第一期)。
  6、《西沙群岛的沸石矿及其利用》(发表在《海洋地质》期刊,1980年第三期)。
  7、《谈谈找油砂的体会》(发表在《地质战线》,1979年10月18日)。
  二、地质报告与获奖情况
  1、西沙群岛综合地质报告(“文革”中报告不立名、不排名)。
  2、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普查与研究,获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
  3、南沙海域万安盆地首批石油普查井井位建议与设计(内部报告,1994年8月上报国务院审批),因当时的政治形势没有批准上钻。1995年,越南在郭连生选择的并位上钻,均打出高产油气流。
  4、专著《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发现》,郭连生负责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南沙海域》和《台湾海峡》两部分的编写,约2.5万字,1992年8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5、南沙海域油气勘查(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6、南沙海域油气勘查项目总体设计。
  7、山东半岛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本书包括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文革”之忆、地方经济与建设、地方文化、域外掠影、政协纪事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