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鼎铸炮炼丹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611
颗粒名称: 冶鼎铸炮炼丹心
其他题名: 记南靖籍清代著名冶铸巨匠黄取
分类号: K828.1
页数: 6
页码: 3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靖县黄取是清代著名的冶铸巨匠,他继承了祖传的冶铸工艺技术,并大胆创新,研制出一大批适应各种土质要求的不同款式的犁铧、铁耙。他为防止别人假冒自己的产品,在所有改良的农具中烙上“宝兴”的名号标志。黄取还为朝廷铸造铁炮以保卫祖国边防,他认真钻研铁炮的模型图纸,成功铸造出第一门大铁炮。
关键词: 南靖县 黄取 清代

内容

丙戌年初夏一个岸柳梳风的日子,我们来到九龙江畔竹林蕉海掩映中的湖山村,拜会85岁高龄的黄俊杰先生,采访他的宗祖黄取的生平事迹。一阵热情的递烟敬茶之后,他从里屋拿出一本《黄氏族谱》,向我们讲起了清代著名冶铸巨匠黄取“冶鼎铸炮炼丹心”的风雨人生。
  一
  黄取,字取生,清嘉庆四年(1799年)2月生于南靖县靖城镇湖山村寨仔顶自然村,少年时随父亲黄太极迁居漳州,经营“金宝兴”鼎炉店。
  黄家世世代代以冶铸为业,除了打制犁铧、铁耙、镰刀、斧头等农具外,还铸造铁锅铜炉之类的日用品。
  黄太极共有4个儿子,老大、老二乃前妻所生,老三黄三和老四黄取为后妻所生。黄太极因一生奔波,操劳过度,尚未进入“知天命”之年就撤手人寰,不久,后妻病逝,老大和老二便在前妻的怂恿下,赶走黄三和黄取,霸占了全部家产。
  善良朴实的黄取为避免兄弟相残,无可奈何地与胞兄黄三回到故乡南靖,以打铁为生。
  但单靠打铁是无法维持生计的,兄弟俩只好向大户人家租几亩薄地耕种。
  夏季里的一天中午,赤日炎炎似火烧,黄取打赤膊在“双抢”农忙的稻田上翻犁溶田,正好被路过此地的东家看到了。此时此景,东家感慨不已,摇头叹息,自言自语道:“自家的后生仔只喜欢吃喝玩乐,将来这些田产,恐怕要落到这个穷小子的手里了!”此话后来不幸被言中。
  黄取相貌英俊,勤劳忠厚,但因家境贫寒,讨不起老婆,直到22岁那年才经媒人撮合,与同村林家的寡妇庄氏结为夫妻。庄氏有两个幼小的儿子,生活本来就贫困,如今,两户穷人就像一条藤上结的两个苦瓜,虽然合成一家,日子却更加难熬,因为多了几张吃饭的口。
  好在哥哥黄三骨肉情深,发誓终身不娶,累死累活也要成全这个穷家。他对弟弟说:“阿取,有你为咱们黄家传宗接代,我就是做牛犁做马拖怨无悔了。”
  艰难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个养子长大成入了,黄家也渐渐富裕起来,有了自己置下的田园。但一心一意想恢复祖业的黄取,不满足于现状,决心弃农从事冶铸。他的愿望终于实现,携家重返漳州府,亮出祖传的“金宝兴”鼎炉店招牌,开起了冶铸作坊。
  此时的老大和老二,吃喝嫖赌,五毒俱全,早把霸占的家业糟蹋一光,在气死老母亲后沦为乞丐而流浪他乡,不知所终。
  黄取继承了家传的冶铸工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研制出一大批适应各种土质要求的不同款式的犁铧、铁耙。为防止别人假冒他的产品,他在所有改良的农具中烙上“宝兴”的名号标志。这些农具一上市,便受到四乡八里农民的欢迎,长泰、平和、南靖、华安等县的农户更是趋之若鹜。
  闽南一带当时虽然盛产甘蔗,但没有糖厂,榨蔗熬糖全靠民间小糖坊。煮蔗汁熬红糖的大铁锅叫“糖鼎”。黄取根据熬糖量的多少和坊主的实际需要,设计了大、中、小三种不同类型的糖鼎,分别取名为“大糖”、“小冬”、“饭糖”,很受糖坊主们的青睐。此外,他还设计了一种被称为“折瓯”的深底糖鼎,专供人家制冰糖用。
  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此后,厦门辟为通商口岸,漳州成了海防前线。
  清朝政府在打开沉重国门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旨命福建巡抚责令汀漳龙兵备道和漳州知府火速赶铸铁炮(俗称“龙熕”)以巩固海疆防线,漳州府旋即成立“龙熕监造委员会”。
  监造委员骆楷一接到赶铸铁炮的任务,焦虑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后在朋友的引荐下,诚心诚意到黄取家登门拜访。
  黄取一听说是为朝廷铸造铁炮以保卫祖国边防,立即庄严满面,拍着胸脯对骆楷说:“卫国保家是每个老百姓的职责,我虽然从来没有打制过什么龙熕大炮,但这既然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我就应该认真去做好它,不能让那些番仔人欺负咱中国人!”说罢,他又深情地回忆明朝万历年间,他的上祖为朝廷铸造“龙熕炮”的往事。他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在台湾海峡捞起一门缺口的铁炮。郑成功仔细辨认炮身上的名讳,才知道是我上祖铸造的,遂道:‘这是我闽南老乡铸造的龙熕炮啊!’说完便跪地拜封它为缺喙将军,并将它投入战斗,每战皆捷。”
  骆楷听罢十分高兴,说:“黄家历来忠心爱国,可敬可敬!您就好好发挥一下您的祖传技艺吧!”
  骆楷他们走后,黄取就对着铁炮的模型图纸仔细钻研起来。经过反复琢磨和周密的筹备,铸造铁炮的浩大工程很快开工了。
  开工那天,骆楷亲临现场,为第一号土高炉举行点火仪式。黄取按照闽南风俗,腰扎红布条,头缠红头巾,接过骆楷手中的火把,一一点燃第二号、第三号……土高炉。顿时,12座土高炉一起升火,熊熊火光映红每颗赤子之心。
  百余名铸造工人在黄取有条不紊的指挥下,拉风箱的拉风箱,添木炭的添木炭,舀铁水的舀铁水,两个时辰后,一门近千斤的大铁炮浇铸出来了。黄取急忙验看质量,发现炮身硬度超标,质地镜脆,实战时容易爆裂自伤,随即下令暂时停工,待研制后再行投产。
  以后的一段漫长的时间里,黄取放弃了打制农具和糖鼎的赚钱生意,一心一意扑在完善铸炮工艺的铸造研究上,在他的潜心钻研和反复试验下,终于一门炮接一门炮地铸造成功了。宝兴鼎炉所铸造的铁炮被源源不断送往疆防要塞,在抵御外来侵略中起了很大作用。
  1986年6月16日,黄取的曾孙黄典诚到漳州博物馆参观出土铁炮展,发现那门锈迹斑驳的大铁炮上有他曾祖黄取的名讳,激动万分,挥毫写下了《漳州出土铁炮题咏》(七律二首),其一曰:
  “将军出土北城基,披挂模糊孰辨之。
  纪念道光丁乙丑,不知匠首是阿谁?
  莫非曾考当年作,应是中英作战遗。
  刮尽铁衣磨洗认,果然名讳在镌词。”
  其二曰:
  “草木频惊任仔肩,熊熊炉火铁溅溅。
  城头架熕人心定,海上闻风敌忾坚。
  天下兴亡夫有责,故园文物梦犹牵。
  腾飞漫道龙还卧,夕惕朝乾尚勉旃。”
  诗前小序道:“先曾祖晚年铸造大小龙熕百余尊,协助抗英。近又出土一尊重三干斤,诗以存之。”
  由此可见,黄取这位民间能工巧匠冶铸技术的精湛。当时的机械设备十分简陋,生产的全部过程都得人工操作,要熔化12铁水于同一模具,没有精确的按比例计算投料和掌握火候是不堪设想的。
  黄取年近花甲才有自己的亲生儿子黄秉翰。黄秉翰长大后继承父业,依然以冶铸为生。
  1861年,62岁的黄取重病不起,临终前立下遗训:“后世子孙除继承祖业外,还需向学读书,学讲官话,长大后为国出力。”
  他的嫡系后裔果然争气,在第四代中就出了黄典诚(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诠(台湾成功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等10名出类拔萃的俊彦,第五代中又出了4个大学教授和9个工程师(含讲师)。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辑》

本书南靖文史资料 第三十辑的情况。其中包括往事回眸、人物春秋、文物寻踪、域外掠影、政协纪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唐崧
责任者
黄俊杰
相关人物
黄太极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孙黄典
相关人物
黄秉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靖城镇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卫国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