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修圳赖镏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515
颗粒名称: 垦荒修圳赖镏公
其他题名: 记清代水利专家郭锡镏
分类号: J605.8
页数: 4
页码: 177-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郭锡镏是南靖县的移民,他在台湾开拓了荒地,发展垦殖业。他致力于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开辟水利工程,修筑水圳和引水渠道。他的艰苦努力使得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为台湾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与高山族人和解,促进了族群间的融合。郭锡镏因其治水事迹被后人敬称为“镏公”,他的水圳至今仍在为台北地区提供灌溉水源。
关键词: 南靖县 郭锡镏 台湾 垦殖业

内容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暮秋的一天傍晚,十几条南靖县移民台湾的大帆船在茫茫海峡中飘荡。
  5岁的郭锡镏,与父亲站在最后一条船的甲板上,身披万朵红霞,迎着浩浩海风,奶声奶气地朗诵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回望渐去渐远的家乡,父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问道:“天赐(郭锡镏的乳名),你还记得咱们的故乡和祖先吗?”
  小锡镏昂起头,答道:“我们的故乡在漳州府南靖县涌口保庙兜社。我们是唐朝‘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阿爸,这个问题您考我多次了,怎么还问呀?您说,我们这次搬家要搬到什么地方?”
  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深情依依地说:“搬到台湾彰化县的半线,那里有我们早些年迁去的乡亲。”
  “搬到那里做生意吗?”
  “不,开荒。那里有大片大片的荒埔,我们要把那里变成大粮仓。”
  船到彰化,乡亲们都到海边来迎接。
  从此,小锡镏就在这里侨居,开始了少年的私塾学习生活。他的聪慧早熟,特别是伶俐的口才,不知博得多少人的赞誉,大家都把他看作神童。
  岁月如梭,光阴流逝,郭锡镏长大了。他没有去异邦继续求学,而是与父亲一起披荆斩棘,发展垦殖业。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郭氏家族开拓了大片大片的田地,拥有了相当雄厚的资产。
  随着大陆移民的不断涌入,郭氏田产的四邻都有人开发,继续发展的余地没有了。郭锡镏毅然决定,留下一部分人在彰化守业,其余的人向北迁移。
  乾隆初年,郭锡镏带领郭氏家族迁移至大加纳(今属台北市)兴雅庄一带开发大荒埔。新一轮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又开始了。
  当时台湾的农田灌溉大部分依靠池塘洼窟,这种简陋的灌溉设施根本无法满足日愈拓展的农田用水,若遇干旱,则只能仰天长叹盼云霓了。郭锡镏决心兴修水利,改变落后的农田灌溉现状。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郭锡镏变卖了彰.化的所有田产,得银二万余两,招募二百余名民工,用三年时间在新店溪支流的青潭溪上围堰截水,开凿了大坪林合兴寮石空顶的水圳。
  工程建设期间,郭锡镏和工人农友们一起同吃同睡同劳动,一点儿也没有庄园主的架子。他们在深山密林里与毒蛇猛兽斗,与狂风暴雨斗,与严寒酷暑斗,还要与“番害”斗。
  提起“番害”,许多人都会不寒而栗。当时的高山族番民,对大陆移民开发台湾很不理解,认为是霸占他们土地,便经常向移民们发动突然袭击,不少移民在他们的明枪暗箭下成了冤魂野鬼。郭锡镏在采取建造公馆、设立鼓亭和派人守望、击鼓报警的防范措施的同时,还采取番汉联婚,化仇为亲的办法,鼓励移民们与高山族人喜结良缘。他自己则带头和番,娶当地姑娘为妻。
  “番害”平息后,为彻底根治干旱,郭锡镏于石空顶水利工程竣工的第二年,又决定直接从新店溪开辟渠道,引水汇合石空顶圳水。
  引水工程所经过的路线绝大部分是荒谷深涧,中间一段还要跨越一条名叫“景美溪”的大河。郭锡镏他们以修筑渡槽连接两岸水渠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工程难点。没想到当地老百姓却嫌摆渡过河麻烦而把渡槽当作桥梁使用,结果不到一年,渡槽就坍塌了。郭锡镏只好改从暗渠引渡,将水缸去底,一一衔接后埋进河下。
  暗渠引渡的成功,终于使这条长达数十里,前后修筑21年的金石川圳全线贯通,灌溉面积扩大到1.5万亩,实现了旱涝保收,大大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大陆移民开垦台湾创造了有利条件。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3年),台北地区暴雨成灾,金石川水圳多处被山洪冲毁。面对洪魔遗下的水毁工程,郭锡镏欲哭无泪。此时的他,为兴修水利已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和钱财。他终于积劳成疾,于当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在台北逝世,享年60岁,安葬在锡口山北的下塔悠(今台北市松山区),私谥为“宽和先生”。
  郭锡镏逝世后,他的儿子郭克汾继承父志,募捐钱银,组织群众修复水毁工程,并雇员巡检看护,年年维修,使得这一条水圳能永续使用。
  后人为纪念郭锡镏的治水业绩,把金石川水圳命名为“镏公圳”。如今,镏公圳的渠水还在灌溉着台北的万亩良田,还在悄然诉说着郭锡镏垦荒修圳的不朽功德。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本书收录了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靖台文化,地方文化,古村落探秘,兰水名流,人物春秋,文物史话和政协纪事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凯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