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土楼人家婚丧习俗和民间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501
颗粒名称: 南靖土楼人家婚丧习俗和民间信仰
分类号: J605.8
页数: 15
页码: 102-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靖号称“土楼王国”,成千上万座土楼点缀在山区大地上。土楼人的婚礼习俗中,有包办婚姻的习惯,男女青年的婚姻大多没有选择的权利。古时土楼人还有同姓不能成婚的规矩。结婚前要进行相亲,女方家人会观察男方,男方要给女方“红包”,表示相中。双方都满意后,经过议婚、定亲、行聘等程序,最后举行婚礼。葬礼习俗中,丧家会请地理先生择地,丧前要举行棺祭,然后由孝男钉棺出殡,送葬队伍在灵幡、锣鼓、挽联等陪同下进行。敬祖习俗中,每年重要节日时,族人都会到姓氏祠堂供奉祖先。南靖土楼的姓氏祠堂多为五凤楼的结构,供奉先祖的牌位,还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关键词: 南靖县 土楼王国 婚礼习俗 葬礼习俗

内容

南靖号称“土楼王国”,成千上万座土楼点缀在山区大地上,这些土楼自公元11世纪中叶延续至今,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建筑模式,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古代汉民族建筑文化传统中独树一帜。土楼子民经过几百年的聚族而居、繁衍生息,演绎了淳朴的风土民情,这种淳朴的风土民情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婚礼习俗
  多少年来,从中原不断迁徙到南靖的土楼人,在与当地土著的融合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婚俗就颇为奇特。
  在很久很久以前,南靖土楼人生活处在极度封闭的状态,因此男女青年的婚姻大都是包办买卖制的,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选择的权利。许多姑娘小伙子在平时的劳作中产生感情,却不能终成眷属,有情人咫尺天涯,内心深处常常留下许多悲伤与惆怅。真正成婚的也大都没什么感情基础,更谈不上情投意合的了。
  古时候,土楼人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同一姓氏族人繁衍下来的不能成婚,这一规矩致使许多同楼同寨青梅竹马的男女劳燕分飞,说明“五服”之内不能成亲并不是现在人发明的,古时土楼人就已经这样做了,他们一般找对象要找临村别族的。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子女长到了一定的岁数,也就成了父母的一快“心病”,他们便亲自张罗或请亲戚、媒人说媒,从中斡旋,以免被左邻右舍误认为儿女与人私通。
  过去有些土楼人还不时兴相亲,只能由媒人为两家穿针引线;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土楼人大都能大大方方地相亲去了。男青年由媒人陪同到女方家,由女方父母观察男青年,并询问其有关情况;女青年常常躲在二层走马廊上偷窥。若女方父母觉得满意,就叫女儿下楼奉茶见面。茶过三巡,男青年要给女青年“红包”,俗称见面礼。如果钱是双数,表示男青年相中;如果钱是单数,就表示没有相中。而女青年若有回赠给男青年小礼物,说明有意思,否则表示不愿意。有些土楼人家,还要炒“米香”或煮加蛋的米粉招待男青年及媒婆,若没有则表示没看中。
  双方都觉得中意后,虽然亲事算基本定下来了,但繁琐的事儿还在后头,还要经过4道程序:议婚、定亲、行聘、嫁娶。议婚就是男方选定对象后,要请媒人送帖到女方家问婚。女家若同意提亲,便将闺女的生辰八字写上生庚红贴送给媒人。男方根据生庚占卜得吉兆或3天内人畜平安(“三日圆”),再备礼物托媒人或长辈到女家商定婚事。定亲也称“过定”,男家要备金、银戒指、布料、糖饼等到女家定婚。行聘时,男家要送礼物、聘金、红包、盘头(房头)到女家,还要送“五牲”供女家拜祭祖先,告知女儿就要出嫁了。盘头是给女方亲属的,亲属收到盘头后,要给女方买贺礼,此称“添妆”。完成了这3道程序后就可以嫁娶了。嫁方要给闺女办嫁妆,过去有些大户人家则时兴“大行嫁”,即闺女出嫁时,嫁妆大至“寿庭”(漆成红色的寿棺)、田契,小到针线及闺女的大头红袄、女婿的头帽、长袍等,称“满堂红”。男方则用轿子、喇叭班迎娶新娘。
  结婚那天清晨,新娘父母要办一桌酒菜为女儿饯别,还要吃寿面、韭菜等。吃寿面,表示夫妻长寿;吃韭菜,表示幸福长久。新婚那天,女方要准备一包红糖带到夫家,一半放入水井,一半放入水缸,表示水土相合,生活甜美。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嫁,以表示要离开父母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出嫁时要有伴嫁娘同去新郎家,表示新娘人缘好。新娘要换上新衣、新鞋,要在头上插富贵春(一种绸布或纸扎成的花)加茉莉,叫“上头”,意味着富贵长存。女家还要挖一支连根带梢的竹子,并在竹头上部用红带子吊一块猪肉,为结婚队伍扫邪开路,此叫“竹扫”。竹子连根带尾也象征婚事有头有尾,夫妻白头偕老。
  新娘出嫁花轿到了男家,由一位“好命”的妇人牵着新娘下花轿。进入大厅后,在娶嫁婶一派吉利祝辞指引下拜菩萨、天地、长辈、夫妻对拜;拜过堂后,新郎再拿米筛遮新娘头引进洞房。这时,由“好命”妇人端甜汤圆到洞房里给新郎、新娘“吃甜”,并说:“吃汤圆,给您夫妻来团圆”之类的好话。当天还要择个吉时在洞房里吃“新娘桌”(又称吃十二碗)。桌上摆有十二道饭菜:白米饭、红枣、黑豆、清丁(冬瓜条)、龙眼、红圆、糖、猪尺、童母鸡一只、米糕、鱼、蛋酒。吉时一到,“好命”妇人就开始为新郎新娘唱好话:“吃白饭,穿父母袱”、“吃红枣,年年好”、吃黑豆,子孙老(长寿)”、“吃龙眼,好尾景”、“吃红圆,团团圆圆”、“吃猪尺,夫妻相惜”、“吃鸡,好夫妻”、“吃米糕,生婴哥(男孩)”、“吃鱼,鲤鱼出大溪”,最后夫妻交换吃蛋酒,即交杯酒。民俗谓吃过十二碗后即正式成为大人。
  夜幕降临,土楼里已有人拉起了二胡,唱起了情歌,歌声袅袅飘出土楼,飘向夜空,天井里人们还在乐此不疲地喝着土楼人家酿的糯米酒,此时,新娘已悄悄躲进洞房,满心欢喜地整理好衣冠,梳妆打扮一番,等待闹洞房人们的到来。
  结婚第二天,新娘要早起,用“红桶盘”端茶向公婆请安,此称“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一同回娘家做“三朝客”,当日返回,并带回一对童子鸡和两根有头有尾的甘蔗和发米果、米香等,俗称“鸡仔红桃米果,甘蔗拖好尾”。此乃第一次“归宁”,也叫“做头水客”。女儿出嫁一个月内,父母或长辈要送女儿穿过的旧衣服到男家,并把这些旧衣服放在新娘眠床的中间,称为“送精神”。完成了这些礼俗后,婚礼才算结束。
  葬礼习俗
  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延续”,也是人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起点,土楼人历来十分重视丧葬礼制。
  土楼入一断气,丧家当即燃放一串鞭炮或鸣放三响火药铳,告知楼内左邻右舍和村落入家。若是老妇人死了,还要派人去给死者“外家”报丧。丧贴用白纸写上老妇人不幸仙逝的时间、原因和何时出殡人土等内容,送丧贴的人到死者“外家”时,先把丧贴放在“外家”厨房窗栅处,然后才脱掉草鞋进入厨房,把不幸消息告诉“外家”人。“外家”人接贴后,准备好“三牲”,挽联等奔丧物品,最迟于第二天就得到丧家吊丧。
  人死后,先在原住处停放一夜,当夜要用瓦片盖在死者的脸上,防老鼠咬破死者的脸,由孝男守护;翌日才移尸厅堂棺木中,并在厅堂设置灵堂,安放香炉、烧纸炉,供亲友探问;厅堂前挂白布制作的孝帷,子女在孝帷内守灵,轮流燃香、跪哭。子女还要执香、用铜钱到河边跪汲清水给死者沐浴和梳理头发,梳洗后再给死者穿上“寿服”。“寿服”先由孝男独自一人站在天井中,头戴竹笠站在椅子上,两手伸直,由亲人把“寿服”一件一件穿上,叫“套衫”,然后脱下穿在死者身上。“寿鞋”一般由女儿给穿上。若死者是女的,由女儿或媳妇给梳头;若死者是男的,由孝男给刮胡须。
  老人过世后,丧家要准备猪头、鸡、鸭、肉、白米果、酒(俗称猪头“五牲”、酒米果)及香烛、纸钱、炮烛祭拜,若是四代祖的死者,祭拜要用整只猪、羊,人死后第二天,丧家要请道士来做道场。做道场时,在土楼天井内搭灵厝(神坛),糊银柜、小鬼等,神坛里安放一张高加一张低的小神桌,高的小桌摆放香炉和“五牲”酒米果;低的小桌摆放魂帛、死者衣服、遗像等。“魂帛”用白布条缠木料缝制,上书死者的名讳、姓氏、世代、岁数、性别等。孝男(含男孙)穿麻衣,头戴麻帽加草箍;女婿穿白衣,头系白布条;女儿内穿白衣白裤,外套麻衣,头戴白包帽;媳妇穿麻衣、麻裙、头戴麻包帽;曾孙男孙女穿蓝色衣服,头系蓝布条;玄孙穿红衣、头系红布条;五服内子侄同样穿着。道士念经,并领着孝男孝女们一遍一遍地绕道场,三跪九叩。
  2002年以前,土楼人死后还没实行火葬。因此老人过世后,丧家要请地理先生择地。坟址结合山头的方位与年庚利否,以分金择定坟址、高低与座向等,然后才请人挖穴。穴有洞穴和坑穴之分。三代以上的“好命”人过世为洞葬或半洞葬,一般人为坑葬。
  出殡一般在下午2时以后,若坟址较远也要在午时过后。出殡前丧属要举行棺祭,祭后才按择定的时辰钉棺(俗称勾钉),老妇人由“外家”来奔丧的人勾钉,勾钉后才起棺出殡。出殡时,由“土公头”鸣锣开道、放纸钱、担祭祀礼品及竹符(用2支约30厘米长的小竹子,贴上道士画的纸符,竹尾扎上麻布)走在前面,接着是死者的长子手捧香炉,女婿手撑雨伞遮住香炉同行,其后为灵幡、锣鼓、八音、铜乐、挽联、铭旗、魂轿,再其后是由8人或12人组成的抬棺队伍,重孝男女扶棺哭行,轻孝亲属随从,最后为送葬亲朋。女人只送到村口,其他人跟到坟地上。灵柩到坟地后,孝子孝孙要用麻布包土撤在棺木上,然后才由“土公”动工掩埋,叫“告窆”。掩埋完毕,孝子们再祭拜一番,并烧上纸钱,整个送葬队伍才下山回家。
  葬完死者,长子手捧香炉回到灵堂,在灵堂恭候的媳妇随即点上香迎接香炉,并把香插在香炉内,以示香火不断。当晚要做道场,死者为男性的道士做“三藏取经”和“打火烛”等节目,女性做“十月怀胎”和“打火碗”等节目,孝子孝孙整夜跟着道士跪拜,直到天蒙蒙亮为止。做完道场,把灵厝烧掉,并把死者的灵魂引到香炉。天亮后,由孝男孝女送灵魂到祠堂,又称“人香火”。人完香火返回家时,孝男孝女要脱下麻衣用手挽着,回到家后把麻衣挂在厅堂上,称“好命麻衣挂大厅”。
  葬后三或七天丧家要备牲礼到新坟哭祭,叫“巡坟”,同时修整坟地;以后每届七天要备牲酒饭菜在坟前哭奠,叫“做七”,到49天为止。一般土楼人家只做“三个七”,即头七、三七、满七,头七由孝子孝孙备三牲酒米果到坟前祭拜;三七的祭品由女儿负责,还要宴请抬棺“土公”及理事人员吃一顿,每人还给一粒红蛋,象征平安吉利;满七时要备牲礼、还要有红米果,祭拜完后要给亲房及女儿、女婿“变红”(送给红米果、红蛋、红丝线),以示结束服孝和身体健康、合家平安。
  随着火葬的实行,土楼人家丧葬礼制也在不断简化,许多繁文缛节将永远成为历史,写在土楼人的记忆中。
  敬祖习俗
  敬祖睦宗是土楼人文化心理投影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产物,也是中国传统封建礼制的体现。在以血缘家族形式聚居的土楼人家中,敬祖思想表现得异常突出。因此,每个土楼聚落都建有姓氏祠堂(也称家庙),供奉祖宗牌位。这些已死列祖之“居住”场所在南靖就有360多座,它以特殊形式记录一个家族随血脉流动而发生的全部历史文化,是一部无比神圣的史书。每逢春节、元宵节、五月节、七月半等重要节日,族入都要备“三牲酒米果、香烛炮纸”到祠堂祭祀祖先。供奉开基始祖的大多实行“村祭”,由祭祀理事会负责组织,其它先祖由派下亲属祭祀。
  南靖的姓氏祠堂一般为五凤楼的基本平面布局,常见的是两堂两横式、两堂式;有的大宗祠为三堂两横式。雕饰最精美的祠堂为书洋镇塔下村张氏家庙德远堂,它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建于明末清初,呈上下两堂两横五凤楼造型。前有半月形池塘,后有大片风水林。正面古式牌楼上是彩色瓷片镶嵌的双龙戏珠,形象栩栩如生。屋脊上有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殿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具风格。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堂内供奉塔下始祖小一郎及妣华氏等历代张氏先祖的牌位,堂有竖立23支高过10米,阴镌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年代等文字的石龙旗杆,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每年农历7月14日是小一郎肇基塔下的日子,这一天张氏族人为纪念他,都备鸡、鸭、水果等到德远堂祭拜。
  书洋镇石桥村的张氏大宗祠东山祠也是上下堂五凤楼结构,上堂为祭厅,共五开间,雕饰华丽。中央三间为通间,前檐敞开,在后金柱与后檐之间设神橱,供奉石桥张氏前4代祖先。东山祠为石桥张氏的总祠。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三十,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五为祭祖日,其中腊月二十九、三十日的全族祭祖活动规模最大。祭祀时,祀厅柱上要贴红对联:“追吾祖功吾宗登其堂必恭敬止,远而孙近而子人斯室惟孝友于。”村民在祠堂前摆放供品,焚烧冥币香烛,燃放鞭炮,从早到晚连续不断,十分热闹。逢五或逢十整年为“大祭”,宗祠还要请戏班来演大戏,经费由宗祠公田的租谷中出。
  梅林镇长教大宗祠奉祀简氏长教肇基始祖简德润及祖妣刘氏、卢氏太孺人神位和高祖宇远及祖妣张氏、白氏太孺人,高祖长源及祖妣林氏、吕氏太孺人,高祖开华及祖妣陈氏太孺人,以及义祖张进兴及祖妣盛氏太孺人和显二世祖八大房及祖妣神位。这座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的两堂式古祠,正堂面宽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十一檩卷栅式,单檐悬山顶屋脊,雕龙画栋,金碧辉煌。石柱雕刻镏金对联:“脉接洪源八派初分源可溯,基开长教一门递传教难忘。”祠外竖有五支石龙旗杆。每年从正月初八日开始,宗祠祭祀理事会就着手筹措款项,准备祭祀事宜。正月十五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那天早上8时,随着三声火药铳响起,简氏族人便纷纷备上水果、香烛,来到大宗祠拜祖,人数多达1000多人;宗祠祭祀理事会还要用整只的猪、羊祭祀先祖。长教还有8座简氏分支祠堂,逢年过节各派下简氏族人也要备供品祭拜,让先祖“与人同乐”。
  敬神习俗
  “神灵”崇拜是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它普遍存在于民间基层社会之中。先民在不断的迁徙中,为寻求安全、生存保障的精神寄托,通常随身带有地方神灵或各自家族的保护神。这种民间信仰的祭祀行为作为血缘纽带或地缘纽带,在特定时地空间中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和心愿,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南靖的土楼村落,大多建有村庙,供奉人们心目中的“神灵”。
  和溪镇林中村鲤鱼麓的“慈济行宫”是座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物,是南靖和溪麟林氏家族之社庵,始建于宋末。庵内奉祀保生大帝、哪吒、伽南、土地公等神像,属多神崇拜。据《南靖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1994年的350年间,和溪共有洪水5次,干旱2次,风灾2次,暴雨3次,大地震1次,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也诱发了人们心理上的恐慌,因此这里的土楼人家便从神灵信仰中寻求心灵上的慰藉。现慈济行宫成为和溪全镇和闽西南边界各县居民惟一信仰的神庙。族内外善男信女进宫抽签求医,行香许愿的前后相继,历代香火长旺不衰。特别是每年农历3月15日保生大帝生日,林中、林坂两村林氏要举行绕境游香和演戏,各户蒸制寿龟、寿糕进宫祝寿,仪式颇为隆重。还规定每逢农历甲、乙、丙年份,居民集体举行一次为期五天的大规模香会,搭临时庵寮、结彩坊、演戏、做佛事,进行绕境游香、迎彩棚,还举行锣鼓、曲艺、舞狮、打拳等民俗游艺活动,引来附近各县边界居民前来参观膜拜。
  妈祖,即天妃娘娘,是沿海地区人民崇拜的海神,但南靖县梅林村人也信奉妈祖。梅林村地处山区,也是一个土楼集中的村落,全村有魏姓族人2000多人,村中建有大造型圆楼9座,方楼8座、交椅楼1座,方形的石记楼、辑宁楼都有300多年历史。清康熙十年(1671年)还建一座二层楼阁的“天后宫“,安放从湄洲请来的妈祖金身。每年的农历3月23日妈祖生日,梅林村人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活动安排3天,从农历3月21日开始演大班戏(芗剧、木偶表演),每家每户要杀鸡宰鸭,作糍粑米果,买糖果等供品到天后宫烧香朝拜;农历3月22日那天,理事会组织规模庞大的“巡村”活动,由2队锣鼓队、2队西乐队走在前面,接着是舞龙舞狮和大鼓凉伞队伍,“信士”用大轿抬着妈祖神像跟在其后,神像后面是手持幡旗的人群。队伍从天后宫出发,穿行在全村每个角落,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鼓乐齐鸣,炮声不绝,沿途鸣放火药铳震耳欲聋,还有龙飞狮舞,竞相献技,场面十分壮观,气氛异常热烈。每座土楼前面,摆放供桌、供品,等候“巡村”队伍的到来。妈祖神像一到,居民即在供桌前烧香叩拜,祈祷妈祖保佑合家平安,添丁发财,高升进步。活动期间,所有外出的魏姓族人,包括嫁到别的村社的亲人,也要回村参加纪念活动。
  塔版社区在文化地缘上是永定客家文化区的东面延伸,自曲江溯流而上,依次分布塔下、大坝、下版寮、李屋、上版寮、田螺坑等单姓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这里的民间宗教大多受闽南文化的影响。
  塔下自然村为张姓家族聚居地,开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其宗祠德远堂供奉一尊观音,传说是开基祖带来的。境主为民主公王,每年要做春福、秋福、冬福的神明庆典。万庆楼、倚南楼、德昌楼、下新楼厅堂供有城隍妈。城隍妈从平和县闽南社区引进,每隔三年(正月十五日)村民要到平和九峰城隍庙“割香”,回村里后由“信士”抬着城隍妈神像巡村,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备果品祭拜,晚上还要放烟花爆竹,把祭拜活动推向高潮。
  大坝自然村是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末清初派分出去的。村中建有保生大帝庙,保生大帝的发祥地在龙海县白礁慈济宫,大坝的保生大帝神像从船场溪中下游的闽南社区传人。大坝的境主也是民主公王,因大坝与塔下相邻,且同属张姓德远堂派下,被称为塔坝(同属一个行政村),塔坝的水头、水尾各有一座土地庙,大坝在通往下版寮路边有一“三圣公王”小庙。
  下版寮为刘、李两姓聚居地,刘姓开基于明成化年间,李姓开基于明永乐年间。李屋往东3华里为上版寮,上版寮右侧山上为田螺坑。下版寮村头有“水尾庵”,包括镇显宫、天后宫、保安堂三座并列的庙。镇显宫供奉“圣王公”(源于安溪蓬莱山的广泽尊王),天后宫供奉妈祖,保安堂供奉观音、祖师公以及民主公王和福德正神(土地公)。以保安堂为例,农历2月22日是祖师公的生日,村民要用猪、羊、鸡、鸭和水果、米米果、香纸、炮烛到这里朝拜,要抬祖师公神像在村里“游香”,还要演3个晚上的大班戏。村中还有一座民主公王庙。“水尾庵”供奉妈祖。因李屋无建村庙,故与下版寮共有“水尾庵”。距“水尾庵”不远处,有一座低矮的民主公王庙,田螺坑和上版寮没建村庙,与下版寮共有“民主公王庙”。
  石桥村有许多庙宇,如永济宫、丰稔堂、公王庙、土地庙等,庙宇之多之杂,反映着人们对万物有灵论的杂神崇拜。永济宫位于石桥村的上水口,供奉各路神灵,是人们祈盼丰收的庙。庙内正中供奉“天上圣母”,每年农历3月13日“天上圣母”生日,附近各村百姓都来祭拜、许愿、还愿。宫内对联写道:“永保众生富贵幸福,济佑黎民平安吉祥”。丰稔堂是专门为关锁水口而建,供奉玉皇大帝、保生大帝和观音菩萨等神灵,各位神灵生日,人们都要到这里焚香祭祀,抬神像游村,场面壮观。在石桥村,不论方楼还是圆楼,楼内部的厅堂中都在条案底下供奉土地公,还请土地婆陪着,以保家宅平安。水口、水尾都建土地庙,供奉“伯公”(福德正神),为守财安民,这从对联“伯德泽九州,公心惠万民”中可窥见人们的良好愿望。
  石桥村的公王庙不供奉民主公王,而是专门用来做“春福”和“冬福”的。“两福”是石桥村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因为以农耕为主的石桥村人,为得到一个好收成,便不断祈求神的保佑,春天许愿,秋天入冬时还愿,感谢上苍的保佑。久而久之,就演绎成一种固定仪式。作福之前,首先要选“头家”,即把村里的十几个房头招集到公王庙,请道士作法,用“掷”决出本届“头家”,主持春福活动。作春福的日子则根据“头家”的生辰而定。全村百姓按人头收费,通常是人收一元钱和1.5斤大米。
  春福迎神那天早上九时左右,全村人举着旗幡,抬着神轿,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浩浩荡荡地来到水尾庵将保生大帝、圣王公、民主公王分别请进神轿,抬回公王庙。刹时,鼓乐喧天,火铳、鞭炮震天动地,围看热闹的熙熙攘攘。最热闹时,迎神队伍排出几里长,仅幡旗就有100多面。神到庙里,由“头家”献上供品,宣布祭祀开始,并由道士唱经作法。第二天一早,全村上供,主供有猪、羊、鸡、鸭等,道士作法、百姓焚香,许愿开始。直到第四天再按迎神规格把神像送回水尾庵。
  冬福的时间在农历11月中间,也就是秋收过后,仪式与春福基本相同。为感谢神灵保佑粮食丰收,村民还请来大班戏或木偶戏,在公王庙前连演三天。
  南靖土楼人家对神灵的崇拜虽然因村而异,但人们将美好的想象图景归之于神灵世界的愿望却是相同的,这些有形无形的神灵,仍将成为土楼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本书收录了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靖台文化,地方文化,古村落探秘,兰水名流,人物春秋,文物史话和政协纪事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南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