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木偶戏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500
颗粒名称: 山村的木偶戏班
分类号: J605.8
页数: 5
页码: 97-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磜头是南靖县船场镇的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拥有8个木偶戏班,从事木偶戏的人数达三、四十人。木偶戏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最早的木偶戏班取名为龙华堂。由于村子形状像古代皇帝戴的帽子,这里的木偶戏班数量众多。木偶戏班主要表演幕表戏,演员的表演是临时发挥,但却非常默契。老艺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新人,木偶戏班在龙磜头几乎都是家族性质。木偶戏班在漳州、厦门等地演出,并吸取了改良戏的优点。木偶戏班在龙磜头的演出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传递了一种恒久不变的精神信息。
关键词: 南靖县 龙磜头 木偶戏班 幕表戏

内容

龙磜头是南靖县船场镇的一个偏僻的小自然村,从镇政府所在地坐车得连续爬坡近一个钟头,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是全省业余木偶戏班以自然村为单位数量最多的。
  龙磜头自然村有300余人,全村有木偶戏班有8台,从事木偶戏的人们达三、四十人之多,这些人中许多不仅会做中台(提线),文场、武场样样精通,有些人甚至还会编剧、会导戏。他们农忙的时候种稻栽果,农闲的时候到外面演戏,戏金成了主要的副业收入。据说村里有一座山,山形象古代皇帝戴的帽子,这里戏班多是因为有“地理结成”的缘故。
  村里的木偶戏班最早组建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取名龙华堂,是县内历史最久的木偶戏班之一,到今天已经快一百年了,创始人简川霞从永定请来师傅,组织村里十来个年轻的后生学戏,当时学的戏种是汉剧,本地人称“乱弹”。简川霞自己不仅当老板,而且也学戏,他对自己对学戏的后生们要求都相当严格,可真正学到功夫的只有五、六个人。剧目主要有《王华二买父》、《梅花树》、《桑槐树》、《金石情》、《三花会》、《合宝镜》、《进玉杯》、《福州案》等等。戏里有宫廷纷争,有入世间忠孝仁义、悲欢离合的故事,木偶戏班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落后闭塞的远近山乡人们的文化生活。1937年,从龙华堂分出瑞和堂,戏班人手少的时候,就要到几十里外的书洋乡曲江村去请师傅,频乃的匪患常常给外出的木偶戏班带来威胁。解放以后,木偶戏班的演出时断时续。到“文化大革命”时,木偶被当作“四旧”烧掉了,简川霞的儿子简金达冒着危险偷偷地藏了一部分行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艺人纷纷重振旗鼓,他们还吸取了改良戏——芗剧唱腔优美、方言唱念的优点,改变了木偶戏的剧种,吸引更多的观众。直到今天,木偶戏班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村有——华声堂、龙华江堂、瑞龙堂、瑞昌堂、瑞和堂、玉和堂、龙和堂、燕艺堂。他们都是龙华堂的传人,剧目除了改编过去汉剧的剧目外,还增加一些新的剧目。木偶戏班的足迹遍及厦门、漳州、云霄、平和、华安、长泰、诏安,远的还到过广东。
  木偶戏班演出时要七、八个人,各个戏班的人员不固定,艺人农忙季节整天在地里,根本就没有时间排戏。他们上演的大多是幕表戏,幕表戏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剧本,戏路活。但这并不妨碍什么,“戏都在肚子里”这是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演戏对他们来说就好比走一条很熟悉的路,剧终就是目的地,天天这样走,哪个地方要过沟过坎都心知肚明。晚上要演什么戏,下午大家讲一讲,至于唱念的内容、动作符合角色的个性,演员与文场、武场之间的配合都临时发挥,而且马上就配合默契。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鼓乐声起,一时间七字调、卖药调、采茶调、歌仔调、大哭调、小哭调……弦乐悠悠,那活泼诙谐的语言,那质朴的旋律,在这“万马千军七八人,千里路途三五步”的小小舞台上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在这偏僻的小山村,到外面读书极不方便,许多人早早就辍学,然而他们演起戏来,那唱念,那演奏,谁都不会相信他们连小学都没毕业。这得归功于龙磜头人做木偶戏的传统造就了艺人的“戏骨”,这儿的小孩常常会模仿大人用竹节拼造小木偶人游戏,尽管粗制滥造,却奇乐无穷。老艺人靠传、帮、带培养新的艺人,在龙磜头,木偶戏班几乎都是家族性的,简川霞的儿子、孙子、孙女、外孙就有5台戏班,老艺人简玉匣的两个儿子也各有1台戏班,简长其一家四代人也都从事木偶戏,他们兄弟四人每人都精通一、二样乐器,有两个甚至还是大戏(人戏)的首席弦乐师,尤其是简长其对乐器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性,不管什么“家伙”,只要听那么一段时间,就会摆弄一两手。值得一提的是简川霞的曾孙刚满月就随着演戏的父母走乡串社,他母亲常常背着他演木偶戏,孩子睡着了就随便在戏台上腾一小块地方让他躺下,他四、五岁就会和板,六岁时就会上台打武场,小小年纪和板节奏一点也没有差错,在平和、长泰一带,看戏的人们常常被他的精彩表演所吸引。老艺人则到老都离不了戏,简金达自己就还有一台戏班,二十几个木偶人就挂在他的卧室里朝夕相伴,他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顶得住的时候偶尔也出去演几场,简玉匣十四、五岁就学艺,到现在年纪大得演不了戏,就把旧的木偶剧目整理成剧本,他还根据自己看过的小说如《封神演义》、《说唐演义》、《二度梅》……改编创作新的剧目,到目前为止,他整理和写成的剧本已有《担水记》、《父子双状元》、《卖身葬母》、《观音点孝子》、《白罗衣》、《一门双状士》、《朱川丁征番》、《包公审郑金》、《慈婆贤媳》、《赵三娘》等54个,这些剧本有的有三十几场,有的达五十几场,民间艺人对木偶戏的痴迷和执着确实让人感动。
  木偶戏班没有固定的经营模式,有独家经营的夫妻团、父女团,既当老板又承担角色,这样的团付给请来的师傅固定的酬金,伙食费、车旅费老板负责,盈亏由老板担当;有的出租道具,自己也承担角色,但戏金扣除租费及一切费用后几个师傅平分,有的实行股份制,灵活多样,使得木偶戏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木偶戏班在龙磜头生根发芽,世代传承并在山乡结出这样的文化奇葩,一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据当地人介绍,好的年份单戏金的收入就有十几万元,改变了过去“吃米靠回销、种子靠外调”的窘困局面。现代化的摩托车、影碟机、电话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但更重要的是在新事物、新潮流层出不穷的今天,木偶戏始终传递给人们一种恒久不变的精神信息,那就是讲求信用、礼让、宽容、吃苦耐劳、发奋图强、尊老爱幼这些最基本的道德。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本书收录了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靖台文化,地方文化,古村落探秘,兰水名流,人物春秋,文物史话和政协纪事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春梅
责任者